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十四 【宋紀九十四】

關燈
年而還,楷語之曰:“聞朝廷将用兵于遼,遼兄弟之國,存之足為邊捍,女直之人,不可交也。

    業已然,願二醫歸報天子,宜早為備。

    ”醫還,奏之,帝不悅。

     辛未,遼知易州高鳳遣人來約降。

     甲戌,诏太中大夫趙良嗣充大金國信使,保義郎馬擴副之,擴父政充伴送使。

    是日,高慶裔等入辭于崇政殿,帝谕以早取燕京。

     良嗣将行,以國書副本及事目示馬擴。

    擴大驚曰:“金人方以不報師期,恐王師下燕,守官不得歲币,所以遣使通議,一則欲嗣音繼好,二則視我國去就,猶未知楊可世、種師道白溝之衄,宣撫司氣沮而退也。

    在我固當守前約,且雲:‘緣貴朝不報師期,疑海道難測,所以不俟的音,即舉兵相應。

    今仍趣宣撫司進兵,克期下燕。

    ’如此,則既于夾攻元約不爽,又絕日後輕侮之患。

    奈何自布露腹心,傾身倚之,大事去矣!”良嗣愕然曰:“宣撫司盡力不能取,若不以金币藉女真取之,何以得燕?”擴曰:“既知力不能取,胡不明白盡與大金,退修邊備,保吾舊疆!安得貪目前小利,不虞後患,一愛一掌失指耶!”良嗣曰:“朝廷之意已定,不可易也。

    ”遂出國門。

     金穆昆宗雄卒。

    金主往視疾,不及見,哭之恸,謂群臣曰:“此子謀略過人,臨陳勇決,少見其比。

    ”赙贈加等。

     宗雄材武跷健,挽強射遠,幾二百步。

    後封楚王,谥威敏。

     己卯,遼将郭藥師以涿州來降。

     藥師本常勝軍帥,為涿州留守,聞高鳳降,意動。

    會蕭幹自燕來涿,藥師疑其圖己,遂偕其偏将甄五臣等擁所部八千人來降。

    童貫以聞,诏授藥師恩州觀察使,以兵隸劉延慶。

     遼德埒勒部複叛,都統耶律瑪格讨平之。

     時守令多棄城遁,奉聖州人迎麹監李師夔主州事。

    金都古噜讷師至,師夔與其友沈章密謀出降,乃出城潛見耶律伊都,約無以兵入城及俘掠境内。

    伊都許諾,遂降。

    金主以師夔領節度,以章佐之。

     冬,十月,丙戌朔,金主至奉聖州,诏曰:“朕屢饬将臣,安輯懷附,無或侵擾。

    而愚民無知,尚多逃匿山林。

    即欲加兵,深所不忍。

    今免其罪,有率衆歸附者,授之世官。

    ”未幾,蔚州降于金。

     庚寅,诏:“山前收複州縣,合置監司,以燕山府路為名。

    山後别名雲中府。

    ”又賜涿州曰涿水郡、威行軍,檀州曰橫山郡、鎮遠軍,平州曰漁一陽一郡、撫甯軍,易州曰遂武郡,營州曰平盧郡,順州曰順興郡,薊州曰廣川郡,景州白灤川郡,并燕山府為山前九州。

