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十四 【宋紀八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起阏逢Yan茂八月,盡柔兆困敦十二月,凡二年有奇。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紹聖元年(遼大安十年) 八月,辛未,诏範純粹降一官,為直龍圖閣、知延安府,以元祐間嘗獻議棄地也。
壬申,三省具呂惠卿、王中正、宋用臣無罪狀進呈,當再叙,章惇曰:“惠卿所坐極無名。
”帝曰:“與複舊官并資政殿學士。
” 九月,癸卯,遣禦史劉拯按河北水災,赈饑民。
甲辰,以黃慶基、董敦逸并為監察禦史。
丙午,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科。
庚戌,三省同進呈張鹹、吳俦、陳旸三人中第五等,推恩,帝曰:“進士策文理有過于此者。
”因诏罷制科。
罷廣惠倉。
甲寅,知廣州唐義問,坐棄渠一陽一砦,責授舒州一團一練副使。
己未,遼以南院大王特默為南院樞密使。
庚申,太白晝見。
甲子,德勒部長降于遼,遼主命釋其罪。
丁卯,诏京東、西、河北赈恤流民。
戊辰,流星出紫微垣。
是月,遼都統額特勒進讨準布,乘天大雪,擊敗瑪古蘇之衆并其四别部,斬首千馀級。
冬,十月,己巳朔,以知江甯府呂惠卿知大名府。
三省、樞密院同呈除目,曾布、韓忠彥曰:“若惠卿在朝,善人君子必無以自立。
”帝曰:“隻令知北京,豈可留也!布又言:“章惇秉政以來,所引皆阘茸小人,專恣弄權,日甚一日。
陛下以天下公論召彭汝砺,而沮格不行;呂升卿于罪谪中緻仕,而惇不禀旨,召令再任;王欽臣謝表語侵禦史,而惇欲削職降官;周秩譏切朝廷,而惇欲多方曲庇其罪;陛下不欲與惠卿複職而終複,不欲除林希經筵而終除。
以是上下畏之,獨臣與韓忠彥曾稍開陳,它人有敢言其非者否?”其意蓋欲傾惇。
帝曰:“此固當開陳也。
” 丙子,遼主駐藕絲澱。
丁亥,國子司業龔原奏:“王安石在先朝時,嘗進所撰《字說》二十二卷。
乞差人就其家繕寫定本,降付國子監雕印,以便學者傳習。
”诏可。
學校舉子之文,一靡一然從之,其弊自原始。
庚寅,以常安民為監察禦史。
先是安民因召對言:“元祐中進言者,以熙甯、元豐之政為非而當時為是;今日進言者,以元祐之政為非而熙甯、元豐為是;皆偏論也。
願陛下公聽并觀,無問新舊,惟歸于當。
”帝謂輔臣曰:“安民議論公正,無所阿附。
” 丁酉,都水使者王宗望言:“北流已閉,全河東還故道,望付史官紀紹聖以來聖明獨斷,緻此成績。
”诏宗望具析部役官功力等第以聞。
然是時東流堤防未及繕固,瀕河多被水患,流民入京師,往往泊禦廊及僧舍,诏給券,谕令還本土以就赈濟。
十一月,己亥朔,複八路差官法。
壬子,蔡确追複觀文殿大學士。
甲寅,開封男子呂安斥乘輿,當斬,貸之。
十二月,辛未,申嚴銅錢出外界法。
甲戌,遼以參知政事趙廷睦兼同知樞密院事,以樞密副使王師儒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己卯,遼主命錄西北路有功将士及戰殁者贈官。
乙酉,遼改明年元曰壽昌,減雜犯死罪以下,仍除貧民租賦。
丙戌,滑州浮橋火。
己醜,漳河決溢,浸洺、磁等州。
令計置堙塞。
甲午,三省同進呈台谏官前後章疏,言:“實錄院所修先帝《實錄》,類多附會一奸一言,诋斥熙甯以來政事,乞重行罷黜。
”帝曰:“史官敢如此誕謾不恭,須各與安置。
”诏:“範祖禹安置永州,趙彥若澧州,黃庭堅黔州。
” 初,章惇、蔡卞與其一黨一論《實錄》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摘千馀條示之,謂為無驗證。
既而院吏考閱,悉有據依,所馀才三十二事。
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至是首問焉,對曰:“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真兒戲耳。
