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一十六 【宋紀一百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起旃蒙單阏七月,盡柔兆執徐五月,凡十一月。
○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紹興五年(金天會十三年) 七月,丙子,武功大夫、忠州一團一練使兼閤門宣贊舍人、都督府提舉親兵柴斌知金州,兼金、房、均三州安一撫使,用行府奏也。
仍命斌隸屬襄一陽一帥府,其探報事宜及邊防措置,則申川陝宣撫副使吳玠。
都督行府請移鼎州龍一陽一縣于黃誠寨地,仍升為軍,以持服人黃與權起複左奉議郎、充龍一陽一軍使兼知縣事,又言:“潭、鼎諸縣因水賊侵擾,多有移治去處,并令移歸舊治。
如系選人知縣,俟任滿與改合人官;京官與轉一官。
應水寨出首之人,制置司量事體輕重,拟定合補官資申行府,願婦及充水軍者聽。
”又請免澧州上供錢三年,皆從之。
既而制置使嶽飛言水寨願歸業者二萬七千馀家,诏州郡存恤之,無得一騷一擾。
然黃誠寨地低而迫湖,土人不以為便,仍令如舊焉。
丁醜,孟秋薦享太廟。
自是歲五飨,如常禮。
己卯,知樞密院事、提領措置材用孟庾充觀文殿學士、知紹興府。
庾以行府關三省、密院事,積不平,因稱疾求去。
甲申,帝親酌獻祖宗神禦于行宮齋殿,文武官少卿已上陪位如儀。
乙酉,降光州褒信縣為鎮。
乙未,神武中軍統制楊沂中兼權主管殿前司公事,代劉錫也。
诏:“制造禦前軍器所依舊例不隸台察。
” 丙申,徽猷閣直學士趙子晝試尚書兵部侍郎。
承節郎趙珪遷承忠郎、閤門祗候。
初,帝以趙普佐命元勳,視漢蕭何,而子孫淪落,命所在訪求,量才錄用。
珪,普五世孫也,避地郁林州,以普繪像及《谏伐幽燕疏》來獻,故有是命。
免湖南上供米三年,用本路漕臣請也。
廢鄧州順一陽一、淅川、襄一陽一府鄧城、中廬縣并為鎮。
辛醜,廢随州唐城縣。
是月,僞齊劉豫廢明堂,得金龍之金四萬兩,大銅錢三百萬。
暴風連日,屋瓦皆震。
八月,壬寅朔,錄故相範質七世孫楰為将仕郎。
罷荊南營田司,令安一撫司措置官兵耕種,毋得循舊擾民,又以歸州還隸安一撫使王彥,皆用都督行府請也。
初,彥自渠州以所部之鎮至荊南,而鎮撫使解潛已去,食廪皆竭。
彥懼不可留,即引兵追潛至鄂州。
會張浚平湖賊還,與之遇,複勸彥還自枝江,徙居舊治。
時軍儲不繼,彥乃仿川錢引法造交子,行于荊南管内,漸措置屯田,為出戰入耕之計。
仍擇荒田,分将士為莊,莊耕千畝。
治石唐、瓦窯二廢堰,計工六萬有奇,不浃旬告成,公私利之。
甲辰,诏增館職為十八員。
時言者論:“唐太宗當兵戈搶攘之際,置文學館學士凡十有八人,其後皆為名臣。
祖宗辟三館以儲養人才,蓋本于此。
今國步艱難,時方右武,故館職猶多阙員。
然臨事每有乏才之歎,則儲養之方,亦不可以兵戈而遽已也。
一館職之奉入,僅比一小使臣,小使臣動萬數,何獨于館職較此微祿哉!乞依祖宗故事,通以十八人為額。
”故有是命。
既而本省再請,乃命秘書郎及著作各除二員,校書郎、正字通除十二員,而少、丞不與焉。
