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三十四 【宋紀一百三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闊狹,沿淮顧盼,意若相視水面者。
時上下洩洩,至是始知其有渝盟之意。
庚辰,金太師、尚書令溫都思忠卒。
契丹諸部反,遣右将軍蕭圖喇等讨之。
甲申,禮部郎中王普言取士分科之弊,以謂:“後生舉子,競習詞章,而通經老儒,存者無幾。
恐自今以往,經義又當日銷,而《二禮》、《春秋》必先廢絕。
竊惟國初至治平,雖以詩賦取士,又有明經、學究等諸科。
當時惟明經略通大義,其它徒誦其書而不知其說,非今日經義比也。
然猶且别立解額,多于詩賦,而不相侵紊。
逮熙甯後,應舉者莫不治經,故解額可以混而為一。
今經義、詩賦既分為兩科,而解額猶未分。
未取易舍難,人之常情,故此盛彼衰,勢所不免。
望诏有司追效舊制,将國學及諸州解額各以三分為率,其二以取經義,其一以取詩賦。
若省試,即以累舉過省,酌中人數,立為定額而分之,仍于經義之中,優取《二禮》、《春秋》,庶幾兩科可以永久并行,而無偏廢之患矣。
”诏禮部、國子監看詳,申尚書省。
辛卯,金使高景山、副使王全見于紫宸殿。
景山奉國書跪進。
景山當奏事,自稱語呐,不能敷奏,乞令副使王全代奏,帝許之。
景山招全,全欲升殿,侍衛及閤門官止之,帝傳旨令升。
全升殿之東壁,面北,厲聲奏曰:“皇帝特有聖旨,昨自東昏王時,兩國講和,朕當時雖年小,未任宰執,亦備知得。
自朕即位後一二年間,曾差祈請使巫亻及等來,言及宗屬及增加帝号等事,朕以即位之初,未暇及此,當時不曾允許。
其所言新屬中,今則惟天水郡公昨以風疾身故外,所祈請似亦可從。
又念歲貢錢絹數多,江南出産不甚豐厚,須是取自民間,想必難備。
朕亦别有思度,兼為淮水為界,私渡甚多,其間往來越境者,雖嚴為誡禁,亦難杜絕。
又,江以北,漢水以東,雖有界至,而南北叛亡之人,互相扇誘,适足引惹邊事,不知故梁王當日何由如此分畫來。
朕到南京,方欲遣人備谕此意。
近有司奏言,欲遣使來賀行幸南京,灼知意甚勤厚。
若隻常使前來,緣事理稍重,恐不能盡達。
兼南京宮阙初秋畢工,朕以河南府龍門以南地氣稍涼,兼放牧水草亦廣,于此坐夏,拟于八月初旬内到南京,當于左仆射湯思退、右仆射陳康伯及或聞王綸知樞密院,此三人内可差一員;兼殿前太尉楊存中最是舊人,谙練事務,江以北山川地理,備曾經曆,可以言事,亦當遣來。
又如鄭藻輩及内臣中選擇所委信者一人,共四人,同使前來,不過八月十五日以前到南京,朕當宣谕此事。
若可從朕言,緣淮南地理,朕昔在軍頗曾行曆,土田往往荒瘠,民人不多,應有戶口,盡與江南,朕所言者惟土田而已。
務欲兩國界至分明,不生邊事。
朕以向來止曾經有泗、壽州外,陳、蔡、唐、鄧邊面不曾行曆,及知彼處圍場頗多,約于九月末旬前去巡獵,十一月或十二月,卻到南京,于差來正旦使處,當備細道來,朕要知端的。
于次年二三月間,又為京兆,亦未曾至,欲因幸溫湯,經由河東路分,卻還中都去。
”奏訖,全複曰:“趙桓今已死矣。
”帝色變,遽起。
全在殿下揚言曰:“我來理會者兩國事。
”哓哓不已。
帶禦器械李橫約全曰:“不得無禮,有事朝廷理會。
” 百官班未退,帶禦器械劉炎白陳康伯曰:“使人在廷,有茶酒之禮,宜奏免之。
”康伯曰:“君自奏聞。
”炎遂轉屏風而入,見帝哭泣。
炎奏其事,帝然之。
炎出,傳旨曰:“今為聞淵聖皇帝訃音,聖躬不安,閤門賜茶酒宜免,使人且退班。
”遂退。
