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三十三 【宋紀一百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可專用;其四,沿江州郡,增壁積糧,以為歸宿之地。
康伯見帝,言敵謂我為和好久而兵備弛,南牧無疑,因條上兩淮守禦之計,帝嘉納之。
丙申,金國賀生辰使輔國上将軍、殿前右副都點檢蕭榮,副使中大夫、太子右谕德張忠輔入見。
自休兵以後,北使見紫宸殿,設黃麾仗千五百有六人。
至是以未純吉不設仗,既見,置酒垂拱殿。
時建王玮侍燕,榮等望見,聳然曰:“此為建王邪?”竟夕不敢仰視。
戊戌,天申節,百官及北使上壽,以顯仁皇後喪制未終,不用樂。
六月,庚午,知樞密院事王綸充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
綸引疾求去,故有是命。
壬申,故太尉、武泰軍使郭仲荀,贈開府儀同三司。
仲荀薨十五年矣,至是其孫成忠郎永茂投匦自訴,故錄之。
金都水監徐文等破賊張旺、徐元,東海平。
秋,七月,辛巳,金诏:“東海縣民為張旺等所诖誤者,并釋之。
”壬午,金主以張宏信被命讨賊,逗留萊州,與一妓一燕樂,杖之一百。
诏:“諸路禁兵,以其半教習弓一弩一,令帥臣春秋遣将官巡行按視。
” 丁亥,右文殿修撰、知臨安府錢端禮權尚書戶部侍郎。
戊戌,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進知樞密院事。
于是義問奏應變、持久二說,以為:“兩淮形勢,在今危急。
荊南劉琦,則均、襄、隋、郢、通化、棗一陽一之所隸也。
鄂渚田師中,則安、複、信一陽一、漢一陽一之所隸也。
九江戚方,則蕲、黃之所隸也。
池一陽一李顯忠,則龍舒、無為軍之所隸也。
建康王權,則滁、和之所隸也,鎮江劉寶與馬帥成闵,則真、揚、通、泰之所隸也。
江一陰一正控海道,宜自鎮江分兵以扼之;至于濠梁、固始、安豐諸郡近邊,亦宜總之合肥。
比已分屯諸将,宜饬令擇地除要,廣施預備,此應變之說也。
秋冬之交,淮水淺涸,徒步可過,若敵今歲未動,請江、淮一帶,遴選武臣為守,公私荒田,悉撥以充屯田,使募人耕之,暇則練習,專務持重,勿生釁端,來則堅壁勿戰,去則入壁勿追,使之終無所得而自困,此持久之說也。
” 禦史中丞兼侍講硃倬參知政事,翰林學士兼修國史兼侍讀兼權吏部尚書周麟之同知樞密院事。
辛醜,成忠郎、殿前司準備使喚都遇為閤門祗候、添差東南第二副将,廬州駐答刂。
加封伍員為忠壯英烈威顯王。
八月,丙午朔,日有食之。
癸醜,左大中大夫、參知政事賀允中充資政殿大學士,緻仕。
允中使北還,言敵熱必背盟,宜為之備,上疑未決;允中因告老,乃有是命。
端明殿學士、緻仕折彥質薨于潭州。
丙辰,中書舍人沈介試吏部侍郎。
宗正少卿金安節權禮部侍郎。
辛未,安慶軍承宣使、同知大宗正士銜為安德軍節度使。
壬申,淮南東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兼權安一撫司公事許世安得諜報,金主已至汴京,重兵皆屯宿、泗,亦有至清河口者,乃遣右宣義郎、通判州事劉禮告急于朝廷。
先是金主命戶部尚書梁球,兵部尚書蕭德溫,計女直、契丹、奚三部之衆,不限丁數,悉簽起之,凡二十有四萬,以其半壯者為正軍,弱者為阿裡善,一正軍,一阿裡善副之。
又簽中原漢兒、渤海,十七路,除中都路造軍器,南都路修汴京免簽外,吏部侍郎高懷正等十五人,分路帶銀牌而出,号曰宣差簽軍使,每路各萬人,合蕃、漢兵通二十七萬,仿唐制分二十七軍。
簽數已定,遂以百戶部為穆昆,千戶為明安,萬戶為統軍。
其統軍則有正、副,諸軍悉以蕃、漢相兼,無獨用一色人者。
金主命榷貨務并印造鈔引庫,起赴南京。
金主喜沽譽,其谒陵也,見田間獲者,問其豐耗,以衣賜之。
然亂政亟行,民不堪命。
盜賊蜂起,大者連城邑,小者保山澤。
山東賊犯沂州,殺其縣令;大名府賊王九等據城叛,衆至數萬;契丹邊祿錦等,皆以十數騎,張旗幟,白晝公行,官軍不敢誰何。
所過州縣,開劫府庫,置于市,令人攘取之,小人皆喜賊至,而良民不勝其害。
