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回 停慶典愁雲慘霧 打敗仗辱國喪師
關燈
小
中
大
非常憂悶,亦時常入宮勸慰,太後心中稍寬,萬壽是暫時不做的了。
隻有那李蓮英奕匡,得了許多的利益,又乘阒拆去沿途綴景之際,将那些木料和彩綢暗中沒收,變賣了不少的錢,又發了一大筆财。
這且不談。
單說這時朝内朝外的臣民,都說李鴻章私通日本,按兵不鬥,就有一位禦史,名叫安維峻的,為人忠直,不怕權勢,他便遞上一封奏摺,參劾李鴻章,内中又牽動太後和李鴻章二人,其奏摺文雲:臣安維峻跪奏為,疆臣誤國,請旨明正其罪事,悉李鴻章平日挾外洋以自重,今當倭賊犯順,自恐寄頓倭國之私财,付之東流,其不欲戰,固屬隐情,及诏旨嚴切主戰,大拂李鴻章之心,于是倒行逆施,接濟倭賊煤米軍一火,日夜候賊之來,以實其言。
而于我軍前敵,繩饷火器,則故意勒扣之,有言宣戰者,動遭阿斥,聞敗則喜,聞勝則怒。
淮軍将領聞風希旨,未見賊蹤,先行退避,偶遇賊影,即驚潰敗。
鴻章之喪心病狂,九卿科道,已屬言之矣,臣不複贅陳,惟棄志超,衛汝貴,均以革職拿問之人,藏匿天津。
以督署為逋逃數,人言啧啧,恐非無因,而于拿問之。
丁汝昌,竟敢代為乞恩,并謂美國人于霧氣者,必須丁汝昌駕馭,此等怪誕不經之談,竟敢直陳于君父之前,此其以朝廷為兒戲也。
而樞臣中竟無人敢為争谕者,良由樞臣暮氣已深,過勞則神昏,如在雲霧之中,霧氣之說,久而俱故不覺其非耳。
張蔭垣邵友濂為全權大臣,尚未明奉谕旨,在樞臣亦明知和議之舉,不可對人言,既不能以生死争,複不能以利害争,隻得為掩耳盜鈴之中,而通國之人,早已皆知也。
倭人與邵有濂有隙,竟敢索派李鴻章之子李經芳為全權大臣,外人幹我正權,尚複成何國體。
風聞李經芳乃倭賊之婿,以張邦昌自命,臣前已劾之矣,若令此等悖逆之人前往,适中倭人之計,倭之議和誘好也,彼既外強幹,我不能獎勵将士,決計一戰。
而乃俯首聽命于倭人,然則此舉非議和,直納款耳,不但誤國,而且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欲食李鴻章之肉,而又謂和議出自皇太後,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此等市井之談,臣未敢深信,何乾,皇太後既歸政皇上,若仍遇事牽制,将何以上對列祖列宗,也對天下臣民。
至李蓮英是何人欤?豈敢幹政!如果屬實律以祖宗法制,豈複可容耶?惟是朝廷受李鴻章恫吓,不及詳審,而樞臣之中,如系私一黨一,甘心左袒。
或恐李鴻章反叛,始事調停,而不知李鴻章,信有不臣之心,非不敢反,彼之淮軍将領,類皆貪利小人,絕無伎倆。
其士卒橫被克扣,皆已離心離德,曹克忠天津新募之卒,制李鴻章有餘,此其不反之實在情形也。
若能反則早反矣。
既皇太後,故敢以霧氣之說,戲侮之也,臣實恥之,惟冀皇上赫然震怒。
明正李鴻章跋扈之罪,布告天下,如是而将士有不奮興,倭賊有不破滅者,即請斬臣之首,以正妄言之罪。
祖宗鑒臨,臣實不懼,用是披肝膽,冒斧質,痛哭直陳,不勝迫切待命之至,謹奏。
皇帝看了安禦史這封奏摺,覺得所谕事實,雖不相符,而敢谏直言頗堪嘉許,本疑留中不發,又恐被太後知道,諸多不便。
隻得将原摺送呈太後閱看。
太後閱後大怒,李蓮英又在旁哭着奏道:“老佛父因為奴才,招得言官都說話了,奴才死有餘辜請老佛爺治奴才的罪吧?” 太後道:“您不要着急,我自有辦法,便寫了一道手谕,說安維峻荒謬絕倫,必須嚴辦派人連原摺一并送回。
