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回 馬關會議割地求和 羊城謀洩彌天革命
關燈
小
中
大
皇帝聽了翁同的話,不覺心中更憂悶起來。
等翁同退出以後,皇帝便到太後宮中請安已畢,母子們對坐閑談,皇帝奏道,自中日一戰以後,子臣日夜憂愁,以為現在中國所以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武力不足,子臣拟派知兵大員,督練海陸軍隊,十年之後,兵練一精一了,自然可以報仇,但不知太後額一娘一之意以為何如?” 太後道:“我也是為這件事悶得連飯都吃不下去,皇帝既有此意,我甚贊成,但這督練大臣,很不容易選擇呢?” 光緒帝道“子臣拟派李鴻章去督練,并以李秉衡為督辦。
” 太後道:“李鴻章固然是好,隻是他身任北洋大臣,豈能分心練兵,我的意思,想派榮祿去,因他是名将之子,他的父親與伯父都是陣亡的,他又很能知兵。
” 皇帝道:“榮祿怕不成吧,他不過跟着賢親王,訓練過幾年神機營,怎能知兵呢?” 太後不悅,向皇帝說道:“你如何知道榮祿不行呢?在我看,京官中知兵的人,除了榮祿,就沒有第二個,你不要駁我的話。
” 皇帝見太後面帶怒容,不敢再駁隻好陪着笑臉,答道:“太後額一娘一的話甚是,明日子臣就命戶兵二部,詳細議奏。
” 太後點頭,皇帝退出。
又到上書房,召翁同、孫家鼐、陸潤庠、王文韶等會議一次翁同等亦不敢駁皇太後的話,後來孫家鼐想了一個主意,就奏道:“皇太後的主張,雖然不敢再駁,但榮祿決不能用,又為皇上所深知,這一件事,豈不成了進退兩難嗎?然而臣有一計,今日隻管拟旨,命戶兵兩部會議,明日臣等與戶兵兩部尚書密商,暗傳谕旨,命戶兵兩部以無款複奏,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皇帝道:“此計甚好。
” 翁同等退出之後,皇帝便下了一道上谕。
其文雲:奉上谕,本朝定鼎中原,雖以撫綏之道,然平靜四夷,端賴武功,自發念忏滅以還,馬放于野,弓藏于庫,以示天下永無兵戎之禍,而使黎庶長享溫飽之福,豈意海禁大關。
列國以船堅炮利,為國土保障,政一府國盾,我反國以禮讓,屢緻失敗。
甲辰甲午之役最為痛心疾首之事,應如何振興軍旅,整饬戎務之處,着戶兵二部,會議具奏,欽此。
這一道上谕下來以後。
翁同、孫家鼐、陸潤庠、王文韶四位大臣,便分赴戶兵二部見滿漢尚書,傳知聖意,各尚書那敢不遵。
過了兩天,戶兵二部,假開會議,複奏上去,說是國庫空虛,無法籌辦,奏請緩練軍隊。
這個會銜的封奏遞進,皇帝即留中不發,卻被李蓮英知道,偷着告訴太後。
太後大怒,但亦無可奈何。
過了幾時,也是榮祿官運大來,忽然南洋大臣張之萬因病出缺,皇帝要派李秉衡去接任。
榮祿得了信息,忙着夜裡進宮,見了李蓮英,就要求李蓮英替他說話,并說前次練兵的事,未曾到手,咱們已丢臉了,這一次若辦成,我做了南洋總督。
南洋是富庶之區,有的是錢,将來跟着我發财了,再說咱們有兵權在手,豈不好辦?二人議畢,榮祿退出。
那李秉衡乃是土匪出身,外号叫做銅錘李的呢。
太後道:“李秉衡是唱銅錘的花臉嗎?比金秀山怎麼樣呢?” 李蓮英道:“老佛爺,您淨記着唱戲的,不是的,李秉衡從前當土匪的時候曾殺人放火,做了許多案子,官兵因他腰間有兩一柄一銅錘,十分兇惡,不敢捉他,後來替他起了一個外号,就叫做銅錘李,現在雖然做了巡撫仍不改其一性一,跋扈異常。
所以人還叫他銅錘李。
” 太後笑道:“這樣說來,李秉衡倒是窦爾墩了,這樣的人,還能用嗎?皇帝怎麼這般的糊塗!明天我一定要教訓他,你瞧着吧!” 李蓮英又乘機替榮祿說了許多好話,太後也答應了。
第二天太後将皇帝宣進宮來,皇帝請安已畢,太後滿面怒容,劈頭一句,問道:“你真會用人,連窦爾墩都做了巡撫,不但做了巡撫,而且張之萬死了,還要派窦爾墩去接任,你真會用人,你真會用人。
可把我氣壞啦。
” 皇帝聽了太後之言,莫明其妙,忙奏問道:“請示太後額一娘一,誰是窦爾墩呢?” 太後怒道:“李秉衡不是強盜出身,外号叫做銅錘李的嗎?” 皇上忙脫帽磕頭奏道:“太後額一娘一息怒。
子臣不敢妄言,那李秉衡的确是進士出身,頗有才學,請太後勿信旁人的閑話。
” 太後見皇上這般誠懇的說着,就不便再發作了,忙轉過話頭說道:“不管是強盜也好,是進士也好。
他做着山東巡撫大可不必調動,而且以一個巡撫就一躍而為南洋大臣,也不怕外間議論,我想派榮祿去,榮祿這孩子,心地忠誠,一精一明強幹,一定能勝任的,你可别再駁我啦。
” 皇帝不敢再奏,喏喏而退。
太後又喝道:“皇帝回來,明天可是要看谕旨的,你趕緊命他們抄發,别再同那些上書房的師傅,又去叨叨唠唠地商議了。