太府監高彥福、大理正耶律正、翰林待诏大穎而使還朝,皆言盜事,金主惡聞其言,皆杖之,穎仍除名。
自是人不敢複言。
九月,庚辰,右朝奉郎、通判楚州徐宗偃聞揚州告急,自高郵以驿書遺大臣,言:“宗偃自到官以來,飽谙觇邏者之情僞。
密院、三衙沿江諸将所遣,固不一矣,要皆取辦于都梁、山一陽一土著之人;同都梁者不過入于泗,自山一陽一者不過至于漣水,采聽仿佛,信實蔑然。
且若東海之人,止緣饑民困于暴斂,犯死求生,而候者哄然,有興師十萬、駕海航二千艘因而南面之說,遂至重煩朝廷憂顧。
宗偃獨以為不然,已而卒如所料。
矧今日自六月以來,日聞簽軍聚糧,修京除道,敷斂金帛,營造舟船,添立砦栅,虐用其民,無所不至。
且約七月必遷都矣,既而不效,展取八月;又不效,則曰京都改築外城,更造秘殿,且有登封泰山、款谒明道宮之議。
此何所考信哉?宗偃近以職事至維揚帥府,而都梁持羽檄來,謂金主已遷于汴,重兵散布宿、泗、清河之間,師司告急,人情恟懼。
才少須臾,又無一驗,合是此輩傳聞之誕,亦甚明矣。
靖康之初,再侵京阙,薦至維揚,無一人知其來者。
先聲播傳,計之詭也。
“廟谟成算,固非一介可測涯涘,然長江不足恃,兩淮不可失,雖三尺童子,知其利害灼然。
若密诏沿流諸将,或以屯田,或為牧放,添增防扼,遣數萬人散處要害以候之。
若能梁太一逼一,則屯天長;若山一陽一太一逼一,則屯寶應;又若合肥、襄、鄧,擇敵人耳目不甚相接之地,悉儲兵備,且命大臣護之,以為緩急調發救應之用,則敵騎猝來,吾蓋有以待之矣。
若信觇邏者之言,駭然有自失之意,非所望于中興之世也。
朝廷防虞料角,至嚴至備,是注意于海道,可謂親切。
然楚州鹽城縣,去海不過一裡,又居料角之上,可為籓籬。
若屯以千百人,假一二十舟障蔽其前,則料角決可力守,且與敵人耳目全不相接,亦一控扼之地。
望特賜采擇。
” 辛巳,右谏議大夫何溥、權工部侍郎黃中并兼侍講。
己醜,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淮南四路馬步軍副總管兼知黃州李寶,改添差兩浙西路副總管、平江府駐答刂兼副提督海船。
時浙西及通州皆有海舟,兵梢合萬人,诏平江守臣硃翼提督。
言者請擇武臣有勇略知海道者副之,寶先除知黃
康伯見帝,言敵謂我為和好久而兵備弛,南牧無疑,因條上兩淮守禦之計,帝嘉納之。
丙申,金國賀生辰使輔國上将軍、殿前右副都點檢蕭榮,副使中大夫、太子右谕德張忠輔入見。
自休兵以後,北使見紫宸殿,設黃麾仗千五百有六人。
至是以未純吉不設仗,既見,置酒垂拱殿。
時建王玮侍燕,榮等望見,聳然曰:“此為建王邪?”竟夕不敢仰視。
戊戌,天申節,百官及北使上壽,以顯仁皇後喪制未終,不用樂。
六月,庚午,知樞密院事王綸充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
綸引疾求去,故有是命。
壬申,故太尉、武泰軍使郭仲荀,贈開府儀同三司。
仲荀薨十五年矣,至是其孫成忠郎永茂投匦自訴,故錄之。
金都水監徐文等破賊張旺、徐元,東海平。
秋,七月,辛巳,金诏:“東海縣民為張旺等所诖誤者,并釋之。
”壬午,金主以張宏信被命讨賊,逗留萊州,與一妓一燕樂,杖之一百。
诏:“諸路禁兵,以其半教習弓一弩一,令帥臣春秋遣将官巡行按視。
” 丁亥,右文殿修撰、知臨安府錢端禮權尚書戶部侍郎。
戊戌,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進知樞密院事。
于是義問奏應變、持久二說,以為:“兩淮形勢,在今危急。
荊南劉琦,則均、襄、隋、郢、通化、棗一陽一之所隸也。
鄂渚田師中,則安、複、信一陽一、漢一陽一之所隸也。
九江戚方,則蕲、黃之所隸也。
池一陽一李顯忠,則龍舒、無為軍之所隸也。
建康王權,則滁、和之所隸也,鎮江劉寶與馬帥成闵,則真、揚、通、泰之所隸也。
江一陰一正控海道,宜自鎮江分兵以扼之;至于濠梁、固始、安豐諸郡近邊,亦宜總之合肥。
比已分屯諸将,宜饬令擇地除要,廣施預備,此應變之說也。
秋冬之交,淮水淺涸,徒步可過,若敵今歲未動,請江、淮一帶,遴選武臣為守,公私荒田,悉撥以充屯田,使募人耕之,暇則練習,專務持重,勿生釁端,來則堅壁勿戰,去則入壁勿追,使之終無所得而自困,此持久之說也。
