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八 【宋紀五十八】

關燈
起屠維大淵獻四月,盡上章困敦五月,凡一年有奇。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嘉祐四年(遼清甯五年。

    己亥,一零五九年) 夏,四月,戊辰,诏:“諸路提點刑獄朝臣、使臣,并帶兼提舉河渠公事。

    ”從判都水監吳中複請也。

     壬申,端明殿學士、戶部侍郎李淑卒,贈尚書右丞。

    淑詳練朝廷典故,凡有沿革,帝必咨訪。

    然喜傾诐,故屢為言者所斥,訖不得志,抑郁以死。

     初,著作佐郎何鬲,以皇嗣未立,疏請訪唐、周苗裔,備二王後。

    禮院議:“唐世數已遠;周室子孫,宜授官爵,專奉廟享。

    ”癸酉,诏有司取柴氏譜系,推最長一人奉周祀。

    于是封周世宗後柴讠永為崇義公,與河南府、鄭州合入差遣,給公田十頃,專管句陵廟。

     丙子,以天章閣待制何郯同知通進銀台司兼門下封駁事。

    時封駁職久廢,郯上言:“本朝設此司,實代給事中之職;乞準王曾、王嗣宗故事,凡有诏敕,并由銀台司。

    ”從之。

     癸未,司徒緻仕陳執中卒。

    帝幸其第臨奠,贈太師兼侍中。

    禮官韓維議其谥曰:“皇祐之末,天子以後宮之喪,問所以葬祭之禮,執中為上相,不能考正儀典,如治喪皇儀,非嫔禦之禮;追冊位号,與宮闱有嫌;建廟用樂,逾祖宗舊制。

    閨門之内,禮分不明。

    謹案《谥法》:‘一寵一祿光大曰榮。

    不勤成名曰靈。

    ’請谥曰榮靈。

    ”判太常寺孫抃等請谥恭,判尚書考功楊南仲覆議,請益恭襄。

    诏谥曰恭。

    維累疏論列,以為“責難于君謂之恭,臣之議執中,正以其不恭。

    ”因乞罷禮官,不報。

    既而帝又為執中篆其墓碑曰“褒忠”。

     己醜,後宮董氏生皇第九女,旋晉董氏為貴人。

     壬辰,禦崇政殿,錄系囚,雜犯死罪以下遞降一等,徒以下釋之。

    知制诰劉敞言:“疏決在京系囚,雖恩出一時,然在外群情,皆雲聖意以皇女生,故施慶澤,恐非令典。

    去年閏月,已曾減降,尚未半年,複行此恩。

    傳稱民之多幸,則于國不幸,一歲再赦,好人暗啞,前世論之詳矣。

    雖成事不說,臣願朝廷戒之。

    又聞多作金銀、犀象、玉石、琥珀、玳瑁、檀香等錢及鑄金銀為花果,賜予臣下,自宰相、台谏,皆受此賜。

    無益之費,無名之賞,無甚于此,非所以軌物訓儉也。

    望陛下深執恭儉以答天贶,不宜行姑息之恩,出浮沉之費,以堕儉德。

    ” 五月,戊戌,诏曰:“君臣同德,而過設禁防,非朕意也。

    舊制,臣僚不許詣執政,嘗所薦舉不得為禦史,其悉除之。

    ”始用包拯議也。

     庚子,诏:“入内内侍省内臣員多,權罷進養子入内。

    ”用吳及議也。

     度支判官、祠部員外郎王安石累除館職,并辭不受,中書門下具以聞。

    壬子,诏令直集賢院。

    安石上章辭,至八九,猶累辭,乃拜。

     遣官經界河北牧地,馀募民種藝。

     樞密使、禮部侍郎田況,暴中風瘖,十上章求去,丙辰,罷為尚書右丞、觀文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提舉景靈宮。

     戊午,後宮周氏生皇第十女。

    初,董氏及周氏有娠,内外皆冀生皇子,内侍省多具金帛器皿雜物備賜予,又修潛龍宮。

    潛龍宮者,真宗為府尹時廨舍也。

    皆生皇女,其賜予之數,猶數倍于兗國公主出降時。

     六月,甲子,遼主如納葛泺。

     自溫成之殁,後宮得幸者凡十人,謂之十閤,周氏、董氏、溫成之妹皆與焉。

    周、董以生皇女進秩,諸閤皆求遷改,诏中書出敕诰;中書以其無名,覆奏罷之。

    求者不已,乃皆以手诏授焉。

    溫成之妹獨固辭不受。

    同知谏院範師道上疏曰:“禮以制情,義以奪一愛一,常人之所難,惟明哲之主然後能之。

    竊聞諸閤女禦以周、董育公主,禦寶白答刂并為才人,不自中書出诰,而掖廷觊觎遷拜者甚多。

    周、董之遷可矣,女禦何名而遷乎?夫一寵一幸太過,則渎慢之心生,恩澤不節,則無厭之怨起,禦之不可不以其道也。

    且用度太煩,須索太廣,一才人之俸,月直中戶百家之賦,歲時賜予不在焉。

    況诰命之出,不自有司,豈盛時之事邪?恐斜封墨敕,複見于今日矣!” 戊辰,光祿卿、直秘閣、同判宗正寺趙良規言:“國家乘百年之運,崇七世之靈,追孝不為不嚴,奉先不為不至,然而祭祀之秩舉,間以公卿而攝行,雖神主有合食之名,而太祖虛東向之位。

    伏請講求定儀,為一代不刊之典。

    ”下太常禮院議,又诏待制以上及台谏官同議。

    禮部尚書王舉正等議曰:“大袷之祭,所以合昭穆,辨尊卑,必以受命之祖居東向之位。

    本朝太祖實為受命之君,然僖祖以降,四廟在上,故每遇大袷,止列昭穆而虛東向。

    魏、晉以來,亦用此禮。

    今親享之盛,謂宜如舊為便。

    ”從之。

     己巳,宰臣富弼等請加尊号曰“大仁至治”,诏不許。

     故事,每三歲,躬行大禮畢,辄受尊号,自康定以來罷之,至是執政複舉故事以請。

    知谏院範師道言:“比災異數出而崇尚虛文,非所以答天戒。

    ”知制诰劉敞言:“尊号非古也,陛下不受徽号已二十年,奈何一旦增虛名而損實德!”帝曰:“朕意亦謂當如此。

    ”弼等表五上,卒不許。

     以太子中允王陶、大理評事趙彥若、國子博士傅卞、於潛縣令孫洙并為館閣編校書籍官。

    館閣編校書籍自此始。

     丁醜,诏:“諸路轉運司使,凡鄰路鄰州災傷而辄閉籴者,以違制坐之。

    ”從谏官吳及言也。

     戊寅,月食幾盡。

    己卯,放宮人二百一十四人。

     己醜,遼以南院樞密使蕭阿蘇為北府宰相,以樞密副使耶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