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上海小刀會起義戰争
關燈
小
中
大
火将危及外國人的安全,竟要起義軍拆除洋泾浜南岸的炮台。
這一無理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起義軍的嚴詞拒絕。
12月9日,法國戰艦“高爾拜”号悍然開炮轟擊縣城和小東門炮台達兩小時之久。
14日,法國侵略者正式向起義軍宣戰。
1855年1月6日晨,法國侵略軍四百人夥同清軍一部向上海北門發動進攻。
法艦“高爾拜”和“貞德”号以及領事館附近的大炮同時猛轟,将城牆打開一個缺口。
接着,二百五十名法軍首先突入城内。
英勇頑強的起義軍在潘起亮率領下,立即發起反擊,使敵人前進受阻。
法軍慌忙打開北門,數千清軍蜂擁而入,同樣被起義軍擊退。
有的清軍來不及從城門逃走,直接由城牆往下跳,死傷甚衆。
此次作戰,上海小刀會起義軍共斃傷法軍數十名、清軍二千餘名,取得了反擊中外反動派聯合進攻的輝煌勝利。
從此,法軍不敢力攻,惟配合清軍加緊圍城。
(四)棄城突圍與最後失敗 起義軍英勇奮戰,雖然粉碎了敵軍多次進攻,但由于長期困守孤城,兵員、彈藥的補充越來越感到困難,糧食問題更是難以解決。
從1855年初起,城中糧食幾盡,軍民饑餓而死者與日俱增。
2月16日,清軍轟塌小南門城牆,沖入城内,法軍也發炮助戰。
起義軍忍着饑餓奮勇拚殺,再次迫使清軍退出。
盡避如此,起義軍終因内無糧彈、外無援兵,勢難繼續堅守,便于2月17日(鹹豐五年正月初一日)夜分路突圍,約定到鎮江與太平軍會師。
起義軍出城後,有的被清軍截殺,有的散入租界。
劉麗川率部由城西南沖出後,次日黎明到達上海西郊虹橋附近,與清軍遭遇,在戰鬥中英勇犧牲。
隻有潘起亮和少數起義軍突出重圍,到達鎮江,參加了太平軍(1861年底太平軍攻克甯波後,潘起亮以功封“衡天安”任海關主官,後随太平軍餘部轉戰贛、閩,1866年在廣東犧牲);另一部分突圍後,于1855年冬參加了江西天地會起義軍。
還有部分起義軍散入南翔、浦東農村,在以後太平軍進攻上海時,積極配合作戰。
三、起義的意義與教訓 上海小刀會起義,是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鼓舞下掀起的一次反抗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侵略者的武裝鬥争,是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近代史上一次比較有名的城市武裝起義。
它發生在我國沿海的重要商業城市和資本主義列強主要侵華據點之一的上海,不僅使清王朝的财政收入受到嚴重影響,而且予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起義軍占領上海期間,外國資本家的“商業陷于停頓”①,鴉片貿易“連續的不景氣”②,整個貿易額不斷下降,以緻引起侵略者的極度不安。
起義軍占領上海縣城後,堅持奮戰了十七個月,迫使江蘇清軍既要對付天京的太平軍,又要對付上海的小刀會起義軍,處于兩線作戰的不利态勢。
清廷由于兵力不足,不得不從江南大營先後一抽一調部隊數千人,參加圍攻上海的戰鬥。
所以,小刀會起義軍堅守上海城,直接配合了太平軍的作戰。
他們不僅英勇地抗擊了清軍的圍攻,而且毫無畏懼地抗擊了外國侵略軍的進攻,又一次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國侵略者的革命一精一神。
起義軍最後終于失敗了,從軍事上看,主要是長期困守孤城的結果。
上海縣城雖然城牆比較高厚,但城内居民不多(起義前約有二十餘萬人,起義後因不斷外一流,最後隻剩下三四萬人),且東瀕黃浦江,北有外國租界和蘇州河,西、南多河浜,地勢低窪,無高山屏障,地理條件也很不利。
嘉定、青浦、川沙、南彙、寶山等縣的起義武裝均被清軍鎮壓,城市的鬥争無法得到附近農村的支援,勢必陷于孤立。
城外有數倍于己的清軍包圍,外國侵略軍也近在咫尺。
在這種極為不利的形勢和條件下,起義軍長期堅守上海孤城,顯然是戰略上的失策。
劉麗川等所以堅守上海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寄希望于太平軍的援助,認為“縱本城面臨困難,我南京太平天王決不忍坐視不救”③。
但事實上,太平軍占領金陵之後,由于同時分兵北伐、西征,還要對付江南、江北大營清軍對天京的威脅,根本無力東顧,不可能給小刀會起義軍以及時有力的支援。
劉麗川等在待援無望,而自己的實力尚較雄厚的時候,本應毅然作出決定,棄城突圍,迅速轉移到圍城清軍的側後,以及清軍兵力薄弱的蘇南農村,逐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開辟一個新的遊擊根據地,或主動向南京方面靠攏,與太平軍密切配合作戰。
這樣做,無疑地要比困守孤城主動得多,有利得多。
這次起義的教訓證明,城市的起義,如果沒有附近農村的起義武裝密切配合,是難于取得勝利的;同時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武裝起義爆發後應采取堅決進攻方針的極端重要一性一。
