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戰争勝利的原因
關燈
小
中
大
重要的原因。
左宗棠提出的“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作戰方針,體現了因地制宜、穩紮穩打、積極主動的思想。
有了正确的作戰方針,加上負責前敵指揮的劉錦棠又能比較準确地判斷敵情,靈活機斷地進行指揮,因而基本上做到了每戰必勝,兵鋒所指,侵略者望風披一靡一。
清軍在戰争指導上的特點,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做好戰前準備 “軍事莫重于轉饷,而轉饷莫難于塞外。
”①這次作戰的地區,人稀地廣,遠離中原,交通不便,地形複雜,又是特殊的大一陸一性一氣候,雨量稀少,冬夏、晝夜的寒暑變化急劇。
軍隊在這樣的地形條件下運動和後勤保障有極大的困難。
新疆産糧本來就不多,加之由于地方割據政權之間的混戰和阿古柏等的入侵,人畜流亡,田園荒蕪,就地補給不易。
因此,籌集和運輸糧食問題,自然成了保證整個軍事行動的順利進行必須首先解決的戰略一性一問題。
左宗棠強調“糧運兩事為西北用兵要著”,正是把後勤保障問題提到戰略的高度,集中力量加以解決,并在整個戰争過程中始終予以重視。
實質上,這就是“緩進”所包含的核心問題。
為了準備好糧食、軍械的屯集,清軍對于需用多少兵力、多少糧食、多少經費、多少車馱,都作了周密的計算和積極的籌劃。
整個戰争中,清軍的準備時間是較長的。
從1874年9月開始,準備了一年半之後方正式發起進攻。
戰争曆時一年半,其中實戰時間不過半年多一點,其餘大部分時間都用之于戰前準備。
收複北疆後到進軍吐魯番,準備了半年,利用冰雪嚴寒的冬天整訓部隊,到第二年春天才發起進攻。
從收複吐魯番到邊軍南疆又準備了四個月,避開了酷暑,等到秋天轉涼後才繼續西進。
在進軍過程中,清軍一段路程一段路程地鑿井開渠,備糧、備水、備草。
在準備工作尚未完成之前,決不輕易對敵發起進攻。
一旦完成了戰前準備,則不失時機地發起進攻,力求速決。
收複達坂、吐魯番、托克遜之戰,實戰時間不到半個月;奔襲數千裡,收複南疆八城,也隻用了四個半月的時間。
糧運問題始終直接影響着戰争的行動,這是當時進軍新疆的一個重要特點。
清廷認識到,“此次遠道進兵,糧饷必須充裕”。
“必須士飽馬騰,方足以壯軍威而張撻伐。
”①左宗棠反複強調“擔遲不擔錯”,其用意也主要在于充分做好糧運工作。
每次作戰開始的時機,總是以糧食問題為轉移。
如進軍北疆,必待“占城儲峙稍充”和“新谷遍野,有糧可因”時,才令各營“長驅大進,直搗賊巢”。
②轉兵南路和收複南疆八城時,也總是先考慮糧食是否充裕,确保前敵将士無懸釜待炊之虞,而後開始行動。
(二)正确選擇戰略方向 戰略方向的選擇,是一個勝敗攸關的問題。
進軍新疆,清軍有幾個戰略方向可以選擇,一個是先北後南,另一個是先南後北,再就是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并進。
如果南北并進,勢必分散兵力,即所謂“減後勁之軍,增前路之賊,非計之得也”③。
如果采取先南後北的方針,根據當時的态勢和道路情況,即是以主力從哈密西攻阿古柏軍的主要設防地域吐魯番和托克遜,得手後,再由南而北奪占達坂,進取北疆。
采取這一方針,弊病甚多。
首先,不能利用清軍已控制東天山北路許多城鎮的有利條件,如果北路之敵乘機東進,即使這些城鎮不失于敵手,也會造成白彥虎等回竄陝甘,擾亂後方,出現既要顧前又要顧後的不利局面。
