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三十一 【宋紀一百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有司以國家名一器為媚權臣之具,而欲得人,可乎?”又曰:“臣願陛下以正身為攬權之本,而又任賢以為攬權之助,廣收兼聽,以盡攬權之美,則所求無不得,所欲皆如意,雖社稷之大計,天下之大事,皆可以不動聲色而為之矣。
” 晉原閻安中策言:“太子天下根本,自昔人君嗣政之後,必建立元子,授之匕鬯,所以系隆社稷,基固邦本,示奕世無窮之休。
臣觀漢、唐史,東海王彊之于顯宗,宋王憲之于明皇帝,既皆為太子矣;暨天命定于後,莫不優加職秩,大封殊禮,退就宮邸,當時無閑言,後世無異議。
孝成帝即位二十五年,立弟之子定陶王為子。
今陛下之心,祖宗之心也,聖慮經遠,神機先物,嘗修祖宗故事,累年于茲矣。
日就月将,緝熙光明之學,其曆試周知,不為不久也。
而儲位未正,嫡長未辨,臣深恐左右近習之臣,浸生窺伺,漸起一黨一與,間隙一開,有誤宗社大計,此進退安危之機也。
臣願陛下斷自宸衷,早正儲位,以系中外之望。
” 帝謂大臣曰:“今次舉人程文,議論純正,仍多切直,似此人才,極有可用。
”翼日,又謂大臣曰:“昨覽進士試卷,其間極有切直者。
如論理财,則欲省修造。
朕雖無崇台榭之事,然喜其言直。
至論鋪金、鋪翠,朕累年禁止,尚未盡幫,自此當立法必禁之。
”湯思退曰:“太宗朝有雍邱尉武程,上疏願減後宮嫔嫱。
太宗謂宰相曰:‘程疏遠,未悉朕意,縱一欲敗度,朕所不為。
内廷執掌,有不可缺者。
’李昉欲斥程以戒妄言,太宗曰:‘朕何嘗以言罪人,但念程不知耳。
’士人論事,不究虛實,陛下能容之,實千載之遇。
”帝曰:“正不消與辨。
”陳誠之曰:“天下自有公論。
陛下此舉,大足以感動天下。
願陛下自此益崇儉約,以節浮費。
” 時帝臨禦久,主器未定,大臣無敢啟其端者,安中對策,獨以儲貳為請。
帝感其言,于是賜十朋等四百二十六人及第、出身,而擢安中第二。
或曰:“安中與舉人黃成孫同縣相友善,成孫父源,嘗為書言儲貳事,安中得其說以對,帝大賞之。
” 始。
蜀人之未集也。
帝數有展日之命。
沈該奏:“天時向暄,恐陛下臨軒,不無少勞。
請一面引試,後有至者,臣等策之,中書定其高下。
”帝不許,曰:“三年取士,朕豈憚一時之勞耶!”及唱名至安中,又至第三人雙流梁介,帝連舉首謂該曰:“如何?”該大慚悚。
丁亥,特奏名進士李三英等三百九十二人,武舉進士趙應熊等十五人,特奏名一人,授官有差。
應熊武藝絕倫,且試南首為第一人。
帝謂大臣曰:“徽宗時,如馬擴、馬識遠俱以武舉擢用,或銜命出疆。
今次魁選文武皆得人,應熊弓馬甚一精一,文字亦可采。
朕樂于得士,雖終日臨軒,不覺倦也。
”遂以應熊為閤門祗候、江東安一撫司準備将。
左宣奉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萬俟禼卒;壬辰,拜特進、觀文殿大學士、緻仕、贈少師。
命入内内侍省都知衛茂實護喪,拜其子右承奉郎夷中、右迪功郎緻中并直秘閣,它子侄九人各進一官。
夏,四月,丙申朔,清遠軍承宣使、知金州、節制屯駐禦前軍馬姚仲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禦前諸軍都統制、利州東路安一撫使,兼知興元府。
保甯軍承宣使、禦前前部統制、知階州王彥為金、房、開、達州安一撫使、節制屯駐禦前軍馬,兼知金州。
辛亥,保甯軍節度使、萬壽觀使、提舉秘書省信安郡王孟忠厚薨,贈太保,擢其子右朝請郎充、右宣義郎嵩、右承事郎雍皆直秘閣,它子孫六人皆進一官。
诏以提舉秘書省印納禮部,自是不複除。
辛酉,尚書吏部侍郎兼侍讀陳康伯遷吏部尚書。
壬戌,尚書戶部侍郎王俣權工部尚書,太府少卿林覺權戶都侍郎。
是月,加封徐偃王曰靈惠仁慈王。
金降景宣帝為遼王。
五月,丁醜,诏:“孟庾追複端明殿學士、左宣奉大夫;路允迪追複龍圖閣學士、左通議大夫。
