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政府軍抗擊外蒙叛軍向内蒙的進犯

關燈
山陣地。

    但叛軍仍拚死頑抗。

    吳、米激勵士兵,指揮步騎炮各營密切協同,分割包圍叛軍,迫使其退守後山。

    下午5時左右,陳錫武、張殿如所部從北面迂回襲擊叛軍後路。

    在左中右三路奮力夾擊下,叛軍由沙坑、駝羅廟退向大王廟。

     攻克沙坑、駝羅廟後,吳俊升和米振标率部于當晚12時分三路向大王廟進攻。

    大王廟“前臨魚澤,後枕崇山,附近百餘裡中,沙深沒膝,随高下俱成坑塹”①,先有大股叛軍盤踞,又有駝羅廟等處殘軍麇集,共約三千人。

    叛軍在南面沙堤中層層設卡,東據莽牛泡子沿岸高山,扼險防守。

    吳俊升和米振标将中路步炮各隊分成兩路,攻擊敵東、西兩側;另以一部兵力居中直進,連破敵卡六處,複仰攻山上之敵;諾門巴圖、石得山率左路部隊從左翼猛攻西南沙梁一帶之敵。

    叛軍乘西北風正猛,縱火燒草,企圖阻止中路軍的進攻。

    吳俊升和米振标親率部隊冒火沖鋒。

    叛軍退守廟前斷牆破堡,繼續頑抗。

    中路軍集中炮火連續轟擊,廟宇中彈起火。

    叛軍無法存身,敗退後山。

    與此同時,南北兩股叛軍亦被左右兩路軍擊退。

    奉、毅兩軍乘勢分三路追擊,斃敵五六百名,俘敵三十餘名,奪獲大批軍用物資。

    至下午4時,攻克大王廟。

     戰後,米振标率部回防林西,吳俊升率部返回經棚。

    盤踞黃瓜梁之叛軍得知大王廟失守,遂“聞風遠飏”。

    不久,政一府軍将巴林王府、什巴爾台、五十家子、經棚、駝羅廟、大王廟等處的殘餘叛軍先後剿平。

     (二)昭蘇乃木城和奎蘇之戰 在奉、毅兩軍反攻經棚、大王廟時,多倫方向的政一府軍亦展開了反攻作戰。

     第八師師長王汝賢所率之第十六混成旅及二十師第七十九混成一團一,自10月初受命北上後,因趕制皮襖皮褲,遲至30日才全部到達多倫。

    王汝賢與多倫鎮守使王懷慶等研究了對昭蘇乃木城(多倫西北三十公裡)、奎蘇、黑風廟(多倫北三十公裡)之敵的進攻方略。

    其部署是:以淮軍步馬炮各營二千七百餘人為一縱隊,由李際春指揮;以第八師步兵四營和山炮、陸炮、機關槍各一連共二千五百餘人為一縱隊,由第十六混成旅旅長何鋒钰指揮;以陳文運騎兵第一旅八百餘人為總預備隊;為了保障多倫之安全和後方糧道之暢通,以第八師步兵三營、炮兵兩連、機關槍一連、馬隊兩連及淮軍新兵五百名、騎兵二百名防守多倫;另以第八師步兵兩營,分駐後方要道閃電河(今河北沽源東北十公裡)與大梁底(多倫西南六十公裡);淮軍馬隊三營往來巡邏,負責聯絡。

    李、何兩縱隊及陳旅于11月2日同時出發,依次向昭蘇乃木城、奎蘇、黑風廟發起進攻。

     11月3日,何鋒钰、李際春兩縱隊自帶柴水,履冰踏雪,合力進攻昭蘇乃木城,擊斃叛軍指揮官那木斯賴巴圖魯及其所率官兵數百名。

    叛軍二千餘人退守奎蘇。

    11月6日晨,何鋒钰縱隊由烏蘇台溝(多倫西北四十公裡)出發,向奎蘇及劄克蘇台(多倫西北五十公裡)方向進攻。

    11時,在奎蘇南端與敵接觸。

    叛軍集中劄克蘇台、黑風廟的駐軍以及從經棚、昭蘇乃木城撤退的部隊共七千餘人,防守奎蘇。

    奎蘇三面環山,地勢十分險要。

    何鋒钰率步兵三十二一團一附陸炮、山炮各一連為主攻部隊,以步兵兩營、機關槍一連為預備隊,進攻中央山頂陣地;李際春率淮軍步兵支隊附山炮隊進攻右翼山頂;一團一長張建功率第七十九一團一附山炮隊進攻左翼山頂;陳文運率騎兵旅負責後方掩護,防敵迂回;高青雲率騎兵百餘人,迂回叛軍之右翼。

    進攻開始後,叛軍以猛烈火力進行攔阻。

    政一府軍以炮火進行壓制,掩護各營一團一進攻。

    至下午5時,叛軍不支,紛紛向西北方向逃竄。

    此次戰鬥,共斃傷叛軍官兵二千餘名,俘虜百餘名,斃敵馬六七百匹,奪獲敵馬九十餘匹、牛車二百餘輛。

     正當奎蘇前線激戰之際,叛軍二千餘人突然襲擊政一府軍的後方。

    騎兵第一旅苑尚品、鄭後彥兩一團一協同何鋒钰所派預備隊步兵一營,奮勇迎戰,将敵擊潰。

     奎蘇之戰後,叛軍大将軍忙乃巴圖率殘部向藍旗一帶竄逸,烏拉瑪等率殘部退回黑風廟。

    11月15日,王汝賢、王懷慶命第八師步兵一團一長朱文藻率步兵兩營、炮兵和機關槍各一連,淮軍騎兵統帶甄文齡率騎兵六百名、山炮一隊,于21日出發,進攻黑風廟。

    屆時,黑風廟叛軍聞風向西北逃竄。

    王汝賢立即将步炮改作後梯隊,交朱文藻帶領,将多倫所有騎兵統一編為前梯隊,由甄文齡率領,星夜追擊,截住敵辎重隊,奪獲牛馬羊三百餘頭、槍支彈藥一部。

    至此,昭蘇乃木、奎蘇之戰遂告結束,多倫附近的叛軍全部被肅清。

     叛軍為了策應經棚、多倫方向的作戰,曾向内蒙中、西部的托羅蓋、石拉幹(大佘太北十五公裡)、大佘太等地發起進攻,在百靈廟一帶再次發生了激戰。

    結果,均被當地守軍擊退。

    從此,内蒙各地的政一府軍改變了被動不利的态勢,由防禦轉入了進攻。

    1913年底,外蒙叛軍陸續向庫倫敗退,沙俄妄圖控制整個蒙古地區的圖謀,遭到了可恥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