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一十四 【宋紀一百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隊徐行,不作虛聲,然亦不足深畏。
” 庚辰,左朝請郎、主管江州太平觀範振添差江南東路轉運判官,右朝散大夫逄汝霖添差江南西路轉運判官,應辦移屯大軍事務。
癸未,左通奉大夫、福州居住張浚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不許辭免,日下起發。
趙鼎言:“浚可當大事,顧今執政無如浚者,陛下若不終棄,必于此時用之。
”故有是命。
诏沿海制置使郭仲荀兼總領海船。
丙戌,诏遣簽書樞密院事胡松年先往鎮江、建康府,與諸将會議進兵,因以觇敵情。
帝曰:“先遣大臣,谕以朕意,庶幾諸将賈勇争先。
”沈與求曰:“真宗澶淵之役,先遣陳堯叟,此故事也。
” 诏:“常程事并權住,俟過防秋取旨。
” 殿中侍禦史張緻遠言:“車駕總師臨江,乞速降黃榜,預行約束,每事務在簡省,稍有配率,許人陳告;仍委侍從、台谏官覺察彈劾。
”從之。
诏刑部尚書章誼、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孫近、戶部侍郎劉岑、中書舍人王居正、右司谏趙霈、殿中侍禦史張緻遠、右司員外郎王绾、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陳昂、吏部郎官汪思溫、度支郎官李元瀹及諸司局官,并令扈從。
吏部侍郎鄭滋、禮部侍郎唐煇、刑部侍郎胡交修、起居舍人劉大中,監察禦史張絢并留臨安府。
于是台臣檢正、都司郎官,或往軍前,或押案牍往傍郡收寄,在臨安府才十馀人而已。
丁亥,降授右武大夫、和州防禦使馬擴複拱衛大夫、明州觀察使、充樞密院都承旨。
擴入對,遂有是命。
翊日,趙鼎奏:“陛下用人如此,何患不得其死力!”帝曰:“擴知兵法,有謀略,不止于鬥将而已。
”孟庾因奏以擴兼留守司參議官。
戊子,胡松年辭行。
時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密遣屬宮告趙鼎曰:“相公本入蜀,有警乃留,何故與它人負許大事?”鼎恐帝意移,複乘間言:“今日之勢,若敵兵渡江,恐其别有措置,不如向時尚有複振之理。
戰固危道,有敗亦有成,不猶愈于退而必亡者乎?且金、齊俱來,以吾事力對之,誠為不侔,然漢敗王尋,晉破苻堅,特在人心而已。
自诏親征,士皆賈勇,陛下養兵十年,正在一日。
”由是浮言不能入矣。
參知政事沈與求兼權樞密院事。
太常寺請車駕所過十裡内神祠及名山大川,并遣官緻祭,從之。
嚴州桐廬縣進士方行之獻家财七千缗助軍,戶部乞許行獻納,依例補官,從之。
淮東宣撫使韓世忠邀擊金人于大儀鎮,敗之。
初,奉使魏良臣、王繪在鎮江,被旨趨行,乃以是月丙戌渡江,丁亥,至揚子橋,遇世忠,遣使臣督令出界。
時朝廷已知承、楚路絕,乃連僞界引伴官牒付良臣等,令于阻截處照驗,又令淮東帥司召募使臣,說谕承、楚州令放過奉使。
良臣等至楊州東門外,遇先鋒軍自城中還,問之,雲相公令往江頭把隘。
入城,見世忠坐谯門上,頃之,流星庚牌沓至,世忠出示良臣等,乃得旨令移屯守江。
世忠留食,良臣等辭以欲見參議官陳桷、提舉官董日攵,遂過桷等共飯。
世忠遣人傳刺謝良臣、繪,且速桷等還。
