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十二 【宋紀六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太後,昏定晨省,未嘗廢阙,豈獨群臣百姓之福,乃宗廟社稷之福也。
陛下既為仁宗之後,皇太後即陛下之母。
今濮王既沒,陛下平生孝養未盡之心,不施之于皇太後,将何所用哉!今陛下已能奉養如禮,而臣複區區進言者,誠欲陛下始終無倦,外盡其恭,内盡其一愛一,使孝德日新,以協天下之望而已。
若萬一有無識小人,以細末之事離間陛下母子,不顧國家傾覆之憂而欲自營一身之利者,願陛下付之有司,明正其罪,使天下曉然皆知陛下聖明仁孝,不負大恩,而讒佞不能間也。
” 光又言:“竊見祖宗之時,閑居無事,嘗召侍從近臣,與之從容講論,至于文武朝士、使臣、選人,凡得進見者,往往召之使前,親加訪問。
所以然者,一則欲使下情上通,無所壅蔽,一則欲知其人能否,才器所任也。
今陛下與當世士大夫未甚相接,民間情僞未甚盡知,宜诏侍從近臣,每日輪一員直資善堂,夜則宿于崇文院,以備非時宣召。
其馀群臣進見及奏事者,亦望稍解嚴重,細加訪問,以開廣聰明,裨益大政。
” 它日,光進對,又言:“皇太後,母也;陛下,子也。
皇太後母儀天下已三十年,陛下新自籓邸入承大統,萬一兩宮有隙,陛下以為誰逆誰順,誰得誰失”又,仁宗恩德在民,藏于骨髓,陛下受其大業而無以報之,将何以慰天下之望?凡人主所以保國家者,以有威福之一柄一也。
今陛下即位将近期年,而朝廷政事,除拜賞罰,一切委之大臣,未嘗詢訪事之本末,察其是非,有所予奪。
臣恐上下之人,習以為常,威福之一柄一,浸有所移,則雖有四海之業,将何以自固?凡此利害之明,有如白黑,取舍之易,有如反掌。
陛下今日回意易慮,猶為未晚。
若固守所見,終無變更,臣恐日月浸久,釁隙愈深,不可複合,威權已去,不可複收,後雖悔之,無及已。
” 光尋以言不用,懇求外補,帝令宰臣宣谕曰:“卿所言事,略皆施行。
且供谏職,未須求出。
”光複奏:“臣鄉所言二事,若不能行,雖日侍丹扆,有何所益!若奉養之禮,日增月益,訪求治道,勤勞不倦,使慈母歡欣于上,百姓安樂于下,則臣雖在遠方,亦猶在陛下之側也。
” 呂誨言:“近日聖體平複,而萬機之事,未聞親決。
議者謂陛下避讓,有所待焉;果如是,恐未為順。
兩漢而下,母後臨朝者,皆嗣君沖幼,親為輔翊,并坐簾帏之下,專其聽斷;幼君既長,故有複辟之議。
今日之事,有異于是。
先帝拔陛下于宗族之中,以賢且長,付托之意,正為今日也。
當陛下違豫之時,非皇太後内輔,則政無所寄;大臣建策于國,忠也。
然而陛下臨朝禦前殿,百官朝罷,兩府大臣方至内東門,是綱領一柄一權皆在于手,陛下自未專決,何所待也!伏望宸衷感悟,無以此為念。
唯内勤孝養,率中宮盡禮,則婦姑之情相接,母子之一愛一益親。
