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江西讨袁作戰

關燈
世凱拉攏,反袁也不堅決。

    贛軍兩師兩一團一中,真正受李烈鈞指揮并有點戰鬥力的,隻有林虎從南京帶來的步兵第一一團一(附機關槍兩連、炮兵一連)①和伍毓瑞的第三一團一,不足三千人。

    與北洋軍相比,贛軍在兵力上處于劣勢。

     二、九江、湖口之戰(參見附圖二十六) 袁世凱偵悉李烈鈞回到湖口準備發難的消息後,遂指令李純師的過江部隊迅速向南推進。

    7月10日,吳鴻昌第二十三一團一越過沙河,不斷向贛軍開炮挑釁。

     7月11日,駐守德安的贛軍旅長林虎緻電歐一陽一武,報告北洋軍尋釁情況,請求速發援兵。

    12日拂曉,林虎分兵二路向在當面尋釁的袁軍發動進攻:以主力沿鐵路向沙河進攻,另派一部出右翼襲擊十裡鋪,策應正面。

    從此,揭開了武裝讨袁的戰幕。

    袁世凱指令李純對贛軍“即按叛兵剿辦”①。

    李純一面令駐沙河之吳鴻昌一團一阻擊贛軍,一面命駐十裡鋪之蕭安國一團一向沙河迂回前進,抄襲贛軍後路。

    蕭一團一于途中與林虎派出的策應部隊遭遇,前進受阻。

    林虎旅裝備比較齊全,部隊經過一定的訓練。

    其主攻部隊經一晝夜戰鬥,奪占了沙河鎮,進據銅鼓嶺、駱駝山等處炮台。

    吳鴻昌一團一死傷三百餘人,向賽湖方向敗退。

    李純驚慌失措,從官牌夾逃回停泊在長江中的座艦,急電袁世凱“萬乞迅派增援,以救危局”①。

    但林虎旅首戰告捷後,沒有乘勝追擊,喪失了殲敵良機。

     沙河方面開戰後,駐九江城内的贛軍第三一團一團一長伍毓瑞,與同駐該城的贛軍第二師師長劉世鈞和第六一團一團一長李定魁等磋商,計劃趁北洋軍增援部隊尚未到達之際,以贛軍第三一團一之一營與第六一團一之兩營,迅速殲滅北洋軍駐九江城西的兩個營,以第六一團一之另一個營為預備隊,監視陳廷訓的炮台兵;待解決城西兩營敵軍後,率部沿廬山開赴德安,從翼側攻擊九江以南袁軍,配合林虎旅作戰。

    此計如能實現,将陷李純師于腹背受敵的境地。

    不料李定魁竟于次日違約,按兵未動。

    伍毓瑞見情況突變,即棄軍逃往湖口,所部一個營轉移湖口,一個營投附劉世鈞①。

    九江城全為北洋軍所占。

     當北洋軍第六師右路在沙河戰敗,向賽湖以北撤退時,又得悉姑塘方面方聲濤之右翼贛軍亦準備向九江推進。

    李純急忙調整部署:令馬繼增率預備隊在官牌夾構築防禦工事;令駐九江城西的二十四一團一迅速一抽一調兵力,協同二十二一團一之一、二營加強城南十裡鋪的防禦;令二十一一團一第一營加強城東南之八裡坡的防禦;令張敬堯率混成二十二一團一第三營、第二營第六連及機槍、山炮各一連,協同陳廷訓部守衛金雞坡炮台及普應寺一帶。

    這時,北洋軍第六師已呈背水之勢,官兵慌亂。

    李純也自稱“力盡智窮”,一日數電袁世凱,“惟乞援軍迅到”②。

     7月15日,黎元洪緻電駐孝感的第二師師長王占元,令該師駐鄂各部迅速開赴九江,其任務是:進攻湖口,并配合第六師進攻德安。

    王占元接電後,即于當日派朱廷燦第七一團一由漢口開赴九江;16日,又派步兵第四旅旅長鮑貴卿率步兵第五一團一一、三營(攜管退炮八門)及機關槍連開赴九江。

    第二師其餘部隊,拟在第二十師和第三師接防後,再向九江集中。

    同日,袁世凱任命段芝貴為陸軍第一軍軍長兼江西宣撫使,李純為第一軍左司令,王占元為第一軍右司令,以統一前線的作戰指揮。

     林虎旅進占銅鼓嶺、駱駝山後,歐一陽一武又令第二旅旅長餘維謙、第三旅旅長趙複祥,率領駐南昌的第四一團一和第五一團一開赴德安,計劃與林虎旅會合後,以主力從青山(九江西南十二公裡)、瓜子嶺(青山北)向正面進攻,分兵一部從銅鼓嶺側擊十裡鋪之敵,然後一舉拿下九江。

    但贛軍動作遲緩。

    16日,贛軍與袁軍在賽湖一帶作戰,雖擊退了敵人的進攻,但因兵單勢孤,未敢追擊。

    17日,北洋軍第二師的兩批援兵已先後趕到九江,會同第六師馬繼增旅向贛軍反撲。

    而這時贛軍擔任前沿警戒的第六一團一一個營忽然叛變投敵,遂使林虎旅軍心浮動,放棄銅鼓嶺各炮台,退守藍橋(九江西南二十公裡)。

     這時,贛軍右翼方聲濤旅的攻勢也已受挫。

    按預定計劃,贛軍左右兩翼應于7月12日拂曉同時發起攻擊,但方聲濤之右翼因臨時調集部隊,以緻行動緩慢,遲至16日晨7時才開始進攻。

    方聲濤将周璧階之第九一團一和新從湖口來援的伍毓瑞一團一(欠第二營)分為左右兩路,由姑塘向九江東南之八裡坡一線發起攻擊。

    張敬堯一面令守衛八裡坡的第二十一一團一第一營在正面組織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