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十 【宋紀八十】
關燈
小
中
大
試、武舉第一人、經明行修進士及該特奏而預正奏者,定著于令,遂升一甲。
則是法在有司,恩不歸于人主,甚無謂也。
今特升者約已及四百五十人,又許例外遽減一舉,則當複增數百人。
此曹垂老無它望,布在州縣,惟務黩貨以為歸計,殘民敗官,無益有損。
議者不過謂宜廣恩澤,不知吏部以有限之官待無窮之吏,戶部以有限之财祿無用之人,而所至州縣舉罹其害,謂之恩澤,非臣所識也。
願斷自聖意,止用前命,仍诏考官量取一二十人,委有學問、詞理優長者,即許出官,其馀皆補文學、長史之類,不理選限。
”于是诏定特奏名,考取進士入四等以上、諸料入三等以上,通在試者計之,毋得取餅全額之半,後遂著為令。
以正字劉安世為右正言。
司馬光既沒,太皇太後問呂公著:“光門下士素所厚善可任台谏者,孰當先用?”公著以安世對,遂擢任之。
三月,丙辰,司空緻仕康國公韓绛卒,谥獻肅。
绛喜延接士大夫。
始與王安石善,其後頗異,因數稱薦司馬光可大用。
然終以一黨一安石複得政,清議少之。
乙醜,遼免高麗歲貢。
己巳,賜進士李常甯等并諸科及第、出身共一千一百二十二人。
遼赈上京及平、錦、來三州饑。
甲戌,新增釋褐進士錢百萬,酒五百壺,為期集費。
乙亥,夏人寇德靜砦,将官張誠等敗之。
夏,四月,戊寅,令諸路郡邑具役法利害以聞。
己卯,遼赈蘇、吉、複、渌、鐵五州貧民,并免其租稅。
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呂公著,以年老,數辭位。
辛巳,拜司空、平章軍國事,诏一月三赴經筵,二日一朝,因至都堂議事,出省毋拘以時。
别建第于東府之南,啟北扉以便執政就議。
恩數如其父夷簡,世以為榮。
以中書侍郎呂大防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知樞密院範純仁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制詞皆蘇轼所草也。
是夕,轼對于内東門小殿,既承旨,太皇太後急問曰:“卿前年為何官?”曰:“臣前年為汝州一團一練副使。
”“今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學士。
”曰:“何以遽至此?”轼曰:“遭遇太皇太後、皇帝陛下。
”曰:“非也。
”轼曰:“豈大臣論薦乎?”曰:“亦非也。
”轼曰:“臣雖無狀,不敢自它途以進。
”太皇太後曰:“此乃先帝之意也。
先帝每誦卿文章,必歎曰:‘奇才,奇才!’,但未及用卿耳。
”轼不覺哭失聲。
太皇太後泣,帝亦泣,左右感涕。
已而命坐賜茶,撤禦前金蓮燭送歸院。
轼在翰林,頗以言語文章規切時政,畢仲遊以書戒之曰:“夫言語之累,不特出口者為言,其形于詩歌,贊于賦頌,托于碑銘,著于序記者,皆言語也。
今知畏于口而未畏于文,是其所是,則見是者喜;非其所非,則蒙非者怨。
喜者未必能濟君之謀,而怨者或已敗君之事矣。
