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一十一 【宋紀一百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曰:“自昔中興,豈有端坐不動于四方者!将來朕撫師江上。
朕觀周宣王修車馬,備器械,其《車攻》複古一篇可見。
若漢世祖起南一陽一,初與尋、邑之戰,以少擊衆,大破昆一陽一。
其下如唐肅宗雖不足道,而能用郭子儀、李光弼,以複王室。
朕謂中興之治,無有不用兵者。
卿等與韓世忠曲折議此否?如朝廷細事,姑待有司,卿等當熟講利害。
朕前日與世忠論至晚膳過時,夜思至四更不寝。
朕與卿等固有定議,昨日批出,可更召侍從,日輪至都堂,給劄條對來上,朕将參酌以決萬全。
” 吏部侍郎韓肖胄言:“今日之勢,終當用兵。
如晁錯之論七國,以為削亦反不削亦反,金人猶是也。
”繼因賜對,面奏:“賊豫盜據中原,人心不附,宜出不意遣兵将鼓行進讨,聲言翠華再幸金陵,督使過江。
願賜睿斷,克成大勳。
”時頤浩亦召世忠至都堂,谕以焚毀劉豫糧草事,世忠曰:“此乃清野之法,不可不行。
” 禮部尚書洪拟獨言:“國勢強則戰,将士勇則戰,财用足則戰,我為主彼為客則戰。
陛下前年幸會稽,今年幸臨安,興王之居未定,如唐肅宗之在關中,光武之在河内也。
又,迩者諸将雖有邀擊小勝,未見雷合電發以取大捷。
又,江、浙農耕未盡按,淮甸鹽策未盡通,平日廪給尚艱,緩急将何以濟?又,千裡饋糧,士有饑色,今使千裡出戰,則彼逸我勞,凡此皆未可言戰也。
”拟歸家,語人曰:“吾知迎一合可取斑位,然豈以一身之故誤國事耶!” 甲戌,潭、鼎、荊、鄂帥守李綱等四人約日會兵,收捕湖寇。
初,綱以湖廣宜撫使赴湖南,聞曹成将自邵入衡以趨江西,而韓世忠所留提舉官董日攵親兵才數百人,勢不足以彈壓,即駐師衡一陽一,遣使谕成,使散其衆。
成至衡,綱召與語,俾率其馀衆四萬詣建康。
時馬友之将步諒,有兵二萬,掠衡山,泊吳集市。
綱留統制官韓京屯茶陵以扼賊,而親帥大軍自白沙潛涉江,諒不虞其至,遂出降。
至是以聞,诏綱一精一加揀汰,得七千馀人。
隸諸軍。
綱尋入潭州,械右朝奉郎、知醴陵縣張觌屬吏,權攝官以漸易置,贓吏稍戢。
綱延見長老,問民疾苦,皆以盜賊、科率為言,乃檄州縣,非使司命而擅科率者,以軍法從事;應日前科須之物,并以正賦準折。
又遣統制官郝晸降潰将王進于湘鄉,吳錫擒王俊于邵。
自是湖南境内潰兵為盜者悉平,惟湖寇楊太據洞庭,文榜指斥,言詞不遜。
綱命統領官李建、馬準、吳錫分屯湘一陰一、益一陽一、橋口以備之。
湖南無水軍,綱乃拘集沿江魚戶,得三千人,屯潭州,言于朝,乞合兵讨蕩。
诏湖北安一撫使劉洪道、知鼎州程昌寓、荊南鎮撫使解潛遣兵會之,仍權聽綱節制。
壬午,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汪藻言:“自太上皇帝、淵聖皇帝及陛下建炎改元,至今三十馀年,并無日曆。
本朝宰相皆兼史館,故書榻前議論之辭,則有時政記;柱下聞見之實,則有起居注。
類而次之,謂之日曆;條而成之,謂之實錄;所以備記言,垂一代之典也。
苟曠三十年之久,無一字之傳,何以示來世?望許臣編集元符庚辰至建炎己酉三十年間诏旨,繕寫進呈,以備修日曆官采擇。
”許之。
