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英軍首次北犯與清軍定海抗戰

關燈
理軍民事務的官員,準備長期占領。

    同時,派出軍艦、輪船各一艘,封鎖甬江口;另以艦船五艘,前往長江口進行測量偵察,其餘艦隻則進行北犯渤海灣的準備工作。

    英軍在定海四郊張貼布告,引一誘逃匿民衆回城,甚至誘以鴉片,但回城者寥寥無幾。

    侵略軍糧食困難,便組織搶劫隊,搜搶糧畜,抓捕群衆。

    定海附近的人民群衆以各種方式進行反抗,岑港守軍也始終堅守港口及附近島嶼未退,伺機襲擾敵人,給了侵略軍以一定的殺傷和牽制。

     三、英艦北犯渤海灣與中英大沽口一交涉 1840年7月28日,懿律和義律率“威裡士厘”号等艦船八艘,駛離舟山群島北上,8月5日過山東半島成山角,6日越過大小竹島、高山島和候雞島,侵入渤海灣,9日進泊大沽口外。

     道光帝已于8月3日接到林則徐的奏報,得知英艦可能北上天津。

    他滿以為天津海口防範嚴密,“果有夷船駛入,自可有備無虞”,因而态度比較強硬。

    他谕令直隸總督琦善:英艦“倘駛至天津,求通貿易,……斷不能據情轉奏,以杜其觊觎之私。

    倘有桀骜情形,即統率弁兵,相機剿辦。

    ”①但當8月9日接到琦善的複奏,得悉天津炮位陳舊、兵力不足時,态度便立刻軟一下來,當日又改谕琦善:“督饬所屬嚴密防範,臨時仍相機辦理,如該夷船駛至海口,果無桀骜情形,不必遽行開槍開炮。

    倘有投遞廪帖情事,無論夷字漢字,即将原禀進呈。

    ”②8月10日,琦善接旨,次日即派遊擊羅應鳌前往大沽口外,探詢英方企圖。

    經道光帝批準後,琦善于8月15日(一說17日)派千總白含章前往英艦取回《巴麥尊照會》,并立即呈送北京。

     道光帝接到《巴麥尊照會》後,得知英國侵略者要求賠禮道歉、償還煙款、割讓島嶼等。

    他對外懾于英艦的威脅,對内偏信“弛禁派”琦善等的讒言,便将“辦理不善”的責任強加于林則徐、鄧廷桢身上。

    他以為隻要懲辦林、鄧二人,英國侵略者便會從此息兵。

    8月20日,他要琦善向英方表示:“上年林則徐等查禁煙土,未能仰體大公至正之意,以緻受人欺蒙,措置失當。

    茲所求昭雪之冤,大皇帝早有所聞,必當逐細查明,重治其罪。

    ”①8月21日,又在林則徐的一份奏折上批道:“外而斷絕通商,并未斷絕;内而查拿犯法,亦不能淨。

    無非空言搪塞,不但終無實濟,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懑!”②這不僅是對嚴正的禁煙運動和林則徐等“嚴禁派”的打擊,也是對中國軍民反對英國侵略的正義行動的否定。

     8月30日,琦善與義律在大沽口舉行會談。

    他對英方所提無理要求,含糊其詞地表示“定能代申冤抑”,多方勸說侵略者盡快“返棹南還,聽候辦理”。

    ③ 9月15日,英方表示同意将談判地點改到禁煙所在地廣東,并即日起碇南返。

    英國艦隊之所以在談判未獲任何結果的情況下同意南返廣東,而不在渤海灣采取軍事行動,主要由于當時“季節的将近終期,北季候風的到來,岸上部隊和艦隊水手間流行的病疫等”原因。

    懿律等認為,在來年春季到來之前,是不宜采取任何積極的軍事行動的。

    ④ 英軍艦隊的暫時南撤,道光帝竟認為是外交上的一大“勝利”。

    他在伊裡布的奏折上得意地批道:“英夷如海中鲸鳄,去來無定,……好在彼志圖貿易,又稱訴冤,是我辦理得手之機,豈非片言片紙遠勝十萬之師耶?”①正是在這種愚蠢僥幸的心情下,他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兼署兩廣總督,前往廣東“查辦”,對為嚴禁鴉片而建立了曆史功勳的林則徐、鄧廷桢,則都給予革職處分。

    與此同時,道光帝命令琦善“将應留應撤各兵,分别核辦”②,接着又谕令沿海各督撫也酌量裁撤防兵,以節饷糈。

    這種自拆藩籬的愚蠢行徑,無異于開門揖盜。

     -------------------------------------------------------------------------------- ①汪洵:《光緒定海直隸廳志》,《鴉片戰争》(四),第374頁。

     ①參見姚薇元《鴉片戰争史實考》第53頁。

     ②夏燮:《中西紀事》,《鴉片戰争》(四),第653頁。

     ①《廷寄二》,《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一),第337—338頁。

     ②《廷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一),第359頁。

     ①《廷寄三》,《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一),第392頁。

     ②《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一),第393頁。

     ③琦善:《曉谕英人暨其登答情形折》,《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一),第425頁。

     ①《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一),第513頁。

     ②《廷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一),第4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