其次,吐魯番、托克遜乃是阿古柏軍的主力所在,如清軍首攻南路,阿古
左宗棠提出的“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作戰方針,體現了因地制宜、穩紮穩打、積極主動的思想。
有了正确的作戰方針,加上負責前敵指揮的劉錦棠又能比較準确地判斷敵情,靈活機斷地進行指揮,因而基本上做到了每戰必勝,兵鋒所指,侵略者望風披一靡一。
清軍在戰争指導上的特點,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做好戰前準備 “軍事莫重于轉饷,而轉饷莫難于塞外。
”①這次作戰的地區,人稀地廣,遠離中原,交通不便,地形複雜,又是特殊的大一陸一性一氣候,雨量稀少,冬夏、晝夜的寒暑變化急劇。
軍隊在這樣的地形條件下運動和後勤保障有極大的困難。
新疆産糧本來就不多,加之由于地方割據政權之間的混戰和阿古柏等的入侵,人畜流亡,田園荒蕪,就地補給不易。
因此,籌集和運輸糧食問題,自然成了保證整個軍事行動的順利進行必須首先解決的戰略一性一問題。
左宗棠強調“糧運兩事為西北用兵要著”,正是把後勤保障問題提到戰略的高度,集中力量加以解決,并在整個戰争過程中始終予以重視。
實質上,這就是“緩進”所包含的核心問題。
為了準備好糧食、軍械的屯集,清軍對于需用多少兵力、多少糧食、多少經費、多少車馱,都作了周密的計算和積極的籌劃。
整個戰争中,清軍的準備時間是較長的。
從1874年9月開始,準備了一年半之後方正式發起進攻。
戰争曆時一年半,其中實戰時間不過半年多一點,其餘大部分時間都用之于戰前準備。
收複北疆後到進軍吐魯番,準備了半年,利用冰雪嚴寒的冬天整訓部隊,到第二年春天才發起進攻。
從收複吐魯番到邊軍南疆又準備了四個月,避開了酷暑,等到秋天轉涼後才繼續西進。
在進軍過程中,清軍一段路程一段路程地鑿井開渠,備糧、備水、備草。
在準備工作尚未完成之前,決不輕易對敵發起進攻。
一旦完成了戰前準備,則不失時機地發起進攻,力求速決。
收複達坂、吐魯番、托克遜之戰,實戰時間不到半個月;奔襲數千裡,收複南疆八城,也隻用了四個半月的時間。
糧運問題始終直接影響着戰争的行動,這是當時進軍新疆的一個重要特點。
清廷認識到,“此次遠道進兵,糧饷必須充裕”。
“必須士飽馬騰,方足以壯軍威而張撻伐。
”①左宗棠反複強調“擔遲不擔錯”,其用意也主要在于充分做好糧運工作。
每次作戰開始的時機,總是以糧食問題為轉移。
如進軍北疆,必待“占城儲峙稍充”和“新谷遍野,有糧可因”時,才令各營“長驅大進,直搗賊巢”。
②轉兵南路和收複南疆八城時,也總是先考慮糧食是否充裕,确保前敵将士無懸釜待炊之虞,而後開始行動。
(二)正确選擇戰略方向 戰略方向的選擇,是一個勝敗攸關的問題。
進軍新疆,清軍有幾個戰略方向可以選擇,一個是先北後南,另一個是先南後北,再就是南北兩個方向同時并進。
如果南北并進,勢必分散兵力,即所謂“減後勁之軍,增前路之賊,非計之得也”③。
如果采取先南後北的方針,根據當時的态勢和道路情況,即是以主力從哈密西攻阿古柏軍的主要設防地域吐魯番和托克遜,得手後,再由南而北奪占達坂,進取北疆。
采取這一方針,弊病甚多。
首先,不能利用清軍已控制東天山北路許多城鎮的有利條件,如果北路之敵乘機東進,即使這些城鎮不失于敵手,也會造成白彥虎等回竄陝甘,擾亂後方,出現既要顧前又要顧後的不利局面。
其次,吐魯番、托克遜乃是阿古柏軍的主力所在,如清軍首攻南路,阿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