自軍興,史官記錄,磨有存者。
藻嘗于經筵面奏,乞命中官纂述《三朝日曆》,會朝廷多事,未克行。
比出守湖,而湖州不被寇,元符後所受禦筆、手诏、賞功、罰罪等事皆全,藻因以為張本,又訪諸故家士大夫以足之,凡六年乃成。
十二月,丁亥朔,诏:“閩盜範忠竊發,令神武前軍左部統領申世景、禦前忠銳第六将單德忠以所部二千速捕之,毋緻滋長;如不即捕獲撲滅,其帥守監司及應捕盜官,并重置憲典。
”既而處州複告急,乃命忠銳第一将張守忠為一精一兵二千會之,權聽守臣宋伯友節制,賊遂平。
世景以勞自武功大夫加榮州刺史。
甲午,禦筆嚴銷金之禁。
帝因覽《韓琦家傳》論戚裡多作銷金事,且聞都人以為服飾者甚衆,故禁之。
觀文殿學士、知潭州、充湖南安一撫使李綱罷,以龍圖閣直學士折彥質為湖南安撫使。
夜,行在臨安府火,燔吏、工、刑部、禦史台及公私室廬甚衆,乙未旦乃滅。
太常博士趙霈言:“國家以宋建号,用火紀德。
今駐跸以來,未舉大火之祭,望诏有司舉行。
”從之。
戊戌,端明殿學士、江東安一撫大使趙鼎始至建康視事。
時參知政事、權同都督江淮荊州諸軍事孟庾,太尉、江南東西路宣撫使韓世忠,皆駐軍府中。
軍中多招安強寇,鼎為二府,素有剛正之風,庾、世忠皆加禮,兩軍肅然知懼,民既安堵,商賈通行焉。
辛醜,給事中賈安宅試尚書工部侍郎。
宣撫處置使張浚,即成州置院,類試陝西發解進士,得周漢等十三人。
浚承制賜漢進士出身,馀同出身。
癸卯,以聞。
甲辰,诏張浚罷宣撫處置使,依舊知樞密院事,徽猷閣直學士知夔州盧法源為龍圖閣學士、川陝宣撫處置副使,與王似同治事。
先二日,命駕部員外郎李願往川、陝,因使持诏号浚還朝,且令與參贊公事劉子羽、主管機宜文字馮康國俱還,仍以親兵千人護送。
時法源奉祠居蜀,浚承制以法源代韓迪,言于朝;閱四日,遂有是命。
尋以浚于國有功,久勞于外,令學士院降诏召赴樞庭,仍命學士撰蠟書十通,付宣撫副使王似書填賜諸叛将,略曰:“昨宣司參議劉子羽弄權用事,不通人情,今已召張浚還朝,更命王似,無複嫌隙,其早自歸。
”浚聞,乞祠,不許。
是日,帝謂大臣曰:“近引對元祐臣僚子弟,多不逮前人,亦一時遷谪,道路失教。
元祐人才,皆自仁宗朝涵養,燕及子孫。
自行經義取士,往往登科後再須修學,所以人才大壞,不适時用。
” 辛亥,襄一陽一鎮撫使李橫敗僞齊于楊石店,遂複汝州。
先是僞河南尹孟邦雄發永安陵,鎮撫使翟琮憤不能平,思出奇以擒之;知虢州董振,亦與僞将先密謀以所部應琮。
時襄一陽一糧乏,橫不能軍,乃引兵而北。
敵自入中國,少能抗之,不意其猝至。
橫至汝州城下,守将武德大夫彭玘以城降。
金人攻商州。
初,都元帥宗翰在雲中,使陝西經略使完顔杲裒五路兵,與劉豫之招撫使劉夔來侵。
時秦鳳路副總管吳璘以兵駐和尚原,敵懼不得進,欲以奇取蜀,乃令叛将李彥琪駐秦州,窺仙人關以要吳玠,别将以遊騎出熙河綴關師古,而大軍由商於以進。
師古與别将遇,敗之。
完顔杲至商州,斥堠将望風退走。
守将邵降度不能守,即退屯上津。
丙辰,知鼎州程昌寓令兵馬副總管杜湛率将士冒雪入沅江縣境,盡焚賊寨,奪舟取糧。
初,進士薛筇嘗詣金國上書言事,金人執之以歸劉豫。
筇至汴京,複以醜言讦豫,欲令“系頸以組,與大臣同詣阙下,臣子之義,雖死猶生,或得以全其宗族。
若夫緩一時之誅,忘終身之患,它日受擒,與妻子桀身東市,悔無所及。
