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十三 【宋紀八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元以順天意。
以龍圖閣直學士蔡京權戶部尚書。
台臣共言蘇轼行呂惠卿制詞,譏讪先帝:壬子,诏轼落職,如英州。
範純仁上疏曰:“熙甯法度,皆呂惠卿附會王安石建議,不副先帝一愛一民求治之意。
至垂簾時,始用言者,特行貶竄,今已八年矣。
言者多當時禦史,何故畏避不即納忠,而今乃有是奏,豈非觀望邪?” 遼自準布侵邊,諸屬國多從之叛。
邊臣間有斬獲,諸部亦有降者。
而瑪古蘇猖獗太甚,遼主乃以耶律額特勒為都統,耶律圖多為副都統,耶律圖魯為都監,往讨之。
癸醜,诏改元紹聖。
白虹貫日。
以侍講學士範祖禹為龍圖閣直學士、知陝州。
先是帝欲以祖禹代蘇轍,而沮之者甚衆。
祖禹力求出,乃有是命。
太子少師緻仕馮京卒。
帝臨奠,蔡确之子渭,京婿也,于喪次闌訴父冤。
甲寅,诏複确右正議大夫。
诏王安石配享神宗廟庭。
以吏部尚書胡宗愈為通議大夫、知定州。
壬戌,以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章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惇赴召,沙縣陳瓘随衆道谒。
惇素聞其名,獨邀與同載,訪當世之務,瓘曰:“請以所乘舟喻,偏重其可行乎?或左或右,其偏一也。
明此,則行可矣。
”惇默然。
瓘複曰:“天子待公為政,敢問将何先?”惇伫思良久,曰:“司馬光一奸一邪,所當先辨。
”瓘曰:“公誤矣,此猶欲平舟勢而移左以置右也。
果爾,将失天下之望。
”惇厲色曰:“光輔母後,獨掌政一柄一,不務纂紹先烈,肆意大改成緒,誤國如此,非一奸一邪而何?”瓘曰:“不察其心而疑其迹,則不為無罪。
若指為一奸一邪,又複改作,則誤國益甚矣。
”乃為惇極論熙、豐、元祐之事,以為:“元豐之政,多異熙甯,則先志固已變而行之。
溫公不明先志,而用母改子之說,行之太遽,所以紛紛至今。
為今日計,唯當消朋一黨一,持中道,庶可救弊。
若又以熙、豐、元祐為說,無以厭服公論。
”瓘辭辨忼慨,議論勁正,惇雖迕意,亦頗驚異,遂有兼收元祐之語,留瓘共飯而别。
範純仁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颍昌府。
帝既親政,言者急論垂簾時事。
純仁數稱疾求罷,最後出居慈孝寺,請降诏以禁約言者,帝不從。
純仁連章求罷,許之。
陛辭日,命坐,賜茶,慰勞甚渥。
帝曰:“卿耆德碩望,朝廷所倚賴,今雖在外,凡時政有可裨益者,但入文字言之,無事形迹。
”純仁頓首受命。
命曾布修《神宗正史》。
丙寅,罷五路經律通禮科。
丁卯,诏諸路使:“免役法依元豐八年見行條約施行。
” 鄧溫伯言:“舊名潤甫,昨避高陳王諱,今請複舊名。
”從之。
戊辰,同修國史蔡卞上疏言:“先帝盛德大業,卓然出千古之上,而《實錄》所紀,類多疑似不根,乞驗索審訂。
重行刊定,使後世無所迷惑。
”诏從之,以卞兼國史修撰。
己巳,遼除玉田、密雲流民租賦一年。
是月,知汝州蘇轍,降授左朝議大夫,徙知袁州。
責詞略曰:“垂簾之初,老一奸一擅國,置在言路,使诋先朝,反以君父為仇,無複臣子之義。
”中書舍人林希所草。
老一奸一,蓋一陰一斥宣仁也。
希典書命,自司馬光、呂大防、公著、劉摯等數十人之制,極其醜诋。
一日,草制罷,擲筆于地曰:“壞盡名節矣!” 閏月,壬申,以陸師闵等二十三人為諸路提舉常平官。
癸酉,罷十科舉士法,從井亮采言也。
翟思言:“先帝正史,将以傳示萬世。
訪聞秉筆之臣,多刊落事迹,變亂美實,以外應一奸一人誣诋之說。
今既改命史官,須别起文,請降旨取《日曆》、《時政記》與今《實錄》參對。
。
”從之。
甲申,以觀文殿學士安焘為門下侍郎。
以禮部侍郎孔武仲為寶文閣待制、知宣州。
乙酉,以工部尚書李之純為寶文閣待制、知單州,禦史劉拯言其為中丞時阿附蘇轼故也。
