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中國和日本
關燈
小
中
大
靡一一時。
1878年創作的一首兒歌是這種觀念的最好說明。
據G.B.桑塞姆說,"這首兒歌叫作'文明球歌',創作它的目的是要使青年人深深感到西方文化的優越一性一。
拍球時,他們通過背誦被認為最值得采納的10種東西的名字即氣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報紙、學校、信箱和輪船來計算球彈跳的次數。
" 日本新領一導一人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别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
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
在閉關自守時期(當印度的拉姆·莫漢·羅伊在啟蒙運動的思想體系方面與孔多塞相一緻時),日本人已了解歐洲人在數學、科學和經濟學方面的成就,但沒有注意文學、哲學和社會科學。
同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
例如,在宗教領域,明治時期的政治家贊成神道教為國教,因為神道教認為國民一性一與天皇是一緻的,認為天皇是太一陽一女神的後裔。
換句話說,神道教促進了民族統一,激勵了一愛一國主義一精一神;如果日本想在現代世界中保持原有的地位,這些屬一性一恰恰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規定,其目的是促進國家利益,而不是發展個人。
它頒布法令,實施義務初等教育,因為國家需要有文化的公民。
大批外國教育家來到日本創辦學校和大學;成千上萬的日本人出國學習,回國後在新學校任教。
但是,為了既确保行政管理的一緻一性一又确保思想的一緻一性一,國家對整個教育體系實行了嚴密的監督。
1890年頒布的教育诏書告誡所有學生,"要勇敢地獻身于國家;以此來保衛和維持我們的與天地同存的帝國王權的興盛。
" 在軍事方面,日本人廢除了舊時的封建征兵制,創造了以歐洲最新模一式為基礎的現代化軍隊。
他們在德國軍事代表一團一的幫助下征摹了一支陸軍部隊;在英國人的指導下建立了一小支海軍部隊。
明治領一導一人預見到,這些新軍隊需要現代化經濟為它們提一供軍需品。
因此,他們通過發放津貼、購買原料或成立政一府公司來确保所需工業的建立。
為了促進工業的發展,他們首先緻力于金融機構、商品交易所、航運公司,鐵路和電報線路的建設。
政一府領一導一人不僅注意支持輕工業如紡織工業,而且注意支持重工業如采礦業、鋼鐵工業和造船業,因為後者是提一供軍需品所必不可少的。
這些企業建成後,政一府通常以極低的價格将它們出一售給各種享有特權的私人行業。
少數富貴人家,即通常所稱的财閥,正是以這種方式扼制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可以補充說一下,這種工業發展所需的資本主要是從農業中獲得的。
日本人通過引進良種、改進土地使用方法、擴大排灌面積,以較低的成本使農業産量顯著提高。
1878年至1892年間,耕地面積憎加了7%,産量增加了21%,人口增加了15%。
由此産生的農業剩餘産品被稅收吸走了,而這些稅收則為工業化提一供了資本。
日本人還仔細檢查了他們的法律制度。
西方人到來時,日本的法律制度正處于使西方人對治外法權的要求至少是可理解的這樣一種狀态中。
法律混亂而又苛刻,個人權利被輕視,警察專橫且獨掌大權,監獄的條件令人惡心。
1871年,日本成立了司法部,随後幾年來用了新的法規,并将司法部門和行政部門的權力區分開來。
與此同時,日本實行了各種政治改革,以便至少為自己提一供議會制政體這種裝飾品。
首先成立了内閣和樞密院,然後,按正式儀式于1889年頒布了憲法。
這一憲法規定:不得随意逮捕公民,财産權受到保護,公民享有宗教、言論和結社的自一由。
但在每種情況下,政一府隻要願意使有權制止這些權利。
大體上說,這一憲法裡從德國模一式中借來的東西遠多于從法國或英國模一式中借來的東西。
其原因在于:日本同德國一樣,當時正處于鞏固階段,因而對增強國家實力比對保護公民自一由更感興趣。
因此,這一憲法隻為日本提一供了議會制的門面,同時卻維護了寡頭政治的統治和天是崇拜。
的确,憲法第一條規定:"日本帝國将由永不間斷的一代代天皇統治和管轄,"同樣第三條規定:"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 由于采用這一憲法和實行法律上的改革,日本人能夠迫切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