”庾既得歸,廢為民而死,或言允迪在汴不食卒,故皆複之。
癸未,金國賀生辰使、正議大夫、守禮部尚書耶律守素、中靖大夫、太常少卿許竑,見于紫宸殿。
辛卯,禮部、太常寺言:“每歲大祀三十六,除天地、宗廟、社稷、感生帝、九宮貴神、高禖、文宣王等已行外,其馀并請寓祠齋宮。
立春祀青帝,朝日,出火東階,權于東門外長生院;赤帝、黃帝,權于南門外淨明寺;白帝,夕月,納火西階,權于西門外惠照院;黑帝,權于北門外一精一進寺;皆用少牢,備樂舞。
而神州地祇以一精一進地狹,祀熒惑以與赤帝同日,皆權于惠照院行之。
”神州當用犢,而亦用少牢,蓋權禮也。
自紹興以來,大祀所行二十三而已,至是侍禦史周方崇以為言,乃悉複之。
六月,戊申,知樞密院事湯思退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庚戌,诏:“故追複中大夫黃潛善,再複觀文殿大學士、左光祿大夫,官一子。
” 甲寅,中書舍人兼侍講、權直學士院王綸試尚書工部侍郎,太府少卿徐林權尚書刑部侍郎。
乙卯,尚書左司員外郎葛立方權吏部侍郎。
戊午,初命太廟冬飨祭功臣,蠟飨祭七祀,祫飨兼之。
辛酉,故責授昭化軍節度副使周望,追複龍圖閣學士、左中大夫,官其家二人。
自秦桧死,左司谏淩哲請追複大臣死于貶所者。
朝論初指趙鼎、王庶等數人;沈該、湯思退為相,遂并取先得罪于國者而追複之,哲複争,以為不可,乃止。
秋,七月,乙醜,秘書省校書郎陳俊卿言:“人之才一性一,各有所長,禹、稷、臯陶、垂、益、伯夷,在唐、虞之際,各守一官,至終身不易。
此數君子者,苟使之更來疊去,易地而居,未必能盡善,況其馀乎!今也監司、帥臣鮮有終其任者,遠者一年,近者數月,辄已遷徙;州縣百姓送往迎來之不暇,其為勞費,不可殚舉。
以至内而朝廷百執事之官,亦無肯安其職業,為三數年計者,往往數日待遷,視所居之官,有如傳舍。
雖有勤恪之人,宣力公家,于人情稍通,綱條稍舉,已舍而它去。
來者皆未能盡識吏人之面,知職業之所主,則又遷矣。
因循歲月,積弊已久,是以胥吏得以囊橐為一奸一,賄賂公行而莫之誰何,如此而望職業之舉,難矣。
夫爵祿名一器,人所奔趨,必待積勞而後遷,則人各安分,不敢躁
” 晉原閻安中策言:“太子天下根本,自昔人君嗣政之後,必建立元子,授之匕鬯,所以系隆社稷,基固邦本,示奕世無窮之休。
臣觀漢、唐史,東海王彊之于顯宗,宋王憲之于明皇帝,既皆為太子矣;暨天命定于後,莫不優加職秩,大封殊禮,退就宮邸,當時無閑言,後世無異議。
孝成帝即位二十五年,立弟之子定陶王為子。
今陛下之心,祖宗之心也,聖慮經遠,神機先物,嘗修祖宗故事,累年于茲矣。
日就月将,緝熙光明之學,其曆試周知,不為不久也。
而儲位未正,嫡長未辨,臣深恐左右近習之臣,浸生窺伺,漸起一黨一與,間隙一開,有誤宗社大計,此進退安危之機也。
臣願陛下斷自宸衷,早正儲位,以系中外之望。
” 帝謂大臣曰:“今次舉人程文,議論純正,仍多切直,似此人才,極有可用。
”翼日,又謂大臣曰:“昨覽進士試卷,其間極有切直者。
如論理财,則欲省修造。
朕雖無崇台榭之事,然喜其言直。
至論鋪金、鋪翠,朕累年禁止,尚未盡幫,自此當立法必禁之。
”湯思退曰:“太宗朝有雍邱尉武程,上疏願減後宮嫔嫱。
太宗謂宰相曰:‘程疏遠,未悉朕意,縱一欲敗度,朕所不為。
内廷執掌,有不可缺者。
’李昉欲斥程以戒妄言,太宗曰:‘朕何嘗以言罪人,但念程不知耳。
’士人論事,不究虛實,陛下能容之,實千載之遇。
”帝曰:“正不消與辨。
”陳誠之曰:“天下自有公論。
陛下此舉,大足以感動天下。
願陛下自此益崇儉約,以節浮費。
” 時帝臨禦久,主器未定,大臣無敢啟其端者,安中對策,獨以儲貳為請。
帝感其言,于是賜十朋等四百二十六人及第、出身,而擢安中第二。
或曰:“安中與舉人黃成孫同縣相友善,成孫父源,嘗為書言儲貳事,安中得其說以對,帝大賞之。
” 始。
蜀人之未集也。
帝數有展日之命。
沈該奏:“天時向暄,恐陛下臨軒,不無少勞。
請一面引試,後有至者,臣等策之,中書定其高下。