官非谏臣,職非禦史,而好是非人,危身觸諱,以遊其間,殆猶抱石而救溺也。
”轼不能從。
壬午,以觀文殿學士兼侍讀孫固為門下侍郎,尚書左丞劉摯為中書侍郎,尚書右丞王存為尚書左丞,禦史中丞胡宗愈為尚書右丞,戶部侍郎趙瞻為簽書樞密院事。
甲申,韓川、劉安世進對,太皇太後問:“近日差除如何?”安世對曰:“朝廷用人,皆協輿望,惟胡宗愈,公議以為未允耳。
” 遼赈慶州貧民。
乙酉,減諸路常供服禦物。
丁酉,遼立入粟補官法。
癸卯,遼主西幸。
時耶律俨為樞密直學士,召使講《尚書·洪範》。
俨儀觀秀整,遼主數對群臣稱其才俊。
五月,丁未,中書舍人曾肇言:“昨奉使契丹,還至河北,竊聞朝廷命王孝先開孫村口減水河,欲為回河之計。
詢之道路,皆雲見今河流就下,故道地形甚高,兼系黃河退背地分,恐難成功。
當河北累年災傷之後,未宜有此興作。
伏望聖慈更下水官及河北路監司公共講求,不至枉費民力,更招後悔。
” 時熙、豐用事之臣雖去,其一黨一分布中外,起私說以搖時政。
鴻胪丞常安民遺呂公著書曰:“善觀天下之勢,猶良醫之視疾。
方安甯無事之時,語人曰‘其後必将有大憂’,則衆必駭笑。
惟識微見幾之士,然後能逆知其漸,故不憂其可憂而憂之于無足憂者,至憂也。
今日天下之勢,可為大憂,雖登進忠良,而不能搜緻海内之英才,使皆萃于朝以勝小人,恐端人正士未得安枕而卧也。
故去小人為不難,而勝小人為難。
陳蕃、窦武,協心同力,選用名賢,天下想望太平,然卒死曹節之手,遂成一黨一锢之禍。
張柬之五王,中興唐室,及武三思一得志,至于竄移淪沒。
此皆前世已然之禍也。
今用賢如倚孤棟,拔土如轉巨石,雖有奇特瑰卓之才,不得一行其志,甚可歎也。
猛虎負嵎,莫之敢撄;而卒為人所勝者,人衆而虎寡也。
故以十人而制一虎則人勝,以一人而制十虎則虎勝,奈何以數十人而制千虎乎?今怨憤已積,一發其禍必大,可不謂大憂乎?”公著得書默然。
安民,邛州人也。
谏議大夫王觌疏言:“胡宗愈自為禦史中丞,論事建言,多出私意,與蘇轼、孔文仲各以親舊相為比朋。
”内批:“王觌論列不當,落職,與外任差遣。
”翼日,呂公著言:“觌若止為論列宗愈,便行責降,必不協衆情,未敢行下。
”後二日,公著與呂大防、範純仁再論于簾前,太皇太後意猶未解。
純仁退而上疏曰:“側聞聖訓謂朋一黨一甚多,宜早施行。
以臣愚見,朝臣本無朋一黨一,但善惡邪正,各以類分,陛下既用善人,則匪人皆憂難進,遂以善人之相稱舉者皆指為朋一黨一。
昔慶曆時,先臣與韓琦、富弼同為執政,各舉所知,當時飛語指為朋一黨一,三人相繼補外。
造謗者公相慶曰:‘一網打盡矣!’此事未遠,願陛下戒之。
所降貶谪王觌文字,臣未敢簽書。
”因極言前世朋一黨一之禍,并錄歐一陽一修《朋一黨一論》上之。
趙挺之、楊康國亦言不當因論人而逐谏官,乞追寝罷觌之命,不聽,竟出觌知潤州,而宗愈居位如故。
辛亥,遼主命燕國王延禧寫《尚書》五子之歌。
時以炎暑,權罷講。
癸醜,侍講範祖禹上疏曰:“陛下今日學與不學,系天下它日之治亂。
陛下如好學,則天下之君子以直道事陛下,輔助德業而緻太平;不好學,則天下之小人以邪谄事陛下,竊取盎貴而專權利。
君子之得位,欲行其所學也;小人之得君,将濟其所欲也。
用君子則治,用小人則亂。
