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中國和日本
關燈
小
中
大
日本諸島地理位置的緊湊既促進了民族一團一結,又促進了新價值觀和新知識在全國的傳播。
它也使這個國家容易遭受和認識到外國的壓迫。
佩裡的艦隊在能看得見首都江戶的地方航行;幾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這一重大事件。
相反,面積遼闊、人口稠密的中國内地諸省長期以來很難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響,反而充當傳統觀念和傳統勢力的貯藏地。
此外,由于日本有向偉大的中國文化世界借用某些東西的悠久傳統,因而,19世紀在同樣地借用西方世界的東西時,發生的沖突較少、痛苦較小。
過去,日本以"日本一精一神、中國知識"為口号,适應了經過挑選的中國文化的某些方面。
現在,日本又以"東方道德、西方技藝"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東西。
因此,同中國帝國的鐵闆一塊的特點相比,日本的政體和社會結構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地理上的分隔。
即起伏不平的山區地形加強了日本的氏族傳統和地區獨立主義。
日本的商人階級擁有更大的自治權和更強的經濟實力,而且如我們将要看到的那樣,在西方入侵的緊要關頭迅速擴大了它的勢力。
日本軍人在社會的最高層,而不象中國軍人那樣在社會的最底層。
這意味着日本擁有一個比中國的文人階層更易受西方軍事技術的影響、并對此反應更迅速的統治階層。
總之,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多元化的體制諸因素,都使日本比中國更易遭受西方的入侵,且能更快地對這一入侵作出反應。
盡避有這些基本差别,日本卻同中國一樣,19世紀中葉以前一直與世隔絕。
不錯,16世紀日本人曾歡迎過葡萄牙人,而且許多人還皈依了基督教(見第四章第八節)。
但德川幕府發覺,西方的宗教和貿易是一股威脅他們的權力、使人不安的力量。
為此,他們逐一地斷絕了日本同西方世界的聯系。
到17世紀中葉時,唯一保留的是和少數荷蘭商人的接脅他們被限制在九州島上經商,甚至受到了最為嚴厲、最為屈辱一性一的控制。
德川幕府領一導一人的目的是要使日本與世隔絕、一成不變,以便使他們的統治永存。
但是,盡避他們作出種種努力,還是有了某些發展;這些發展漸漸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力量對比,打破了現狀。
德川幕府治下的長期和平促使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商人階級的實力增強。
人口從1600年的1,8O0萬猛增到1725年的2,600萬。
城市不均衡地發展21700年,江戶人口接近100萬,大皈和京都的人口各達到30萬。
人口的劇增增加了商品的需求量,鼓勵商人和富農将剩餘資本投于新的生産方式——包括家庭包工制即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
他們向農民和工匠提一供原料和設備,而将制成品拿到市場上出一售。
到德川幕府統治末期,似乎某些地區的這一工業發展已達到了創辦工廠的水平.以可利用的原料和地方技術為基礎的地區專業化開始普遍起來,因此,某些地區以其漆器、陶器、組織品或米酒而聞名。
産品的增加導緻了商品的廣泛交換,這種交換又促進了貨币經濟的發展。
貨币最初是從中國和朝鮮引進的,但在17世紀,日本建造了一座金币制造廠。
貴族開始靠經紀人把他們的稻米變成貨币,依靠商人來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
在這些交易中,由于商人通過壟斷一操一縱了價格,由于稻米價格跟不上其他商品價格的飛漲,貴族失敗了。
此外,貴族嘗到了奢侈生活的甜頭,往往在浮華的生活上互相攀比。
最終結果是,他們一般都欠商人的債,盡避後者的社會地位遠比他們的低。
但是後來,商人家族通過通婚或繼嗣等手段獲得了貴族頭銜。
這些家族不僅控制了經濟,而且支配了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的文學和藝術。
應該指出,這些變化不但影響了最高層的貴族,而且影響了武士階級,因為在這一長久的和平時期,并不那麼大量地需要武士的服務。