他們完全可以認為這時的日本已在文明的國際禮讓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再需要治外法權,不再允許對其主權的其他侵犯。
經過長期的外交努力之後,1894年,他們說服英國和美國在五年之内結束其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
同年,日本人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對中國帝國的驚人的勝利。
從此以後,不再有任何理由将日本看作是一個劣勢國家,其他列強也步英、美之後塵,很快放棄了他們的特權。
到1899年時,日本已獲得對其國土上的所有外國人的法定裁判權,在這情況下,它成為亞洲第一個砸碎西方控制的鎖鍊的國家。
八、日本的擴張 在完成自身的現代化之後,日本開始了向亞洲大一陸擴張的生涯。
隻要看看日本的好戰傳統,看看它的軍事領一導一人從最古時代起就享有的巨大威望,這一點也就毫不奇怪了。
另外,很顯然,遠東當時是國際競争和争奪地盤的地區。
講究實際的日本領一導一人得出了這一明确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者将一無所獲。
一位文職官員表達了如下這一觀點:"這就象乘坐三等火車一樣;最初這裡有足夠的座位,但是,當更多的旅客擁進來後,這裡就沒有位子給他們坐了。
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雙臂支撐自己時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麼,你就不可能再恢複原來的位置。
……必然的邏輯要求人們既要站穩腳跟,又要将雙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現的空間;如果你不這樣做,别人就會占據這塊空間。
" 日本首先對朝鮮發動了擴張主義運動。
尤其是與中國相對照,日本政一府起初對保護朝鮮的自主感興趣。
如本章前面所述,這一政策導緻了1894年挑一起中日戰争的武裝沖突。
戰事的進程向受驚的世界揭示出日本在以往20年間取得了多麼大的進步。
中國軍隊雖英勇作戰,但卻無力對付一架現代化的軍事機器。
根據1895年的《馬關條約》,日本獲得了台灣島、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不過,遼東半島由于法國、俄國和德國的堅決要求而不得不歸還給中國。
如果注意到,在和平談判期間,中國代表李鴻章和日本使節伊藤博文之間曾有過以下談話,那是會有啟發的。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時曾同大人(李鴻章)談過改革問題,為什麼直到現在還沒有一件事情得到改變或改進呢?為此我深感遺憾。
李:先生,當時聽你談論此事,不勝欽佩,而且,我對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變你們的習俗,以緻達到現在的水平,也十分羨慕。
可是,我國的事情受傳統束縛太深,我簡直不能按照自己的願望行一事。
伊藤:"除對善良的人外,天意沒有任何影響"。
如果貴國願意努力行動,上天無疑會幫助資國實現自己的願望,因為上天對地上的人們一視同仁。
根本的問題在于每個國家都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戰勝中國之後,日本人面臨着遠為強勁的對手——俄國。
俄國不僅同法國和德國一起迫使日本将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而且這時還侵占了朝鮮和滿洲。
中日戰争期間,朝鮮簽訂了一個條約,同意接受日本人的指導和資本。
戰争剛一結束,日本駐朝使節便開始了一項全面的改革計劃,将日本官員安插在各主要的位置上。
但是,領導保守派的朝鮮皇後卻與日本使節對抗。
結果,後者組織了一次反叛,謀殺了皇後,但這次政變是短命的。
皇帝這時已轉向俄國,用俄國人取代日本顧問,并授與俄國一家公司以伐木權。
俄國人在朝鮮取代日本人的同時,又在滿洲獲得了種種特許權。
我們前面已提到,1896年的"中俄密約"允許俄國敷設一條穿越滿洲、直達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鐵路(見第十三章第三節)。
我們還提到,1898年,俄國獲得了遼東半島的期限25年的租借權;兩年後,即義和一團一運動期間,又占領了整個滿洲。