    雲中府路則領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妫并雲中府,所謂山後九州也。

    尋以蔡攸為少傅、判燕山府。

     遼蕭妃聞常勝軍降,懼甚,遣蕭容、韓昉奉表稱臣,乞念前好。

    昉等見童貫、蔡攸于軍中,言:“女直蠶食諸國,若大遼不存,必為南朝憂。

    脣亡齒寒,不可不慮。

    ”貫、攸叱出之。

    昉大言于庭曰:“遼、宋結好百年,誓書具在,汝能欺國,獨能欺天邪!”貫亦不以聞于朝。

     癸巳,童貫遣劉延慶将兵十萬出雄州,以郭藥師為鄉導,渡白溝。

    延慶軍無紀律,藥師谏曰“今大軍拔隊而行,不設備,若敵人置伏邀擊,首尾不相應,則望塵決潰矣。

    ”不聽。

    至良鄉,蕭幹率衆來拒,延慶與戰而敗,遂閉壘不出。

    藥師曰:“幹兵不過萬人,今悉力拒我,燕山必虛,願得奇兵五千,倍道襲之,城可得也。

    ”因請延慶子光世簡師為後繼,延慶許之。

    己酉,遣大将高世宣、楊可世與藥師率兵六千,夜半渡盧溝,倍道而進。

    質明,常勝軍甄五臣領五千騎奪迎春門以入,藥師等繼至,陳于憫忠寺,遣人谕蕭妃使速降。

    蕭妃密報蕭幹,幹舉一精一甲三千還燕,巷戰,光世渝約不至,藥師失援而敗,與可世棄馬缒城而出,殺傷過半,世宣死焉。

     延慶營于盧溝南,幹分兵斷饷道,擒護糧将王淵,得漢兵二人,蔽其目,留帳中。

    夜半,僞相語曰:“吾師三倍漢兵,當分左右翼,以一精一兵沖其中,左右翼為應,舉火為期,殲之無遺。

    ”既言,乃一陰一逸一人歸報。

    延慶聞而信之。

    明旦,見火起,以為敵至,即燒營而遁,士卒蹂踐死者百馀裡,幹因縱兵追至涿水而去。

    自熙、豐以來,所儲軍實殆盡,退保雄州。

    燕人知宋之無能為,作賦及歌詩以诮之。

     初,朝議與金約,但求石晉賂契丹故地,而不思平、營、灤三州非晉賂,乃劉仁恭所獻以求援者,王黼欲并得之,金主不肯。

     是月,趙良嗣等至奉聖州,金主令宗望及富吉等責良嗣以出兵失期,且雲:“今更不論夾攻元約,特與燕京六州、二十四縣漢地、漢民。

    ”六州,謂薊、景、檀、順、涿、易也。

    又言:“南朝即自得平、灤,本朝兵馬亦借路平、灤以歸。

    ”良嗣言:“元約山前、山後十七州,今乃如此,信義安在?”又言:“本朝得燕,必分兵屯守,大國人馬經過,豈敢專聽!”富吉曰:“汝但知阻我借路過關,不道汝國人馬又敗。

    ”蓋聞劉延慶又敗于新城也。

    又欲留良嗣等,良嗣辭以留使人無例,金主曰:“吾方行師,豈用例邪!”遂以國書示良嗣等,遣李清、王度喇充國信使副,薩噜谟充議計使。

    良嗣雲:“所說燕京,如大金得之,亦與南朝,國書中不甚明白。

    ”富吉乃曰:“一言足矣,喋喋何為!若必欲取信,待到燕京,使人面約。

    ”遂留馬擴,獨遣良嗣與使者偕行。

     是月,曲赦所複州縣。

     十一月,丙辰朔,行新玺。

    庚午,祀圜丘,赦天下。

    東南官吏緣寇盜貶責者,并次第移放,上書邪等人特與磨勘。

     庚辰,金使李靖、王度喇、薩魯谟等入見,言:“自燕京六州所管漢民外,其女直、渤海、契丹、奚及雜色人戶,平、灤、營三州,縱貴朝克複,亦不在許與之限,當須本朝占據。

    如或廣務于侵求,必慮難終于信義。

    所有信誓分立界至及歲币數目,候到燕京續議畫定。

    ”靖等既引對畢,诏令詣王黼第。