廣大農民也因稻米價格下降而損失慘重。
他們中的許多人流入城市,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工作,因為國民經濟的增長始終跟不上人口的增長。
因此,日本社會正處于轉變之中。
它正經曆着深刻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而這又釀成了政治上的緊張局勢;這種緊張局勢在海軍準将佩裡迫使日本打開貿易大門時達到極很。
日本人之所以很樂于在西方的影響下改造他們的社會,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中的許多人已充分認識到這個社會需要改造。
19世紀初期以來,由于北太平洋水域的商業活動日益增加,外國對日本的壓力也不斷加大。
從事捕鲸和一毛一皮貿易的船隻需要停靠港口,以獲得食物和進行維修,但它們都被拒絕靠岸。
相反,日本人常常殺害或虐一待那些在其沿海失事的外國船員。
到19世紀中葉時,由于采用汽船需要創建煤港,因而使局勢更為惡化。
最後,美國政一府決定采取主動,強迫日本表态。
1853年7月8日,海軍準将馬修·佩裡在江戶港抛錨,轉交了菲爾莫爾總統的一封信,信中要求經商特權、開放裝煤港和保護失事船上的美國人。
一星期内佩裡的艦隊離開日本時警告說,他來年春天來聽答複。
1854年2月,當他再次來到日本時明确表示,要麼簽定條約,要麼交戰,二者任擇其一。
日本人被迫讓步,于3月31日簽定了《神奈川條約》。
條款規定,開放下田和函館港口,用于美國船隻的維修和補充給養;向美國失事船員提一供适當的待遇并将他們護送回國;在日、美兩國中的任何一方認為必要時允許選派領事,并答應給予美國以最惠國待遇。
依照這一條約的條款,美國将非常能幹的湯森·哈裡斯作為第一任領事派往日本。
哈裡斯憑借他那非凡的機智和耐心漸漸赢得了日本人的信任,并于1856年簽定了《通商條約》。
該條約規定:日本要再開放四個通商口岸;雙方互派外交代表;美國人享有民事治外法權和刑事治外法權;禁止鴉片貿易;給予外國人以宗教信仰自一由。
同美國簽定這兩個條約後不久,日本又同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締結了類似的條約。
這一系列條約在西方世界并沒有引起極大的關注。
但對日本來說,它們卻是其曆史的巨大分界線。
幾乎長達3個世紀的閉關自守結束了。
不論好壞,日本同它之前的中國一樣,這時也被迫遭受西方的入侵。
但是,它對這一入侵的反應完全不同于中國。
七、日本的現代化 西方入侵的主要影響是産生了促使德川幕府倒台的危機。
由于簽定了那些條約,幕府遭到了兩種互相沖突的壓力:一種來自要求履行條約各條款的外國列強;另一種來自竭力排外的日本人民。
反德川幕府的氏族,尤其是薩摩、長州、服前和土佐四潘即通常所稱的薩長集一團一,利用了人民的這一情緒。
1858至1865年間,他們以"尊王攘夷"為口号向歐洲人及其雇傭者發動了進攻。
外國列強對此進行報複,于1863年轟炸了鹿兒島上的薩摩港,于1864年轟炸了長州沿岸的防禦工事。
這一行動給氏族首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時,他們丢開排外主義,企圖得到西方的武器裝備。
兩年後,天皇去世,德川幕府倒台,為所謂的"明治維新"掃清了道路。
德川氏族的權力和封地被剝奪,他們的地位為薩長諸氏族所取代;薩長諸氏族從此以新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控制了全國。
正是為這些氏族服務的青年武士們,這時為日本提一供了卓越的領導,使日本能成功地實行現代化。
應該指出,這時的日本正象中國一樣也已完全淪于西方的控制之下。
外國在諸港口建立租界,這些租界利用其治外法權之類的種種特權,按照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市政機構的方式在當地建立起市政機構。
由于日本國内紛争四起,這些外國機構都希望日本能象亞洲其他國家一樣,迅速淪于西方的統治之下。
但是,與中國的文人學土完全不同,日本年輕的新領一導一人認識到,他們已在某些領域受到阻礙;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并能夠對此做些事情,并且知道應該做些什麼。
如果有人指出,即使在日本閉關自守的幾個世紀中,日本領一導一人也不怕麻煩地去了解歐洲發展的情況,那絲毫不令人奇怪。