”帝不許,曰:“三年取士,朕豈憚一時之勞耶!”及唱名至安中,又至第三人雙流梁介,帝連舉首謂該曰:“如何?”該大慚悚。
丁亥,特奏名進士李三英等三百九十二人,武舉進士趙應熊等十五人,特奏名一人,授官有差。
應熊武藝絕倫,且試南首為第一人。
帝謂大臣曰:“徽宗時,如馬擴、馬識遠俱以武舉擢用,或銜命出疆。
今次魁選文武皆得人,應熊弓馬甚一精一,文字亦可采。
朕樂于得士,雖終日臨軒,不覺倦也。
”遂以應熊為閤門祗候、江東安一撫司準備将。
左宣奉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萬俟禼卒;壬辰,拜特進、觀文殿大學士、緻仕、贈少師。
命入内内侍省都知衛茂實護喪,拜其子右承奉郎夷中、右迪功郎緻中并直秘閣,它子侄九人各進一官。
夏,四月,丙申朔,清遠軍承宣使、知金州、節制屯駐禦前軍馬姚仲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禦前諸軍都統制、利州東路安一撫使,兼知興元府。
保甯軍承宣使、禦前前部統制、知階州王彥為金、房、開、達州安一撫使、節制屯駐禦前軍馬,兼知金州。
辛亥,保甯軍節度使、萬壽觀使、提舉秘書省信安郡王孟忠厚薨,贈太保,擢其子右朝請郎充、右宣義郎嵩、右承事郎雍皆直秘閣,它子孫六人皆進一官。
诏以提舉秘書省印納禮部,自是不複除。
辛酉,尚書吏部侍郎兼侍讀陳康伯遷吏部尚書。
壬戌,尚書戶部侍郎王俣權工部尚書,太府少卿林覺權戶都侍郎。
是月,加封徐偃王曰靈惠仁慈王。
金降景宣帝為遼王。
五月,丁醜,诏:“孟庾追複端明殿學士、左宣奉大夫;路允迪追複龍圖閣學士、左通議大夫。
”庾既得歸,廢為民而死,或言允迪在汴不食卒,故皆複之。
癸未,金國賀生辰使、正議大夫、守禮部尚書耶律守素、中靖大夫、太常少卿許竑,見于紫宸殿。
辛卯,禮部、太常寺言:“每歲大祀三十六,除天地、宗廟、社稷、感生帝、九宮貴神、高禖、文宣王等已行外,其馀并請寓祠齋宮。
立春祀青帝,朝日,出火東階,權于東門外長生院;赤帝、黃帝,權于南門外淨明寺;白帝,夕月,納火西階,權于西門外惠照院;黑帝,權于北門外一精一進寺;皆用少牢,備樂舞。
而神州地祇以一精一進地狹,祀熒惑以與赤帝同日,皆權于惠照院行之。
”神州當用犢,而亦用少牢,蓋權禮也。
自紹興以來,大祀所行二十三而已,至是侍禦史周方崇以為言,乃悉複之。
六月,戊申,知樞密院事湯思退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庚戌,诏:“故追複中大夫黃潛善,再複觀文殿大學士、左光祿大夫,官一子。
” 甲寅,中書舍人兼侍講、權直學士院王綸試尚書工部侍郎,太府少卿徐林權尚書刑部侍郎。
乙卯,尚書左司員外郎葛立方權吏部侍郎。
戊午,初命太廟冬飨祭功臣,蠟飨祭七祀,祫飨兼之。
辛酉,故責授昭化軍節度副使周望,追複龍圖閣學士、左中大夫,官其家二人。
自秦桧死,左司谏淩哲請追複大臣死于貶所者。
朝論初指趙鼎、王庶等數人;沈該、湯思退為相,遂并取先得罪于國者而追複之,哲複争,以為不可,乃止。
秋,七月,乙醜,秘書省校書郎陳俊卿言:“人之才一性一,各有所長,禹、稷、臯陶、垂、益、伯夷,在唐、虞之際,各守一官,至終身不易。
此數君子者,苟使之更來疊去,易地而居,未必能盡善,況其馀乎!今也監司、帥臣鮮有終其任者,遠者一年,近者數月,辄已遷徙;州縣百姓送往迎來之不暇,其為勞費,不可殚舉。
以至内而朝廷百執事之官,亦無肯安其職業,為三數年計者,往往數日待遷,視所居之官,有如傳舍。
雖有勤恪之人,宣力公家,于人情稍通,綱條稍舉,已舍而它去。
來者皆未能盡識吏人之面,知職業之所主,則又遷矣。
因循歲月,積弊已久,是以胥吏得以囊橐為一奸一,賄賂公行而莫之誰何,如此而望職業之舉,難矣。
夫爵祿名一器,人所奔趨,必待積勞而後遷,則人各安分,不敢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