丙戌,虞策請複置天下義倉,每苗稅一石,出米五升,自來年為始,專充赈濟;從之。
貶通判杭州秦觀監處州茶鹽酒稅,以劉拯言其影附蘇轼、增損《實錄》也。
丁亥,诏神宗随龍人趙世長等遷秩賜赉有差。
戊子,诏:“在京諸司所受傳宣中批,并候朝廷覆奏以行。
” 癸巳,命知蘇州呂惠卿改知江甯府。
乙未,章惇入見,遂就職,命提舉修《神宗實錄》、《國史》。
戊戌,诏改隆祐宮曰慈德宮,前殿曰慈德,中曰仁明,後曰壽昌。
以黃履為禦史中丞。
元豐末,履嘗為中丞,與蔡确、章惇、邢恕相交結,每确、惇有所嫌惡,則使恕道風旨于履,履即排擊之,時謂之“四兇”,為劉安世所論而出。
至是驚複引用,俾報複仇怨,元祐正臣,無一得免矣。
帝之初即位也,程颢知扶溝縣,以檄至河南府,留守韓宗師問:“朝事如何?”颢曰:“司馬君實、呂晦叔作相矣。
”又問:“果作相,當如何?”曰:“當與元豐大臣同。
若先分一黨一與,它日可憂。
”宗師曰:“何憂?”曰:“元豐大臣皆嗜利者,使自變其已甚害民之法,則善矣。
不然,衣冠之禍未艾也。
”至是其言乃驗。
宗師,绛之子也。
庚子,遼賜西北路貧民錢。
五月,壬寅,罷修官制局。
甲辰,罷進士習試詩賦,專治二經。
遼主駐赤勒嶺。
己酉,诏以王安石《日錄》參定《神宗實錄》、《正史》。
初,安石将死,悔其所作,命從子防焚之,防詭以它書代。
至是蔡卞即防家取以上之,因芟落事實,文飾一奸一僞,盡澳元祐所修。
辛亥,劉奉世罷。
奉世為人,簡重有法度,常雲:“家世唯知事君,内省不愧作士大夫公論而已。
得喪,常理也。
譬如寒暑加人,雖善攝生者不能無病,正須安以處之。
”時以章惇用事,力乞外。
乃罷為真定府路安一撫使,兼知成德軍。
癸醜,诏:“中外學官,非制科、進士、上舍生入官者,并罷。
” 編類元祐群臣章疏及更改事條。
甲寅,殿中侍禦史郭知章言:“先帝辟地進壤,扼西戎之咽喉,如安疆、葭蘆、浮圖、米脂,據高臨下,宅險遏沖。
元祐初,用事之臣委四寨而棄之,外示以弱,實生戎心。
乞檢閱議臣所進章疏,列其名氏,顯行黜責。
”惇等因開列初議棄地者
以龍圖閣直學士蔡京權戶部尚書。
台臣共言蘇轼行呂惠卿制詞,譏讪先帝:壬子,诏轼落職,如英州。
範純仁上疏曰:“熙甯法度,皆呂惠卿附會王安石建議,不副先帝一愛一民求治之意。
至垂簾時,始用言者,特行貶竄,今已八年矣。
言者多當時禦史,何故畏避不即納忠,而今乃有是奏,豈非觀望邪?” 遼自準布侵邊,諸屬國多從之叛。
邊臣間有斬獲,諸部亦有降者。
而瑪古蘇猖獗太甚,遼主乃以耶律額特勒為都統,耶律圖多為副都統,耶律圖魯為都監,往讨之。
癸醜,诏改元紹聖。
白虹貫日。
以侍講學士範祖禹為龍圖閣直學士、知陝州。
先是帝欲以祖禹代蘇轍,而沮之者甚衆。
祖禹力求出,乃有是命。
太子少師緻仕馮京卒。
帝臨奠,蔡确之子渭,京婿也,于喪次闌訴父冤。
甲寅,诏複确右正議大夫。
诏王安石配享神宗廟庭。
以吏部尚書胡宗愈為通議大夫、知定州。
壬戌,以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章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惇赴召,沙縣陳瓘随衆道谒。
惇素聞其名,獨邀與同載,訪當世之務,瓘曰:“請以所乘舟喻,偏重其可行乎?或左或右,其偏一也。
明此,則行可矣。
”惇默然。
瓘複曰:“天子待公為政,敢問将何先?”惇伫思良久,曰:“司馬光一奸一邪,所當先辨。
”瓘曰:“公誤矣,此猶欲平舟勢而移左以置右也。
果爾,将失天下之望。
”惇厲色曰:“光輔母後,獨掌政一柄一,不務纂紹先烈,肆意大改成緒,誤國如此,非一奸一邪而何?”瓘曰:“不察其心而疑其迹,則不為無罪。
若指為一奸一邪,又複改作,則誤國益甚矣。
”乃為惇極論熙、豐、元祐之事,以為:“元豐之政,多異熙甯,則先志固已變而行之。
溫公不明先志,而用母改子之說,行之太遽,所以紛紛至今。
為今日計,唯當消朋一黨一,持中道,庶可救弊。
