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回 安維峻軍台效力 李鴻章全權議和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光緒帝見了手谕,知太後大怒,安維峻命恐難保,命太監快傳翁同入宮,問有何策,可保安禦史的一性一命。
翁同奏道:“皇上若要保全安禦史的一性一命,以臣之見,不如趁着晚膳後,立下一旨,将他革職,發往軍台效力,太後自然不追究了。
” 皇帝道:“翁師傅所見甚是。
” 翁同退出後,皇帝便下了一道上谕雲:近因時事多艱,凡遇言官奏事,無不虛衷容納,即或措辭失當,亦不加以譴責。
其有軍國緊要事件,必仰承皇太後懿訓遵行,此皆朕屬恭求治之心,天下臣民,早應共諒。
乃本日禦史安維峻呈進封奏,托諸傅聞,竟有皇太後遇事牽制,何以對祖宗天下之語,肆口妄言,毫無忌憚,若不嚴行懲辦,恐開離間之端,安維峻着即革職發往軍台效力贖罪,以示儆戒,原摺着擲還,欽此。
次日皇帝至太後宮中,跪請聖安,将這一道谕旨,進呈太後禦覽,太後看了冷笑道“太便宜那姓安的了,不過姓安的話,也不盡無因,李鴻章真有些靠不住,區區一個小日本能有多大的利害,竟敢反抗天朝。
明天我派桂祥帶領神機營,馳往山海關,相機勸辦。
不必受李鴻章節制。
皇帝不便說什麼話,隻得退出,便傳翁同到上書房,皇帝對翁同問道:“李鴻章究竟如何,朕在深宮,不知真相,次日派翁師傅到天津一行,調查明白,再行面奏”。
翁同領旨。
第二日便上天津去了。
到了天津,住在楊房裡,派人到各處一調查,才知日人槍炮,都是新式武器,我國兵心不振,将帥不和,所以屢次戰敗,翁同探明之後,心非常憂慮。
次日忙着又去拜李鴻章,李鴻章聞翁師傅來見,忙出迎接,先跪請聖安畢。
當即将翁同,請到内書房,分賓主坐下,寒暄已畢,翁同便将安禦史密奏,将說宮何勾結外人太後震怒,皇帝保全的話,說了一遍。
李鴻章忙向上叩頭,謝過聖恩。
翁同問道:“宮何對于這一次的戰事。
打算怎樣辦呢?” 李鴻章歎道:“軍心不振,将帥不和,進既不能,退亦不可,鴻章雖有報答聖主之恩,實無維持大局之法,請中堂回京,代奏皇上,最好準臣乞休。
以免贻誤大局為是。
” 翁同道:“宮保這就不是了,宮保受今上之恩,不可臨難思退,宮保有何高見,不妨開誠布公,與同讨谕,同明日回京覆命,定将代呈聖上。
宮保若慮有危險,同敢以身家一性一命擔保。
” 李鴻章見翁同言出至誠,連忙作揖道:“中堂既肯庇佑鴻章,鴻章感激之餘,豈能不說,如今若戰,必不能勝,不如謀和,尚是中策。
但鴻章若提議主和。
又要予他人以口實說鴻章私通外國了。
” 翁同道:“大臣謀國,不避嫌疑,皇上聖明,亦不為謠言所動,宮保倒不必多慮,不過和議,又應如何着手呢?” 李鴻章道:“可仿照戰時國際公法,先知會敵人,令其停止攻擊,然後派全權大臣會議,總之疆土或可保全而賠款則恐不能免了。
” 翁同道:“此端一開,各國必然更為欺我,勢必将我國視為弱邦,又豈是國家之福呢?” 李鴻章道:“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古人說,多難可以興邦。