俄國的這些進展在東京統治集一團一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論。
有些人贊成以平分戰利品為基礎設法與俄國保持一緻。
另一些人則甯願與英國聯盟,因為日本同這個國家幾乎具有共同的目标。
如果有這樣一種聯盟撐腰,日本便能頂一住俄國的擴張主義。
于是,試探者被同時派往英國和俄國的首都,很快便十分清楚,聖彼得堡難以對付而倫敦就易于為人所接受。
對英國人來說,古老的、顯赫一時的孤立政策這時已失去它的光輝。
由于面臨蓬勃興起的德國和好戰的俄國的挑戰,他們歡迎在遠東有一個能牽制俄國的盟友。
1902年1月30日,英、日締結盟約,它規定中國和朝鮮獨立,承認英國在華中、日本在朝鮮的特殊利益。
日、英任何一方若對第三國作戰,另一方應守中立;但如果有别國介入,那麼,另一方則應援助它的同盟國。
由于俄國和法國已結盟八年,因此,英、日同盟顯然是為了防止法國在戰時援助俄國。
這時,日本已能夠迫使俄國作出決定。
1903年年中,日本提出,如果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地位的話,日本就承認俄國在滿洲的地位。
談判因自負的俄國人采取拖延和回避的做法而耽擱下來。
日本人有充分的理由斷定,俄國人毫無誠意談判,于是,于1904年2月6日同俄國斷絕外交關系。
兩天後,未經宣戰和下最後通謀,日本人就襲擊了俄國在遼東半島旅順港的基地。
如前面所提到的,日本人赢得了對俄國人的勝利,這一勝利甚至比10年前他們對中國人的勝利更出人意外。
根據《樸茨茅斯和約》(1905年9月5日),日本獲得了庫頁島南半部和俄國對遼東半島的租借權,日本在朝鮮的特殊利益也得到了承認。
回顧起來,這場戰争是遠東曆史乃至世界曆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毫無疑問,它确立了日本的強國地位,改變了遠東地區的力量對比。
但更有意義的是,曆史上第一次一個亞洲國家戰勝了一個歐洲國家,而且是一個大帝國。
這對整個亞洲産生着令人振奮的影響。
它向諸殖民地民族的千百萬人表明,歐洲的統治并不是神聖的、命中注定的。
自征服者時代以來,白人第一次被打敗,全球所有的非白人民族都充滿了令人激動的希望。
從這種意義上說,日俄戰争是近代曆史上的裡程碑,是非歐洲民族充分覺醒的序幕;這種覺醒今日正震撼着整個世界。
1878年創作的一首兒歌是這種觀念的最好說明。
據G.B.桑塞姆說,"這首兒歌叫作'文明球歌',創作它的目的是要使青年人深深感到西方文化的優越一性一。
拍球時,他們通過背誦被認為最值得采納的10種東西的名字即氣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報紙、學校、信箱和輪船來計算球彈跳的次數。
" 日本新領一導一人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别地奉承所有西方東西的做法。
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
在閉關自守時期(當印度的拉姆·莫漢·羅伊在啟蒙運動的思想體系方面與孔多塞相一緻時),日本人已了解歐洲人在數學、科學和經濟學方面的成就,但沒有注意文學、哲學和社會科學。
同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
例如,在宗教領域,明治時期的政治家贊成神道教為國教,因為神道教認為國民一性一與天皇是一緻的,認為天皇是太一陽一女神的後裔。
換句話說,神道教促進了民族統一,激勵了一愛一國主義一精一神;如果日本想在現代世界中保持原有的地位,這些屬一性一恰恰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育方面,日本明确規定,其目的是促進國家利益,而不是發展個人。
它頒布法令,實施義務初等教育,因為國家需要有文化的公民。
大批外國教育家來到日本創辦學校和大學;成千上萬的日本人出國學習,回國後在新學校任教。
但是,為了既确保行政管理的一緻一性一又确保思想的一緻一性一,國家對整個教育體系實行了嚴密的監督。
1890年頒布的教育诏書告誡所有學生,"要勇敢地獻身于國家;以此來保衛和維持我們的與天地同存的帝國王權的興盛。
" 在軍事方面,日本人廢除了舊時的封建征兵制,創造了以歐洲最新模一式為基礎的現代化軍隊。
他們在德國軍事代表一團一的幫助下征摹了一支陸軍部隊;在英國人的指導下建立了一小支海軍部隊。
明治領一導一人預見到,這些新軍隊需要現代化經濟為它們提一供軍需品。