桷、日攵送二人出北門,繪與桷有舊,駐馬久之,以老幼為托。
晚,宿大儀鎮。
翼日,行數裡,遇金騎百十控弦而來,良臣命其徒下馬,大呼曰:“勿射,此來講和。
”敵乃引騎還天長,問:“皇帝何在?”良臣對曰:“在杭州。
”又問:“韓家何在?士馬幾何?”繪曰:“在揚州,來時已還鎮江矣。
”又曰:“得無用計,複還掩我否?”繪曰:“此兵家事,使人安得知!”去城六七裡,遇金将聶寽貝勒,同入城,同講和事。
且言:“自泗水來,所在州縣,多見恤刑手诏及戒石銘,皇帝恤民如此。
”又問:“秦中丞何在?”繪答以“今帶職奉祠,居溫州。
”又言:“嘗作相,今罷去,得非恐為軍前所取筆耶?”繪曰:“頃實居相位逾年,堅欲求去,無它也。
”又問:“韓家何在?”良臣曰:“來時親見人馬出東門,望瓜洲去矣。
”繪曰:“侍郎未可為此言。
用兵,講和,自是二事。
雖得旨一抽一回,将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還與不還,使人不可得而知也。
” 初,世忠度良臣已遠,乃上馬,令軍中曰:“視吾鞭所向。
”于時引軍次大儀鎮,勒兵為五陳,設伏二十馀處,戒之曰:“聞鼓聲,則起而擊敵。
”聶寽貝勒聞世忠退軍,喜甚,引騎數百趨江口,距大儀鎮五裡,其将托蔔嘉擁鐵騎過五陳之東,世忠與戰,不利,統制呼延通救之,得免。
世忠傳小麾鳴鼓,伏者四起,五軍旗與金旗雜出,金軍亂,弓刀無所施,是南師疊進,背嵬軍各持長斧,上揕人胸,下捎馬足,敵全裝陷泥淖中,人馬俱斃,遂擒托蔔嘉。
世忠又遣董日攵兵往天長縣,遇金人于鴉口橋,擒四十馀人。
己醜,尚書禮部侍郎唐煇兼權兵部侍郎。
金人圍濠州。
淮東宣撫使前軍統制解元與金人戰于承州,敗之。
初,金人至近郊,元知之,逆料金人翊日食時必至城下,乃伏百人于路要之,又伏百人于城之東北嶽廟下,自引四百人伏于要路之一隅。
令曰:“金人以高郵無兵,不知我在高郵,必輕易而進。
俟金人過,我當先出掩之,伏要路者見我麾旗,則立幟以待。
金人進退無路,必取嶽廟走矣,果然,則伏者出。
”又密使人伏樊良,俟金人過,則決河岸以隔其歸路。
時金人果徑趨城下,元密數之,有一百五十騎,乃以伏兵出,麾旗以招伏要路者,伏兵皆立幟以待。
金人一大驚,遂向嶽廟走,元率兵追之,擒一百四十八人,戰馬器械皆為元所得。
初,聶寽貝勒既敗歸,召奉使魏良臣等至天長南門外。
良臣等下馬,金騎擁之而前。
聶寽憤甚,脫所服貂帽,按劍瞋目謂曰:“汝等來講和,且謂韓家人馬已還,乃一陰一來害我!”諸将舉刃示之,良臣等曰:“使人講和,止為國家。
韓世忠既以兩使人為餌,安得知其計?”往返良久,乃曰:“汝往見元帥。
”遂由寶應縣用黃河渡船以濟。
右副元帥昌遣接伴官一團一練使蕭揭祿、少監李聿興來迓。
聿興見良臣,問:“所議何事?”良臣曰:“此來為江南欲守見存之地,每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匹兩。
”繪雲:“見存之地,謂章誼回日所存之地。
”聿興又雲:“兵事先論曲直,師直為壯。
淮南州縣,已是大國曾經略交定與大齊,後來江南擅自占據;及大兵到來,又令韓世忠掩其不備。
”良臣等雲:“經略州縣事,前此書中初未嘗言及,止言淮南不得屯兵,本朝一如大國所教。
”聿興雲:“襄一陽一州縣,皆大齊已有之地,何為乃令嶽飛侵奪?”良臣雲:“襄一陽一之地,王倫回日系屬江南,後李成為劉齊所用,遂來侵擾。
