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四 【宋紀六十四】

關燈
以慰安之曰:“朕疾少間矣。

    ”乙酉,诏兩日一禦迩英講讀。

    時帝已不豫,然近臣尚未知也。

    于是皇子颍王等引仁宗故事以請,從之。

     丁亥,诏令禮部三歲一貢舉。

    天下解額,于未行間歲之法已前,率四分取三分。

    禮部奏名進士,以三百人為額,明經諸科,不得過進士之數。

     以同簽書樞密院郭逵為陝西四路沿邊宣撫使兼權判渭州。

    逵懇辭簽書,帝曰:“初欲授卿宣徵使,慮外人以為罷政,第領樞職往以重使權。

    ” 甲午,诏宰臣、參知政事舉才行士可試館職者各五人。

     先是帝謂中書曰:“水潦為災,言事者多雲不進賢,何也?”歐一陽一修曰:“近年進賢之路太狹,誠當今所患。

    ”帝曰:“何謂進賢路狹?中書常所進拟者,其人皆如何?”修曰:“自富弼、韓琦當國以來,十數年間,外自監司,内則省一愛一,選擢甚一精一,時亦得人,然皆是錢谷、刑名強幹之吏。

    此所謂用才。

    臣言進賢路狹,乃館職也。

    ”帝曰:“如何?”修曰:“朝廷用人之法,自兩制選居兩府,自三館選居兩制。

    然則三館者,輔相養材之地也。

    往時入三館有三路,今塞其二矣,此臣所謂太狹也。

    ”帝曰:“何謂三路?”修曰:“進士高科,一路也;大臣薦舉,一路也;因差遣例除,一路也。

    往時進士五人以上及第者,皆得試館職;第一人及第,不下十年,有至輔相者。

    今第一人及第,兩任凡十年,方得試館職,而第二人以下無複得試,是高科一路塞矣。

    往時大臣薦舉,随即召試,今止令上簿,候館閣阙人乃試。

    而館閣人初無員數,無有阙時,則上簿者永無試期,是薦舉一路又塞矣。

    唯有因差遣例除者,半是年勞老病之人,此臣之所謂進賢路太狹也。

    新格置編校官八人,皆用選人,曆七年,乃自校勘除校理,此外示嘗有所擢用。

    臣謂此八員者宜仍舊,它員或阙,即令中書擇人進拟,庶無遺賢。

    ”故有是诏。

    因謂輔臣曰:“館閣養才之地,比欲選數人出使,無可者,公等其各為朕搜腸,雖執政親戚、世家勿避。

    朕當親閱可否。

    ” 于是韓琦、曾公亮、歐一陽一修、趙概等所舉蔡延慶、夏倚、王汾、葉均、劉分攵、章惇、胡宗愈、王存、李常、張公裕、王介、蘇棁、安焘、蒲宗孟、陳侗、陳睦、李清臣、硃初平、黃履、劉摯,凡二十人,皆令召試。

    琦等以人多難之,帝曰:“既委公等舉之,苟賢,豈患多也?”乃令先召權提點陝西刑獄、度支員外郎蔡延慶等十人,馀須後試。

    延慶,齊子也。

     丙午,群臣以來歲元會,表上尊号曰體乾應曆文武聖孝皇帝,诏不許,五表,乃許之。

     十一月,甲寅,以慶州蕃官都巡檢使趙明領順州刺史,以擊夏人于大順城有功也。

    于是将士及蕃官有功者,随輕重賞之。

     戊午,帝不豫。

     己巳,歸徐國公主于王氏,皇後及皇子颍王、東一陽一郡王送至第,诏皇後翼日乃歸。

     司馬光奏曰:“今歲彗星彰見,連月乃滅,飛蝗害稼,日有食之。

    加之陝西、河東夏秋乏雨,禾既不收,麥仍未種;西戎内侮,邊鄙未安。

    而朝廷晏然曾不為意,或以為自有常數,非關人事;或以為景星嘉瑞,更當有福。

    今者又有佞臣建議,請上尊号;其為欺蔽上天,誣罔海内,孰甚于此!伏望止群臣聽上章表,卻尊号而弗受,更下诏書,深自咎責,廣開言路,求所以事天養民、轉災為福之道。

    俟聖體康複,天時豐穰,然後推崇徽号,何晚之有!臣承乏侍從,誠見近日群臣皆以言為諱,入則拜手稽首,請加鴻名,出則錯立族談,腹非竊笑,終無一人為陛下正言其不可者,是敢妄進狂瞽,唯聖明采察。