”豫大怒,欲斬之,張孝純救解得免。
是歲,宗室賜名、命官十有八人。
大理寺言斷大辟三百二十四。
朕觀周宣王修車馬,備器械,其《車攻》複古一篇可見。
若漢世祖起南一陽一,初與尋、邑之戰,以少擊衆,大破昆一陽一。
其下如唐肅宗雖不足道,而能用郭子儀、李光弼,以複王室。
朕謂中興之治,無有不用兵者。
卿等與韓世忠曲折議此否?如朝廷細事,姑待有司,卿等當熟講利害。
朕前日與世忠論至晚膳過時,夜思至四更不寝。
朕與卿等固有定議,昨日批出,可更召侍從,日輪至都堂,給劄條對來上,朕将參酌以決萬全。
” 吏部侍郎韓肖胄言:“今日之勢,終當用兵。
如晁錯之論七國,以為削亦反不削亦反,金人猶是也。
”繼因賜對,面奏:“賊豫盜據中原,人心不附,宜出不意遣兵将鼓行進讨,聲言翠華再幸金陵,督使過江。
願賜睿斷,克成大勳。
”時頤浩亦召世忠至都堂,谕以焚毀劉豫糧草事,世忠曰:“此乃清野之法,不可不行。
” 禮部尚書洪拟獨言:“國勢強則戰,将士勇則戰,财用足則戰,我為主彼為客則戰。
陛下前年幸會稽,今年幸臨安,興王之居未定,如唐肅宗之在關中,光武之在河内也。
又,迩者諸将雖有邀擊小勝,未見雷合電發以取大捷。
又,江、浙農耕未盡按,淮甸鹽策未盡通,平日廪給尚艱,緩急将何以濟?又,千裡饋糧,士有饑色,今使千裡出戰,則彼逸我勞,凡此皆未可言戰也。
”拟歸家,語人曰:“吾知迎一合可取斑位,然豈以一身之故誤國事耶!” 甲戌,潭、鼎、荊、鄂帥守李綱等四人約日會兵,收捕湖寇。
初,綱以湖廣宜撫使赴湖南,聞曹成将自邵入衡以趨江西,而韓世忠所留提舉官董日攵親兵才數百人,勢不足以彈壓,即駐師衡一陽一,遣使谕成,使散其衆。
成至衡,綱召與語,俾率其馀衆四萬詣建康。
時馬友之将步諒,有兵二萬,掠衡山,泊吳集市。
綱留統制官韓京屯茶陵以扼賊,而親帥大軍自白沙潛涉江,諒不虞其至,遂出降。
至是以聞,诏綱一精一加揀汰,得七千馀人。
隸諸軍。
綱尋入潭州,械右朝奉郎、知醴陵縣張觌屬吏,權攝官以漸易置,贓吏稍戢。
綱延見長老,問民疾苦,皆以盜賊、科率為言,乃檄州縣,非使司命而擅科率者,以軍法從事;應日前科須之物,并以正賦準折。
又遣統制官郝晸降潰将王進于湘鄉,吳錫擒王俊于邵。
自是湖南境内潰兵為盜者悉平,惟湖寇楊太據洞庭,文榜指斥,言詞不遜。
綱命統領官李建、馬準、吳錫分屯湘一陰一、益一陽一、橋口以備之。
湖南無水軍,綱乃拘集沿江魚戶,得三千人,屯潭州,言于朝,乞合兵讨蕩。
诏湖北安一撫使劉洪道、知鼎州程昌寓、荊南鎮撫使解潛遣兵會之,仍權聽綱節制。
壬午,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汪藻言:“自太上皇帝、淵聖皇帝及陛下建炎改元,至今三十馀年,并無日曆。
本朝宰相皆兼史館,故書榻前議論之辭,則有時政記;柱下聞見之實,則有起居注。
類而次之,謂之日曆;條而成之,謂之實錄;所以備記言,垂一代之典也。
苟曠三十年之久,無一字之傳,何以示來世?望許臣編集元符庚辰至建炎己酉三十年間诏旨,繕寫進呈,以備修日曆官采擇。
”許之。
自軍興,史官記錄,磨有存者。
藻嘗于經筵面奏,乞命中官纂述《三朝日曆》,會朝廷多事,未克行。
比出守湖,而湖州不被寇,元符後所受禦筆、手诏、賞功、罰罪等事皆全,藻因以為張本,又訪諸故家士大夫以足之,凡六年乃成。