這一無理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起義軍的嚴詞拒絕。
12月9日,法國戰艦“高爾拜”号悍然開炮轟擊縣城和小東門炮台達兩小時之久。
14日,法國侵略者正式向起義軍宣戰。
1855年1月6日晨,法國侵略軍四百人夥同清軍一部向上海北門發動進攻。
法艦“高爾拜”和“貞德”号以及領事館附近的大炮同時猛轟,将城牆打開一個缺口。
接着,二百五十名法軍首先突入城内。
英勇頑強的起義軍在潘起亮率領下,立即發起反擊,使敵人前進受阻。
法軍慌忙打開北門,數千清軍蜂擁而入,同樣被起義軍擊退。
有的清軍來不及從城門逃走,直接由城牆往下跳,死傷甚衆。
此次作戰,上海小刀會起義軍共斃傷法軍數十名、清軍二千餘名,取得了反擊中外反動派聯合進攻的輝煌勝利。
從此,法軍不敢力攻,惟配合清軍加緊圍城。
(四)棄城突圍與最後失敗 起義軍英勇奮戰,雖然粉碎了敵軍多次進攻,但由于長期困守孤城,兵員、彈藥的補充越來越感到困難,糧食問題更是難以解決。
從1855年初起,城中糧食幾盡,軍民饑餓而死者與日俱增。
2月16日,清軍轟塌小南門城牆,沖入城内,法軍也發炮助戰。
起義軍忍着饑餓奮勇拚殺,再次迫使清軍退出。
盡避如此,起義軍終因内無糧彈、外無援兵,勢難繼續堅守,便于2月17日(鹹豐五年正月初一日)夜分路突圍,約定到鎮江與太平軍會師。
起義軍出城後,有的被清軍截殺,有的散入租界。
劉麗川率部由城西南沖出後,次日黎明到達上海西郊虹橋附近,與清軍遭遇,在戰鬥中英勇犧牲。
隻有潘起亮和少數起義軍突出重圍,到達鎮江,參加了太平軍(1861年底太平軍攻克甯波後,潘起亮以功封“衡天安”任海關主官,後随太平軍餘部轉戰贛、閩,1866年在廣東犧牲);另一部分突圍後,于1855年冬參加了江西天地會起義軍。
還有部分起義軍散入南翔、浦東農村,在以後太平軍進攻上海時,積極配合作戰。
三、起義的意義與教訓 上海小刀會起義,是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鼓舞下掀起的一次反抗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侵略者的武裝鬥争,是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近代史上一次比較有名的城市武裝起義。
它發生在我國沿海的重要商業城市和資本主義列強主要侵華據點之一的上海,不僅使清王朝的财政收入受到嚴重影響,而且予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
起義軍占領上海期間,外國資本家的“商業陷于停頓”①,鴉片貿易“連續的不景氣”②,整個貿易額不斷下降,以緻引起侵略者的極度不安。
起義軍占領上海縣城後,堅持奮戰了十七個月,迫使江蘇清軍既要對付天京的太平軍,又要對付上海的小刀會起義軍,處于兩線作戰的不利态勢。
清廷由于兵力不足,不得不從江南大營先後一抽一調部隊數千人,參加圍攻上海的戰鬥。
所以,小刀會起義軍堅守上海城,直接配合了太平軍的作戰。
他們不僅英勇地抗擊了清軍的圍攻,而且毫無畏懼地抗擊了外國侵略軍的進攻,又一次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國侵略者的革命一精一神。
起義軍最後終于失敗了,從軍事上看,主要是長期困守孤城的結果。
上海縣城雖然城牆比較高厚,但城内居民不多(起義前約有二十餘萬人,起義後因不斷外一流,最後隻剩下三四萬人),且東瀕黃浦江,北有外國租界和蘇州河,西、南多河浜,地勢低窪,無高山屏障,地理條件也很不利。
嘉定、青浦、川沙、南彙、寶山等縣的起義武裝均被清軍鎮壓,城市的鬥争無法得到附近農村的支援,勢必陷于孤立。
城外有數倍于己的清軍包圍,外國侵略軍也近在咫尺。
在這種極為不利的形勢和條件下,起義軍長期堅守上海孤城,顯然是戰略上的失策。
劉麗川等所以堅守上海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寄希望于太平軍的援助,認為“縱本城面臨困難,我南京太平天王決不忍坐視不救”③。
但事實上,太平軍占領金陵之後,由于同時分兵北伐、西征,還要對付江南、江北大營清軍對天京的威脅,根本無力東顧,不可能給小刀會起義軍以及時有力的支援。
劉麗川等在待援無望,而自己的實力尚較雄厚的時候,本應毅然作出決定,棄城突圍,迅速轉移到圍城清軍的側後,以及清軍兵力薄弱的蘇南農村,逐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發展壯大自己的隊伍,開辟一個新的遊擊根據地,或主動向南京方面靠攏,與太平軍密切配合作戰。
這樣做,無疑地要比困守孤城主動得多,有利得多。
這次起義的教訓證明,城市的起義,如果沒有附近農村的起義武裝密切配合,是難于取得勝利的;同時也證明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武裝起義爆發後應采取堅決進攻方針的極端重要一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