若又以熙、豐、元祐為說,無以厭服公論。
”瓘辭辨忼慨,議論勁正,惇雖迕意,亦頗驚異,遂有兼收元祐之語,留瓘共飯而别。
範純仁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颍昌府。
帝既親政,言者急論垂簾時事。
純仁數稱疾求罷,最後出居慈孝寺,請降诏以禁約言者,帝不從。
純仁連章求罷,許之。
陛辭日,命坐,賜茶,慰勞甚渥。
帝曰:“卿耆德碩望,朝廷所倚賴,今雖在外,凡時政有可裨益者,但入文字言之,無事形迹。
”純仁頓首受命。
命曾布修《神宗正史》。
丙寅,罷五路經律通禮科。
丁卯,诏諸路使:“免役法依元豐八年見行條約施行。
” 鄧溫伯言:“舊名潤甫,昨避高陳王諱,今請複舊名。
”從之。
戊辰,同修國史蔡卞上疏言:“先帝盛德大業,卓然出千古之上,而《實錄》所紀,類多疑似不根,乞驗索審訂。
重行刊定,使後世無所迷惑。
”诏從之,以卞兼國史修撰。
己巳,遼除玉田、密雲流民租賦一年。
是月,知汝州蘇轍,降授左朝議大夫,徙知袁州。
責詞略曰:“垂簾之初,老一奸一擅國,置在言路,使诋先朝,反以君父為仇,無複臣子之義。
”中書舍人林希所草。
老一奸一,蓋一陰一斥宣仁也。
希典書命,自司馬光、呂大防、公著、劉摯等數十人之制,極其醜诋。
一日,草制罷,擲筆于地曰:“壞盡名節矣!” 閏月,壬申,以陸師闵等二十三人為諸路提舉常平官。
癸酉,罷十科舉士法,從井亮采言也。
翟思言:“先帝正史,将以傳示萬世。
訪聞秉筆之臣,多刊落事迹,變亂美實,以外應一奸一人誣诋之說。
今既改命史官,須别起文,請降旨取《日曆》、《時政記》與今《實錄》參對。
。
”從之。
甲申,以觀文殿學士安焘為門下侍郎。
以禮部侍郎孔武仲為寶文閣待制、知宣州。
乙酉,以工部尚書李之純為寶文閣待制、知單州,禦史劉拯言其為中丞時阿附蘇轼故也。
丙戌,虞策請複置天下義倉,每苗稅一石,出米五升,自來年為始,專充赈濟;從之。
貶通判杭州秦觀監處州茶鹽酒稅,以劉拯言其影附蘇轼、增損《實錄》也。
丁亥,诏神宗随龍人趙世長等遷秩賜赉有差。
戊子,诏:“在京諸司所受傳宣中批,并候朝廷覆奏以行。
” 癸巳,命知蘇州呂惠卿改知江甯府。
乙未,章惇入見,遂就職,命提舉修《神宗實錄》、《國史》。
戊戌,诏改隆祐宮曰慈德宮,前殿曰慈德,中曰仁明,後曰壽昌。
以黃履為禦史中丞。
元豐末,履嘗為中丞,與蔡确、章惇、邢恕相交結,每确、惇有所嫌惡,則使恕道風旨于履,履即排擊之,時謂之“四兇”,為劉安世所論而出。
至是驚複引用,俾報複仇怨,元祐正臣,無一得免矣。
帝之初即位也,程颢知扶溝縣,以檄至河南府,留守韓宗師問:“朝事如何?”颢曰:“司馬君實、呂晦叔作相矣。
”又問:“果作相,當如何?”曰:“當與元豐大臣同。
若先分一黨一與,它日可憂。
”宗師曰:“何憂?”曰:“元豐大臣皆嗜利者,使自變其已甚害民之法,則善矣。
不然,衣冠之禍未艾也。
”至是其言乃驗。
宗師,绛之子也。
庚子,遼賜西北路貧民錢。
五月,壬寅,罷修官制局。
甲辰,罷進士習試詩賦,專治二經。
遼主駐赤勒嶺。
己酉,诏以王安石《日錄》參定《神宗實錄》、《正史》。
初,安石将死,悔其所作,命從子防焚之,防詭以它書代。
至是蔡卞即防家取以上之,因芟落事實,文飾一奸一僞,盡澳元祐所修。
辛亥,劉奉世罷。
奉世為人,簡重有法度,常雲:“家世唯知事君,内省不愧作士大夫公論而已。
得喪,常理也。
譬如寒暑加人,雖善攝生者不能無病,正須安以處之。
”時以章惇用事,力乞外。
乃罷為真定府路安一撫使,兼知成德軍。
癸醜,诏:“中外學官,非制科、進士、上舍生入官者,并罷。
” 編類元祐群臣章疏及更改事條。
甲寅,殿中侍禦史郭知章言:“先帝辟地進壤,扼西戎之咽喉,如安疆、葭蘆、浮圖、米脂,據高臨下,宅險遏沖。
元祐初,用事之臣委四寨而棄之,外示以弱,實生戎心。
乞檢閱議臣所進章疏,列其名氏,顯行黜責。
”惇等因開列初議棄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