禮部貢院放榜,考校到合格進士樊光遠等二百人。
己酉,趙鼎言探報劉豫将山東百姓六十以下、二十以上皆簽發為兵,每畝田科錢五百,帝曰:“朕未嘗一日忘中原之民,使陷于塗炭,皆朕過。
百姓為豫虐用如此,朕心恻然。
” 鼎又言:“故右奉直大夫邵伯溫,大賢之後,行義顯著,元符末以上書得罪,書名一黨一籍,坐廢者四十年。
伏望優加褒贈。
”鼎,伯溫門人也。
诏贈秘閣修撰,官其家一人。
庚戌,廢漢一陽一軍為縣,隸鄂州。
癸醜,權尚書吏部侍郎張緻遠複為戶部侍郎,中書舍人劉大中試吏部侍郎,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呂祉權兵部侍郎。
戊午,故集英殿修撰周鼎特贈徽猷閣待制。
己未,淮東宣撫使韓世忠遺統領官韓彥臣等襲僞鎮淮軍,獲知軍、成忠郎王拱等,遣親校溫濟獻于朝。
诏貸拱罪,以本官隸忠銳第五将。
帝因帝:“宿遷僞官,本吾赤子。
它時邊臣,如此等小吏,不須賞,庶免生事。
世忠既有請,可量與推恩。
” 癸亥,帝策正奏名進士于射殿。
都督行府言以見管湖南水軍及周倫等所部置十指揮,并于手背上刺“橫江水軍”四字,從之。
甲子,帝禦幄殿,閱試武舉人弓馬。
是月,僞齊陷光州。
時劉麟出獵于陳留縣,有義一黨一百馀人,欲擒麟南歸,為其徒所告,悉斬于汴京。
豫又以其弟複知濟南府,觀知淮甯軍。
九月,壬申,金主追尊其考豐王宗峻為景宣皇帝,廟号微宗,妣富察氏為惠昭皇後。
乙亥,帝禦射殿,賜進士汪洋等二百二十人及第、出身。
洋乞避遠祖嫌名;時年十八,帝以其與王拱辰同歲,賜名應辰。
戊寅,金主尊太祖後赫舍哩氏、太宗後唐古氏皆為太皇太後。
乙酉,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趙鼎上《重修神宗實錄》五十卷。
舊文以墨,新修以硃,删出以黃。
帝起,詣殿東壁,焚香再拜受書。
鼎、沖及直史館諸人進秩各有差。
金改葬景宣景及惠昭後于興陵。
是月,淮西宣撫司統制官華旺複光州。
名雷州寇準廟曰旌忠。
自靖康之末,兩河之民不從金者,皆于太行山保聚。
太原義士張橫者,有衆二千,來往岚、憲之間,是秋,敗金人于憲州,擒其首将。
又有梁青者,懷、衛間人,聚衆數千人,破神山縣,平一陽一府判官鄭爽以大軍讨之,不敢進。
居數日,都統制烏瑪刺引騎五百與爽會,乃并其兵與青戰,兵敗,為青所殺。
冬,十月,丙午,複高郵縣為軍,以知縣兼軍事。
乙酉。
罷宮觀月破供給錢。
自蔡京用事,始創祠官供給,庶官依本資序降二等,學士以上不降。
王黼繼相,已除其法,紹興令複舊,至是除之。
庚戌,尚書右仆射張浚入見。
浚既平賊,遂自鄂、嶽轉淮東、西,會諸大将議防秋之宜,至是入見。
诏:“浚母慶國夫人計氏進封蜀國,兄直徽猷閣滉賜紫章服,賜浚銀帛千匹兩,親二人六品服,一人承務郎。
”帝親書《周易》、《否泰封》賜浚。
乙卯,端明殿學士、荊湖南路安一撫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席益為資政殿學士、成都、潼川、夔州、利州路安一撫制置大使兼知成都府。