躬修政務,一操一持威福,日與近臣講求治道,事無過舉,自然皇太後慰安,恩意無間,燕适深宮,優遊清淨,含饴弄孫,不複關政,豈非皇太後之心邪?” 誨遂言于皇太後曰:“殿下保佑聖子積三十年,輔翊又逾期歲,寰宇甯泰,廟社安固,慈恩至矣,聖功大矣。
然以萬機浩繁,勞身焦思,曾未少休,非所以燕怡福壽之本也。
況皇帝躬親治事。
勤厲如此,在于聖慮,應已慰安。
臣愚以謂東殿簾帏,宜五七日一禦,咨詢大臣,無俾曠事,庶少均暇逸,于翊政之道亦無所損。
豫宣教命,誕告朝廷,外形廉讓之宜,中遂優遊之樂,上順天道,下厭群情,享是全美,豈不休哉!” 夏,四月,辛未,诏以河北州縣官吏補義勇不足,令轉運司劾治。
都轉運使趙抃奏:“初受诏,官多已罷,吏多死徙。
今官吏多新至,若皆治,則新至者被罪。
請以歲盡為限,不足乃劾治。
”诏從之,其河災州軍,令以漸補。
初,抃至大名,時賈昌朝以故相守魏。
抃欲案視府庫,昌朝遣其屬來告曰:“前此監司,未有案視吾藏者,公雖欲舉職,恐事無比,奈何?”抃曰:“舍大名,則列郡不服矣。
”即往視之。
昌朝初不說,及是官吏以募義勇不足,當坐者八百馀人,抃奏請寬之,坐者得免而募亦随足,昌朝乃愧服。
丁醜,權禦史中丞王疇上疏,請車駕行幸以安人心。
于是執政及谏官相繼有請,帝曰:“當與太後議之。
”韓琦以白太後,太後曰:“今素仗皆未具,更少須。
”琦曰:“此細事,不難辦也。
”乃诏有司擇日以聞。
先是司馬光言:“前代帝王升遐,後宮下陳者,盡放之出宮,還其親戚,所以遂物情,重人世,省啊費,遠嫌疑也。
竊惟先帝恭儉寡欲,後宮侍左右、承一寵一渥者至少,而享國日久,則增月積,掖庭之間,冗食頗衆,陛下以哀恤之初,未忍散遣。
今山陵祔廟,大禮俱畢,謂宜舉前代故事,應先帝後宮非禦幸有子及位号稍貴并職掌文事之人,其馀皆給與妝奁,放遣出外,各令歸其親戚,或使任便适人。
書之史冊,亦聖朝一美事也。
”癸未,放宮人百三十五人。
甲申,禦迩英閣,谕内侍任守忠曰:“方日永,講讀官久侍對未食,必勞倦。
自今視事畢,不俟進食,即禦經筵。
”故事,講讀畢,拜而退,帝命毋拜,後遂以為常。
帝自即位感疾,至是猶未全安,每不喜進藥。
呂公著講《論語》“子之所慎齋、戰、疾”,因言:“有天下者,為天地、宗廟、社稷之主,其于齋戒祭祀必緻誠盡恭;古之人君,一怒則伏一屍一流血,故于興師動衆不可不謹;至于人之疾病,常在乎飲食起居之間,衆人所忽,聖人所謹。
況于人君,任大守重,固當節嗜欲,遠聲色,近醫藥,為宗廟自一愛一,不可不謹。
”帝為之動容。
後因輔臣奏事,語及公著,歐一陽一修曰:“公著為人恬靜而有文。
”帝曰:“比于經筵講解甚善。
” 司馬光言:“伏見權禦史中丞王疇建言,乞陛下循真宗故事,幸諸寺觀祈雨,朝廷雖從其請,至今車駕未出。
臣愚以為車駕暫出,近在京城之内,亦何必拘瞽史之言,選揀時日!伏望斷自聖心,于一兩日間,車駕早出,為民祈雨,以副中外之望。
”丙午,祈雨于相國、大清寺、醴泉觀。
帝久不豫,至是士庶瞻望,歡呼相慶。
五月,己亥,诏:“自今水旱,命官禱于九宮貴神。
”從胡宿言也。
丁未,命天章閣待制呂公著同修起居注,邵必編集仁宗禦制。