這一次我國雖然吃虧,但是候大局平定之後,再行變法維新,以求自強,取外國之長,補我國之短。
十年以後,就可以複仇雪恥了。
” 翁同點頭道:“宮保高論,同不敢揣度高深,明日同回京,奏明皇帝再議。
” 李鴻章也不敢往下說。
就留翁同午膳,飯罷,又邀翁同前往大沽,閱看軍隊及炮台等處。
第二天,翁同回京,奏明皇上,皇帝又奏明太後,太後怒道:“李鴻章糊塗透了。
翁同也與他一般見識,真是可恨,非将李鴻章撤任不可。
” 皇帝再三勸住,太後道:“就不撤任,也要懲治一下,先将李鴻章的頂戴摘去,叫他帶罪立功,我明天就派桂祥帶兵去應戰,桂祥是我的同胞兄弟他能不替一我賣命去打嗎?” 皇帝不敢再奏,忙告退出來。
趕回上書房,翁同這時尚在上書房内。
皇帝便将太後大怒,要撤李鴻章的任等語,告訴翁同。
又寫了一道密旨,命翁同明日再到天津去一次,安慰李鴻章,叫他安心任事,需輕輕給他一個小處分,先平太後的怒,然後徐圖辦理,翁同答應退出。
次日,翁同就詐稱有病,請了十天假,微服出京。
偷偷地從通州到天津去,秘密見了李鴻章,安慰了一番,然後取出密旨,交李鴻章閱看,李鴻章跪讀道:“現在時事艱難君臣一心一德始能挽此危局。
李鴻章忠誠素著,希共勉之,此谕。
” 李鴻章看了一遍,起來對翁同道:“請中堂代奏皇上,臣願以死報國。
” 翁同大喜,便告辭回京,奏明皇帝,皇帝的心,也稍微一定。
隻是太後仍是氣憤不息,果然派了桂祥帶着神機營的兵一萬五千人,出京而去,到了天津,李鴻章忙出城迎接。
桂祥擺着大臣的架子,到了總督衙門,與李鴻章談話。
李鴻章先請示公爺,有何妙計。
桂祥卻裝着知兵的模樣,他說已計劃妥當,派沙克都林紮布為左翼統領,祥普為右翼統領,先出山海關外,防日兵登岸,他本人随後就出關駐紮。
又說神機營
翁同奏道:“皇上若要保全安禦史的一性一命,以臣之見,不如趁着晚膳後,立下一旨,将他革職,發往軍台效力,太後自然不追究了。
” 皇帝道:“翁師傅所見甚是。
” 翁同退出後,皇帝便下了一道上谕雲:近因時事多艱,凡遇言官奏事,無不虛衷容納,即或措辭失當,亦不加以譴責。
其有軍國緊要事件,必仰承皇太後懿訓遵行,此皆朕屬恭求治之心,天下臣民,早應共諒。
乃本日禦史安維峻呈進封奏,托諸傅聞,竟有皇太後遇事牽制,何以對祖宗天下之語,肆口妄言,毫無忌憚,若不嚴行懲辦,恐開離間之端,安維峻着即革職發往軍台效力贖罪,以示儆戒,原摺着擲還,欽此。
次日皇帝至太後宮中,跪請聖安,将這一道谕旨,進呈太後禦覽,太後看了冷笑道“太便宜那姓安的了,不過姓安的話,也不盡無因,李鴻章真有些靠不住,區區一個小日本能有多大的利害,竟敢反抗天朝。
明天我派桂祥帶領神機營,馳往山海關,相機勸辦。
不必受李鴻章節制。
皇帝不便說什麼話,隻得退出,便傳翁同到上書房,皇帝對翁同問道:“李鴻章究竟如何,朕在深宮,不知真相,次日派翁師傅到天津一行,調查明白,再行面奏”。
翁同領旨。
第二日便上天津去了。
到了天津,住在楊房裡,派人到各處一調查,才知日人槍炮,都是新式武器,我國兵心不振,将帥不和,所以屢次戰敗,翁同探明之後,心非常憂慮。
次日忙着又去拜李鴻章,李鴻章聞翁師傅來見,忙出迎接,先跪請聖安畢。