    黼論西京、平、灤當如約,薩魯谟曰:“元約勿言,姑議目前可也。

    ”黼曰:“大國所欲,本朝無一不從。

    本朝所須,大國莫降心相從否?”李靖曰:“平、灤等三州,本朝欲作關隘。

    以靖所見,莫若先以燕京六州交契丹歲币,其平、灤等州,當從容再議,或得亦不可知。

    一概言之,徒往返也。

    ” 十二月,丁亥,郭藥師及遼蕭幹戰于永清縣,敗之。

    诏加藥師武泰軍節度使。

     戊子,金使李靖等辭于崇政殿,诏龍圖閣學士趙良嗣為國信使兼送伴,顯谟閣待制周武仲副之,又領國書。

    又,禦筆付良嗣等雲:“平、灤頗出桑麻,金所欲得,可與契丹歲币數目外,特加絹五萬匹,銀五萬兩,以曲盡交一歡之意。

    所有營、平、灤及西京地土,本朝盡行收複。

    ” 童貫再舉伐燕,不克成功,懼得罪,乃密遣王瓖如金,以求如約夾攻。

     金主自将伐燕京,宗望率七千先之,實古讷出得勝口,尼楚赫出居庸關,洛索為左翼,博勒和為右翼。

    遼蕭妃五上表于金,求立秦王定,金主不許,遼人遂以勁兵守居庸關。

    金兵至關,崖石自崩,戍卒多壓死,遼人不戰而潰。

    金兵度關而南,遼統軍都監杲睦等送款于金。

    辛卯,金主至燕京,遂自南門入,使尼楚赫、洛索陳于城上。

    金主次城南,遼宰相左企弓、參政虞仲文、康公弼、樞密使曹勇義、張彥忠、劉彥宗等奉表降,詣金營請罪,金主并釋之,命守舊職。

    器彥宗之才,遷左仆射,遣左企弓等撫定燕京諸州縣。

    蕭妃與蕭幹自古北口趨天德。

    于是遼五京皆為金有。

    金主遣馬擴歸告捷。

     甲辰,金複遣李靖、王度喇與趙良嗣等同來。

     良嗣至金主軍前,金主謂曰:“數年相約夾攻,而汝國不出師,複不遣報,今将若何?”良嗣對曰:“夾攻雖是元約,據昨奉聖州軍前别議,特許燕京,不論夾攻與否。

    今月二日,本朝于永清擊走蕭幹,追至燕京,雖非夾攻,亦其意也。

    ”金主曰:“夾攻且勿言,其平、灤等州未嘗議及,如何欲取?若必欲取平、灤,并燕京亦不與矣。

    ”便令良嗣歸館。

    居四日,诏趣令南使辭歸,良嗣曰:“今合議事甚多,略未嘗及,而遽令辭,何也?”薩魯谟曰:“皇帝已怒。

    ”遂令入辭,以國書副本示良嗣,良嗣曰:“自古及今,稅租随地,豈有與其地而不與其稅租者?可削去此事。

    ”宗翰曰:“燕自我得之,稅賦當歸我。

    大國熟計之,若不見與,請速退涿州之師,無留吾疆。

    ”于是複以國書遣良嗣及靖等。

     丙辰,貶劉延慶為率府率,安置筠州。

     遼主聞金取燕京,遂由埽裡關出居四部族詳衮之家。

     黃龍府仍附于遼,金宗輔讨平之。

     是歲,萬歲山成,禦制《艮嶽記》以紀其勝。

    萬歲山,始名鳳皇山,後神霄降,其詩有“艮嶽排空霄”之句,因改名艮嶽,以山在國之艮位也。

    其最高一峰九十步,上有介亭,分東南二嶺,直接南山。

    南山之外又為小山,名曰芙蓉城,窮極窈眇。

    嶽之北乃所謂景龍江也,江外諸館舍尤一精一。

    其北又因瑤華宮火,取其地作大池,名曰曲江池,東盡封丘門而止。

    其西自天波門橋入,西直殆半裡,江乃折南,又折北。

    折南者過阊阖門橋,為複道,通茂德帝姬宅。

    折北者四裡,屬之龍德宮,帝潛邸也。

    其後以金芝産于萬壽峰,又更名壽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