正是。
” 曲護卉宦非福國直谏台臣幾殺身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隻有那李蓮英奕匡,得了許多的利益,又乘阒拆去沿途綴景之際,将那些木料和彩綢暗中沒收,變賣了不少的錢,又發了一大筆财。
這且不談。
單說這時朝内朝外的臣民,都說李鴻章私通日本,按兵不鬥,就有一位禦史,名叫安維峻的,為人忠直,不怕權勢,他便遞上一封奏摺,參劾李鴻章,内中又牽動太後和李鴻章二人,其奏摺文雲:臣安維峻跪奏為,疆臣誤國,請旨明正其罪事,悉李鴻章平日挾外洋以自重,今當倭賊犯順,自恐寄頓倭國之私财,付之東流,其不欲戰,固屬隐情,及诏旨嚴切主戰,大拂李鴻章之心,于是倒行逆施,接濟倭賊煤米軍一火,日夜候賊之來,以實其言。
而于我軍前敵,繩饷火器,則故意勒扣之,有言宣戰者,動遭阿斥,聞敗則喜,聞勝則怒。
淮軍将領聞風希旨,未見賊蹤,先行退避,偶遇賊影,即驚潰敗。
鴻章之喪心病狂,九卿科道,已屬言之矣,臣不複贅陳,惟棄志超,衛汝貴,均以革職拿問之人,藏匿天津。
以督署為逋逃數,人言啧啧,恐非無因,而于拿問之。
丁汝昌,竟敢代為乞恩,并謂美國人于霧氣者,必須丁汝昌駕馭,此等怪誕不經之談,竟敢直陳于君父之前,此其以朝廷為兒戲也。
而樞臣中竟無人敢為争谕者,良由樞臣暮氣已深,過勞則神昏,如在雲霧之中,霧氣之說,久而俱故不覺其非耳。
張蔭垣邵友濂為全權大臣,尚未明奉谕旨,在樞臣亦明知和議之舉,不可對人言,既不能以生死争,複不能以利害争,隻得為掩耳盜鈴之中,而通國之人,早已皆知也。
倭人與邵有濂有隙,竟敢索派李鴻章之子李經芳為全權大臣,外人幹我正權,尚複成何國體。
風聞李經芳乃倭賊之婿,以張邦昌自命,臣前已劾之矣,若令此等悖逆之人前往,适中倭人之計,倭之議和誘好也,彼既外強幹,我不能獎勵将士,決計一戰。
而乃俯首聽命于倭人,然則此舉非議和,直納款耳,不但誤國,而且賣國,中外臣民,無不切齒痛恨,欲食李鴻章之肉,而又謂和議出自皇太後,太監李蓮英實左右之,此等市井之談,臣未敢深信,何乾,皇太後既歸政皇上,若仍遇事牽制,将何以上對列祖列宗,也對天下臣民。
至李蓮英是何人欤?豈敢幹政!如果屬實律以祖宗法制,豈複可容耶?惟是朝廷受李鴻章恫吓,不及詳審,而樞臣之中,如系私一黨一,甘心左袒。
或恐李鴻章反叛,始事調停,而不知李鴻章,信有不臣之心,非不敢反,彼之淮軍将領,類皆貪利小人,絕無伎倆。
其士卒橫被克扣,皆已離心離德,曹克忠天津新募之卒,制李鴻章有餘,此其不反之實在情形也。
若能反則早反矣。
既皇太後,故敢以霧氣之說,戲侮之也,臣實恥之,惟冀皇上赫然震怒。
明正李鴻章跋扈之罪,布告天下,如是而将士有不奮興,倭賊有不破滅者,即請斬臣之首,以正妄言之罪。
祖宗鑒臨,臣實不懼,用是披肝膽,冒斧質,痛哭直陳,不勝迫切待命之至,謹奏。
皇帝看了安禦史這封奏摺,覺得所谕事實,雖不相符,而敢谏直言頗堪嘉許,本疑留中不發,又恐被太後知道,諸多不便。
隻得将原摺送呈太後閱看。
太後閱後大怒,李蓮英又在旁哭着奏道:“老佛父因為奴才,招得言官都說話了,奴才死有餘辜請老佛爺治奴才的罪吧?” 太後道:“您不要着急,我自有辦法,便寫了一道手谕,說安維峻荒謬絕倫,必須嚴辦派人連原摺一并送回。
正是。
” 曲護卉宦非福國直谏台臣幾殺身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