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回 舉喪儀慈禧抗法 争典禮恭王免職
關燈
小
中
大
一定要我行禮嗎?”
延勳奏道“臣等亦不敢強迫皇太後行禮,但臣等罪該萬死,有一言奏明,請太後垂聽。
” 慈禧太後道“有話隻管說。
” 延勳奏道:“皇太後如以文宗顯皇帝為皇帝,以孝貞顯皇後為皇後,自應照例行禮。
如其不然,似乎可以不必行禮。
臣等請皇太後即下懿旨,罷免臣等官職,禮單亦可擲遠。
” 延勳這幾句話,更說得針針見血,都刺在太後的心中,太後好不難受。
慈禧太後連一句話也回答不出。
愣了半天,咬牙切齒地說道:“你們下去,我行禮就是了。
” 延勳李鴻藻忙磕頭退下。
可憐她把那李鴻藻已吓得汗流浃背,面無人色。
出得宮來,到了禮部衙門,李鴻藻說道:“我們二人的一性一命,隻怕保不住了。
” 延勳冷笑道:“大丈夫死或重如泰山,咱們職司典禮,若不抗争,不但遺笑後人,且何以見列祖列宗于地下。
縱有不測之禍,這一死也同泰山之重了。
” 李鴻藻被延勳一說,又羞得面紅耳熱,默默無言。
那慈禧太後被恭親王延勳二人,據理力争之後,深恐人心不服,不便再行争執,隻得遵守祖例,替慈安太後行禮。
但是心中恨極了恭親王與延勳二人,總要想法子去收拾他二人。
對于慈安太後的大喪,也是雞蛋裡尋骨頭,諸事儉約,不叫慈安太後死後大出風頭。
大喪過後,慈禧太後處處存心,專找恭親王的錯處。
因恭親王在諸位親王大臣之中資格最老,又是先朝顧命大臣。
此人在朝,諸事必多掣肘,便常常和李蓮英商議,要革恭親王的職。
但恭親王奉公守法,辦事又極公正,從無失職的事,便要去他,也無從藉口。
恰巧雲南報銷帳目錯誤,慈禧太後召見孫毓汶時,便向孫毓汶說道:“近日恭親王恃一寵一專權藐視朝廷,我聽說雲南報銷,恭親王、寶均等均受了賄賂,你是朝廷重臣,豈可袖手旁觀命你秘密調查,實行參奏,我自秉公辦理。
” 孫毓汶叩首遵旨,就借題奏參。
又因中法戰事發生,說他議和失策,把一個罪名,全個兒擱在恭親王的身上。
慈禧太後趁此機會,便将恭親王等一班大臣,凡是從前與慈安太後的同一黨一,一齊革職。
以為一網打盡之計,便含含糊糊下了一道上谕,說得文不對題,那上谕說道:“内閣奉上谕,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後懿旨,現值國家之氣未充,時艱猶钜,政多叢脞,民未敉安。
内外事務,必須得人而理,而軍機處實為内外用人行政之樞鈕,恭親王奕訴等始尚小心匡弼,才則委蛇保榮。
近年爵祿日崇,因循日甚,每天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謬報成見,不肯實力奉行。
屢經言者谕列,或目為擁蔽,或劾其委一靡一,或謂簋簋不饬,或謂昧于知人。
本朝家法綦嚴,若謂其如前代之藕權亂政,不惟居心所不敢,亦賓法律所不容,隻以上數端。
贻害實非淺鮮,若不改圖,專務姑息,何以仰副列聖之偉業贻謀,将來皇帝親政又安能臻諸上理,若竟照彈章,一一宣示,即不能複議親貴,亦不能曲全耆舊,是豈朝廷寬大之政。
所忍為哉,言念及此,良用恻然,恭親王奕訴,大學士寶均人值最久,責備宜嚴,姑念一系多病,一系年老,茲特錄其前勞,全其未路,奕訴着加恩,仍留世襲罔替。