事實上,允許荷蘭人繼續留在日本經商,主要是為了向他們打聽外部世界的情況。
幕府和諸氏族都提倡軍事工業,維持學習外國語言和外國課本的學校。
當時,總的知識水平已達到這樣的程度:在自然科學方面,物理學已從化學中分離出來;在醫學方面,學生們在諸如外科學、兒科學、産科學和内科學之類的專門領域裡受到培養。
在長崎海軍學校,隻是在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的基礎打牢之後,才開始教授航海和射擊課程。
換句話說,日本人對西方文化始終更具鑒别力,更易産生反應。
這一點在下面這段贊揚美國的頌文中得到清楚說明;這篇頌文大約是在中國皇帝傲慢地通和喬治三世國王,說中國不需要西方蠻族的任何東西的同時,由一位日本學者撰寫而成的。
談到漂亮的建築物,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與英國相比。
在制造一精一美産品方面,也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英國。
在荷蘭人輸入的商品中,沒有什麼比表更珍貴的了。
有些表做得非常一精一緻,以緻于要有剖開頭發的本領方可制作。
倫敦被認為是世界上将這種工藝品制作得最好的地方,其次是法國的巴黎,再就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實際上,在這三個首都中生活的人民是這個世界上無與倫比的,他們是最高明的人。
……這三座城市的人民盡避同其他人一樣都是凡人,卻如此出類拔萃,這是為什麼呢? 根據上述背景,不難理解:為什麼一旦西方人入侵,日本人的做法就完全不同于中國人。
這種差别從一開始就很明顯;當時的英國官員埃爾金伯爵在以下這段值得注意的話中對這種差别作了描述: 中國人和日本人在習慣和感覺方式方面存在着差别,這一差别無疑有這樣一個結果:在中國人不斷後退,并很可能會繼續後退到帝國徹底崩潰時,日本人即使不實際處于逐漸進步的狀态之中,也處在從即将灑向他們的一片強光中得益的狀态之中,處在利用那些中國人不屑一顧、而日本人在開始更加了解我們對多半不但能夠采納并急于采納的進步和發明的狀态之中。
埃爾金伯爵的預言的正确一性一很快得到證實。
1868年,天皇頒布了一篇警文(即"五條誓文"),其目的在于平息全國一騷一亂,闡明新政權的目标。
這個文件着重強調了兩大點:"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破除舊習。
…求知識于世界"。
事實上,西方思想和西方物品在19世紀70年代已大為流行起來。
吃牛肉、穿長褲、攜帶雨傘、炫耀手表和鑽石戒指等現象開始風一
它也使這個國家容易遭受和認識到外國的壓迫。
佩裡的艦隊在能看得見首都江戶的地方航行;幾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這一重大事件。
相反,面積遼闊、人口稠密的中國内地諸省長期以來很難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響,反而充當傳統觀念和傳統勢力的貯藏地。
此外,由于日本有向偉大的中國文化世界借用某些東西的悠久傳統,因而,19世紀在同樣地借用西方世界的東西時,發生的沖突較少、痛苦較小。
過去,日本以"日本一精一神、中國知識"為口号,适應了經過挑選的中國文化的某些方面。
現在,日本又以"東方道德、西方技藝"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東西。
因此,同中國帝國的鐵闆一塊的特點相比,日本的政體和社會結構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地理上的分隔。
即起伏不平的山區地形加強了日本的氏族傳統和地區獨立主義。
日本的商人階級擁有更大的自治權和更強的經濟實力,而且如我們将要看到的那樣,在西方入侵的緊要關頭迅速擴大了它的勢力。
日本軍人在社會的最高層,而不象中國軍人那樣在社會的最底層。
這意味着日本擁有一個比中國的文人階層更易受西方軍事技術的影響、并對此反應更迅速的統治階層。
總之,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多元化的體制諸因素,都使日本比中國更易遭受西方的入侵,且能更快地對這一入侵作出反應。
盡避有這些基本差别,日本卻同中國一樣,19世紀中葉以前一直與世隔絕。
