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九十二 【宋紀九十二】

關燈
八月,壬戌朔,戒北邊帥臣毋生事。

     己巳,以侯蒙為中書侍郎,薛昂為尚書左丞。

     庚辰,蔡京奏:“臣昨以年逮七十,加之疾病,乞解機務,蒙恩特許三日一朝。

    今臣病已痊,筋力尚可勉強,伏望許臣日奉朝請,其治事即依已降指揮。

    ”從之。

     壬午,诏天下監司、郡守搜訪岩谷之士,雖恢詭谲怪自晦者,悉以名聞。

     丁亥,詣建隆臂,遂幸蔡京賜第。

     己醜,升晉州為平一陽一府,壽州壽春府,齊州濟南府。

     是月,金薩裡罕陷遼保州。

     保州本高麗地,薩裡罕攻之,久不克,請濟師。

    高麗使謂金曰:“保州本吾壤土,願以見還。

    ”金主曰:“爾其自取之。

    ”金主乃益薩裡罕兵,無合高麗,至是拔之。

     九月,辛卯朔,帝奉玉冊玉寶詣玉清和一陽一宮,上尊号曰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吳天玉皇上帝。

     丙申,赦天下,令洞天福地修建宮觀,塑造聖像。

    又禁中外不許以龍、天、君、玉、帝、上、聖、皇等為名字。

     癸卯,诏定鼎閣于天章閣,以方士王仔昔言九鼎神器宜納之禁中,不可處外也。

    命蔡京為定鼎禮儀使。

     丙午,遼主谒懷陵。

     己未,以童貫為開府儀同三司。

     金始制金牌。

     冬,十月,乙醜,太白晝見。

     丁卯,遼以張琳軍敗,奪其官。

     戊寅,張商英複觀文殿學士。

     烏庫部叛遼,遼遣中丞耶律托蔔嘉招之;庚辰,烏庫部降。

     甲申,诏誠感殿長生大帝君神像可遷赴天章閣西位鼎閣奉安。

     辛卯,蔡京等言冀州三山河清,乞拜表稱賀。

     十一月,甲午,诏:“帝鼐改為隆鼐,正南彤鼎為明鼎,西南阜鼎為順鼎,正西皛鼎為蘊鼎,西北魁鼎為建鼎,正北寶鼎依舊,東北牡鼎為和鼎,正東倉鼎為育鼎,東南風鼎為潔鼎,鼎閣為圜象徽調之閣。

    閣上神像,左周鼎星君,中帝席星君,右大角星君。

    閣下鼎鼐神像,各守逐鼎排列。

    ”亦用王仔昔建議也。

     己亥,祀圜丘,赦。

     庚子,以禮部尚書白時中為尚書右丞。

     戊申,遼東面行軍副都統瑪格攻金之哈斯罕,敗績,遼主削其官。

     夏人一大舉兵攻泾原靖夏城。

    時久無雪,夏人使數萬騎繞城踐之,塵起漲天,乃潛穿壕為地道,入城中,城遂陷,屠之而去。

     十二月,庚申朔,金安班貝勒烏奇邁及群臣上其主尊号曰大聖皇帝。

    改明年為天輔元年。

     己巳,以婉儀劉氏為賢妃。

     乙亥,遼封庶人蕭氏為太皇太妃。

     戊寅,以熙河進築功成,進執政一官。

     乙酉,尊九鼎于圜象徽調閣;翼日,複詣閣行香,百官陪位。

     特進、少宰劉正夫罷。

    正夫由博士入都,馴緻宰相,能迎時上下,持祿養權,至是以開府儀同三司緻仕。

     是歲,茂州夷至永壽内附,以其地置壽甯、延甯軍。

     ○徽宗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政和七年(遼天慶七年,金天輔元年) 春,正月,乙未,令:“天下道士,與免階墀迎接衙府,宮觀科配借索一騷一擾;郡官、監司相見,依長老法。

