卷第一百三十八 【宋紀一百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官吏、士卒俸粟支帖,真僞相雜,請一切停罷。
”參知政事李石,買已停之支帖,下倉支粟,倉司不敢違,以新粟與之。
金主聞其事,以問銶,銶不以實對。
金主命尚書左丞翟永固鞫之,得實,銶降知火山軍,石亦坐貶。
會禦史大夫白彥敬罷,以石代之。
戊辰,張浚被命入見。
帝銳意恢複,浚乞即日降诏幸建康。
帝以問史浩,浩對曰:“先為備守,是謂良規;議戰議和,在彼不在此。
傥聽淺謀之士,興不教之師,敵退則論賞以邀功,敵至則斂兵而遁迹,緻快一時,含冤萬世。
”及退,诘浚曰:“帝王之兵,當出萬全,豈可嘗試以圖僥幸!”複辨論于殿上。
浚曰:“中原久陷,今不取,豪傑必起而收之。
”浩曰:“中原必無豪傑,若有之,何不起而亡金?”浚曰:“彼民間無寸鐵,不能自起,待我兵至為内應。
”浩曰:“勝、廣以鋤櫌棘矜亡秦;必待我兵,非豪傑矣。
”浚因内引奏浩意不可回,恐失機會,且謂金人至秋必謀南侵,當及其未發備之。
帝然其言,乃議出師渡江,三省、樞密院不預聞。
會李顯忠、邵宏淵亦獻搗虹縣、靈壁之策,帝命先圖二城。
浚乃遣顯忠出濠州,趣靈壁;邵宏淵出泗州,趣虹縣。
壬申,賜禮部進士木待問以下五百三十八人及第、出身。
乙亥,王之望罷。
壬午,诏戶部、台谏議節浮費。
乙酉,金赈山西明安、穆昆貧民,給六十日糧。
是月,金人拔環州,守臣強霓及其弟震死之。
金東京留守完顔固雲遷延未行,自以失相位,忿忿不接賓客,雖近臣往,亦不見。
金主聞之,怒,改為濟南尹,召數之曰:“朕念卿父有大功于國,卿舊将,亦有功,故改授此職,卿宜知之。
若複不悛,非但不保官爵,身亦不能保也!” 五月,辛卯朔,金右丞相布薩忠義朝京師,遂以丞相兼都元帥,旋還軍中。
乙未,金主以重五如廣樂園射柳,命皇太子、親王、百官皆射,勝者賜物有差;複禦常武殿,賜宴,擊球。
自是歲以為常。
辛醜,命左右史日更立殿前。
壬寅,張浚渡江視師。
李顯忠自濠梁渡淮,至陡溝,金右翼都統蕭琦背顯忠約,用拐子馬來拒。
顯忠與之力戰,琦敗走,遂複靈壁。
顯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于是中原歸附者接踵。
時郡宏淵圍虹,久不下。
顯忠遣靈壁降卒開谕禍福,金守将富察特默、大周仁皆出降。
宏淵恥功不自己出,會有降千戶訴宏淵之卒奪其佩刀,顯忠立斬之,由是二将不協。
未幾,蕭琦亦降于顯忠。
甲辰,李顯忠及郡宏淵敗金人于宿州。
乙巳,尚書右仆射、平章事史浩罷。
浩見邵宏淵出兵狀,始知不由三省,徑檄諸将,語陳康伯曰:“吾屬俱兼右府,而出兵不預聞,焉用相為哉!不去何待!”因奏言:“陳康伯欲納歸正人,臣恐他日必為陛下子孫憂。
張浚銳意用兵,若一失之後,恐陛下不得複望中原。
”因力乞罷,王十朋論浩八罪,曰懷一奸一,誤國,植一黨一,盜權,忌言,蔽賢,欺君,讪上,帝為出浩知紹興。
十朋再疏,謂:“陛下雖能如舜之去邪,未能如舜之正名定罪。