先是川陝宣撫副使吳玠與都轉運使趙開不鹹,玠疊以饋饷不給訴于朝,開亦稱老病求罷,故命益往帥。
诏以益前執政,序位
○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紹興五年(金天會十三年) 七月,丙子,武功大夫、忠州一團一練使兼閤門宣贊舍人、都督府提舉親兵柴斌知金州,兼金、房、均三州安一撫使,用行府奏也。
仍命斌隸屬襄一陽一帥府,其探報事宜及邊防措置,則申川陝宣撫副使吳玠。
都督行府請移鼎州龍一陽一縣于黃誠寨地,仍升為軍,以持服人黃與權起複左奉議郎、充龍一陽一軍使兼知縣事,又言:“潭、鼎諸縣因水賊侵擾,多有移治去處,并令移歸舊治。
如系選人知縣,俟任滿與改合人官;京官與轉一官。
應水寨出首之人,制置司量事體輕重,拟定合補官資申行府,願婦及充水軍者聽。
”又請免澧州上供錢三年,皆從之。
既而制置使嶽飛言水寨願歸業者二萬七千馀家,诏州郡存恤之,無得一騷一擾。
然黃誠寨地低而迫湖,土人不以為便,仍令如舊焉。
丁醜,孟秋薦享太廟。
自是歲五飨,如常禮。
己卯,知樞密院事、提領措置材用孟庾充觀文殿學士、知紹興府。
庾以行府關三省、密院事,積不平,因稱疾求去。
甲申,帝親酌獻祖宗神禦于行宮齋殿,文武官少卿已上陪位如儀。
乙酉,降光州褒信縣為鎮。
乙未,神武中軍統制楊沂中兼權主管殿前司公事,代劉錫也。
诏:“制造禦前軍器所依舊例不隸台察。
” 丙申,徽猷閣直學士趙子晝試
承節郎趙珪遷承忠郎、閤門祗候。
初,帝以趙普佐命元勳,視漢蕭何,而子孫淪落,命所在訪求,量才錄用。
珪,普五世孫也,避地郁林州,以普繪像及《谏伐幽燕疏》來獻,故有是命。
免湖南上供米三年,用本路漕臣請也。
廢鄧州順一陽一、淅川、襄一陽一府鄧城、中廬縣并為鎮。
辛醜,廢随州唐城縣。
是月,僞齊劉豫廢明堂,得金龍之金四萬兩,大銅錢三百萬。
暴風連日,屋瓦皆震。
八月,壬寅朔,錄故相範質七世孫楰為将仕郎。
罷荊南營田司,令安一撫司措置官兵耕種,毋得循舊擾民,又以歸州還隸安一撫使王彥,皆用都督行府請也。
初,彥自渠州以所部之鎮至荊南,而鎮撫使解潛已去,食廪皆竭。
彥懼不可留,即引兵追潛至鄂州。
會張浚平湖賊還,與之遇,複勸彥還自枝江,徙居舊治。
時軍儲不繼,彥乃仿川錢引法造交子,行于荊南管内,漸措置屯田,為出戰入耕之計。
仍擇荒田,分将士為莊,莊耕千畝。
治石唐、瓦窯二廢堰,計工六萬有奇,不浃旬告成,公私利之。
甲辰,诏增館職為十八員。
時言者論:“唐太宗當兵戈搶攘之際,置文學館學士凡十有八人,其後皆為名臣。
祖宗辟三館以儲養人才,蓋本于此。
今國步艱難,時方右武,故館職猶多阙員。
然臨事每有乏才之歎,則儲養之方,亦不可以兵戈而遽已也。
一館職之奉入,僅比一小使臣,小使臣動萬數,何獨于館職較此微祿哉!乞依祖宗故事,通以十八人為額。
”故有是命。
既而本省再請,乃命秘書郎及著作各除二員,校書郎、正字通除十二員,而少、丞不與焉。
禮部貢院放榜,考校到合格進士樊光遠等二百人。
己酉,趙鼎言探報劉豫将山東百姓六十以下、二十以上皆簽發為兵,每畝田科錢五百,帝曰:“朕未嘗一日忘中原之民,使陷于塗炭,皆朕過。