君子與小人,皆在陛下心之所召。
且凡人之進學莫不于少時,今聖質日長,數年之後,恐不得如今日之專,竊為陛下惜也。
” 乙卯,遼赈祖州貧民。
丁巳,诏免徒役,終身者五歲免之。
己未,赈春州貧民。
癸亥,漢東郡王宗瑗卒。
丙寅,遼禁挾私引水犯田。
六月,丙子朔,诏:“鄉戶衙前役滿未有人替者,依募法支雇食錢。
如願投募者聽,仍免本戶身役;不願投募者,速召人替。
” 庚辰,遼主駐散水原。
癸未,诏:“司谏、正言、殿中侍禦史、監察禦史,仿故事,以升朝官通判資序曆一年者為之。
” 丁亥,遼命燕國王延禧知中丞司事,以同知南院樞密使事耶律聶裡知右伊勒希巴,以知右伊勒希巴事耶律鄂嘉同知南院樞密使。
庚寅,北院樞密使耶律頗德緻仕。
戊戌,诏:“黃河未複故道,終為河北之患。
王孝先等所議,已嘗興役,不可中罷,宜接續工料,期于必成。
” 範純仁乞寝前命以杜希合,尚書王存等亦言:“孝先初未有必然之論,但僥倖萬一以冀成功,且預求免責。
若遂聽之,将有噬臍之悔。
乞遣使覆案,審度可否,興工未晚。
”庚子,三省、樞密院奏事延和殿,文彥博、呂大防、安焘謂河不東則失中國之險,為契丹利,範純仁、王存、胡宗愈則以虛費勞民為憂。
存謂:“契丹自景德至今八九十年,通好如一家,設險何與焉!不然,如石晉末耶律德光入汴,豈無黃河為阻?況今河流亦未必便沖過北界也。
”太皇太後曰:“且熟議。
”明日,純仁又畫四不可之說以進,且曰:“北流數年,未為大患,而議者恐失中國之利,先事回收,正如頃西夏本不為邊患,而好事者以為不取恐失機會,遂興靈武之師也。
”于是收回戊戌诏書。
辛醜,夏人寇塞門砦。
癸卯,劉安世言:“胡宗愈一操一行污下,毀滅廉恥,誠不足以輔佐人主,參預國論,乞特行罷免。
”
則是法在有司,恩不歸于人主,甚無謂也。
今特升者約已及四百五十人,又許例外遽減一舉,則當複增數百人。
此曹垂老無它望,布在州縣,惟務黩貨以為歸計,殘民敗官,無益有損。
議者不過謂宜廣恩澤,不知吏部以有限之官待無窮之吏,戶部以有限之财祿無用之人,而所至州縣舉罹其害,謂之恩澤,非臣所識也。
願斷自聖意,止用前命,仍诏考官量取一二十人,委有學問、詞理優長者,即許出官,其馀皆補文學、長史之類,不理選限。
”于是诏定特奏名,考取進士入四等以上、諸料入三等以上,通在試者計之,毋得取餅全額之半,後遂著為令。
以正字劉安世為右正言。
司馬光既沒,太皇太後問呂公著:“光門下士素所厚善可任台谏者,孰當先用?”公著以安世對,遂擢任之。
三月,丙辰,司空緻仕康國公韓绛卒,谥獻肅。
绛喜延接士大夫。
始與王安石善,其後頗異,因數稱薦司馬光可大用。
然終以一黨一安石複得政,清議少之。
乙醜,遼免高麗歲貢。
己巳,賜進士李常甯等并諸科及第、出身共一千一百二十二人。
遼赈上京及平、錦、來三州饑。
甲戌,新增釋褐進士錢百萬,酒五百壺,為期集費。
乙亥,夏人寇德靜砦,将官張誠等敗之。
夏,四月,戊寅,令諸路郡邑具役法利害以聞。
己卯,遼赈蘇、吉、複、渌、鐵五州貧民,并免其租稅。
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呂公著,以年老,數辭位。
