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一十二 【宋紀一百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巴之北境即米倉山,下視興元出兵之孔道。
始,金人破金、商,無所得,已失望;完顔杲至金牛鎮,不見兵,疑有伏,自以深入,恐無歸路。
及聞庶在巴州,吳玠一陽一為軍書會諸将,欲斷歸路,敵邏得之,且野亡所掠,食少,乃引兵還興元。
三月,丙辰朔,禮部尚書洪拟兼權吏部尚書。
庚申,初命神武後軍統制兼都督府都統制巨師古以所部萬人屯揚州。
甲子,資政殿學士、江西安一撫大使、知洪州李回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
回老而慢,其下多縱馳,帥司屯兵數萬,皆招收潰賊,既無所憚,又軍食不足,恣其所為,郡民夜不解一衣,惟恐生變。
宣谕官劉大中至江西,奏回專權廢法,且縱其子右宣教郎澡預政受金,及多辟親一黨一攝官,凡二十馀事。
于是江西轉運副使吳革、韓瓊并罷,而澡勒停。
京西招撫使李橫傳檄諸軍,收複東京。
诏橫自武功大夫、袁州防禦使特遷右武大夫、忠州觀察使。
己巳,徽猷閣待制、知平江府李擢試尚書工部侍郎,赴行在。
颍昌捷奏至。
诏李橫再進翊衛大夫,加賜空名告身一百,京西山寨并聽橫節制。
劉豫聞橫入颍昌,遣使詣都元帥宗翰求援。
橫等軍本群盜,雖勇而無紀律,見齊師所遺子女金帛,乃縱掠數日,置酒高會,金人聞而易之。
豫遣其将李成以二萬人迎敵,金遣左都監宗弼援之,敗之于京城西北牟駝岡。
橫等軍無甲,皆敗走,敵亦下敢深逐也。
颍昌複破,參議官谷城譚世則為敵所執,令其招橫;模不答,世則遇害。
壬午,進韓世忠開府儀同三司、充淮南東路宣撫使,泗州置司。
朝廷以李橫進師,議遣大将,以劉光世兵不練而世忠忠勇,故遣之。
仍賜世忠廣馬七綱,軍士甲千副,激賞銀帛三萬匹兩,又出錢百萬缗,米二十八萬斛,為半歲之用。
甲申,初,江西安一撫大使司将官李宗諒、燕筠,以所部叛于筠州,引兵侵浏一陽一諸縣,李綱為湖南安一撫使,遣兵擊降之。
诏:“宗諒、筠戮于市,其衆分隸諸軍”。
夏,四月,丁亥,武翼郎、閤門宣贊舍人、知虢州董震為武節大夫、貴州刺史、權商、虢、陝州鎮撫使。
震言:“敵兵侵蜀,臣見調本軍三千人自豐一陽一而西,絕敵糧道。
萬一四川将帥不能堅守,堕其謀計,思之寒心。
今山東富庶如昔,金人重兵亦不在彼,望朝廷乘此機會,興師深入,可以破僞齊之巢一穴一,兼牽制金人取四川之兵矣。
” 尚書左仆射硃勝非以母憂去職。
己醜,韓世忠言:“近被旨措置建康府江南、北岸荒田,以為屯田之計。
沿江荒田雖多,大半有主,難以如陝西例,乞募民承佃。
”都督府請如世忠議。
乃蠲三年租,田主有訟則歸之,滿五年不言,給佃人為永業。
于是诏湖北、浙西、江西皆如之;尋又免科配徭役。
駕部員外郎韓膺胄論:“刑罰輕重,國祚短長系之。
望追法仁祖舊章,凡獄官失入死者,終身罰之,雖經赦宥,永不收叙。
”帝曰:“此仁祖之事也,其仁民詳刑如此乎!”乃命有司申嚴行下。
辛卯,起複劉光世為檢校太傅、江東宣撫使,屯鎮江。
時光世與韓世忠更戍,世忠至鎮江城下,而一奸一細入城,焚其府庫;光世擒而鞫之,皆雲世忠所遣,于是訴于帝。
江東統制官王德請于光世曰:“韓公之來,獨與德有隙耳,當身往見之。
”其下皆謂不可,或請以騎行,德不聽。
世忠大驚,謂德曰:“公誠烈丈夫!曩者小嫌,各勿介意。
”因置酒結歡而别。
金人去興元。