百姓為豫虐用如此,朕心恻然。
” 鼎又言:“故右奉直大夫邵伯溫,大賢之後,行義顯著,元符末以上書得罪,書名一黨一籍,坐廢者四十年。
伏望優加褒贈。
”鼎,伯溫門人也。
诏贈秘閣修撰,官其家一人。
庚戌,廢漢一陽一軍為縣,隸鄂州。
癸醜,權尚書吏部侍郎張緻遠複為戶部侍郎,中書舍人劉大中試吏部侍郎,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呂祉權兵部侍郎。
戊午,故集英殿修撰周鼎特贈徽猷閣待制。
己未,淮東宣撫使韓世忠遺統領官韓彥臣等襲僞鎮淮軍,獲知軍、成忠郎王拱等,遣親校溫濟獻于朝。
诏貸拱罪,以本官隸忠銳第五将。
帝因帝:“宿遷僞官,本吾赤子。
它時邊臣,如此等小吏,不須賞,庶免生事。
世忠既有請,可量與推恩。
” 癸亥,帝策正奏名進士于射殿。
都督行府言以見管湖南水軍及周倫等所部置十指揮,并于手背上刺“橫江水軍”四字,從之。
甲子,帝禦幄殿,閱試武舉人弓馬。
是月,僞齊陷光州。
時劉麟出獵于陳留縣,有義一黨一百馀人,欲擒麟南歸,為其徒所告,悉斬于汴京。
豫又以其弟複知濟南府,觀知淮甯軍。
九月,壬申,金主追尊其考豐王宗峻為景宣皇帝,廟号微宗,妣富察氏為惠昭皇後。
乙亥,帝禦射殿,賜進士汪洋等二百二十人及第、出身。
洋乞避遠祖嫌名;時年十八,帝以其與王拱辰同歲,賜名應辰。
戊寅,金主尊太祖後赫舍哩氏、太宗後唐古氏皆為太皇太後。
乙酉,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趙鼎上《重修神宗實錄》五十卷。
舊文以墨,新修以硃,删出以黃。
帝起,詣殿東壁,焚香再拜受書。
鼎、沖及直史館諸人進秩各有差。
金改葬景宣景及惠昭後于興陵。
是月,淮西宣撫司統制官華旺複光州。
名雷州寇準廟曰旌忠。
自靖康之末,兩河之民不從金者,皆于太行山保聚。
太原義士張橫者,有衆二千,來往岚、憲之間,是秋,敗金人于憲州,擒其首将。
又有梁青者,懷、衛間人,聚衆數千人,破神山縣,平一陽一府判官鄭爽以大軍讨之,不敢進。
居數日,都統制烏瑪刺引騎五百與爽會,乃并其兵與青戰,兵敗,為青所殺。
冬,十月,丙午,複高郵縣為軍,以知縣兼軍事。
乙酉。
罷宮觀月破供給錢。
自蔡京用事,始創祠官供給,庶官依本資序降二等,學士以上不降。
王黼繼相,已除其法,紹興令複舊,至是除之。
庚戌,尚書右仆射張浚入見。
浚既平賊,遂自鄂、嶽轉淮東、西,會諸大将議防秋之宜,至是入見。
诏:“浚母慶國夫人計氏進封蜀國,兄直徽猷閣滉賜紫章服,賜浚銀帛千匹兩,親二人六品服,一人承務郎。
”帝親書《周易》、《否泰封》賜浚。
乙卯,端明殿學士、荊湖南路安一撫制置大使兼知潭州席益為資政殿學士、成都、潼川、夔州、利州路安一撫制置大使兼知成都府。
先是川陝宣撫副使吳玠與都轉運使趙開不鹹,玠疊以饋饷不給訴于朝,開亦稱老病求罷,故命益往帥。
诏以益前執政,序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