因此,他們通過發放津貼、購買原料或成立政一府公司來确保所需工業的建立。
為了促進工業的發展,他們首先緻力于金融機構、商品交易所、航運公司,鐵路和電報線路的建設。
政一府領一導一人不僅注意支持輕工業如紡織工業,而且注意支持重工業如采礦業、鋼鐵工業和造船業,因為後者是提一供軍需品所必不可少的。
這些企業建成後,政一府通常以極低的價格将它們出一售給各種享有特權的私人行業。
少數富貴人家,即通常所稱的财閥,正是以這種方式扼制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可以補充說一下,這種工業發展所需的資本主要是從農業中獲得的。
日本人通過引進良種、改進土地使用方法、擴大排灌面積,以較低的成本使農業産量顯著提高。
1878年至1892年間,耕地面積憎加了7%,産量增加了21%,人口增加了15%。
由此産生的農業剩餘産品被稅收吸走了,而這些稅收則為工業化提一供了資本。
日本人還仔細檢查了他們的法律制度。
西方人到來時,日本的法律制度正處于使西方人對治外法權的要求至少是可理解的這樣一種狀态中。
法律混亂而又苛刻,個人權利被輕視,警察專橫且獨掌大權,監獄的條件令人惡心。
1871年,日本成立了司法部,随後幾年來用了新的法規,并将司法部門和行政部門的權力區分開來。
與此同時,日本實行了各種政治改革,以便至少為自己提一供議會制政體這種裝飾品。
首先成立了内閣和樞密院,然後,按正式儀式于1889年頒布了憲法。
這一憲法規定:不得随意逮捕公民,财産權受到保護,公民享有宗教、言論和結社的自一由。
但在每種情況下,政一府隻要願意使有權制止這些權利。
大體上說,這一憲法裡從德國模一式中借來的東西遠多于從法國或英國模一式中借來的東西。
其原因在于:日本同德國一樣,當時正處于鞏固階段,因而對增強國家實力比對保護公民自一由更感興趣。
因此,這一憲法隻為日本提一供了議會制的門面,同時卻維護了寡頭政治的統治和天是崇拜。
的确,憲法第一條規定:"日本帝國将由永不間斷的一代代天皇統治和管轄,"同樣第三條規定:"天皇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 由于采用這一憲法和實行法律上的改革,日本人能夠迫切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
他們完全可以認為這時的日本已在文明的國際禮讓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再需要治外法權,不再允許對其主權的其他侵犯。
經過長期的外交努力之後,1894年,他們說服英國和美國在五年之内結束其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
同年,日本人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對中國帝國的驚人的勝利。
從此以後,不再有任何理由将日本看作是一個劣勢國家,其他列強也步英、美之後塵,很快放棄了他們的特權。
到1899年時,日本已獲得對其國土上的所有外國人的法定裁判權,在這情況下,它成為亞洲第一個砸碎西方控制的鎖鍊的國家。
八、日本的擴張 在完成自身的現代化之後,日本開始了向亞洲大一陸擴張的生涯。
隻要看看日本的好戰傳統,看看它的軍事領一導一人從最古時代起就享有的巨大威望,這一點也就毫不奇怪了。
另外,很顯然,遠東當時是國際競争和争奪地盤的地區。
講究實際的日本領一導一人得出了這一明确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者将一無所獲。
一位文職官員表達了如下這一觀點:"這就象乘坐三等火車一樣;最初這裡有足夠的座位,但是,當更多的旅客擁進來後,這裡就沒有位子給他們坐了。
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雙臂支撐自己時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麼,你就不可能再恢複原來的位置。
……必然的邏輯要求人們既要站穩腳跟,又要将雙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現的空間;如果你不這樣做,别人就會占據這塊空間。
" 日本首先對朝鮮發動了擴張主義運動。
尤其是與中國相對照,日本政一府起初對保護朝鮮的自主感興趣。
如本章前面所述,這一政策導緻了1894年挑一起中日戰争的武裝沖突。
戰事的進程向受驚的世界揭示出日本在以往20年間取得了多麼大的進步。
中國軍隊雖英勇作戰,但卻無力對付一架現代化的軍事機器。