自金人入梁、洋。
蜀中複大震,劍南諸州皆為徙治之計。
宣撫處置使張浚,亦不令移潼川軍,聞者皆憤,或取其榜毀之。
利州路經略使劉子羽遺浚書,為言已在此,敵必不南,浚乃止。
完顔杲留屯中梁山逾月,始自斜谷去興元。
子羽與吳玠謀以兵邀之于武關,不及。
斜谷路狹,惟可單行,故凡所掠獲,悉棄之于路。
浚遣統制官王浚複洋州、興元府。
杲既還鳳翔,乃遣十馀人持書與旗來招子羽、玠,子羽盡斬之,惟留一人使還,曰:“為我語之,欲來即來,吾有死耳,何可招也!”玠亦遺杲書,以大義責之,杲乃止。
壬辰,移都督府于鎮江,照應江、淮兩軍機務,于是建康府榷貨務都茶場亦移鎮江。
癸巳,慶遠軍承宣使、神武前軍統制王燮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兼淮南宣撫司都統制,仍诏神武後軍統制巨師古、禦前忠銳将崔增、李捧等并受韓世忠節度。
于是世忠始去神武左軍都統制,專為宣撫使。
乙未,宣撫處置司訓練官杜福邀金人于興元南龍潭,降其軍四百。
丙申,僞齊将李成以衆二萬攻虢州,陷之。
鎮撫司統制官謝臯與之遇,舉刃示敵曰:“此吾赤心也,汝宜視之!”遂剖心而死。
權鎮撫使董先率馀兵二千奔襄一陽一。
戊戌,湖南安一撫使折彥質所遣統領官劉深以兵至鼎州。
時鼎寇楊麼,衆益盛,僭号大聖天王,旗幟亦書此字,且用以紀年,又以兵二萬人寇公安縣。
彥質言麼之勢不減曹成,望朝廷勿輕此賊,乃命彥質督潭、鼎、荊南兵讨之。
是日,湖北統領官顔孝恭亦以千九百人至鼎州城外。
庚子,诏改昭慈獻烈皇太後谥曰昭慈聖獻皇後。
诏:“複五帝、日月之祀,其禮視四方帝,祀以四立日,黃帝以季夏之土王日。
春秋分朝日、夕月禮如感生帝。
” 辛醜,荊南統制官羅廣以所部三百五十人至鼎之城西,而軍食不繼,于是潭将劉深、鄂将顔孝恭,皆引所部去。
後二日,廣亦引兵北還,由是不克讨。
然賊徒屢抗,多被殺,人心頗搖,乃肆僞赦,立鐘相少子子義為太子,自楊太以下皆臣事之。
壬寅,诏:“昭慈聖獻皇後同姓親遷秩二等,異姓一等。
”甲辰,封起複鎮潼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醴泉觀使孟忠厚為信安郡王,丙午,封哲宗美人慕容氏、魏氏并為婕妤,皆用後大祥推恩也。
錄故太師文彥博孫緯世等三人并為迪功郎。
緯世父太仆卿維中,建炎中從帝渡江,至湖州而死,至是用守臣汪藻請而命之。
丁未,神武副軍都統制嶽飛,遣統領官張憲、王貴分道擊虔寇彭友、李滿,獲之。
飛自至虔州,日破一寨,賊徒震恐。
友等先據龍泉,至是乃敗。
戊申,武節大夫、明州觀察使、浙西兵馬钤轄史康民将所部至行在,以康民為禦前忠銳第九将。
西南蕃武翼大夫、歸州防禦使、泸南夷界都大巡檢使阿永,獻馬百有十二匹,泸州以聞,诏押赴行在。
阿永,乞第子也。
元豐間,乞第既效順,願歲進馬以見向化之心,官以銀缯賞之,所得亡慮數倍。
其後阿永所中之數,歲增不已,政和末,始立定額。
每歲冬至後,蠻以馬來州,遣官視之,自江門寨浮筏而下,蠻官及放馬者九十三人,悉勞飨之,帥臣親與為禮。
諸蠻從而至者幾二千人,皆以筏載白椹、茶、麻、酒、米、鹿豹皮、雜氈蘭之屬,博易于市,留三日乃去。
馬之直雖約二十千,然揆以銀、彩之直,則每匹可九十馀千,自夷酋已下所給馬直及散犒之物,歲用銀帛四千馀匹兩,鹽六千馀斤。
銀則取于夔之涪州及大甯,物、帛則果、遂、懷安。
凡馬之死于漢地者,亦以其直償之。
辛亥,禦前忠銳第七将徐文叛,奔僞齊。
文以所部屯明州城東,硃師闵将至,文覺之,夜以所部泛海舟而遁。