十二月,丁亥朔,诏:“閩盜範忠竊發,令神武前軍左部統領申世景、禦前忠銳第六将單德忠以所部二千速捕之,毋緻滋長;如不即捕獲撲滅,其帥守監司及應捕盜官,并重置憲典。
”既而處州複告急,乃命忠銳第一将張守忠為一精一兵二千會之,權聽守臣宋伯友節制,賊遂平。
世景以勞自武功大夫加榮州刺史。
甲午,禦筆嚴銷金之禁。
帝因覽《韓琦家傳》論戚裡多作銷金事,且聞都人以為服飾者甚衆,故禁之。
觀文殿學士、知潭州、充湖南安一撫使李綱罷,以龍圖閣直學士折彥質為湖南安撫使。
夜,行在臨安府火,燔吏、工、刑部、禦史台及公私室廬甚衆,乙未旦乃滅。
太常博士趙霈言:“國家以宋建号,用火紀德。
今駐跸以來,未舉大火之祭,望诏有司舉行。
”從之。
戊戌,端明殿學士、江東安一撫大使趙鼎始至建康視事。
時參知政事、權同都督江淮荊州諸軍事孟庾,太尉、江南東西路宣撫使韓世忠,皆駐軍府中。
軍中多招安強寇,鼎為二府,素有剛正之風,庾、世忠皆加禮,兩軍肅然知懼,民既安堵,商賈通行焉。
辛醜,給事中賈安宅試尚書工部侍郎。
宣撫處置使張浚,即成州置院,類試陝西發解進士,得周漢等十三人。
浚承制賜漢進士出身,馀同出身。
癸卯,以聞。
甲辰,诏張浚罷宣撫處置使,依舊知樞密院事,徽猷閣直學士知夔州盧法源為龍圖閣學士、川陝宣撫處置副使,與王似同治事。
先二日,命駕部員外郎李願往川、陝,因使持诏号浚還朝,且令與參贊公事劉子羽、主管機宜文字馮康國俱還,仍以親兵千人護送。
時法源奉祠居蜀,浚承制以法源代韓迪,言于朝;閱四日,遂有是命。
尋以浚于國有功,久勞于外,令學士院降诏召赴樞庭,仍命學士撰蠟書十通,付宣撫副使王似書填賜諸叛将,略曰:“昨宣司參議劉子羽弄權用事,不通人情,今已召張浚還朝,更命王似,無複嫌隙,其早自歸。
”浚聞,乞祠,不許。
是日,帝謂大臣曰:“近引對元祐臣僚子弟,多不逮前人,亦一時遷谪,道路失教。
元祐人才,皆自仁宗朝涵養,燕及子孫。
自行經義取士,往往登科後再須修學,所以人才大壞,不适時用。
” 辛亥,襄一陽一鎮撫使李橫敗僞齊于楊石店,遂複汝州。
先是僞河南尹孟邦雄發永安陵,鎮撫使翟琮憤不能平,思出奇以擒之;知虢州董振,亦與僞将先密謀以所部應琮。
時襄一陽一糧乏,橫不能軍,乃引兵而北。
敵自入中國,少能抗之,不意其猝至。
橫至汝州城下,守将武德大夫彭玘以城降。
金人攻商州。
初,都元帥宗翰在雲中,使陝西經略使完顔杲裒五路兵,與劉豫之招撫使劉夔來侵。
時秦鳳路副總管吳璘以兵駐和尚原,敵懼不得進,欲以奇取蜀,乃令叛将李彥琪駐秦州,窺仙人關以要吳玠,别将以遊騎出熙河綴關師古,而大軍由商於以進。
師古與别将遇,敗之。
完顔杲至商州,斥堠将望風退走。
守将邵降度不能守,即退屯上津。
丙辰,知鼎州程昌寓令兵馬副總管杜湛率将士冒雪入沅江縣境,盡焚賊寨,奪舟取糧。
初,進士薛筇嘗詣金國上書言事,金人執之以歸劉豫。
筇至汴京,複以醜言讦豫,欲令“系頸以組,與大臣同詣阙下,臣子之義,雖死猶生,或得以全其宗族。
若夫緩一時之誅,忘終身之患,它日受擒,與妻子桀身東市,悔無所及。
”豫大怒,欲斬之,張孝純救解得免。
是歲,宗室賜名、命官十有八人。
大理寺言斷大辟三百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