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天京内讧後的戰争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量部隊,太平天國的元氣大傷,整個戰争形勢也随之急劇逆轉。
在江蘇戰場,江南大營的擊破和向榮的死去,曾使清軍遭到沉重打擊。
但由于天京内讧,給了敵人以重整旗鼓的機會。
1857年7月16日,清軍攻陷句容,12月27日又攻陷鎮江和瓜洲,太平軍守将吳如孝逃回天京。
1858年1月,清軍恢複江南大營,再次圍困天京。
在湖北戰場,由于石達開東返天京,清軍加緊圍攻武昌。
太平軍守将韋志俊因困守已久,又不見援兵到來,加之其兄韋昌輝在天京被處決,喪失了堅守的決心,遂于1856年12月19日放棄武漢。
武漢一失,鄂東各州縣随之不守,太平軍的湖北根據地全部喪失。
在江西戰場,湘軍于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被太平軍分割二年多的湘軍内湖與外江水師得以重新會合,這一帶的長江水面又被湘軍控制。
1858年5月19日,九江城被新任浙江布政使李續賓所部湘軍攻破。
駐守該城近五年的太平軍将領林啟容率部進行了英勇的巷戰,一萬七千名将士全部犧牲。
太平天國雖然處于十分嚴酷的形勢之下,但由于以下種種原因,沒有發展到迅速崩潰的地步。
第一,當時全國仍處在革命高一潮之中,北方的撚軍、南方的天地會,以及西南各族人民的起義戰争,正在蓬勃一發展,方興未艾,使得清王朝顧此失彼,忙于招架,客觀上給了太平天國革命以很大的支援。
第二,1856年10月,英、法等資本主義列強,為了在中國攫取包多的殖民特權,悍然挑一起了第二次鴉片戰争,清政一府雖然實行妥協求和政策,但也不得不以很大的注意力和相當一部分兵力去對付外國侵略者,于是相對地減輕了對太平軍的壓力。
第三,石達開雖然離京出走,但他率軍遠征東南各省,吸引了一部分清軍兵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清軍對天京方面的壓力。
第四,活躍在安徽戰場的陳玉成和李秀成所部太平軍,積極進擊,頂一住了清軍沿江東下的勢頭。
先是李秀成被圍于桐城一帶,勢孤力單,後于1857年1月初與陳玉成在枞一陽一商定了破敵之策,确定對包圍桐城之敵采取大包抄。
1月中旬,陳玉成自甯國渡江北上,占無為、巢縣,轉攻廬江,然後直趨桐城。
李秀成也率部出城,與陳玉成部協同,夾攻桐城外圍之敵。
2月24日,大敗福建提督秦定三等所部清軍,并乘勝于27日攻克舒城。
3月初,太平軍克六安,接着揮師北上,與撚軍勝利會師。
撚軍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後,在淮河中遊向清軍展開積極進攻,牽制和削弱清軍兵力,使陳玉成得以率軍進入湖北,在鄂東地區轉戰經年,阻扼鄂軍東犯,穩住了皖北太平軍根據地。
正是這些客觀條件,使太平天國得以繼續堅持革命戰争。
在江蘇戰場,江南大營的擊破和向榮的死去,曾使清軍遭到沉重打擊。
但由于天京内讧,給了敵人以重整旗鼓的機會。
1857年7月16日,清軍攻陷句容,12月27日又攻陷鎮江和瓜洲,太平軍守将吳如孝逃回天京。
1858年1月,清軍恢複江南大營,再次圍困天京。
在湖北戰場,由于石達開東返天京,清軍加緊圍攻武昌。
太平軍守将韋志俊因困守已久,又不見援兵到來,加之其兄韋昌輝在天京被處決,喪失了堅守的決心,遂于1856年12月19日放棄武漢。
武漢一失,鄂東各州縣随之不守,太平軍的湖北根據地全部喪失。
在江西戰場,湘軍于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被太平軍分割二年多的湘軍内湖與外江水師得以重新會合,這一帶的長江水面又被湘軍控制。
1858年5月19日,九江城被新任浙江布政使李續賓所部湘軍攻破。
駐守該城近五年的太平軍将領林啟容率部進行了英勇的巷戰,一萬七千名将士全部犧牲。
太平天國雖然處于十分嚴酷的形勢之下,但由于以下種種原因,沒有發展到迅速崩潰的地步。
第一,當時全國仍處在革命高一潮之中,北方的撚軍、南方的天地會,以及西南各族人民的起義戰争,正在蓬勃一發展,方興未艾,使得清王朝顧此失彼,忙于招架,客觀上給了太平天國革命以很大的支援。
第二,1856年10月,英、法等資本主義列強,為了在中國攫取包多的殖民特權,悍然挑一起了第二次鴉片戰争,清政一府雖然實行妥協求和政策,但也不得不以很大的注意力和相當一部分兵力去對付外國侵略者,于是相對地減輕了對太平軍的壓力。
第三,石達開雖然離京出走,但他率軍遠征東南各省,吸引了一部分清軍兵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清軍對天京方面的壓力。
第四,活躍在安徽戰場的陳玉成和李秀成所部太平軍,積極進擊,頂一住了清軍沿江東下的勢頭。
先是李秀成被圍于桐城一帶,勢孤力單,後于1857年1月初與陳玉成在枞一陽一商定了破敵之策,确定對包圍桐城之敵采取大包抄。
1月中旬,陳玉成自甯國渡江北上,占無為、巢縣,轉攻廬江,然後直趨桐城。
李秀成也率部出城,與陳玉成部協同,夾攻桐城外圍之敵。
2月24日,大敗福建提督秦定三等所部清軍,并乘勝于27日攻克舒城。
3月初,太平軍克六安,接着揮師北上,與撚軍勝利會師。
撚軍接受太平天國的領導後,在淮河中遊向清軍展開積極進攻,牽制和削弱清軍兵力,使陳玉成得以率軍進入湖北,在鄂東地區轉戰經年,阻扼鄂軍東犯,穩住了皖北太平軍根據地。
正是這些客觀條件,使太平天國得以繼續堅持革命戰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