親王,賞食全俸,開去一切差使,并撤去恩加雙俸,家居養疾;寶均着原品休緻,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李鴻藻,内廷當差有年,隻為囿于才識,遂緻辦事竭蹶,兵部尚書景廉,隻能循分供職。
經濟非其所長,均着開去一切差使,降二級調用。
工部尚書翁同,甫直樞廷适當多事,惟既别無建白,亦有應得之咎,着加恩革職留任,仍在毓慶宮行走,以示區别朝廷于該王大臣之居心辦事,默察已久,知其決難振作,誠恐贻誤愈重,是以曲行矜全,從輕予譴。
初不因常一眚之微,十臣一疏之劾,遽将親藩大臣,投閑降級也,嗣後内外臣工務當痛戒因循,各據忠悃,建言者秉公獻替,務期遠大,朝廷但察其心,不責其迹,苟于國事有補,無不虛衷采納,僅有門戶之弊,标榜之風,假公濟私,傾軋攻計,甚至卑鄙為人驅使,就中受賄,必當立決其隐,按法懲治不貸,将此通谕知之,欽此。
” 那些被革的大臣們,見了上谕心中雖然不平,隻因天語煌煌,也無可奈何,都忍氣吞聲退出了軍機處。
這時國内的人民,因恭親王内則引用倭仁,整理朝政。
外則引用曾國藩等,平定胡匪,鏟除三一奸一,與英法議和,使京城不受塗炭,實乃國家有功之臣。
而慈禧太後隻因恭親王擅殺安得海,及強迫穿孝行禮,遂心中不悅,輕輕加了委一靡一不振的攻語,将恭親王逐出軍機處,未免太不公平,都暗中诽議。
恭親王退出軍機處以後,便有左中允錫鈞,左庶子盛昱等數人上了奏摺,略謂皇太後不應以莫須有之事,擅免親貴大臣,設使危及社稷,誰實其咎等語。
慈禧太後因群臣力争不得已又下一道上谕,以親王奕環,管理軍機處事務,遇有重要之事,須與恭親王商酌然後施行,在慈禧太後的意思,不過是以親王做個傀儡,凡事皆由自己獨行獨斷,免得内外大臣多所猜慮,卻不料因為這件事,又生起許多事非。
正是:一朝大權成獨一裁五位樞臣免職回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慈禧太後道“有話隻管說。
” 延勳奏道:“皇太後如以文宗顯皇帝為皇帝,以孝貞顯皇後為皇後,自應照例行禮。
如其不然,似乎可以不必行禮。
臣等請皇太後即下懿旨,罷免臣等官職,禮單亦可擲遠。
” 延勳這幾句話,更說得針針見血,都刺在太後的心中,太後好不難受。
慈禧太後連一句話也回答不出。
愣了半天,咬牙切齒地說道:“你們下去,我行禮就是了。
” 延勳李鴻藻忙磕頭退下。
可憐她把那李鴻藻已吓得汗流浃背,面無人色。
出得宮來,到了禮部衙門,李鴻藻說道:“我們二人的一性一命,隻怕保不住了。
” 延勳冷笑道:“大丈夫死或重如泰山,咱們職司典禮,若不抗争,不但遺笑後人,且何以見列祖列宗于地下。
縱有不測之禍,這一死也同泰山之重了。
” 李鴻藻被延勳一說,又羞得面紅耳熱,默默無言。
那慈禧太後被恭親王延勳二人,據理力争之後,深恐人心不服,不便再行争執,隻得遵守祖例,替慈安太後行禮。
但是心中恨極了恭親王與延勳二人,總要想法子去收拾他二人。
對于慈安太後的大喪,也是雞蛋裡尋骨頭,諸事儉約,不叫慈安太後死後大出風頭。
大喪過後,慈禧太後處處存心,專找恭親王的錯處。
因恭親王在諸位親王大臣之中資格最老,又是先朝顧命大臣。
此人在朝,諸事必多掣肘,便常常和李蓮英商議,要革恭親王的職。
但恭親王奉公守法,辦事又極公正,從無失職的事,便要去他,也無從藉口。