不錯,16世紀日本人曾歡迎過葡萄牙人,而且許多人還皈依了基督教(見第四章第八節)。
但德川幕府發覺,西方的宗教和貿易是一股威脅他們的權力、使人不安的力量。
為此,他們逐一地斷絕了日本同西方世界的聯系。
到17世紀中葉時,唯一保留的是和少數荷蘭商人的接脅他們被限制在九州島上經商,甚至受到了最為嚴厲、最為屈辱一性一的控制。
德川幕府領一導一人的目的是要使日本與世隔絕、一成不變,以便使他們的統治永存。
但是,盡避他們作出種種努力,還是有了某些發展;這些發展漸漸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力量對比,打破了現狀。
德川幕府治下的長期和平促使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商人階級的實力增強。
人口從1600年的1,8O0萬猛增到1725年的2,600萬。
城市不均衡地發展21700年,江戶人口接近100萬,大皈和京都的人口各達到30萬。
人口的劇增增加了商品的需求量,鼓勵商人和富農将剩餘資本投于新的生産方式——包括家庭包工制即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
他們向農民和工匠提一供原料和設備,而将制成品拿到市場上出一售。
到德川幕府統治末期,似乎某些地區的這一工業發展已達到了創辦工廠的水平.以可利用的原料和地方技術為基礎的地區專業化開始普遍起來,因此,某些地區以其漆器、陶器、組織品或米酒而聞名。
産品的增加導緻了商品的廣泛交換,這種交換又促進了貨币經濟的發展。
貨币最初是從中國和朝鮮引進的,但在17世紀,日本建造了一座金币制造廠。
貴族開始靠經紀人把他們的稻米變成貨币,依靠商人來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
在這些交易中,由于商人通過壟斷一操一縱了價格,由于稻米價格跟不上其他商品價格的飛漲,貴族失敗了。
此外,貴族嘗到了奢侈生活的甜頭,往往在浮華的生活上互相攀比。
最終結果是,他們一般都欠商人的債,盡避後者的社會地位遠比他們的低。
但是後來,商人家族通過通婚或繼嗣等手段獲得了貴族頭銜。
這些家族不僅控制了經濟,而且支配了18世紀和19世紀早期的文學和藝術。
應該指出,這些變化不但影響了最高層的貴族,而且影響了武士階級,因為在這一長久的和平時期,并不那麼大量地需要武士的服務。
廣大農民也因稻米價格下降而損失慘重。
他們中的許多人流入城市,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到工作,因為國民經濟的增長始終跟不上人口的增長。
因此,日本社會正處于轉變之中。
它正經曆着深刻的經濟變化和社會變化,而這又釀成了政治上的緊張局勢;這種緊張局勢在海軍準将佩裡迫使日本打開貿易大門時達到極很。
日本人之所以很樂于在西方的影響下改造他們的社會,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中的許多人已充分認識到這個社會需要改造。
19世紀初期以來,由于北太平洋水域的商業活動日益增加,外國對日本的壓力也不斷加大。
從事捕鲸和一毛一皮貿易的船隻需要停靠港口,以獲得食物和進行維修,但它們都被拒絕靠岸。
相反,日本人常常殺害或虐一待那些在其沿海失事的外國船員。
到19世紀中葉時,由于采用汽船需要創建煤港,因而使局勢更為惡化。
最後,美國政一府決定采取主動,強迫日本表态。
1853年7月8日,海軍準将馬修·佩裡在江戶港抛錨,轉交了菲爾莫爾總統的一封信,信中要求經商特權、開放裝煤港和保護失事船上的美國人。
一星期内佩裡的艦隊離開日本時警告說,他來年春天來聽答複。
1854年2月,當他再次來到日本時明确表示,要麼簽定條約,要麼交戰,二者任擇其一。
日本人被迫讓步,于3月31日簽定了《神奈川條約》。
條款規定,開放下田和函館港口,用于美國船隻的維修和補充給養;向美國失事船員提一供适當的待遇并将他們護送回國;在日、美兩國中的任何一方認為必要時允許選派領事,并答應給予美國以最惠國待遇。
依照這一條約的條款,美國将非常能幹的湯森·哈裡斯作為第一任領事派往日本。
哈裡斯憑借他那非凡的機智和耐心漸漸赢得了日本人的信任,并于1856年簽定了《通商條約》。
該條約規定:日本要再開放四個通商口岸;雙方互派外交代表;美國人享有民事治外法權和刑事治外法權;禁止鴉片貿易;給予外國人以宗教信仰自一由。
同美國簽定這兩個條約後不久,日本又同荷蘭、俄國、英國和法國締結了類似的條約。