又結楊麼,欲裂地而王之。
江南恐其包藏禍心,難以立國,遂遣嶽飛收複,即非生事。
”聿興雲:“元帥欲見國書。
”遂以議事、迎請二聖二書授之。
揭祿又問:“秦中丞安否?此人原在此軍中,煞是好人。
”良臣等對如初。
聿興再雲:“奈何更求複故地?”繪雲:“以中間丞相惠書有雲:‘既欲不絕祭祀,豈肯過為吝一愛一,使不成國。
’是以江南敢再三懇告。
若或不從,卻是使不成國。
”聿興雲:“大齊雖号皇帝,然隻是本朝一附庸,指揮使令,無不如意。
”又雲:“此去杭州,幾日可以往回?”繪雲:“星夜兼程,往回不過半月。
”聿興曰:“昨日書,元帥已令譯字,一二日可得見矣。
” 庚寅,诏信安郡王孟忠厚迎奉泰甯寺昭慈聖獻皇後禦容往穩便州軍安奉。
壬辰,定國軍承宣使、秦鳳路馬步軍副都總管、知秦州兼節制階、文州統制軍馬吳璘為熙河蘭廓路經略安一撫使、知熙州、統制關外軍馬,明州觀察使、環慶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兼知慶一陽一府楊政為環慶路經略安一撫使、知慶一陽一府、同統制官關外軍馬兼節制成、鳳、興州,用宣撫使奏也。
關師古之叛也,其所部階、成二州猶在,故命璘分領之。
自富平敗後,五路之地悉屬僞齊,經略使虛名而已。
癸巳,江東、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引軍屯建康府。
甲午,尚書戶部侍郎劉岑兼工部侍郎,中書舍人王居正兼禮部、兵部侍郎。
初令江、浙民悉納折帛錢,用戶部侍郎梁汝嘉請也。
是時行都月費錢百馀萬缗,且撥發軍馬,财無所出,故令民輸全折,輸帛者半折見錢,每匹五千二百省,折帛錢自此益重。
汝嘉等又請江、浙絲并折見錢,綿半折錢,諸路各委漕臣一員,計綱起發赴行在。
遣侍禦史魏矼往劉光世、監察禦史田如鰲往張俊軍前計事。
是時光世軍馬家渡,俊軍采石矶,帝命趨二人往援韓世忠,而光世等軍權相敵,且持私隙,莫肯協心。
” 庚辰,左朝請郎、主管江州太平觀範振添差江南東路轉運判官,右朝散大夫逄汝霖添差江南西路轉運判官,應辦移屯大軍事務。
癸未,左通奉大夫、福州居住張浚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不許辭免,日下起發。
趙鼎言:“浚可當大事,顧今執政無如浚者,陛下若不終棄,必于此時用之。
”故有是命。
诏沿海制置使郭仲荀兼總領海船。
丙戌,诏遣簽書樞密院事胡松年先往鎮江、建康府,與諸将會議進兵,因以觇敵情。
帝曰:“先遣大臣,谕以朕意,庶幾諸将賈勇争先。
”沈與求曰:“真宗澶淵之役,先遣陳堯叟,此故事也。
” 诏:“常程事并權住,俟過防秋取旨。
” 殿中侍禦史張緻遠言:“車駕總師臨江,乞速降黃榜,預行約束,每事務在簡省,稍有配率,許人陳告;仍委侍從、台谏官覺察彈劾。
”從之。
诏刑部尚書章誼、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孫近、戶部侍郎劉岑、中書舍人王居正、右司谏趙霈、殿中侍禦史張緻遠、右司員外郎王绾、樞密院檢詳諸房文字陳昂、吏部郎官汪思溫、度支郎官李元瀹及諸司局官,并令扈從。
吏部侍郎鄭滋、禮部侍郎唐煇、刑部侍郎胡交修、起居舍人劉大中,監察禦史張絢并留臨安府。
于是台臣檢正、都司郎官,或往軍前,或押案牍往傍郡收寄,在臨安府才十馀人而已。