既而诏全曰:“适所未奏事因,可具奏狀以聞。
”于是館伴使、翰林學士何溥等錄其語進,故得知者一二焉。
宰執聚殿廬,議舉哀典故。
或謂帝不可以兇服見使者,欲俟其去乃發喪。
權工部侍郎黃中聞之,馳白康伯曰:“此國家大事,臣子至痛之節,一有失禮,謂天下後世何?且使人問焉,将何以對?”于是始議行禮及調兵守江、淮之策。
壬辰,同知樞密院事周麟之言:“敵意可蔔,宜練甲申警,靜以觀變,使不當遣。
”帝曰:“卿言是也。
彼欲割地,今何應之?”麟之曰:“講信之始,分畫封圻,故應有載書存。
願出以示使者,厥請将自塞矣。
” 甲午,宰執召三衙帥趙密、成闵、李捧及太傅、醴泉觀使、和義郡王楊存中至都堂,議舉兵。
既又請侍從、台谏淩景夏、汪應辰、錢端禮、金安節、張運、黃祖舜、楊邦弼、虞允文、汪澈、劉度、陳俊卿集議。
陳康伯傳上旨雲:“今日更不問和與守,直問戰當如何。
”執政欲遣闵全将禁衛兵禦襄江上流,允文言:“不必發兵如此之多,敵必不從上流而下。
恐發禁衛則兵益少,朝廷内虛,異時無兵可為兩淮之用。
”執政以金主在汝州,恐其涉漢而南,不聽。
日午,下诏發喪。
宰相常服、金帶,率百官入和甯門,詣天章閣南隙地舉哀,仍進名奉慰。
是時禁中亦設舉哀之禮,哀動于外。
為大行淵聖仁孝皇帝立重,即學士院為幾筵殿,用神帛。
帝诏持斬衰三年,以申哀慕。
權禮部侍郎金安節請庶人禁樂百日,從之。
翰林學士兼權吏部尚書、充館伴使何溥等奏:“繳錄到大金副使王全于殿上口奏事,因诏諸路都統制并沿邊帥守、監司照應。
今來事體随宜應變,疾速措置,務要不失機會。
”時朝論洶洶,入内内侍省都知張去為一陰一沮用兵之議,且陳退避閩、蜀之計,人情惶惑。
陳康伯言曰:“敵國敗盟,天人共憤。
今日之事,有進無退,若聖意堅決,則将士之氣自倍。
願分三衙禁旅,助襄、漢兵力,待其先發,然後應之。
” 權工部侍郎黃中自使還,每進見,未嘗不以邊事為言,至是又率同列請對,論決策用兵,莫有同者。
中乃奏曰:“朝廷與金通好二十馀年,我未嘗一日言戰,彼未嘗一日忘戰。
取我歲币,啖彼士卒。
今幸天褫其魄,使先墜言以警陛下,惟聖慈留心焉!” 乙未,少保、奉國軍節度使、令禦前諸軍都統制職事、判興州吳璘為四川宣撫使,仍命敷文閣直學士、四川安一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王剛中同措置應幹事務。
時有诏:“夔路遣兵五百人往峽州屯駐,俟荊南有警,則令夔路安一撫使李師顔親往援之。
” 丙申,侍禦史汪澈為禦史中丞。
起複慶遠軍節度使、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成闵對于内殿。
朝議以上流重地,邊面闊遠而兵力分,宜遣大将。
帝乃面谕闵,俾以所部三萬人往武昌控扼,先命湖北漕臣同鄂州守臣建寨屋三萬間以待之。
後二日,遂發江西折帛、湖廣常平米錢及末茶長短引共一百四十馀萬缗,湖北常平義倉及和籴米六十三萬石,料十萬石,赴湖廣總領所備軍用。
戊戌,帝成服于幾筵殿。
己亥,金賀生辰使高景山等辭行。
庚子,诏:“浙東五郡禁軍、弓一弩一手,并起發赴判明州兼沿海制置使沈該,浙西諸郡及衢、婺二州并赴平江府駐答刂浙西副總管李寶,江東諸郡赴池州駐答刂都統制李顯忠,福建諸郡赴太平州駐答刂破敵軍統制陳敏,江西諸郡赴江州駐答刂都統制戚方,湖南、北非沿邊諸郡赴荊南府駐答刂都統制李道軍,并聽候使喚。
” 辛醜,百官朝臨畢,三上表請聽政,诏答宜允。
自是日一臨,至小祥止。
六月,壬寅朔,殿中侍禦史陳俊卿權尚書兵部侍郎。