辛巳,拜司空、平章軍國事,诏一月三赴經筵,二日一朝,因至都堂議事,出省毋拘以時。
别建第于東府之南,啟北扉以便執政就議。
恩數如其父夷簡,世以為榮。
以中書侍郎呂大防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知樞密院範純仁右仆射兼中書侍郎。
制詞皆蘇轼所草也。
是夕,轼對于内東門小殿,既承旨,太皇太後急問曰:“卿前年為何官?”曰:“臣前年為汝州一團一練副使。
”“今為何官?”曰:“臣今待罪翰林學士。
”曰:“何以遽至此?”轼曰:“遭遇太皇太後、皇帝陛下。
”曰:“非也。
”轼曰:“豈大臣論薦乎?”曰:“亦非也。
”轼曰:“臣雖無狀,不敢自它途以進。
”太皇太後曰:“此乃先帝之意也。
先帝每誦卿文章,必歎曰:‘奇才,奇才!’,但未及用卿耳。
”轼不覺哭失聲。
太皇太後泣,帝亦泣,左右感涕。
已而命坐賜茶,撤禦前金蓮燭送歸院。
轼在翰林,頗以言語文章規切時政,畢仲遊以書戒之曰:“夫言語之累,不特出口者為言,其形于詩歌,贊于賦頌,托于碑銘,著于序記者,皆言語也。
今知畏于口而未畏于文,是其所是,則見是者喜;非其所非,則蒙非者怨。
喜者未必能濟君之謀,而怨者或已敗君之事矣。
官非谏臣,職非禦史,而好是非人,危身觸諱,以遊其間,殆猶抱石而救溺也。
”轼不能從。
壬午,以觀文殿學士兼侍讀孫固為門下侍郎,尚書左丞劉摯為中書侍郎,尚書右丞王存為尚書左丞,禦史中丞胡宗愈為尚書右丞,戶部侍郎趙瞻為簽書樞密院事。
甲申,韓川、劉安世進對,太皇太後問:“近日差除如何?”安世對曰:“朝廷用人,皆協輿望,惟胡宗愈,公議以為未允耳。
” 遼赈慶州貧民。
乙酉,減諸路常供服禦物。
丁酉,遼立入粟補官法。
癸卯,遼主西幸。
時耶律俨為樞密直學士,召使講《尚書·洪範》。
俨儀觀秀整,遼主數對群臣稱其才俊。
五月,丁未,中書舍人曾肇言:“昨奉使契丹,還至河北,竊聞朝廷命王孝先開孫村口減水河,欲為回河之計。
詢之道路,皆雲見今河流就下,故道地形甚高,兼系黃河退背地分,恐難成功。
當河北累年災傷之後,未宜有此興作。
伏望聖慈更下水官及河北路監司公共講求,不至枉費民力,更招後悔。
” 時熙、豐用事之臣雖去,其一黨一分布中外,起私說以搖時政。
鴻胪丞常安民遺呂公著書曰:“善觀天下之勢,猶良醫之視疾。
方安甯無事之時,語人曰‘其後必将有大憂’,則衆必駭笑。
惟識微見幾之士,然後能逆知其漸,故不憂其可憂而憂之于無足憂者,至憂也。
今日天下之勢,可為大憂,雖登進忠良,而不能搜緻海内之英才,使皆萃于朝以勝小人,恐端人正士未得安枕而卧也。
故去小人為不難,而勝小人為難。
陳蕃、窦武,協心同力,選用名賢,天下想望太平,然卒死曹節之手,遂成一黨一锢之禍。
張柬之五王,中興唐室,及武三思一得志,至于竄移淪沒。
此皆前世已然之禍也。
今用賢如倚孤棟,拔土如轉巨石,雖有奇特瑰卓之才,不得一行其志,甚可歎也。
猛虎負嵎,莫之敢撄;而卒為人所勝者,人衆而虎寡也。
故以十人而制一虎則人勝,以一人而制十虎則虎勝,奈何以數十人而制千虎乎?今怨憤已積,一發其禍必大,可不謂大憂乎?”公著得書默然。
