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三十五 【宋紀一百三十五】

關燈
起重光大荒落十月,盡十二月,凡三月。

     ○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元年) 冬,十月,诏曰:“朕履運中微,遭家多難。

    八陵廢祀,可勝抔土之悲;二帝蒙塵,莫贖終天之痛。

    皇族尚淪于沙漠,神京猶陷于草萊,銜恨何窮,待時而動。

    未免屈身而事小,庶期通好以弭兵。

    屬強敵之無厭,曾信盟之弗顧,怙其篡奪之惡,濟以貪殘之兇,流毒遍于陬隅,視民幾于草芥。

    赤地千裡,謂暴虐為無傷;蒼天九重,以高明為可侮。

    辄因賀使,公肆嫚言,指求将相之臣,坐索漢、淮之壤。

    皆朕威不足以震疊,德不足以綏懷,負爾萬邦,于茲三紀,撫心自悼,流涕無從。

    方将躬缟素以啟行,率貔貅而薄伐,取細柳勞軍之制,考澶淵卻敵之規。

    诏旨未頒,歡聲四起。

    歲星臨于吳分,冀成淝水之勳;鬥士倍于晉師,當決韓原之勝。

    尚賴股肱爪牙之士,文武大小之臣,戮力一心,捐軀報國,共雪侵淩之恥,各肩恢複之圖。

    播告迩遐,明知朕意。

    ” 四川宣撫使吳璘以檄告契丹、西夏、高麗、渤海、達勒達諸國及河北、河東、陝西、京東、河南等路官吏軍民。

     江、淮制置使劉锜至盱眙軍。

     浙西副總管李寶以舟師至東海縣。

     先是魏勝既得海州,久之,官軍不至,城中之人始知其無援,然業已背金,不敢有貳心。

    勝懼,乃推寶之子承節郎公佐領州事,自出募兵,得數千人,往攻沂州。

    有女真萬戶之妻王夫人者,一陽一引兵避之;勝入城,遇伏,與戰,大敗,僅以身免。

    勝複還海州,金兵圍之。

    寶聞,麾兵登岸,以劍畫地曰:“此敵界,非複吾境,當力戰!”因握槊前行,接敵奮擊,士無不一當十。

    金人驚出意外,亟引去,于是勝出城迎寶。

    寶維舟犒士,遣辯者四出招納降附。

    時山東豪傑開趙、明椿、劉異、李機、李仔、鄭雲等,各以義旗聚衆。

    趙與耿京所部馬軍将王世隆合共攻城一陽一軍。

    城一陽一軍者,密州之莒縣,陷後改焉。

    趙等聞寶來,遣使至軍前納款,寶以為修武郎。

    會金人自汴州遣五百騎至城一陽一軍解圍,趙等散去,世隆以其軍屯日照縣境。

    寶舟至膠西縣,遣提舉一行一事務曹一陽一佯借民馬,與小吏徐堅往迎之,世隆以其衆降。

    後數日,開趙亦至。

    寶以世隆、趙并為山後都統制,以侍官軍進攻,且為聲援。

     辛醜,金人自渦口系橋渡淮。

     先是池州都統制李顯忠提兵在壽春、安豐之間,欲回軍廬州,徐觀其變。

    至謝步,諜報敵自正一陽一渡淮矣,參議官劉光輔曰:“若欲尋戰地,豈可退卻!宜據形勢之地,結壘以待之。

    見利則進,策之上也。

    ”顯忠從之,得低山深林,可以設伏。

    顯忠率心腹百馀騎,轉山取路。

    敵直掩顯忠之背,顯忠覺之,率諸将邀截,獲數人。

    俄聞敵大至,遂自峽山路渡大江以歸。

    顯忠軍中有中侍大夫至小使臣官告付身僅二十道,是役也,書填悉盡,中侍大夫王光輔及統制官孔福等受之。

     癸卯,少保、四川宣撫使吳璘兼陝西、河東招讨使,太尉、江淮浙西制置使劉锜兼京東、河北東路招讨使,起複甯遠軍節度使、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湖北、京西制置使成闵兼京西、河北西路招讨使。