    ” 庚子,以殿前都指揮使高俅為太尉。

     甲寅,遼減廄馬粟,分給諸局。

     是月,金軍攻遼春州,遼東北面諸軍不戰自潰。

    女古皮室四部及渤海人皆降于金;貝勒杲複陷泰州。

     二月,癸亥,以大理國主段和譽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

     甲子,诏通真先生林靈素于上清寶箓宮宣谕清華帝君降臨事。

     初,劉混康、虞仙姑、王老志、王仔昔,皆為帝所禮,然其神怪事多出自方士也。

    及靈素至,乃以事歸之于帝,而曰己獨佐之,每自号小吏佐治,故上下莫有攻其非者。

    然靈素實無術,徒敢為大言。

    是時帝興道教将十年,獨思未有一厭服群下者。

    靈素因希指造為清華帝君夜降宣和殿事,假帝诰天書雲篆。

    帝乃會道士二千馀人于上清寶箓宮,俾靈素宣谕其事。

    左街道錄傅希烈等,皆作記上之。

     丁卯,禦右文殿,策高麗進士。

     辛未,诏天下:“天甯萬壽觀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仍于殿上設長生大帝君、青華帝君聖像。

    ” 乙亥,幸上清寶箓宮,命靈素講道經。

    自是每設大齋,費缗錢數萬,謂之千道會,令士庶入殿聽講,帝為設幄其側。

    靈素據高座,使人于下再拜請問。

    然所言無殊絕者,時雜以捷給嘲诙,以資媟笑。

    複令吏民詣宮受神霄秘箓,朝士之嗜進者亦一靡一然從之。

     遼涞水縣賊董龐兒聚衆萬馀,西京留甯蕭伊蘇、南京統軍都監紮拉與戰于易水,破之。

     三月,庚寅,賜高麗祭器。

    高麗進士權适等四人,賜上舍及第。

     乙未,以童貫領樞密院。

     丙申,升鼎州為常德軍節度。

     壬子,禦制《明堂上梁文》。

     遼董龐兒之一黨一複聚,蕭伊蘇複擊破之。

     夏,四月,庚申,帝諷道錄院曰:“朕乃昊天上帝元子,為大霄帝君,睹中華被金狄之教,焚指煉臂,舍身以求正覺,朕甚闵焉。

    遂哀懇上帝,願為人主,令天下歸于正道。

    帝允所請,令弟青華帝君權朕大霄之府。

    朕夙昔驚懼,尚慮我教所訂未周,卿等可上表章,冊朕為教主道君皇帝。

    ”于是群臣及道錄院上表冊之,然止用于教門章疏,而不施于政事也。

    教主道君皇帝者,即長生大帝君,道教五宗之一,所謂神化之道,感降仙聖,不系教法之内者也。

     辛酉,升溫州為應道軍節度,為林靈素也。

     丙子,诏親祀明堂。

     五月,戊子朔,升慶州為慶一陽一軍節度,渭州為平涼軍節度。

     己醜,詣玉清和一陽一宮,上地祇徽号。

    诏曰:“王者父天母地,乃者祇率萬邦黎庶,強為之名,以玉冊玉寶昭告上帝,而地祗未有稱謂,謹上徽号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後土皇地祇,詣宮上寶冊,儀禮一如上帝。

    ” 辛卯,命蔡攸提舉秘書省,并左右街道錄院。

     乙未,诏權罷宮室修造。

     辛醜,祭地于方澤,降德音于諸路。

     以監司州縣共為一奸一賊,令廉訪使者察奏,仍許民徑赴尚書省陳訴。

     癸卯,改玉清和一陽一宮為玉清神霄宮。

     乙巳,遼主命圍場隙地許民樵采。

     丁未,诏:“應監司兼領措置起發花石。

    ” 金主命:“自收甯江州以後,同姓為婚事,杖而離之。

    ” 六月,戊午朔,以明堂成,進封蔡京為陳魯國公。

    京辭兩國不拜,诏官其親屬二人。

     己未,童貫加檢校少傅,梁師成為檢校少保,宣和殿學士蔡攸、盛章、開封尹王革、顯谟閣待制蔡儵、蔡翛,各遷官有差,皆以明堂成推賞也。

     乙亥,蔡京等上表請禦明堂聽朝,頒常視朔,诏答不允;表三上,乃從之。

     辛巳,遼以同知樞密院事伊勒嘉為北院大王。

     壬午,诏禁巫觋。

     丙戌,貴妃宋氏薨。

     秋,七月,丁亥朔,令:“僧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