丁亥,降授右武大夫、和州防禦使馬擴複拱衛大夫、明州觀察使、充樞密院都承旨。
擴入對,遂有是命。
翊日,趙鼎奏:“陛下用人如此,何患不得其死力!”帝曰:“擴知兵法,有謀略,不止于鬥将而已。
”孟庾因奏以擴兼留守司參議官。
戊子,胡松年辭行。
時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密遣屬宮告趙鼎曰:“相公本入蜀,有警乃留,何故與它人負許大事?”鼎恐帝意移,複乘間言:“今日之勢,若敵兵渡江,恐其别有措置,不如向時尚有複振之理。
戰固危道,有敗亦有成,不猶愈于退而必亡者乎?且金、齊俱來,以吾事力對之,誠為不侔,然漢敗王尋,晉破苻堅,特在人心而已。
自诏親征,士皆賈勇,陛下養兵十年,正在一日。
”由是浮言不能入矣。
參知政事沈與求兼權樞密院事。
太常寺請車駕所過十裡内神祠及名山大川,并遣官緻祭,從之。
嚴州桐廬縣進士方行之獻家财七千缗助軍,戶部乞許行獻納,依例補官,從之。
淮東宣撫使韓世忠邀擊金人于大儀鎮,敗之。
初,奉使魏良臣、王繪在鎮江,被旨趨行,乃以是月丙戌渡江,丁亥,至揚子橋,遇世忠,遣使臣督令出界。
時朝廷已知承、楚路絕,乃連僞界引伴官牒付良臣等,令于阻截處照驗,又令淮東帥司召募使臣,說谕承、楚州令放過奉使。
良臣等至楊州東門外,遇先鋒軍自城中還,問之,雲相公令往江頭把隘。
入城,見世忠坐谯門上,頃之,流星庚牌沓至,世忠出示良臣等,乃得旨令移屯守江。
世忠留食,良臣等辭以欲見參議官陳桷、提舉官董日攵,遂過桷等共飯。
世忠遣人傳刺謝良臣、繪,且速桷等還。
桷、日攵送二人出北門,繪與桷有舊,駐馬久之,以老幼為托。
晚,宿大儀鎮。
翼日,行數裡,遇金騎百十控弦而來,良臣命其徒下馬,大呼曰:“勿射,此來講和。
”敵乃引騎還天長,問:“皇帝何在?”良臣對曰:“在杭州。
”又問:“韓家何在?士馬幾何?”繪曰:“在揚州,來時已還鎮江矣。
”又曰:“得無用計,複還掩我否?”繪曰:“此兵家事,使人安得知!”去城六七裡,遇金将聶寽貝勒,同入城,同講和事。
且言:“自泗水來,所在州縣,多見恤刑手诏及戒石銘,皇帝恤民如此。
”又問:“秦中丞何在?”繪答以“今帶職奉祠,居溫州。
”又言:“嘗作相,今罷去,得非恐為軍前所取筆耶?”繪曰:“頃實居相位逾年,堅欲求去,無它也。
”又問:“韓家何在?”良臣曰:“來時親見人馬出東門,望瓜洲去矣。
”繪曰:“侍郎未可為此言。
用兵,講和,自是二事。
雖得旨一抽一回,将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還與不還,使人不可得而知也。
” 初,世忠度良臣已遠,乃上馬,令軍中曰:“視吾鞭所向。
”于時引軍次大儀鎮,勒兵為五陳,設伏二十馀處,戒之曰:“聞鼓聲,則起而擊敵。
”聶寽貝勒聞世忠退軍,喜甚,引騎數百趨江口,距大儀鎮五裡,其将托蔔嘉擁鐵騎過五陳之東,世忠與戰,不利,統制呼延通救之,得免。
世忠傳小麾鳴鼓,伏者四起,五軍旗與金旗雜出,金軍亂,弓刀無所施,是南師疊進,背嵬軍各持長斧,上揕人胸,下捎馬足,敵全裝陷泥淖中,人馬俱斃,遂擒托蔔嘉。
世忠又遣董日攵兵往天長縣,遇金人于鴉口橋,擒四十馀人。
己醜,尚書禮部侍郎唐煇兼權兵部侍郎。
金人圍濠州。
淮東宣撫使前軍統制解元與金人戰于承州,敗之。
初,金人至近郊,元知之,逆料金人翊日食時必至城下,乃伏百人于路要之,又伏百人于城之東北嶽廟下,自引四百人伏于要路之一隅。