” 皇帝連連答應,退了下來。
正是:一奸一佞盈朝難誅芟憂勤謀國須求才欲知光緒帝以後情形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等翁同退出以後,皇帝便到太後宮中請安已畢,母子們對坐閑談,皇帝奏道,自中日一戰以後,子臣日夜憂愁,以為現在中國所以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武力不足,子臣拟派知兵大員,督練海陸軍隊,十年之後,兵練一精一了,自然可以報仇,但不知太後額一娘一之意以為何如?” 太後道:“我也是為這件事悶得連飯都吃不下去,皇帝既有此意,我甚贊成,但這督練大臣,很不容易選擇呢?” 光緒帝道“子臣拟派李鴻章去督練,并以李秉衡為督辦。
” 太後道:“李鴻章固然是好,隻是他身任北洋大臣,豈能分心練兵,我的意思,想派榮祿去,因他是名将之子,他的父親與伯父都是陣亡的,他又很能知兵。
” 皇帝道:“榮祿怕不成吧,他不過跟着賢親王,訓練過幾年神機營,怎能知兵呢?” 太後不悅,向皇帝說道:“你如何知道榮祿不行呢?在我看,京官中知兵的人,除了榮祿,就沒有第二個,你不要駁我的話。
” 皇帝見太後面帶怒容,不敢再駁隻好陪着笑臉,答道:“太後額一娘一的話甚是,明日子臣就命戶兵二部,詳細議奏。
” 太後點頭,皇帝退出。
又到上書房,召翁同、孫家鼐、陸潤庠、王文韶等會議一次翁同等亦不敢駁皇太後的話,後來孫家鼐想了一個主意,就奏道:“皇太後的主張,雖然不敢再駁,但榮祿決不能用,又為皇上所深知,這一件事,豈不成了進退兩難嗎?然而臣有一計,今日隻管拟旨,命戶兵兩部會議,明日臣等與戶兵兩部
” 翁同等退出之後,皇帝便下了一道上谕。
其文雲:奉上谕,本朝定鼎中原,雖以撫綏之道,然平靜四夷,端賴武功,自發念忏滅以還,馬放于野,弓藏于庫,以示天下永無兵戎之禍,而使黎庶長享溫飽之福,豈意海禁大關。
列國以船堅炮利,為國土保障,政一府國盾,我反國以禮讓,屢緻失敗。
甲辰甲午之役最為痛心疾首之事,應如何振興軍旅,整饬戎務之處,着戶兵二部,會議具奏,欽此。
這一道上谕下來以後。
翁同、孫家鼐、陸潤庠、王文韶四位大臣,便分赴戶兵二部見滿漢尚書,傳知聖意,各尚書那敢不遵。
過了兩天,戶兵二部,假開會議,複奏上去,說是國庫空虛,無法籌辦,奏請緩練軍隊。
這個會銜的封奏遞進,皇帝即留中不發,卻被李蓮英知道,偷着告訴太後。
太後大怒,但亦無可奈何。
過了幾時,也是榮祿官運大來,忽然南洋大臣張之萬因病出缺,皇帝要派李秉衡去接任。
榮祿得了信息,忙着夜裡進宮,見了李蓮英,就要求李蓮英替他說話,并說前次練兵的事,未曾到手,咱們已丢臉了,這一次若辦成,我做了南洋總督。
南洋是富庶之區,有的是錢,将來跟着我發财了,再說咱們有兵權在手,豈不好辦?二人議畢,榮祿退出。
那李秉衡乃是土匪出身,外号叫做銅錘李的呢。
太後道:“李秉衡是唱銅錘的花臉嗎?比金秀山怎麼樣呢?” 李蓮英道:“老佛爺,您淨記着唱戲的,不是的,李秉衡從前當土匪的時候曾殺人放火,做了許多案子,官兵因他腰間有兩一柄一銅錘,十分兇惡,不敢捉他,後來替他起了一個外号,就叫做銅錘李,現在雖然做了巡撫仍不改其一性一,跋扈異常。
所以人還叫他銅錘李。
” 太後笑道:“這樣說來,李秉衡倒是窦爾墩了,這樣的人,還能用嗎?皇帝怎麼這般的糊塗!明天我一定要教訓他,你瞧着吧!” 李蓮英又乘機替榮祿說了許多好話,太後也答應了。
第二天太後将皇帝宣進宮來,皇帝請安已畢,太後滿面怒容,劈頭一句,問道:“你真會用人,連窦爾墩都做了巡撫,不但做了巡撫,而且張之萬死了,還要派窦爾墩去接任,你真會用人,你真會用人。
可把我氣壞啦。
” 皇帝聽了太後之言,莫明其妙,忙奏問道:“請示太後額一娘一,誰是窦爾墩呢?” 太後怒道:“李秉衡不是強盜出身,外号叫做銅錘李的嗎?” 皇上忙脫帽磕頭奏道:“太後額一娘一息怒。
子臣不敢妄言,那李秉衡的确是進士出身,頗有才學,請太後勿信旁人的閑話。
” 太後見皇上這般誠懇的說着,就不便再發作了,忙轉過話頭說道:“不管是強盜也好,是進士也好。
他做着山東巡撫大可不必調動,而且以一個巡撫就一躍而為南洋大臣,也不怕外間議論,我想派榮祿去,榮祿這孩子,心地忠誠,一精一明強幹,一定能勝任的,你可别再駁我啦。
” 皇帝不敢再奏,喏喏而退。
太後又喝道:“皇帝回來,明天可是要看谕旨的,你趕緊命他們抄發,别再同那些上書房的師傅,又去叨叨唠唠地商議了。
” 皇帝連連答應,退了下來。
正是:一奸一佞盈朝難誅芟憂勤謀國須求才欲知光緒帝以後情形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