戊申,皇太後出手書付中書,還政。
先是帝疾稍愈,自去年秋,即間日禦前後殿視朝聽政,兩府每退朝,入内東門小殿覆奏太後如初。
韓琦欲還政天子,而禦寶在太後所;乃因帝祈雨還,令禦寶更不入太後閣。
嘗一日取十馀事
陛下既為仁宗之後,皇太後即陛下之母。
今濮王既沒,陛下平生孝養未盡之心,不施之于皇太後,将何所用哉!今陛下已能奉養如禮,而臣複區區進言者,誠欲陛下始終無倦,外盡其恭,内盡其一愛一,使孝德日新,以協天下之望而已。
若萬一有無識小人,以細末之事離間陛下母子,不顧國家傾覆之憂而欲自營一身之利者,願陛下付之有司,明正其罪,使天下曉然皆知陛下聖明仁孝,不負大恩,而讒佞不能間也。
” 光又言:“竊見祖宗之時,閑居無事,嘗召侍從近臣,與之從容講論,至于文武朝士、使臣、選人,凡得進見者,往往召之使前,親加訪問。
所以然者,一則欲使下情上通,無所壅蔽,一則欲知其人能否,才器所任也。
今陛下與當世士大夫未甚相接,民間情僞未甚盡知,宜诏侍從近臣,每日輪一員直資善堂,夜則宿于崇文院,以備非時宣召。
其馀群臣進見及奏事者,亦望稍解嚴重,細加訪問,以開廣聰明,裨益大政。
” 它日,光進對,又言:“皇太後,母也;陛下,子也。
皇太後母儀天下已三十年,陛下新自籓邸入承大統,萬一兩宮有隙,陛下以為誰逆誰順,誰得誰失”又,仁宗恩德在民,藏于骨髓,陛下受其大業而無以報之,将何以慰天下之望?凡人主所以保國家者,以有威福之一柄一也。
今陛下即位将近期年,而朝廷政事,除拜賞罰,一切委之大臣,未嘗詢訪事之本末,察其是非,有所予奪。
臣恐上下之人,習以為常,威福之一柄一,浸有所移,則雖有四海之業,将何以自固?凡此利害之明,有如白黑,取舍之易,有如反掌。
陛下今日回意易慮,猶為未晚。
若固守所見,終無變更,臣恐日月浸久,釁隙愈深,不可複合,威權已去,不可複收,後雖悔之,無及已。
” 光尋以言不用,懇求外補,帝令宰臣宣谕曰:“卿所言事,略皆施行。
且供谏職,未須求出。
”光複奏:“臣鄉所言二事,若不能行,雖日侍丹扆,有何所益!若奉養之禮,日增月益,訪求治道,勤勞不倦,使慈母歡欣于上,百姓安樂于下,則臣雖在遠方,亦猶在陛下之側也。
” 呂誨言:“近日聖體平複,而萬機之事,未聞親決。
議者謂陛下避讓,有所待焉;果如是,恐未為順。
兩漢而下,母後臨朝者,皆嗣君沖幼,親為輔翊,并坐簾帏之下,專其聽斷;幼君既長,故有複辟之議。
今日之事,有異于是。
先帝拔陛下于宗族之中,以賢且長,付托之意,正為今日也。
當陛下違豫之時,非皇太後内輔,則政無所寄;大臣建策于國,忠也。
然而陛下臨朝禦前殿,百官朝罷,兩府大臣方至内東門,是綱領一柄一權皆在于手,陛下自未專決,何所待也!伏望宸衷感悟,無以此為念。
唯内勤孝養,率中宮盡禮,則婦姑之情相接,母子之一愛一益親。
躬修政務,一操一持威福,日與近臣講求治道,事無過舉,自然皇太後慰安,恩意無間,燕适深宮,優遊清淨,含饴弄孫,不複關政,豈非皇太後之心邪?” 誨遂言于皇太後曰:“殿下保佑聖子積三十年,輔翊又逾期歲,寰宇甯泰,廟社安固,慈恩至矣,聖功大矣。