     金主至安豐軍,又破蔣州。

     秘閣修撰、淮南等路制置使司參議官陳桷,直敷文閣、荊湖北路轉運副使李植,并兼逐路招讨司随軍轉運副使,應辦劉锜、成闵軍錢糧。

     乙巳,劉锜自盱眙軍引兵次淮一陰一縣,留中軍統制劉汜、左軍統制員锜守盱眙。

     時金人将自清河口放船入淮,锜列諸軍于運河岸以扼之,數十裡不斷,望之如錦繡。

    金人以鐵騎列于淮之北,望之如銀。

     右文林郎曹伯達,改右宣議郎。

     伯達初權知虹縣簿,焚金诏不拜,上命改京秩,秦桧抑之不行。

    至是自陳而有是命。

     丙午,金人立其東京留守曹國公褒為皇帝。

     時金人困于虐政,洶洶欲為變。

    完顔默音詢以擁立留守,衆皆曰:“是太祖之孫,當立。

    ”于是入府求見。

    褒才出,則庭下悉呼萬歲,遂即位。

    丁未,改元大定,大赦。

    數前主過惡,弑皇太後圖克坦氏,殺太宗及宗翰、宗弼子孫及宗本諸王,毀上京宮殿,殺遼豫王、宋天水郡公子孫等數十事。

    以完顔默音為右副元帥,高忠建為元帥左監軍,完顔福壽為右監軍。

     戊申,三省、樞密院奏招納歸附正人賞格:應接納金人萬戶或蕃軍千人者,補武翼郎,下至蕃軍五人、漢軍十人者,補進勇副尉,凡十等。

    如蕃、漢簽軍自能歸附者,并優補官資。

    有官人優加升轉,仍不次擢用。

    降黃榜曉谕。

     金主亮率師渡淮。

    是夜,漏下二鼓,王權自廬州引兵遁,屯昭關。

     初,金主亮在壽春,欲渡淮,系浮橋已成。

    邏者獲權軍擺鋪數人,中有一曹司,金主亮見之,問權所在,曹司曰:“在廬州。

    ”又問:“有兵幾何?”曰:“五萬。

    ”金主亮曰:“是也,吾知之矣。

    ”乃以金十馀兩遣曹司,且令附書與權。

     權聞金已渡淮,遂自廬州退兵,沿路作虛寨以疑敵。

    有遊騎為權軍所執,權與之酒,問其虛實,有都壕寨者曰:“大金起兵六十萬,以十萬出清河口,不戰,但為疑兵以當淮東之軍;以二十萬分往京西;三十萬随國主來,其十萬人出戰,十萬人護駕,十萬人奪淮渡江。