”遂改與祠。
太府丞史正志,與浩異族,拜浩而父事之,十朋論正志傾險一奸一邪,宜黜之以正典刑;林安宅出入浩與龍大淵門,盜弄威福,十朋疏其罪;皆罷去。
追複司馬康右谏議大夫。
丙午,李顯忠兵薄宿州城,金人來拒,顯忠大敗其衆,追奔二十馀裡。
邵宏淵至,謂顯忠曰:“招撫真關西将軍也!” 顯忠閉營休士,為攻城計,宏淵等不從。
顯忠引麾下楊椿上城,開北門,不逾時拔其城;宏淵等殿後,趣之,始渡濠登城。
城中巷戰,又斬首數千,擒八十馀人,遂複宿州。
捷聞,帝手書勞張浚曰:“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
” 既而宏淵欲發倉庫犒卒,顯忠不可,移軍出城,止以見錢犒士,士皆不悅。
诏以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讨使,宏淵副之。
金人恃騎射,夏久雨,膠解,弓不可用,故屢敗。
都元帥布薩忠義豫選勁弓萬張于别庫,至是使發汴庫所貯勁弓,給赫舍哩志甯軍。
丁未,以辛次膺參知政事,翰林學士洪遵同知樞密院。
時符離之捷日聞,次膺手疏千馀言,請加持重。
辛亥,天申節,帝率群臣詣德壽宮上壽,自是歲如之。
議者以欽宗服除,當舉樂。
禮部侍郎黃中曰:“臣事君,猶子事父。
禮,親喪未葬不除服;《春秋》,君弑賊不讨,則雖葬不書,以明臣子之罪。
況今欽宗實未葬也,而可遽作樂乎?”事遂寝。
金更定出征軍逃亡法。
尚書省請籍天德間被誅大臣諸奴隸及從斡罕亂者為軍;金主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蘇,而複簽軍,非長策,不聽。
壬子,欽宗大祥。
帝服衰服,詣幾筵,易祥服,行祥祭禮。
金左副元帥赫舍哩志甯以一精一兵萬人自睢一陽一攻宿州,李顯忠擊卻之。
金貝薩複自汴率步騎十萬來攻,晨,薄城下,列大陳,顯忠與之戰,貝薩退走。
既而益兵至,顯忠謂邵宏淵并力夾擊,宏淵按兵不動,顯忠用克敵弓射卻之。
宏淵顧衆曰:當此盛夏,搖扇于清涼之下,且猶不堪,況烈日被甲苦戰乎?”人心遂搖。
志甯麾諸軍力戰,萬戶瓜爾佳清臣為前行,毀顯忠所設行馬,短兵接,顯忠軍亂,金兵乘之。
至夜,中軍統制周宏鳴鼓大噪,與邵世雄、劉侁各以所部兵遁。
世雄,宏淵之子也。
繼而統制左士淵、統領李彥孚亦遁。
顯忠敗,入城。
統制張訓通、張師顔、荔澤、張淵等,以顯忠、宏淵不協,各遁去。
走者自相蹈藉,僵一屍一相枕,争城門而入,門填塞,人人自阻,遂緣城而上,金兵自濠外射之,多墜死隍間。
癸醜,金人乘虛複攻城,顯忠竭力捍禦,斬首二千馀,積一屍一與羊馬牆平。
城東北角,金兵二十馀人已上百馀步,顯忠取軍士所執斧斫之,金兵始卻。
顯忠歎曰:“若使諸軍相與掎角,自城外掩擊,則敵帥可擒矣。
”宏淵又言:“金添生兵二十萬來,倘不返,恐不測生變。
”顯忠知宏淵無固志,勢不可孤立,歎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撓如此!”遂夜遁。