” 禦史中丞兼侍講硃倬參知政事,翰林學士兼修國史兼侍讀兼權吏部尚書周麟之同知樞密院事。
辛醜,成忠郎、殿前司準備使喚都遇為閤門祗候、添差東南第二副将,廬州駐答刂。
加封伍員為忠壯英烈威顯王。
八月,丙午朔,日有食之。
癸醜,左大中大夫、參知政事賀允中充資政殿大學士,緻仕。
允中使北還,言敵熱必背盟,宜為之備,上疑未決;允中因告老,乃有是命。
端明殿學士、緻仕折彥質薨于潭州。
丙辰,中書舍人沈介試吏部侍郎。
宗正少卿金安節權禮部侍郎。
辛未,安慶軍承宣使、同知大宗正士銜為安德軍節度使。
壬申,淮南東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兼權安一撫司公事許世安得諜報,金主已至汴京,重兵皆屯宿、泗,亦有至清河口者,乃遣右宣義郎、通判州事劉禮告急于朝廷。
先是金主命戶部尚書梁球,兵部尚書蕭德溫,計女直、契丹、奚三部之衆,不限丁數,悉簽起之,凡二十有四萬,以其半壯者為正軍,弱者為阿裡善,一正軍,一阿裡善副之。
又簽中原漢兒、渤海,十七路,除中都路造軍器,南都路修汴京免簽外,吏部侍郎高懷正等十五人,分路帶銀牌而出,号曰宣差簽軍使,每路各萬人,合蕃、漢兵通二十七萬,仿唐制分二十七軍。
簽數已定,遂以百戶部為穆昆,千戶為明安,萬戶為統軍。
其統軍則有正、副,諸軍悉以蕃、漢相兼,無獨用一色人者。
金主命榷貨務并印造鈔引庫,起赴南京。
金主喜沽譽,其谒陵也,見田間獲者,問其豐耗,以衣賜之。
然亂政亟行,民不堪命。
盜賊蜂起,大者連城邑,小者保山澤。
山東賊犯沂州,殺其縣令;大名府賊王九等據城叛,衆至數萬;契丹邊祿錦等,皆以十數騎,張旗幟,白晝公行,官軍不敢誰何。
所過州縣,開劫府庫,置于市,令人攘取之,小人皆喜賊至,而良民不勝其害。
太府監高彥福、大理正耶律正、翰林待诏大穎而使還朝,皆言盜事,金主惡聞其言,皆杖之,穎仍除名。
自是人不敢複言。
九月,庚辰,右朝奉郎、通判楚州徐宗偃聞揚州告急,自高郵以驿書遺大臣,言:“宗偃自到官以來,飽谙觇邏者之情僞。
密院、三衙沿江諸将所遣,固不一矣,要皆取辦于都梁、山一陽一土著之人;同都梁者不過入于泗,自山一陽一者不過至于漣水,采聽仿佛,信實蔑然。
且若東海之人,止緣饑民困于暴斂,犯死求生,而候者哄然,有興師十萬、駕海航二千艘因而南面之說,遂至重煩朝廷憂顧。
宗偃獨以為不然,已而卒如所料。
矧今日自六月以來,日聞簽軍聚糧,修京除道,敷斂金帛,營造舟船,添立砦栅,虐用其民,無所不至。
且約七月必遷都矣,既而不效,展取八月;又不效,則曰京都改築外城,更造秘殿,且有登封泰山、款谒明道宮之議。
此何所考信哉?宗偃近以職事至維揚帥府,而都梁持羽檄來,謂金主已遷于汴,重兵散布宿、泗、清河之間,師司告急,人情恟懼。
才少須臾,又無一驗,合是此輩傳聞之誕,亦甚明矣。
靖康之初,再侵京阙,薦至維揚,無一人知其來者。
先聲播傳,計之詭也。
“廟谟成算,固非一介可測涯涘,然長江不足恃,兩淮不可失,雖三尺童子,知其利害灼然。
若密诏沿流諸将,或以屯田,或為牧放,添增防扼,遣數萬人散處要害以候之。
若能梁太一逼一,則屯天長;若山一陽一太一逼一,則屯寶應;又若合肥、襄、鄧,擇敵人耳目不甚相接之地,悉儲兵備,且命大臣護之,以為緩急調發救應之用,則敵騎猝來,吾蓋有以待之矣。
若信觇邏者之言,駭然有自失之意,非所望于中興之世也。
朝廷防虞料角,至嚴至備,是注意于海道,可謂親切。
然楚州鹽城縣,去海不過一裡,又居料角之上,可為籓籬。
若屯以千百人,假一二十舟障蔽其前,則料角決可力守,且與敵人耳目全不相接,亦一控扼之地。
望特賜采擇。
” 辛巳,右谏議大夫何溥、權工部侍郎黃中并兼侍講。
己醜,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淮南四路馬步軍副總管兼知黃州李寶,改添差兩浙西路副總管、平江府駐答刂兼副提督海船。
時浙西及通州皆有海舟,兵梢合萬人,诏平江守臣硃翼提督。
言者請擇武臣有勇略知海道者副之,寶先除知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