”凡有問,皆直辭以對,聞者壯之。
遼南府宰相王棠卒。
棠博古,善屬文,鄉貢、禮部、廷試皆第一。
練達朝政,臨事不怠,在政一府,修明法度,人許其不愧科名雲。
是歲,京師疫,洛水溢,太原地震;河北水,發京東粟赈之。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紹聖二年(遼壽昌元年) 春,正月,己亥,遼主如混同江。
丙午,立宏詞科。
三省上言:“今進士既純用經術,如诏诰、章表、赦敕、檄書、露布、戒谕之類,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缺者,若悉不習試,何以兼收文學博異之士!”于是别置宏詞科,許進士登科者乞試。
試者雖多,所取無過五人;詞格超異者,特奏命官。
以吏部侍郎楊畏知成德軍。
畏既叛呂大防,附章惇,及李清臣、安焘與惇異議,複一陰一附安、李。
而惇亦覺其險詐,乃命畏出守。
乙卯,遼赈奉聖州貧民饑。
乙醜,殿前司奏獄空,诏賜缗線。
二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戊辰,遼賜左右二皮室錢。
癸酉,高麗遣使貢于遼。
甲戌,以知大名府呂惠卿為資政殿大學士。
章惇言惠卿乞留京師,但願得一宮觀,帝曰:“已除大資政,兼北京亦是重地。
”又問:“惠卿已行否?”曾布、韓忠彥皆曰:“惠卿乞留,乃是無恥。
君子難進而易退,其人可知矣。
”帝哂之。
初,監察禦史常安民面奏:“新除北都留守呂惠卿,賦一性一深險;王安石援引為執政,及得志,遂攻安石。
使移此心以事君,其薄可知。
惠卿若見陛下,必言先帝而泣,以感動陛下,希望得留朝廷。
”至是惠卿過阙請對,果為帝言先朝事,且泣;帝正色不答,計不得施而去。
時論快之。
乙亥,诏追奪呂大防兩官,徙居安州。
先是中丞黃履言趙彥若等修纂先帝《實錄》,厚加誣毀,皆已竄逐,唯監修呂大防幸免,故有是命。
遼主駐魚兒泺。
辛巳,出内庫錢帛二十萬助河北赈饑。
乙未,左司谏張商英除左司員外郎。
會知開封府王震言商英遣人與蓋漸謀害來之邵,坐谪監江甯府稅。
三月,己亥,嗣濮王宗晟卒,谥端孝。
宗晟好古學,藏書數萬卷,仁宗嘉之,益以國子監書。
治平初,将郊而雨,或議改蔔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紹聖元年(遼大安十年) 八月,辛未,诏範純粹降一官,為直龍圖閣、知延安府,以元祐間嘗獻議棄地也。
壬申,三省具呂惠卿、王中正、宋用臣無罪狀進呈,當再叙,章惇曰:“惠卿所坐極無名。
”帝曰:“與複舊官并資政殿學士。
” 九月,癸卯,遣禦史劉拯按河北水災,赈饑民。
甲辰,以黃慶基、董敦逸并為監察禦史。
丙午,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科。
庚戌,三省同進呈張鹹、吳俦、陳旸三人中第五等,推恩,帝曰:“進士策文理有過于此者。
”因诏罷制科。
罷廣惠倉。
甲寅,知廣州唐義問,坐棄渠一陽一砦,責授舒州一團一練副使。
己未,遼以南院大王特默為南院樞密使。
庚申,太白晝見。
甲子,德勒部長降于遼,遼主命釋其罪。
丁卯,诏京東、西、河北赈恤流民。
戊辰,流星出紫微垣。
是月,遼都統額特勒進讨準布,乘天大雪,擊敗瑪古蘇之衆并其四别部,斬首千馀級。
冬,十月,己巳朔,以知江甯府呂惠卿知大名府。
三省、樞密院同呈除目,曾布、韓忠彥曰:“若惠卿在朝,善人君子必無以自立。
”帝曰:“隻令知北京,豈可留也!布又言:“章惇秉政以來,所引皆阘茸小人,專恣弄權,日甚一日。
陛下以天下公論召彭汝砺,而沮格不行;呂升卿于罪谪中緻仕,而惇不禀旨,召令再任;王欽臣謝表語侵禦史,而惇欲削職降官;周秩譏切朝廷,而惇欲多方曲庇其罪;陛下不欲與惠卿複職而終複,不欲除林希經筵而終除。
以是上下畏之,獨臣與韓忠彥曾稍開陳,它人有敢言其非者否?”其意蓋欲傾惇。
帝曰:“此固當開陳也。
” 丙子,遼主駐藕絲澱。