令曰:“金人以高郵無兵,不知我在高郵,必輕易而進。
俟金人過,我當先出掩之,伏要路者見我麾旗,則立幟以待。
金人進退無路,必取嶽廟走矣,果然,則伏者出。
”又密使人伏樊良,俟金人過,則決河岸以隔其歸路。
時金人果徑趨城下,元密數之,有一百五十騎,乃以伏兵出,麾旗以招伏要路者,伏兵皆立幟以待。
金人一大驚,遂向嶽廟走,元率兵追之,擒一百四十八人,戰馬器械皆為元所得。
初,聶寽貝勒既敗歸,召奉使魏良臣等至天長南門外。
良臣等下馬,金騎擁之而前。
聶寽憤甚,脫所服貂帽,按劍瞋目謂曰:“汝等來講和,且謂韓家人馬已還,乃一陰一來害我!”諸将舉刃示之,良臣等曰:“使人講和,止為國家。
韓世忠既以兩使人為餌,安得知其計?”往返良久,乃曰:“汝往見元帥。
”遂由寶應縣用黃河渡船以濟。
右副元帥昌遣接伴官一團一練使蕭揭祿、少監李聿興來迓。
聿興見良臣,問:“所議何事?”良臣曰:“此來為江南欲守見存之地,每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匹兩。
”繪雲:“見存之地,謂章誼回日所存之地。
”聿興又雲:“兵事先論曲直,師直為壯。
淮南州縣,已是大國曾經略交定與大齊,後來江南擅自占據;及大兵到來,又令韓世忠掩其不備。
”良臣等雲:“經略州縣事,前此書中初未嘗言及,止言淮南不得屯兵,本朝一如大國所教。
”聿興雲:“襄一陽一州縣,皆大齊已有之地,何為乃令嶽飛侵奪?”良臣雲:“襄一陽一之地,王倫回日系屬江南,後李成為劉齊所用,遂來侵擾。
又結楊麼,欲裂地而王之。
江南恐其包藏禍心,難以立國,遂遣嶽飛收複,即非生事。
”聿興雲:“元帥欲見國書。
”遂以議事、迎請二聖二書授之。
揭祿又問:“秦中丞安否?此人原在此軍中,煞是好人。
”良臣等對如初。
聿興再雲:“奈何更求複故地?”繪雲:“以中間丞相惠書有雲:‘既欲不絕祭祀,豈肯過為吝一愛一,使不成國。
’是以江南敢再三懇告。
若或不從,卻是使不成國。
”聿興雲:“大齊雖号皇帝,然隻是本朝一附庸,指揮使令,無不如意。
”又雲:“此去杭州,幾日可以往回?”繪雲:“星夜兼程,往回不過半月。
”聿興曰:“昨日書,元帥已令譯字,一二日可得見矣。
” 庚寅,诏信安郡王孟忠厚迎奉泰甯寺昭慈聖獻皇後禦容往穩便州軍安奉。
壬辰,定國軍承宣使、秦鳳路馬步軍副都總管、知秦州兼節制階、文州統制軍馬吳璘為熙河蘭廓路經略安一撫使、知熙州、統制關外軍馬,明州觀察使、環慶路馬步軍副都總管兼知慶一陽一府楊政為環慶路經略安一撫使、知慶一陽一府、同統制官關外軍馬兼節制成、鳳、興州,用宣撫使奏也。
關師古之叛也,其所部階、成二州猶在,故命璘分領之。
自富平敗後,五路之地悉屬僞齊,經略使虛名而已。
癸巳,江東、淮西宣撫使劉光世引軍屯建康府。
甲午,尚書戶部侍郎劉岑兼工部侍郎,中書舍人王居正兼禮部、兵部侍郎。
初令江、浙民悉納折帛錢,用戶部侍郎梁汝嘉請也。
是時行都月費錢百馀萬缗,且撥發軍馬,财無所出,故令民輸全折,輸帛者半折見錢,每匹五千二百省,折帛錢自此益重。
汝嘉等又請江、浙絲并折見錢,綿半折錢,諸路各委漕臣一員,計綱起發赴行在。
遣侍禦史魏矼往劉光世、監察禦史田如鰲往張俊軍前計事。
是時光世軍馬家渡,俊軍采石矶,帝命趨二人往援韓世忠,而光世等軍權相敵,且持私隙,莫肯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