安民,邛州人也。
谏議大夫王觌疏言:“胡宗愈自為禦史中丞,論事建言,多出私意,與蘇轼、孔文仲各以親舊相為比朋。
”内批:“王觌論列不當,落職,與外任差遣。
”翼日,呂公著言:“觌若止為論列宗愈,便行責降,必不協衆情,未敢行下。
”後二日,公著與呂大防、範純仁再論于簾前,太皇太後意猶未解。
純仁退而上疏曰:“側聞聖訓謂朋一黨一甚多,宜早施行。
以臣愚見,朝臣本無朋一黨一,但善惡邪正,各以類分,陛下既用善人,則匪人皆憂難進,遂以善人之相稱舉者皆指為朋一黨一。
昔慶曆時,先臣與韓琦、富弼同為執政,各舉所知,當時飛語指為朋一黨一,三人相繼補外。
造謗者公相慶曰:‘一網打盡矣!’此事未遠,願陛下戒之。
所降貶谪王觌文字,臣未敢簽書。
”因極言前世朋一黨一之禍,并錄歐一陽一修《朋一黨一論》上之。
趙挺之、楊康國亦言不當因論人而逐谏官,乞追寝罷觌之命,不聽,竟出觌知潤州,而宗愈居位如故。
辛亥,遼主命燕國王延禧寫《尚書》五子之歌。
時以炎暑,權罷講。
癸醜,侍講範祖禹上疏曰:“陛下今日學與不學,系天下它日之治亂。
陛下如好學,則天下之君子以直道事陛下,輔助德業而緻太平;不好學,則天下之小人以邪谄事陛下,竊取盎貴而專權利。
君子之得位,欲行其所學也;小人之得君,将濟其所欲也。
用君子則治,用小人則亂。
君子與小人,皆在陛下心之所召。
且凡人之進學莫不于少時,今聖質日長,數年之後,恐不得如今日之專,竊為陛下惜也。
” 乙卯,遼赈祖州貧民。
丁巳,诏免徒役,終身者五歲免之。
己未,赈春州貧民。
癸亥,漢東郡王宗瑗卒。
丙寅,遼禁挾私引水犯田。
六月,丙子朔,诏:“鄉戶衙前役滿未有人替者,依募法支雇食錢。
如願投募者聽,仍免本戶身役;不願投募者,速召人替。
” 庚辰,遼主駐散水原。
癸未,诏:“司谏、正言、殿中侍禦史、監察禦史,仿故事,以升朝官通判資序曆一年者為之。
” 丁亥,遼命燕國王延禧知中丞司事,以同知南院樞密使事耶律聶裡知右伊勒希巴,以知右伊勒希巴事耶律鄂嘉同知南院樞密使。
庚寅,北院樞密使耶律頗德緻仕。
戊戌,诏:“黃河未複故道,終為河北之患。
王孝先等所議,已嘗興役,不可中罷,宜接續工料,期于必成。
” 範純仁乞寝前命以杜希合,尚書王存等亦言:“孝先初未有必然之論,但僥倖萬一以冀成功,且預求免責。
若遂聽之,将有噬臍之悔。
乞遣使覆案,審度可否,興工未晚。
”庚子,三省、樞密院奏事延和殿,文彥博、呂大防、安焘謂河不東則失中國之險,為契丹利,範純仁、王存、胡宗愈則以虛費勞民為憂。
存謂:“契丹自景德至今八九十年,通好如一家,設險何與焉!不然,如石晉末耶律德光入汴,豈無黃河為阻?況今河流亦未必便沖過北界也。
”太皇太後曰:“且熟議。
”明日,純仁又畫四不可之說以進,且曰:“北流數年,未為大患,而議者恐失中國之利,先事回收,正如頃西夏本不為邊患,而好事者以為不取恐失機會,遂興靈武之師也。
”于是收回戊戌诏書。
辛醜,夏人寇塞門砦。
癸卯,劉安世言:“胡宗愈一操一行污下,毀滅廉恥,誠不足以輔佐人主,參預國論,乞特行罷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