先是俊卿複言張浚可用,帝曰:“卿欲用浚為何官?”俊卿曰:“此在陛下。
”帝曰:“浚才疏,使之帥一路,或有可觀,若再督諸軍,必敗事
時上下洩洩,至是始知其有渝盟之意。
庚辰,金太師、尚書令溫都思忠卒。
契丹諸部反,遣右将軍蕭圖喇等讨之。
甲申,禮部郎中王普言取士分科之弊,以謂:“後生舉子,競習詞章,而通經老儒,存者無幾。
恐自今以往,經義又當日銷,而《二禮》、《春秋》必先廢絕。
竊惟國初至治平,雖以詩賦取士,又有明經、學究等諸科。
當時惟明經略通大義,其它徒誦其書而不知其說,非今日經義比也。
然猶且别立解額,多于詩賦,而不相侵紊。
逮熙甯後,應舉者莫不治經,故解額可以混而為一。
今經義、詩賦既分為兩科,而解額猶未分。
未取易舍難,人之常情,故此盛彼衰,勢所不免。
望诏有司追效舊制,将國學及諸州解額各以三分為率,其二以取經義,其一以取詩賦。
若省試,即以累舉過省,酌中人數,立為定額而分之,仍于經義之中,優取《二禮》、《春秋》,庶幾兩科可以永久并行,而無偏廢之患矣。
”诏禮部、國子監看詳,申尚書省。
辛卯,金使高景山、副使王全見于紫宸殿。
景山奉國書跪進。
景山當奏事,自稱語呐,不能敷奏,乞令副使王全代奏,帝許之。
景山招全,全欲升殿,侍衛及閤門官止之,帝傳旨令升。
全升殿之東壁,面北,厲聲奏曰:“皇帝特有聖旨,昨自東昏王時,兩國講和,朕當時雖年小,未任宰執,亦備知得。
自朕即位後一二年間,曾差祈請使巫亻及等來,言及宗屬及增加帝号等事,朕以即位之初,未暇及此,當時不曾允許。
其所言新屬中,今則惟天水郡公昨以風疾身故外,所祈請似亦可從。
又念歲貢錢絹數多,江南出産不甚豐厚,須是取自民間,想必難備。
朕亦别有思度,兼為淮水為界,私渡甚多,其間往來越境者,雖嚴為誡禁,亦難杜絕。
又,江以北,漢水以東,雖有界至,而南北叛亡之人,互相扇誘,适足引惹邊事,不知故梁王當日何由如此分畫來。
朕到南京,方欲遣人備谕此意。
近有司奏言,欲遣使來賀行幸南京,灼知意甚勤厚。
若隻常使前來,緣事理稍重,恐不能盡達。
兼南京宮阙初秋畢工,朕以河南府龍門以南地氣稍涼,兼放牧水草亦廣,于此坐夏,拟于八月初旬内到南京,當于左仆射湯思退、右仆射陳康伯及或聞王綸知樞密院,此三人内可差一員;兼殿前太尉楊存中最是舊人,谙練事務,江以北山川地理,備曾經曆,可以言事,亦當遣來。
又如鄭藻輩及内臣中選擇所委信者一人,共四人,同使前來,不過八月十五日以前到南京,朕當宣谕此事。
若可從朕言,緣淮南地理,朕昔在軍頗曾行曆,土田往往荒瘠,民人不多,應有戶口,盡與江南,朕所言者惟土田而已。
務欲兩國界至分明,不生邊事。
朕以向來止曾經有泗、壽州外,陳、蔡、唐、鄧邊面不曾行曆,及知彼處圍場頗多,約于九月末旬前去巡獵,十一月或十二月,卻到南京,于差來正旦使處,當備細道來,朕要知端的。
于次年二三月間,又為京兆,亦未曾至,欲因幸溫湯,經由河東路分,卻還中都去。
”奏訖,全複曰:“趙桓今已死矣。
”帝色變,遽起。
全在殿下揚言曰:“我來理會者兩國事。
”哓哓不已。
帶禦器械李橫約全曰:“不得無禮,有事朝廷理會。
” 百官班未退,帶禦器械劉炎白陳康伯曰:“使人在廷,有茶酒之禮,宜奏免之。
”康伯曰:“君自奏聞。
”炎遂轉屏風而入,見帝哭泣。
炎奏其事,帝然之。
炎出,傳旨曰:“今為聞淵聖皇帝訃音,聖躬不安,閤門賜茶酒宜免,使人且退班。
”遂退。
既而诏全曰:“适所未奏事因,可具奏狀以聞。
”于是館伴使、翰林學士何溥等錄其語進,故得知者一二焉。
宰執聚殿廬,議舉哀典故。
或謂帝不可以兇服見使者,欲俟其去乃發喪。