丁亥,國子司業龔原奏:“王安石在先朝時,嘗進所撰《字說》二十二卷。
乞差人就其家繕寫定本,降付國子監雕印,以便學者傳習。
”诏可。
學校舉子之文,一靡一然從之,其弊自原始。
庚寅,以常安民為監察禦史。
先是安民因召對言:“元祐中進言者,以熙甯、元豐之政為非而當時為是;今日進言者,以元祐之政為非而熙甯、元豐為是;皆偏論也。
願陛下公聽并觀,無問新舊,惟歸于當。
”帝謂輔臣曰:“安民議論公正,無所阿附。
” 丁酉,都水使者王宗望言:“北流已閉,全河東還故道,望付史官紀紹聖以來聖明獨斷,緻此成績。
”诏宗望具析部役官功力等第以聞。
然是時東流堤防未及繕固,瀕河多被水患,流民入京師,往往泊禦廊及僧舍,诏給券,谕令還本土以就赈濟。
十一月,己亥朔,複八路差官法。
壬子,蔡确追複觀文殿大學士。
甲寅,開封男子呂安斥乘輿,當斬,貸之。
十二月,辛未,申嚴銅錢出外界法。
甲戌,遼以參知政事趙廷睦兼同知樞密院事,以樞密副使王師儒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己卯,遼主命錄西北路有功将士及戰殁者贈官。
乙酉,遼改明年元曰壽昌,減雜犯死罪以下,仍除貧民租賦。
丙戌,滑州浮橋火。
己醜,漳河決溢,浸洺、磁等州。
令計置堙塞。
甲午,三省同進呈台谏官前後章疏,言:“實錄院所修先帝《實錄》,類多附會一奸一言,诋斥熙甯以來政事,乞重行罷黜。
”帝曰:“史官敢如此誕謾不恭,須各與安置。
”诏:“範祖禹安置永州,趙彥若澧州,黃庭堅黔州。
” 初,章惇、蔡卞與其一黨一論《實錄》多誣,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問,摘千馀條示之,謂為無驗證。
既而院吏考閱,悉有據依,所馀才三十二事。
庭堅書“用鐵龍爪治河,有同兒戲”,至是首問焉,對曰:“庭堅時官北都,嘗親見之,真兒戲耳。
”凡有問,皆直辭以對,聞者壯之。
遼南府宰相王棠卒。
棠博古,善屬文,鄉貢、禮部、廷試皆第一。
練達朝政,臨事不怠,在政一府,修明法度,人許其不愧科名雲。
是歲,京師疫,洛水溢,太原地震;河北水,發京東粟赈之。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紹聖二年(遼壽昌元年) 春,正月,己亥,遼主如混同江。
丙午,立宏詞科。
三省上言:“今進士既純用經術,如诏诰、章表、赦敕、檄書、露布、戒谕之類,皆朝廷官守日用不可缺者,若悉不習試,何以兼收文學博異之士!”于是别置宏詞科,許進士登科者乞試。
試者雖多,所取無過五人;詞格超異者,特奏命官。
以吏部侍郎楊畏知成德軍。
畏既叛呂大防,附章惇,及李清臣、安焘與惇異議,複一陰一附安、李。
而惇亦覺其險詐,乃命畏出守。
乙卯,遼赈奉聖州貧民饑。
乙醜,殿前司奏獄空,诏賜缗線。
二月,丁卯朔,日有食之。
戊辰,遼賜左右二皮室錢。
癸酉,高麗遣使貢于遼。
甲戌,以知大名府呂惠卿為資政殿大學士。
章惇言惠卿乞留京師,但願得一宮觀,帝曰:“已除大資政,兼北京亦是重地。
”又問:“惠卿已行否?”曾布、韓忠彥皆曰:“惠卿乞留,乃是無恥。
君子難進而易退,其人可知矣。
”帝哂之。
初,監察禦史常安民面奏:“新除北都留守呂惠卿,賦一性一深險;王安石援引為執政,及得志,遂攻安石。
使移此心以事君,其薄可知。
惠卿若見陛下,必言先帝而泣,以感動陛下,希望得留朝廷。
”至是惠卿過阙請對,果為帝言先朝事,且泣;帝正色不答,計不得施而去。
時論快之。
乙亥,诏追奪呂大防兩官,徙居安州。
先是中丞黃履言趙彥若等修纂先帝《實錄》,厚加誣毀,皆已竄逐,唯監修呂大防幸免,故有是命。
遼主駐魚兒泺。
辛巳,出内庫錢帛二十萬助河北赈饑。
乙未,左司谏張商英除左司員外郎。
會知開封府王震言商英遣人與蓋漸謀害來之邵,坐谪監江甯府稅。
三月,己亥,嗣濮王宗晟卒,谥端孝。
宗晟好古學,藏書數萬卷,仁宗嘉之,益以國子監書。
治平初,将郊而雨,或議改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