這一系列條約在西方世界并沒有引起極大的關注。
但對日本來說,它們卻是其曆史的巨大分界線。
幾乎長達3個世紀的閉關自守結束了。
不論好壞,日本同它之前的中國一樣,這時也被迫遭受西方的入侵。
但是,它對這一入侵的反應完全不同于中國。
七、日本的現代化 西方入侵的主要影響是産生了促使德川幕府倒台的危機。
由于簽定了那些條約,幕府遭到了兩種互相沖突的壓力:一種來自要求履行條約各條款的外國列強;另一種來自竭力排外的日本人民。
反德川幕府的氏族,尤其是薩摩、長州、服前和土佐四潘即通常所稱的薩長集一團一,利用了人民的這一情緒。
1858至1865年間,他們以"尊王攘夷"為口号向歐洲人及其雇傭者發動了進攻。
外國列強對此進行報複,于1863年轟炸了鹿兒島上的薩摩港,于1864年轟炸了長州沿岸的防禦工事。
這一行動給氏族首領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時,他們丢開排外主義,企圖得到西方的武器裝備。
兩年後,天皇去世,德川幕府倒台,為所謂的"明治維新"掃清了道路。
德川氏族的權力和封地被剝奪,他們的地位為薩長諸氏族所取代;薩長諸氏族從此以新的明治天皇的名義控制了全國。
正是為這些氏族服務的青年武士們,這時為日本提一供了卓越的領導,使日本能成功地實行現代化。
應該指出,這時的日本正象中國一樣也已完全淪于西方的控制之下。
外國在諸港口建立租界,這些租界利用其治外法權之類的種種特權,按照在中國通商口岸設立市政機構的方式在當地建立起市政機構。
由于日本國内紛争四起,這些外國機構都希望日本能象亞洲其他國家一樣,迅速淪于西方的統治之下。
但是,與中國的文人學土完全不同,日本年輕的新領一導一人認識到,他們已在某些領域受到阻礙;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并能夠對此做些事情,并且知道應該做些什麼。
如果有人指出,即使在日本閉關自守的幾個世紀中,日本領一導一人也不怕麻煩地去了解歐洲發展的情況,那絲毫不令人奇怪。
事實上,允許荷蘭人繼續留在日本經商,主要是為了向他們打聽外部世界的情況。
幕府和諸氏族都提倡軍事工業,維持學習外國語言和外國課本的學校。
當時,總的知識水平已達到這樣的程度:在自然科學方面,物理學已從化學中分離出來;在醫學方面,學生們在諸如外科學、
在長崎海軍學校,隻是在數學,天文學和物理學的基礎打牢之後,才開始教授航海和射擊課程。
換句話說,日本人對西方文化始終更具鑒别力,更易産生反應。
這一點在下面這段贊揚美國的頌文中得到清楚說明;這篇頌文大約是在中國皇帝傲慢地通和喬治三世國王,說中國不需要西方蠻族的任何東西的同時,由一位日本學者撰寫而成的。
談到漂亮的建築物,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與英國相比。
在制造一精一美産品方面,也沒有一個國家能比得上英國。
在荷蘭人輸入的商品中,沒有什麼比表更珍貴的了。
有些表做得非常一精一緻,以緻于要有剖開頭發的本領方可制作。
倫敦被認為是世界上将這種工藝品制作得最好的地方,其次是法國的巴黎,再就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實際上,在這三個首都中生活的人民是這個世界上無與倫比的,他們是最高明的人。
……這三座城市的人民盡避同其他人一樣都是凡人,卻如此出類拔萃,這是為什麼呢? 根據上述背景,不難理解:為什麼一旦西方人入侵,日本人的做法就完全不同于中國人。
這種差别從一開始就很明顯;當時的英國官員埃爾金伯爵在以下這段值得注意的話中對這種差别作了描述: 中國人和日本人在習慣和感覺方式方面存在着差别,這一差别無疑有這樣一個結果:在中國人不斷後退,并很可能會繼續後退到帝國徹底崩潰時,日本人即使不實際處于逐漸進步的狀态之中,也處在從即将灑向他們的一片強光中得益的狀态之中,處在利用那些中國人不屑一顧、而日本人在開始更加了解我們對多半不但能夠采納并急于采納的進步和發明的狀态之中。
埃爾金伯爵的預言的正确一性一很快得到證實。
1868年,天皇頒布了一篇警文(即"五條誓文"),其目的在于平息全國一騷一亂,闡明新政權的目标。
這個文件着重強調了兩大點:"廣興會議,萬機決于公論,""破除舊習。
…求知識于世界"。
事實上,西方思想和西方物品在19世紀70年代已大為流行起來。
吃牛肉、穿長褲、攜帶雨傘、炫耀手表和鑽石戒指等現象開始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