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英國的戰争準備與西藏的戰備設防
關燈
小
中
大
天的飼料,為了解決防寒問題,給士兵配發了帳篷、取暖燃料、羊皮、氈毯、一毛一織圍巾、厚一毛一衣、一毛一襪等。
英軍的進攻計劃,原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榮赫鵬率領進攻幹壩,然後由幹壩趨江孜;另一路由麥克唐納率領,越過則利拉山口入藏,占領春丕(今亞東南二公裡),然後向北進攻,在江孜與榮赫鵬所部會合。
由于幹壩方面西藏民軍有了戒備,麥克唐納認為,如果執行兩路出擊的計劃,“将冒很大危險,且運輸接濟之部署,亦感困難。
”最後決定:幹壩一帶的英軍,仍以派遣使節進行“談判”為名,牽制中國守軍,而榮赫鵬、麥克唐納則率領主力越過則利拉山口,直趨春丕谷②。
爾後,幹壩方向的英軍再向春丕轉移,與主力會合,集中兵力,向拉薩進攻。
③ 二、西藏的戰備設防 西藏的自然條件對防禦作戰是非常有利的,但由于清政一府和多數駐藏大臣腐敗無能,不重視邊防建設,緻使防務廢弛。
清政一府在西藏的駐軍不僅數量少,而且裝備非常落後。
自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駐藏大臣福康安奏請建立了常備軍,申定兵制、兵額以後,軍隊數量一直保持在三四千人左右。
其組成及駐防情況如下: 一是綠營兵步騎六百餘人,從四川派遣,大部分駐于前藏,充當駐藏大臣的衛隊,一部分駐于日喀則、江孜、定日等地,協助西藏地方部隊進行訓練和駐防。
綠營官兵随同駐藏大臣三年更換一次。
遇有戰事,由駐藏大臣奏請川、滇撥兵支援,事平之後,仍留原額。
其裝備有亨利—馬梯尼、斯涅德等各種類型的線膛步槍及部分火炮。
平時雖有訓練,多半為了應付校閱考核。
此外,拉薩至四川打箭爐(今康定)一帶還設有綠營兵八百餘人,主要任務是保護糧台和運輸,戰鬥力很差。
二是西藏地方軍(即藏軍),定額三千一百六十二名。
凡二十五人為一定本,五定本為一甲本,二甲本為一如本,二如本為一代本。
代本直接聽命于駐藏大臣。
這些軍隊平時駐拉薩、日喀則各一千零五十四人,定日、江孜各五百二十七人。
除定額外,尚有守卡兵三百一十二人分守各關卡。
藏軍裝備,定本以上軍官配有線膛步槍,士兵十分之五使用土槍,十分之三使用弓箭,十分之二使用刀矛、藤牌。
部隊受宗教影響很大,戰士佩有“護身符”,出征時求佛護佑,雖作戰勇敢,但軍官指揮能力低,戰術落後。
此外還有民兵,遇有戰事,由噶廈向各地征集,自備武器和口糧,由營官①率領,前往指定地點參戰。
他們熟悉地形,富有吃苦耐勞一精一神,能越野,善騎射,服從一性一強,作戰勇敢,但裝備差,缺乏訓練,進攻時無一定隊形,撤退時不易管束。
1888年隆吐山抗英時,藏民不顧升泰的反對,于納金山(幹壩正南)設邊牆十餘段,同時在丈結山建卡駐兵,後升泰為讨好英帝國主義,竟強令撤離。
在帕裡以南,自亞東辟為商埠後,升泰曾于1890年設卡三處,但其目的主要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舉辦通商”,“所有西人即準抵關貿易,不能擅入關内,以示限制”②。
在英國侵略面前,盡避西藏地方政一府進行了動員,但缺乏統一的部署與計劃,對敵情的了解也不夠,僅在險要地點構築了一些臨時工事,進行防禦。
但西藏軍民具有光榮一愛一國傳統,為了保衛國土,他們敢于面對強敵,英勇戰鬥。
英軍的進攻計劃,原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榮赫鵬率領進攻幹壩,然後由幹壩趨江孜;另一路由麥克唐納率領,越過則利拉山口入藏,占領春丕(今亞東南二公裡),然後向北進攻,在江孜與榮赫鵬所部會合。
由于幹壩方面西藏民軍有了戒備,麥克唐納認為,如果執行兩路出擊的計劃,“将冒很大危險,且運輸接濟之部署,亦感困難。
”最後決定:幹壩一帶的英軍,仍以派遣使節進行“談判”為名,牽制中國守軍,而榮赫鵬、麥克唐納則率領主力越過則利拉山口,直趨春丕谷②。
爾後,幹壩方向的英軍再向春丕轉移,與主力會合,集中兵力,向拉薩進攻。
③ 二、西藏的戰備設防 西藏的自然條件對防禦作戰是非常有利的,但由于清政一府和多數駐藏大臣腐敗無能,不重視邊防建設,緻使防務廢弛。
清政一府在西藏的駐軍不僅數量少,而且裝備非常落後。
自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駐藏大臣福康安奏請建立了常備軍,申定兵制、兵額以後,軍隊數量一直保持在三四千人左右。
其組成及駐防情況如下: 一是綠營兵步騎六百餘人,從四川派遣,大部分駐于前藏,充當駐藏大臣的衛隊,一部分駐于日喀則、江孜、定日等地,協助西藏地方部隊進行訓練和駐防。
綠營官兵随同駐藏大臣三年更換一次。
遇有戰事,由駐藏大臣奏請川、滇撥兵支援,事平之後,仍留原額。
其裝備有亨利—馬梯尼、斯涅德等各種類型的線膛步槍及部分火炮。
平時雖有訓練,多半為了應付校閱考核。
此外,拉薩至四川打箭爐(今康定)一帶還設有綠營兵八百餘人,主要任務是保護糧台和運輸,戰鬥力很差。
二是西藏地方軍(即藏軍),定額三千一百六十二名。
凡二十五人為一定本,五定本為一甲本,二甲本為一如本,二如本為一代本。
代本直接聽命于駐藏大臣。
這些軍隊平時駐拉薩、日喀則各一千零五十四人,定日、江孜各五百二十七人。
除定額外,尚有守卡兵三百一十二人分守各關卡。
藏軍裝備,定本以上軍官配有線膛步槍,士兵十分之五使用土槍,十分之三使用弓箭,十分之二使用刀矛、藤牌。
部隊受宗教影響很大,戰士佩有“護身符”,出征時求佛護佑,雖作戰勇敢,但軍官指揮能力低,戰術落後。
此外還有民兵,遇有戰事,由噶廈向各地征集,自備武器和口糧,由營官①率領,前往指定地點參戰。
他們熟悉地形,富有吃苦耐勞一精一神,能越野,善騎射,服從一性一強,作戰勇敢,但裝備差,缺乏訓練,進攻時無一定隊形,撤退時不易管束。
1888年隆吐山抗英時,藏民不顧升泰的反對,于納金山(幹壩正南)設邊牆十餘段,同時在丈結山建卡駐兵,後升泰為讨好英帝國主義,竟強令撤離。
在帕裡以南,自亞東辟為商埠後,升泰曾于1890年設卡三處,但其目的主要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舉辦通商”,“所有西人即準抵關貿易,不能擅入關内,以示限制”②。
在英國侵略面前,盡避西藏地方政一府進行了動員,但缺乏統一的部署與計劃,對敵情的了解也不夠,僅在險要地點構築了一些臨時工事,進行防禦。
但西藏軍民具有光榮一愛一國傳統,為了保衛國土,他們敢于面對強敵,英勇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