志甯取宿州,甲寅,使清臣等蹑之,追至符離,宋師大潰,赴水死者不可勝計,金人乘勝,斬首四千馀級,獲甲三萬。
于是宋之軍資殆盡。
時張浚在盱眙,顯忠往見浚,納印待罪。
浚以劉寶為鎮江諸軍都統制,乃渡淮,入泗州,撫将士,遂還揚州,上疏自劾。
乙卯,下诏親征。
金以北京留守完顔思敬複為右副元帥。
中都蝗。
命參知政事完顔守道按問大興府捕蝗宮。
丁巳,以富察特默為大同軍節度使,大周仁為彰國軍節度使,蕭琦為威塞軍節度使。
是月,成都地震三。
六月,庚申朔,日有食之。
金以刑部尚書蘇保衡為參知政事。
癸亥,參知政事汪澈罷,尋落職,台州居住,以右谏議王大寶劾其督師荊、襄,不能節制,坐視方城之敗敵也。
張浚乞緻仕,且請通好于金;帝不許。
初,宿師之還,士大夫皆議浚之非。
帝賜浚書曰:“今日邊事,倚卿為重,卿不可畏人言而懷猶豫。
前日舉事之初,朕與卿任之,今日亦須與卿終之。
”浚乃以魏勝守海州,陳敏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守六一合,治高郵、巢縣兩城為大勢,修滁州關山以扼敵沖,聚水軍淮一陰一、馬軍壽春,大饬兩淮守備。
帝召浚子栻入奏事,浚附奏曰:“自古有為之君,必有心腹之臣,相與協謀同志以成治功。
今臣以孤蹤,動辄掣肘,陛下将安用之!”因乞骸鼻。
帝覽奏,謂栻曰:“朕待魏公有加,雖乞去之章日上,朕決不許。
”帝對近臣言,必曰“魏公”,未嘗斥其名。
每遣使至督府,必令視浚飲食多少,肥瘠如何。
至是帝以符離師潰,乃議講和。
丁卯,召湯思退為醴泉觀使兼侍讀。
戊辰,召虞允文。
以兵部侍郎周葵參知政事。
癸酉,下诏罪己。
于是尹穑
”參知政事李石,買已停之支帖,下倉支粟,倉司不敢違,以新粟與之。
金主聞其事,以問銶,銶不以實對。
金主命尚書左丞翟永固鞫之,得實,銶降知火山軍,石亦坐貶。
會禦史大夫白彥敬罷,以石代之。
戊辰,張浚被命入見。
帝銳意恢複,浚乞即日降诏幸建康。
帝以問史浩,浩對曰:“先為備守,是謂良規;議戰議和,在彼不在此。
傥聽淺謀之士,興不教之師,敵退則論賞以邀功,敵至則斂兵而遁迹,緻快一時,含冤萬世。
”及退,诘浚曰:“帝王之兵,當出萬全,豈可嘗試以圖僥幸!”複辨論于殿上。
浚曰:“中原久陷,今不取,豪傑必起而收之。
”浩曰:“中原必無豪傑,若有之,何不起而亡金?”浚曰:“彼民間無寸鐵,不能自起,待我兵至為内應。
”浩曰:“勝、廣以鋤櫌棘矜亡秦;必待我兵,非豪傑矣。
”浚因内引奏浩意不可回,恐失機會,且謂金人至秋必謀南侵,當及其未發備之。
帝然其言,乃議出師渡江,三省、樞密院不預聞。
會李顯忠、邵宏淵亦獻搗虹縣、靈壁之策,帝命先圖二城。
浚乃遣顯忠出濠州,趣靈壁;邵宏淵出泗州,趣虹縣。
壬申,賜禮部進士木待問以下五百三十八人及第、出身。
乙亥,王之望罷。
壬午,诏戶部、台谏議節浮費。
乙酉,金赈山西明安、穆昆貧民,給六十日糧。
是月,金人拔環州,守臣強霓及其弟震死之。