未明,至定海縣,忠銳第八将、武德郎趙琦以本軍沿海拒敵,文乃去。
沿海制置仇悆率諸将追之,不及。
壬子,起複檢校太傅
始,金人破金、商,無所得,已失望;完顔杲至金牛鎮,不見兵,疑有伏,自以深入,恐無歸路。
及聞庶在巴州,吳玠一陽一為軍書會諸将,欲斷歸路,敵邏得之,且野亡所掠,食少,乃引兵還興元。
三月,丙辰朔,禮部尚書洪拟兼權吏部尚書。
庚申,初命神武後軍統制兼都督府都統制巨師古以所部萬人屯揚州。
甲子,資政殿學士、江西安一撫大使、知洪州李回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
回老而慢,其下多縱馳,帥司屯兵數萬,皆招收潰賊,既無所憚,又軍食不足,恣其所為,郡民夜不解一衣,惟恐生變。
宣谕官劉大中至江西,奏回專權廢法,且縱其子右宣教郎澡預政受金,及多辟親一黨一攝官,凡二十馀事。
于是江西轉運副使吳革、韓瓊并罷,而澡勒停。
京西招撫使李橫傳檄諸軍,收複東京。
诏橫自武功大夫、袁州防禦使特遷右武大夫、忠州觀察使。
己巳,徽猷閣待制、知平江府李擢試尚書工部侍郎,赴行在。
颍昌捷奏至。
诏李橫再進翊衛大夫,加賜空名告身一百,京西山寨并聽橫節制。
劉豫聞橫入颍昌,遣使詣都元帥宗翰求援。
橫等軍本群盜,雖勇而無紀律,見齊師所遺子女金帛,乃縱掠數日,置酒高會,金人聞而易之。
豫遣其将李成以二萬人迎敵,金遣左都監宗弼援之,敗之于京城西北牟駝岡。
橫等軍無甲,皆敗走,敵亦下敢深逐也。
颍昌複破,參議官谷城譚世則為敵所執,令其招橫;模不答,世則遇害。
壬午,進韓世忠開府儀同三司、充淮南東路宣撫使,泗州置司。
朝廷以李橫進師,議遣大将,以劉光世兵不練而世忠忠勇,故遣之。
仍賜世忠廣馬七綱,軍士甲千副,激賞銀帛三萬匹兩,又出錢百萬缗,米二十八萬斛,為半歲之用。
甲申,初,江西安一撫大使司将官李宗諒、燕筠,以所部叛于筠州,引兵侵浏一陽一諸縣,李綱為湖南安一撫使,遣兵擊降之。
诏:“宗諒、筠戮于市,其衆分隸諸軍”。
夏,四月,丁亥,武翼郎、閤門宣贊舍人、知虢州董震為武節大夫、貴州刺史、權商、虢、陝州鎮撫使。
震言:“敵兵侵蜀,臣見調本軍三千人自豐一陽一而西,絕敵糧道。
萬一四川将帥不能堅守,堕其謀計,思之寒心。
今山東富庶如昔,金人重兵亦不在彼,望朝廷乘此機會,興師深入,可以破僞齊之巢一穴一,兼牽制金人取四川之兵矣。
” 尚書左仆射硃勝非以母憂去職。
己醜,韓世忠言:“近被旨措置建康府江南、北岸荒田,以為屯田之計。
沿江荒田雖多,大半有主,難以如陝西例,乞募民承佃。
”都督府請如世忠議。
乃蠲三年租,田主有訟則歸之,滿五年不言,給佃人為永業。
于是诏湖北、浙西、江西皆如之;尋又免科配徭役。
駕部員外郎韓膺胄論:“刑罰輕重,國祚短長系之。
望追法仁祖舊章,凡獄官失入死者,終身罰之,雖經赦宥,永不收叙。
”帝曰:“此仁祖之事也,其仁民詳刑如此乎!”乃命有司申嚴行下。
辛卯,起複劉光世為檢校太傅、江東宣撫使,屯鎮江。
時光世與韓世忠更戍,世忠至鎮江城下,而一奸一細入城,焚其府庫;光世擒而鞫之,皆雲世忠所遣,于是訴于帝。
江東統制官王德請于光世曰:“韓公之來,獨與德有隙耳,當身往見之。
”其下皆謂不可,或請以騎行,德不聽。
世忠大驚,謂德曰:“公誠烈丈夫!曩者小嫌,各勿介意。
”因置酒結歡而别。
金人去興元。
自金人入梁、洋。
蜀中複大震,劍南諸州皆為徙治之計。
宣撫處置使張浚,亦不令移潼川軍,聞者皆憤,或取其榜毀之。
利州路經略使劉子羽遺浚書,為言已在此,敵必不南,浚乃止。