權工部侍郎黃中聞之,馳白康伯曰:“此國家大事,臣子至痛之節,一有失禮,謂天下後世何?且使人問焉,将何以對?”于是始議行禮及調兵守江、淮之策。
壬辰,同知樞密院事周麟之言:“敵意可蔔,宜練甲申警,靜以觀變,使不當遣。
”帝曰:“卿言是也。
彼欲割地,今何應之?”麟之曰:“講信之始,分畫封圻,故應有載書存。
願出以示使者,厥請将自塞矣。
” 甲午,宰執召三衙帥趙密、成闵、李捧及太傅、醴泉觀使、和義郡王楊存中至都堂,議舉兵。
既又請侍從、台谏淩景夏、汪應辰、錢端禮、金安節、張運、黃祖舜、楊邦弼、虞允文、汪澈、劉度、陳俊卿集議。
陳康伯傳上旨雲:“今日更不問和與守,直問戰當如何。
”執政欲遣闵全将禁衛兵禦襄江上流,允文言:“不必發兵如此之多,敵必不從上流而下。
恐發禁衛則兵益少,朝廷内虛,異時無兵可為兩淮之用。
”執政以金主在汝州,恐其涉漢而南,不聽。
日午,下诏發喪。
宰相常服、金帶,率百官入和甯門,詣天章閣南隙地舉哀,仍進名奉慰。
是時禁中亦設舉哀之禮,哀動于外。
為大行淵聖仁孝皇帝立重,即學士院為幾筵殿,用神帛。
帝诏持斬衰三年,以申哀慕。
權禮部侍郎金安節請庶人禁樂百日,從之。
翰林學士兼權吏部尚書、充館伴使何溥等奏:“繳錄到大金副使王全于殿上口奏事,因诏諸路都統制并沿邊帥守、監司照應。
今來事體随宜應變,疾速措置,務要不失機會。
”時朝論洶洶,入内内侍省都知張去為一陰一沮用兵之議,且陳退避閩、蜀之計,人情惶惑。
陳康伯言曰:“敵國敗盟,天人共憤。
今日之事,有進無退,若聖意堅決,則将士之氣自倍。
願分三衙禁旅,助襄、漢兵力,待其先發,然後應之。
” 權工部侍郎黃中自使還,每進見,未嘗不以邊事為言,至是又率同列請對,論決策用兵,莫有同者。
中乃奏曰:“朝廷與金通好二十馀年,我未嘗一日言戰,彼未嘗一日忘戰。
取我歲币,啖彼士卒。
今幸天褫其魄,使先墜言以警陛下,惟聖慈留心焉!” 乙未,少保、奉國軍節度使、令禦前諸軍都統制職事、判興州吳璘為四川宣撫使,仍命敷文閣直學士、四川安一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王剛中同措置應幹事務。
時有诏:“夔路遣兵五百人往峽州屯駐,俟荊南有警,則令夔路安一撫使李師顔親往援之。
” 丙申,侍禦史汪澈為禦史中丞。
起複慶遠軍節度使、主管侍衛馬軍司公事成闵對于内殿。
朝議以上流重地,邊面闊遠而兵力分,宜遣大将。
帝乃面谕闵,俾以所部三萬人往武昌控扼,先命湖北漕臣同鄂州守臣建寨屋三萬間以待之。
後二日,遂發江西折帛、湖廣常平米錢及末茶長短引共一百四十馀萬缗,湖北常平義倉及和籴米六十三萬石,料十萬石,赴湖廣總領所備軍用。
戊戌,帝成服于幾筵殿。
己亥,金賀生辰使高景山等辭行。
庚子,诏:“浙東五郡禁軍、弓一弩一手,并起發赴判明州兼沿海制置使沈該,浙西諸郡及衢、婺二州并赴平江府駐答刂浙西副總管李寶,江東諸郡赴池州駐答刂都統制李顯忠,福建諸郡赴太平州駐答刂破敵軍統制陳敏,江西諸郡赴江州駐答刂都統制戚方,湖南、北非沿邊諸郡赴荊南府駐答刂都統制李道軍,并聽候使喚。
” 辛醜,百官朝臨畢,三上表請聽政,诏答宜允。
自是日一臨,至小祥止。
六月,壬寅朔,殿中侍禦史陳俊卿權尚書兵部侍郎。
先是俊卿複言張浚可用,帝曰:“卿欲用浚為何官?”俊卿曰:“此在陛下。
”帝曰:“浚才疏,使之帥一路,或有可觀,若再督諸軍,必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