金東京留守完顔固雲遷延未行,自以失相位,忿忿不接賓客,雖近臣往,亦不見。
金主聞之,怒,改為濟南尹,召數之曰:“朕念卿父有大功于國,卿舊将,亦有功,故改授此職,卿宜知之。
若複不悛,非但不保官爵,身亦不能保也!” 五月,辛卯朔,金右丞相布薩忠義朝京師,遂以丞相兼都元帥,旋還軍中。
乙未,金主以重五如廣樂園射柳,命皇太子、親王、百官皆射,勝者賜物有差;複禦常武殿,賜宴,擊球。
自是歲以為常。
辛醜,命左右史日更立殿前。
壬寅,張浚渡江視師。
李顯忠自濠梁渡淮,至陡溝,金右翼都統蕭琦背顯忠約,用拐子馬來拒。
顯忠與之力戰,琦敗走,遂複靈壁。
顯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于是中原歸附者接踵。
時郡宏淵圍虹,久不下。
顯忠遣靈壁降卒開谕禍福,金守将富察特默、大周仁皆出降。
宏淵恥功不自己出,會有降千戶訴宏淵之卒奪其佩刀,顯忠立斬之,由是二将不協。
未幾,蕭琦亦降于顯忠。
甲辰,李顯忠及郡宏淵敗金人于宿州。
乙巳,尚書右仆射、平章事史浩罷。
浩見邵宏淵出兵狀,始知不由三省,徑檄諸将,語陳康伯曰:“吾屬俱兼右府,而出兵不預聞,焉用相為哉!不去何待!”因奏言:“陳康伯欲納歸正人,臣恐他日必為陛下子孫憂。
張浚銳意用兵,若一失之後,恐陛下不得複望中原。
”因力乞罷,王十朋論浩八罪,曰懷一奸一,誤國,植一黨一,盜權,忌言,蔽賢,欺君,讪上,帝為出浩知紹興。
十朋再疏,謂:“陛下雖能如舜之去邪,未能如舜之正名定罪。
”遂改與祠。
太府丞史正志,與浩異族,拜浩而父事之,十朋論正志傾險一奸一邪,宜黜之以正典刑;林安宅出入浩與龍大淵門,盜弄威福,十朋疏其罪;皆罷去。
追複司馬康右谏議大夫。
丙午,李顯忠兵薄宿州城,金人來拒,顯忠大敗其衆,追奔二十馀裡。
邵宏淵至,謂顯忠曰:“招撫真關西将軍也!” 顯忠閉營休士,為攻城計,宏淵等不從。
顯忠引麾下楊椿上城,開北門,不逾時拔其城;宏淵等殿後,趣之,始渡濠登城。
城中巷戰,又斬首數千,擒八十馀人,遂複宿州。
捷聞,帝手書勞張浚曰:“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
” 既而宏淵欲發倉庫犒卒,顯忠不可,移軍出城,止以見錢犒士,士皆不悅。
诏以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讨使,宏淵副之。
金人恃騎射,夏久雨,膠解,弓不可用,故屢敗。
都元帥布薩忠義豫選勁弓萬張于别庫,至是使發汴庫所貯勁弓,給赫舍哩志甯軍。
丁未,以辛次膺參知政事,翰林學士洪遵同知樞密院。
時符離之捷日聞,次膺手疏千馀言,請加持重。
辛亥,天申節,帝率群臣詣德壽宮上壽,自是歲如之。
議者以欽宗服除,當舉樂。
禮部侍郎黃中曰:“臣事君,猶子事父。
禮,親喪未葬不除服;《春秋》,君弑賊不讨,則雖葬不書,以明臣子之罪。
況今欽宗實未葬也,而可遽作樂乎?”事遂寝。
金更定出征軍逃亡法。