完顔杲留屯中梁山逾月,始自斜谷去興元。
子羽與吳玠謀以兵邀之于武關,不及。
斜谷路狹,惟可單行,故凡所掠獲,悉棄之于路。
浚遣統制官王浚複洋州、興元府。
杲既還鳳翔,乃遣十馀人持書與旗來招子羽、玠,子羽盡斬之,惟留一人使還,曰:“為我語之,欲來即來,吾有死耳,何可招也!”玠亦遺杲書,以大義責之,杲乃止。
壬辰,移都督府于鎮江,照應江、淮兩軍機務,于是建康府榷貨務都茶場亦移鎮江。
癸巳,慶遠軍承宣使、神武前軍統制王燮為捧日天武四廂都指揮使兼淮南宣撫司都統制,仍诏神武後軍統制巨師古、禦前忠銳将崔增、李捧等并受韓世忠節度。
于是世忠始去神武左軍都統制,專為宣撫使。
乙未,宣撫處置司訓練官杜福邀金人于興元南龍潭,降其軍四百。
丙申,僞齊将李成以衆二萬攻虢州,陷之。
鎮撫司統制官謝臯與之遇,舉刃示敵曰:“此吾赤心也,汝宜視之!”遂剖心而死。
權鎮撫使董先率馀兵二千奔襄一陽一。
戊戌,湖南安一撫使折彥質所遣統領官劉深以兵至鼎州。
時鼎寇楊麼,衆益盛,僭号大聖天王,旗幟亦書此字,且用以紀年,又以兵二萬人寇公安縣。
彥質言麼之勢不減曹成,望朝廷勿輕此賊,乃命彥質督潭、鼎、荊南兵讨之。
是日,湖北統領官顔孝恭亦以千九百人至鼎州城外。
庚子,诏改昭慈獻烈皇太後谥曰昭慈聖獻皇後。
诏:“複五帝、日月之祀,其禮視四方帝,祀以四立日,黃帝以季夏之土王日。
春秋分朝日、夕月禮如感生帝。
” 辛醜,荊南統制官羅廣以所部三百五十人至鼎之城西,而軍食不繼,于是潭将劉深、鄂将顔孝恭,皆引所部去。
後二日,廣亦引兵北還,由是不克讨。
然賊徒屢抗,多被殺,人心頗搖,乃肆僞赦,立鐘相少子子義為太子,自楊太以下皆臣事之。
壬寅,诏:“昭慈聖獻皇後同姓親遷秩二等,異姓一等。
”甲辰,封起複鎮潼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醴泉觀使孟忠厚為信安郡王,丙午,封哲宗美人慕容氏、魏氏并為婕妤,皆用後大祥推恩也。
錄故太師文彥博孫緯世等三人并為迪功郎。
緯世父太仆卿維中,建炎中從帝渡江,至湖州而死,至是用守臣汪藻請而命之。
丁未,神武副軍都統制嶽飛,遣統領官張憲、王貴分道擊虔寇彭友、李滿,獲之。
飛自至虔州,日破一寨,賊徒震恐。
友等先據龍泉,至是乃敗。
戊申,武節大夫、明州觀察使、浙西兵馬钤轄史康民将所部至行在,以康民為禦前忠銳第九将。
西南蕃武翼大夫、歸州防禦使、泸南夷界都大巡檢使阿永,獻馬百有十二匹,泸州以聞,诏押赴行在。
阿永,乞第子也。
元豐間,乞第既效順,願歲進馬以見向化之心,官以銀缯賞之,所得亡慮數倍。
其後阿永所中之數,歲增不已,政和末,始立定額。
每歲冬至後,蠻以馬來州,遣官視之,自江門寨浮筏而下,蠻官及放馬者九十三人,悉勞飨之,帥臣親與為禮。
諸蠻從而至者幾二千人,皆以筏載白椹、茶、麻、酒、米、鹿豹皮、雜氈蘭之屬,博易于市,留三日乃去。
馬之直雖約二十千,然揆以銀、彩之直,則每匹可九十馀千,自夷酋已下所給馬直及散犒之物,歲用銀帛四千馀匹兩,鹽六千馀斤。
銀則取于夔之涪州及大甯,物、帛則果、遂、懷安。
凡馬之死于漢地者,亦以其直償之。
辛亥,禦前忠銳第七将徐文叛,奔僞齊。
文以所部屯明州城東,硃師闵将至,文覺之,夜以所部泛海舟而遁。
未明,至定海縣,忠銳第八将、武德郎趙琦以本軍沿海拒敵,文乃去。
沿海制置仇悆率諸将追之,不及。
壬子,起複檢校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