然以萬機浩繁,勞身焦思,曾未少休,非所以燕怡福壽之本也。
況皇帝躬親治事。
勤厲如此,在于聖慮,應已慰安。
臣愚以謂東殿簾帏,宜五七日一禦,咨詢大臣,無俾曠事,庶少均暇逸,于翊政之道亦無所損。
豫宣教命,誕告朝廷,外形廉讓之宜,中遂優遊之樂,上順天道,下厭群情,享是全美,豈不休哉!” 夏,四月,辛未,诏以河北州縣官吏補義勇不足,令轉運司劾治。
都轉運使趙抃奏:“初受诏,官多已罷,吏多死徙。
今官吏多新至,若皆治,則新至者被罪。
請以歲盡為限,不足乃劾治。
”诏從之,其河災州軍,令以漸補。
初,抃至大名,時賈昌朝以故相守魏。
抃欲案視府庫,昌朝遣其屬來告曰:“前此監司,未有案視吾藏者,公雖欲舉職,恐事無比,奈何?”抃曰:“舍大名,則列郡不服矣。
”即往視之。
昌朝初不說,及是官吏以募義勇不足,當坐者八百馀人,抃奏請寬之,坐者得免而募亦随足,昌朝乃愧服。
丁醜,權禦史中丞王疇上疏,請車駕行幸以安人心。
于是執政及谏官相繼有請,帝曰:“當與太後議之。
”韓琦以白太後,太後曰:“今素仗皆未具,更少須。
”琦曰:“此細事,不難辦也。
”乃诏有司擇日以聞。
先是司馬光言:“前代帝王升遐,後宮下陳者,盡放之出宮,還其親戚,所以遂物情,重人世,省啊費,遠嫌疑也。
竊惟先帝恭儉寡欲,後宮侍左右、承一寵一渥者至少,而享國日久,則增月積,掖庭之間,冗食頗衆,陛下以哀恤之初,未忍散遣。
今山陵祔廟,大禮俱畢,謂宜舉前代故事,應先帝後宮非禦幸有子及位号稍貴并職掌文事之人,其馀皆給與妝奁,放遣出外,各令歸其親戚,或使任便适人。
書之史冊,亦聖朝一美事也。
”癸未,放宮人百三十五人。
甲申,禦迩英閣,谕内侍任守忠曰:“方日永,講讀官久侍對未食,必勞倦。
自今視事畢,不俟進食,即禦經筵。
”故事,講讀畢,拜而退,帝命毋拜,後遂以為常。
帝自即位感疾,至是猶未全安,每不喜進藥。
呂公著講《
況于人君,任大守重,固當節嗜欲,遠聲色,近醫藥,為宗廟自一愛一,不可不謹。
”帝為之動容。
後因輔臣奏事,語及公著,歐一陽一修曰:“公著為人恬靜而有文。
”帝曰:“比于經筵講解甚善。
” 司馬光言:“伏見權禦史中丞王疇建言,乞陛下循真宗故事,幸諸寺觀祈雨,朝廷雖從其請,至今車駕未出。
臣愚以為車駕暫出,近在京城之内,亦何必拘瞽史之言,選揀時日!伏望斷自聖心,于一兩日間,車駕早出,為民祈雨,以副中外之望。
”丙午,祈雨于相國、大清寺、醴泉觀。
帝久不豫,至是士庶瞻望,歡呼相慶。
五月,己亥,诏:“自今水旱,命官禱于九宮貴神。
”從胡宿言也。
丁未,命天章閣待制呂公著同修起居注,邵必編集仁宗禦制。
戊申,皇太後出手書付中書,還政。
先是帝疾稍愈,自去年秋,即間日禦前後殿視朝聽政,兩府每退朝,入内東門小殿覆奏太後如初。
韓琦欲還政天子,而禦寶在太後所;乃因帝祈雨還,令禦寶更不入太後閣。
嘗一日取十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