尚書省請籍天德間被誅大臣諸奴隸及從斡罕亂者為軍;金主以四方甫定,民意稍蘇,而複簽軍,非長策,不聽。
壬子,欽宗大祥。
帝服衰服,詣幾筵,易祥服,行祥祭禮。
金左副元帥赫舍哩志甯以一精一兵萬人自睢一陽一攻宿州,李顯忠擊卻之。
金貝薩複自汴率步騎十萬來攻,晨,薄城下,列大陳,顯忠與之戰,貝薩退走。
既而益兵至,顯忠謂邵宏淵并力夾擊,宏淵按兵不動,顯忠用克敵弓射卻之。
宏淵顧衆曰:當此盛夏,搖扇于清涼之下,且猶不堪,況烈日被甲苦戰乎?”人心遂搖。
志甯麾諸軍力戰,萬戶瓜爾佳清臣為前行,毀顯忠所設行馬,短兵接,顯忠軍亂,金兵乘之。
至夜,中軍統制周宏鳴鼓大噪,與邵世雄、劉侁各以所部兵遁。
世雄,宏淵之子也。
繼而統制左士淵、統領李彥孚亦遁。
顯忠敗,入城。
統制張訓通、張師顔、荔澤、張淵等,以顯忠、宏淵不協,各遁去。
走者自相蹈藉,僵一屍一相枕,争城門而入,門填塞,人人自阻,遂緣城而上,金兵自濠外射之,多墜死隍間。
癸醜,金人乘虛複攻城,顯忠竭力捍禦,斬首二千馀,積一屍一與羊馬牆平。
城東北角,金兵二十馀人已上百馀步,顯忠取軍士所執斧斫之,金兵始卻。
顯忠歎曰:“若使諸軍相與掎角,自城外掩擊,則敵帥可擒矣。
”宏淵又言:“金添生兵二十萬來,倘不返,恐不測生變。
”顯忠知宏淵無固志,勢不可孤立,歎曰:“天未欲平中原耶,何沮撓如此!”遂夜遁。
志甯取宿州,甲寅,使清臣等蹑之,追至符離,宋師大潰,赴水死者不可勝計,金人乘勝,斬首四千馀級,獲甲三萬。
于是宋之軍資殆盡。
時張浚在盱眙,顯忠往見浚,納印待罪。
浚以劉寶為鎮江諸軍都統制,乃渡淮,入泗州,撫将士,遂還揚州,上疏自劾。
乙卯,下诏親征。
金以北京留守完顔思敬複為右副元帥。
中都蝗。
命參知政事完顔守道按問大興府捕蝗宮。
丁巳,以富察特默為大同軍節度使,大周仁為彰國軍節度使,蕭琦為威塞軍節度使。
是月,成都地震三。
六月,庚申朔,日有食之。
金以刑部尚書蘇保衡為參知政事。
癸亥,參知政事汪澈罷,尋落職,台州居住,以右谏議王大寶劾其督師荊、襄,不能節制,坐視方城之敗敵也。
張浚乞緻仕,且請通好于金;帝不許。
初,宿師之還,士大夫皆議浚之非。
帝賜浚書曰:“今日邊事,倚卿為重,卿不可畏人言而懷猶豫。
前日舉事之初,朕與卿任之,今日亦須與卿終之。
”浚乃以魏勝守海州,陳敏守泗州,戚方守濠州,郭振守六一合,治高郵、巢縣兩城為大勢,修滁州關山以扼敵沖,聚水軍淮一陰一、馬軍壽春,大饬兩淮守備。
帝召浚子栻入奏事,浚附奏曰:“自古有為之君,必有心腹之臣,相與協謀同志以成治功。
今臣以孤蹤,動辄掣肘,陛下将安用之!”因乞骸鼻。
帝覽奏,謂栻曰:“朕待魏公有加,雖乞去之章日上,朕決不許。
”帝對近臣言,必曰“魏公”,未嘗斥其名。
每遣使至督府,必令視浚飲食多少,肥瘠如何。
至是帝以符離師潰,乃議講和。
丁卯,召湯思退為醴泉觀使兼侍讀。
戊辰,召虞允文。
以兵部侍郎周葵參知政事。
癸酉,下诏罪己。
于是尹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