恰巧雲南報銷帳目錯誤,慈禧太後召見孫毓汶時,便向孫毓汶說道:“近日恭親王恃一寵一專權藐視朝廷,我聽說雲南報銷,恭親王、寶均等均受了賄賂,你是朝廷重臣,豈可袖手旁觀命你秘密調查,實行參奏,我自秉公辦理。
” 孫毓汶叩首遵旨,就借題奏參。
又因中法戰事發生,說他議和失策,把一個罪名,全個兒擱在恭親王的身上。
慈禧太後趁此機會,便将恭親王等一班大臣,凡是從前與慈安太後的同一黨一,一齊革職。
以為一網打盡之計,便含含糊糊下了一道上谕,說得文不對題,那上谕說道:“内閣奉上谕,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後懿旨,現值國家之氣未充,時艱猶钜,政多叢脞,民未敉安。
内外事務,必須得人而理,而軍機處實為内外用人行政之樞鈕,恭親王奕訴等始尚小心匡弼,才則委蛇保榮。
近年爵祿日崇,因循日甚,每天朝廷振作求治之意,謬報成見,不肯實力奉行。
屢經言者谕列,或目為擁蔽,或劾其委一靡一,或謂簋簋不饬,或謂昧于知人。
本朝家法綦嚴,若謂其如前代之藕權亂政,不惟居心所不敢,亦賓法律所不容,隻以上數端。
贻害實非淺鮮,若不改圖,專務姑息,何以仰副列聖之偉業贻謀,将來皇帝親政又安能臻諸上理,若竟照彈章,一一宣示,即不能複議親貴,亦不能曲全耆舊,是豈朝廷寬大之政。
所忍為哉,言念及此,良用恻然,恭親王奕訴,大學士寶均人值最久,責備宜嚴,姑念一系多病,一系年老,茲特錄其前勞,全其未路,奕訴着加恩,仍留世襲罔替。
親王,賞食全俸,開去一切差使,并撤去恩加雙俸,家居養疾;寶均着原品休緻,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李鴻藻,内廷當差有年,隻為囿于才識,遂緻辦事竭蹶,兵部尚書景廉,隻能循分供職。
經濟非其所長,均着開去一切差使,降二級調用。
工部尚書翁同,甫直樞廷适當多事,惟既别無建白,亦有應得之咎,着加恩革職留任,仍在毓慶宮行走,以示區别朝廷于該王大臣之居心辦事,默察已久,知其決難振作,誠恐贻誤愈重,是以曲行矜全,從輕予譴。
初不因常一眚之微,十臣一疏之劾,遽将親藩大臣,投閑降級也,嗣後内外臣工務當痛戒因循,各據忠悃,建言者秉公獻替,務期遠大,朝廷但察其心,不責其迹,苟于國事有補,無不虛衷采納,僅有門戶之弊,标榜之風,假公濟私,傾軋攻計,甚至卑鄙為人驅使,就中受賄,必當立決其隐,按法懲治不貸,将此通谕知之,欽此。
” 那些被革的大臣們,見了上谕心中雖然不平,隻因天語煌煌,也無可奈何,都忍氣吞聲退出了軍機處。
這時國内的人民,因恭親王内則引用倭仁,整理朝政。
外則引用曾國藩等,平定胡匪,鏟除三一奸一,與英法議和,使京城不受塗炭,實乃國家有功之臣。
而慈禧太後隻因恭親王擅殺安得海,及強迫穿孝行禮,遂心中不悅,輕輕加了委一靡一不振的攻語,将恭親王逐出軍機處,未免太不公平,都暗中诽議。
恭親王退出軍機處以後,便有左中允錫鈞,左庶子盛昱等數人上了奏摺,略謂皇太後不應以莫須有之事,擅免親貴大臣,設使危及社稷,誰實其咎等語。
慈禧太後因群臣力争不得已又下一道上谕,以親王奕環,管理軍機處事務,遇有重要之事,須與恭親王商酌然後施行,在慈禧太後的意思,不過是以親王做個傀儡,凡事皆由自己獨行獨斷,免得内外大臣多所猜慮,卻不料因為這件事,又生起許多事非。
正是:一朝大權成獨一裁五位樞臣免職回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