    ”權曰:“不可當也,宜引避之。

    ”遂退保和州。

     己酉,金主褒以新立,飨将士,賜官賞各有差,仍給複三年。

    會尚書省請以從軍來者補諸局承應人及官吏阙員,金主曰:“舊人南征者即還,何以處之?必不可阙者,量用新人可也。

    ” 庚戌,直秘閣、知廬州、主管淮西安一撫司公事龔濤棄城走。

     時諜報敵兵至北門外二十裡,濤聲言将本州人馬往無為軍等處措置捍禦,委修武郎、添差本州駐泊兵馬都監楊春權州事。

     辛亥,江淮制置使劉锜,令淮東副總管張榮選所部戰船六十五艘,民兵千人,赴淮一陰一軍前使喚。

     先是有诏調淮東丁壯萬人付榮,于射一陽一湖等處緩急保聚。

    時淮東遭水災,民多乏食,锜請日給民兵錢米及借補首領官資以為激勸,而轉運使楊抗令榮分其兵之半歸農,半給錢米。

    至是調赴軍前者,皆潰逸不歸,榮卒不能軍。

     金人破滁州。

     初,金主亮既渡淮,令萬戶蕭琦以十萬騎自花靥鎮由定遠縣取滁一陽一路至揚州。

    琦至藉塘,駐軍數日,先以百馀騎攻清流關,南軍無與敵者。

    又二日,遂長驅入關,直抵滁州,右朝奉大夫、知州事陸廉棄城去。

    金兵所過,皆不殺掠,或見人,則善谕之使各安業。

    有軍人遺火焚民居草屋一間者,立斬之,乃揭榜以令過軍。

     初,淮南轉運副使楊抗,令州縣鄉村臨驿路十裡置一烽火台,其下積草數千束;又令鄉民各置長一槍一,崔督嚴切,人甚苦之。

    至是金入滁州界,方以乏馬刍為患,而所得積草甚衆,又鄉民皆棄一槍一而去,盡為金人所取。

    琦之深入也,每過險阻,憂必有備,至則全無守禦,如蹈無人之境,金甚笑其失計焉。

     壬子,皇子甯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建王玮為鎮南節度使,以明堂恩也。

     江淮制置使劉锜得金字牌,遞報淮西敵勢甚盛,令锜退軍備江。

    時锜在淮一陰一,與金人隔淮相持已數日。

    至是清河口有一小舟順流而下,锜使人邀取之,有粟數囊而已。

    锜曰:“此探水勢者也。

    ”俄頃,金人各抱草一束作馬頭以過舟,舟約數百艘,有載糧往濠州者,有載激犒之楚州、揚州者,溯流牽挽,其勢甚速。

    锜募善沒者鑿舟沈之,金人一大驚。

     先是淮南轉運副使楊抗,聚民為水寨,以土豪胡深充都統領。

    抗在淮一陰一,見锜與金人相持,自言欲守水寨,且催督錢糧,應副大軍,乃棄其軍而去,遂渡江,居江一陰一軍。

     癸醜,金人圍廬州,修武郎、添差兵馬都監、權州事楊春,勒兵乘勢突陣以出,過中派河,率鄉兵守焦湖水寨。

     甲寅,劉锜遣兵渡淮,與金人戰。

     先是锜遣前司策應右軍統制王剛等間以兵數百渡淮,金人退卻,官軍小勝。

    既而金人悉衆來戰,锜不遣援,節次戰沒者以千數;至是又遣刀斧手千人渡淮,或進或卻,以退無歸路,死者什七八。

     金主亮至廬州城北之五裡,築土城居之,道獲白兔,語李通曰:“武王白魚之兆也。

    ” 江州都統司将官張寶複入蔣州。

     蔣州既為金人所破,诏戚方措置收複。

    金聞南軍且至,遂退去。

     金人侵樊城。

     先是都統制吳拱至襄一陽一,欲屯萬山小寨,或襄一陽一失利則西入蜀,諸軍皆洶洶不定。

    時荊南軍新創,金将劉萼擁衆十萬,揚聲欲取荊南,又欲分軍自光、黃搗武昌。

    朝廷以金昔嘗由此入江西,慮搖謗本,令拱遣兵護武昌一帶津渡。

    拱将引兵回鄂,宣谕使汪澈聞之,馳書止拱,而自發鄂之馀兵進戍黃州。

    拱還襄一陽一,嘗褊躁不自己。

    會劉萼取通化軍,前一夕,牛首鎮莊家三人缒城入襄一陽一,告以金人且至,拱疑之,不為備。

    翼日,金騎三千忽至樊城,欲奪浮橋,徑至城下。

    自講好後,樊城不修築,多缺壞,副将翟貴,部将王進,時以兵二百戍焉。

    統制官張順通,以百騎巡逴,與敵遇,擊之。

    會系浮橋未成,敵不得濟。

    二将引兵出戰,拱登城,漸出兵禦之,敵少卻。

    金人三卻至竹林下,鐵騎突出,官兵遂敗。

    拱以四舟渡師助之,阻風不至,二将俱死,士卒半掩入水中。

    至晚,金兵退。

    是役也,以大捷聞;武功大夫張平未嘗出兵,亦以奇功遷中衛大夫。

    軍中謂之“樊城功賞。

    ” 乙卯,命學士院撰祝文,具述國家與金和二十馀年,備存載書,今無故渝盟,師出誠非得已之意,以告天地、宗廟、社稷、諸陵及嶽渎諸神。

     江淮制置使劉锜聞王權敗,乃自淮一陰一引兵歸揚州。

    淮甸之人,初恃锜以為安,及聞退軍,倉卒流離于道,死者十六七。

     锜之未退也,檄淮東副總管張榮以所部人船盡鞍淮一陰一,是日,榮被檄即發泰州,至楚州則大軍已退,其所統民兵皆驚潰。

    榮收散亡僅千人,至邵伯埭,決運河水入湖以自保焉。

     金主亮入廬州,召城外被擄百姓數十人,親自拊循,使之歸業,人賜銀十兩。

     興元府都統制姚仲遣忠義統領王俊率官兵義士至盩厔縣,遇金人于東洛谷口,破之。

     侍衛步軍司右軍統制邵宏淵以左右二軍至真州。

     金州都統制王彥遣統制官任天錫、郭谌等領一精一兵出洵一陽一,至商州豐一陽一縣,克之。

     侍衛馬軍司中軍統制趙撙引兵至蔣州。

     先是江州都統制戚方,奏以武德大夫、本司副将張存權知蔣州,以所部三百守之。

    撙既至,以本軍将官蘭秉義權知州事,存力争,不聽,遂與其衆之沙窩。

     左武大夫、建康府駐答刂、禦前破敵軍統制姚興,與金人戰于尉子橋,死之。

     先是王權既屯昭關,将士猶有欲戰之心。

    權引兵先遁,金以鐵騎追及尉子橋,興以所部三千人力戰。

    權置酒仙山上,以刀斧自衛,殊不援興。

    自辰至申,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