當即将翁同,請到内書房,分賓主坐下,寒暄已畢,翁同便将安禦史密奏,将說宮何勾結外人太後震怒,皇帝保全的話,說了一遍。
李鴻章忙向上叩頭,謝過聖恩。
翁同問道:“宮何對于這一次的戰事。
打算怎樣辦呢?” 李鴻章歎道:“軍心不振,将帥不和,進既不能,退亦不可,鴻章雖有報答聖主之恩,實無維持大局之法,請中堂回京,代奏皇上,最好準臣乞休。
以免贻誤大局為是。
” 翁同道:“宮保這就不是了,宮保受今上之恩,不可臨難思退,宮保有何高見,不妨開誠布公,與同讨谕,同明日回京覆命,定将代呈聖上。
宮保若慮有危險,同敢以身家一性一命擔保。
” 李鴻章見翁同言出至誠,連忙作揖道:“中堂既肯庇佑鴻章,鴻章感激之餘,豈能不說,如今若戰,必不能勝,不如謀和,尚是中策。
但鴻章若提議主和。
又要予他人以口實說鴻章私通外國了。
” 翁同道:“大臣謀國,不避嫌疑,皇上聖明,亦不為謠言所動,宮保倒不必多慮,不過和議,又應如何着手呢?” 李鴻章道:“可仿照戰時國際公法,先知會敵人,令其停止攻擊,然後派全權大臣會議,總之疆土或可保全而賠款則恐不能免了。
” 翁同道:“此端一開,各國必然更為欺我,勢必将我國視為弱邦,又豈是國家之福呢?” 李鴻章道:“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古人說,多難可以興邦。
這一次我國雖然吃虧,但是候大局平定之後,再行變法維新,以求自強,取外國之長,補我國之短。
十年以後,就可以複仇雪恥了。
” 翁同點頭道:“宮保高論,同不敢揣度高深,明日同回京,奏明皇帝再議。
” 李鴻章也不敢往下說。
就留翁同午膳,飯罷,又邀翁同前往大沽,閱看軍隊及炮台等處。
第二天,翁同回京,奏明皇上,皇帝又奏明太後,太後怒道:“李鴻章糊塗透了。
翁同也與他一般見識,真是可恨,非将李鴻章撤任不可。
” 皇帝再三勸住,太後道:“就不撤任,也要懲治一下,先将李鴻章的頂戴摘去,叫他帶罪立功,我明天就派桂祥帶兵去應戰,桂祥是我的同胞兄弟他能不替一我賣命去打嗎?” 皇帝不敢再奏,忙告退出來。
趕回上書房,翁同這時尚在上書房内。
皇帝便将太後大怒,要撤李鴻章的任等語,告訴翁同。
又寫了一道密旨,命翁同明日再到天津去一次,安慰李鴻章,叫他安心任事,需輕輕給他一個小處分,先平太後的怒,然後徐圖辦理,翁同答應退出。
次日,翁同就詐稱有病,請了十天假,微服出京。
偷偷地從通州到天津去,秘密見了李鴻章,安慰了一番,然後取出密旨,交李鴻章閱看,李鴻章跪讀道:“現在時事艱難君臣一心一德始能挽此危局。
李鴻章忠誠素著,希共勉之,此谕。
” 李鴻章看了一遍,起來對翁同道:“請中堂代奏皇上,臣願以死報國。
” 翁同大喜,便告辭回京,奏明皇帝,皇帝的心,也稍微一定。
隻是太後仍是氣憤不息,果然派了桂祥帶着神機營的兵一萬五千人,出京而去,到了天津,李鴻章忙出城迎接。
桂祥擺着大臣的架子,到了總督衙門,與李鴻章談話。
李鴻章先請示公爺,有何妙計。
桂祥卻裝着知兵的模樣,他說已計劃妥當,派沙克都林紮布為左翼統領,祥普為右翼統領,先出山海關外,防日兵登岸,他本人随後就出關駐紮。
又說神機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