    ”不從。

     初,夏人寇大順,帝問兩府:“策将安出?”宰相韓琦請留止歲賜,遣使赍诏往問;樞密使文彥博等曰:“如此,則邊釁大矣。

    ”因引寶元、康定之喪師以動帝意。

    琦曰:“兵家須料彼此。

    今日禦戎之備,大過昔時,且諒祚狂童,豈可比元昊也?诘之必服。

    ”帝競從琦議,遣何次公往使。

    朝退,二府以所論不同,各相私語。

    彥博謂其一黨一曰:“渠自言料敵,且觀渠所料。

    ”逾月,次公還,以諒祚表進。

    帝已卧疾,輔臣因入問起居畢,琦扣禦榻曰:“諒祚服罪否?”帝力疾顧琦曰:“一如所料。

    ”諒祚所上表,雖雲“受賜累朝,敢渝先誓”。

    然尚多遊辭,歸罪于其邊吏。

    乃複賜诏诘之,令專遣使别貢誓表,具言:“今後嚴戎邊上酋長,各守封疆,不得點集人馬,辄相侵犯。

    其鄜延、環慶、泾原、秦鳳等路一帶,久系漢界熟戶,并順漢西蕃,不得更行劫擄,及一逼一脅歸投。

    所有漢界不逞叛亡之人,亦不得更有招納。

    苟渝此約,是為絕好。

    馀則遵依先降誓诏,朝廷恩禮,自當一切如舊。

    ” 先是帝久服藥,監察禦史裡行劉庠奏請立皇太子,帝不怿,封其奏。

    一日,宰相韓琦等問起居退,颍王出寝門,憂形于色,顧琦曰:“奈何?”琦曰:“願大王朝夕勿離左右。

    ”王曰:“此乃人子之職。

    ”琦曰:“非為此也。

    ”王感悟去。

    帝自得疾,不能語,凡處分事皆筆于紙。

     十二月,壬午,遼以知樞密院事楊績為南院樞密使,以樞密副使劉诜參知政事。

    丁酉,以西京留守哈珠為南院大王,旋出蕭珠澤為武定軍節度使。

     遼主以楊績舊臣,特诏燕見,論古今治亂,人臣邪正。

    遼主曰:“方今群臣忠直,耶律玦、劉诜而已。

    然诜不及玦之剛介。

    ”績拜賀曰:“何代無賢,世亂則獨善其身,主聖則兼善天下。

    陛下區分邪正,陟黜分明,天下幸甚!”遼主又嘗谕诜曰:“卿勿憚宰相。

    ”時北院樞密使耶律伊遜勢焰方熾,诜奏曰:“臣于伊遜尚不畏,何宰相之畏!”伊遜銜之,相與排诋。

    未幾,出诜為保靜軍節度使。

     辛醜,帝疾增劇,輔臣問起居罷,琦複奏曰:“陛下久不視朝,中外憂惶,宜早立皇太子以安衆心。

    ”帝颔之。

    琦請帝親筆指揮,帝乃書曰:“立大王為皇太子。

    ”琦曰:“必颍王也,煩聖躬更親書之。

    ”帝又批于後曰:“颍王顼。

    ”琦曰:“欲乞即今晚宣學士降麻。

    ”帝複颔之。

    琦召内侍高居簡,授以禦劄,命翰林學士草制。

    學士承旨張方平至榻前禀命,退而草制。

    壬寅,立皇子颍王顼為皇太子。

    帝既用輔臣議立皇太子,因泫然下淚,文彥博退謂韓琦曰:“見上顔色否?人生至此,雖父子亦不能無動也。

    ”琦曰:“國事當如此,可奈何?”皇子始聞命,辭于榻前者久之。

     癸卯,大赦,賜文武官子為父後者勳一轉。

     乙巳,诏以來年正月十九日冊皇太子,翰林學士承旨張方平為禮儀使,翰林學士王珪撰冊文,錢明逸書冊,知制诰宋敏求書寶。

     是年,遼放進士張臻等百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