根據1895年的《馬關條約》,日本獲得了台灣島、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不過,遼東半島由于法國、俄國和德國的堅決要求而不得不歸還給中國。
如果注意到,在和平談判期間,中國代表李鴻章和日本使節伊藤博文之間曾有過以下談話,那是會有啟發的。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時曾同大人(李鴻章)談過改革問題,為什麼直到現在還沒有一件事情得到改變或改進呢?為此我深感遺憾。
李:先生,當時聽你談論此事,不勝欽佩,而且,我對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變你們的習俗,以緻達到現在的水平,也十分羨慕。
可是,我國的事情受傳統束縛太深,我簡直不能按照自己的願望行一事。
伊藤:"除對善良的人外,天意沒有任何影響"。
如果貴國願意努力行動,上天無疑會幫助資國實現自己的願望,因為上天對地上的人們一視同仁。
根本的問題在于每個國家都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戰勝中國之後,日本人面臨着遠為強勁的對手——俄國。
俄國不僅同法國和德國一起迫使日本将遼東半島歸還給中國,而且這時還侵占了朝鮮和滿洲。
中日戰争期間,朝鮮簽訂了一個條約,同意接受日本人的指導和資本。
戰争剛一結束,日本駐朝使節便開始了一項全面的改革計劃,将日本官員安插在各主要的位置上。
但是,領導保守派的朝鮮皇後卻與日本使節對抗。
結果,後者組織了一次反叛,謀殺了皇後,但這次政變是短命的。
皇帝這時已轉向俄國,用俄國人取代日本顧問,并授與俄國一家公司以伐木權。
俄國人在朝鮮取代日本人的同時,又在滿洲獲得了種種特許權。
我們前面已提到,1896年的"中俄密約"允許俄國敷設一條穿越滿洲、直達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鐵路(見第十三章第三節)。
我們還提到,1898年,俄國獲得了遼東半島的期限25年的租借權;兩年後,即義和一團一運動期間,又占領了整個滿洲。
俄國的這些進展在東京統治集一團一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論。
有些人贊成以平分戰利品為基礎設法與俄國保持一緻。
另一些人則甯願與英國聯盟,因為日本同這個國家幾乎具有共同的目标。
如果有這樣一種聯盟撐腰,日本便能頂一住俄國的擴張主義。
于是,試探者被同時派往英國和俄國的首都,很快便十分清楚,聖彼得堡難以對付而倫敦就易于為人所接受。
對英國人來說,古老的、顯赫一時的孤立政策這時已失去它的光輝。
由于面臨蓬勃興起的德國和好戰的俄國的挑戰,他們歡迎在遠東有一個能牽制俄國的盟友。
1902年1月30日,英、日締結盟約,它規定中國和朝鮮獨立,承認英國在華中、日本在朝鮮的特殊利益。
日、英任何一方若對第三國作戰,另一方應守中立;但如果有别國介入,那麼,另一方則應援助它的同盟國。
由于俄國和法國已結盟八年,因此,英、日同盟顯然是為了防止法國在戰時援助俄國。
這時,日本已能夠迫使俄國作出決定。
1903年年中,日本提出,如果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地位的話,日本就承認俄國在滿洲的地位。
談判因自負的俄國人采取拖延和回避的做法而耽擱下來。
日本人有充分的理由斷定,俄國人毫無誠意談判,于是,于1904年2月6日同俄國斷絕外交關系。
兩天後,未經宣戰和下最後通謀,日本人就襲擊了俄國在遼東半島旅順港的基地。
如前面所提到的,日本人赢得了對俄國人的勝利,這一勝利甚至比10年前他們對中國人的勝利更出人意外。
根據《樸茨茅斯和約》(1905年9月5日),日本獲得了庫頁島南半部和俄國對遼東半島的租借權,日本在朝鮮的特殊利益也得到了承認。
回顧起來,這場戰争是遠東曆史乃至世界曆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毫無疑問,它确立了日本的強國地位,改變了遠東地區的力量對比。
但更有意義的是,曆史上第一次一個亞洲國家戰勝了一個歐洲國家,而且是一個大帝國。
這對整個亞洲産生着令人振奮的影響。
它向諸殖民地民族的千百萬人表明,歐洲的統治并不是神聖的、命中注定的。
自征服者時代以來,白人第一次被打敗,全球所有的非白人民族都充滿了令人激動的希望。
從這種意義上說,日俄戰争是近代曆史上的裡程碑,是非歐洲民族充分覺醒的序幕;這種覺醒今日正震撼着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