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印度
關燈
小
中
大
這一變化的原因:"如果我們能保持許多沒有政治權力、僅僅作為王室工具的土著之邦,那麼,我們隻要維持自己的海上霸權,就能在印度生存。
"另一位總督利頓勳爵在ZO年後宣布:"從今以後,我們應使英國君主支持強大的土著貴族的希望、抱負、意見和利益。
" 顯然,無論在印度的英國官員怎樣真誠,他們與印度人的看法沒有什麼直接的接觸。
他們大多誠心誠意地試圖了解和糾正一個巨大的、沒有代表一性一的官僚政體所固有的種種弊病。
但是,他們的先入之見自然是英國人的,這就阻止他們看出他們所作出的決定的全部含意和影響。
例如,作為英國人,他們通常把采用英國法律看作是一種很大的恩惠,而實際上,這常常起了社會分裂的媒介物的作用。
我們現在将考察英國對其印度帝國的故意的或無意的影響。
四、英國的影響 經濟的影響英國對印度的影響首先表現在經濟領域,從英國人到達印度尋找市場和商品起,情況自然會這樣。
特别是在美國人成為印度的主人後,他們決定一性一地影響了印度的經濟,雖然常常是無意的。
康華裡勳爵以其1793年重大的固定賦額法在恒河下遊區引進一種土地私有财産的形式時,情況就是如此。
以往,收稅人一向是國家官員,負責從指定給他們的許多村莊那裡獲得國家的一份收成。
但這時,造些收稅人轉變成英國式的地主即地稅包收者,而大部分村民雖然從前享有使用土地的世襲權利,可這時卻處于地主可随時令其退稅的租傭人的地位。
據估計,新地主每年從農民那裡收到3O0萬英鎊多一點的地租,但是,他們必須将其中的十一分之十轉交給英國當局,留下十一分之一歸自己。
這種安排的"永久"一性一在于要求地稅包收者每年轉交的地租總數在以後所有時間裡依然如故。
事實證明,這對新地主來說是一筆橫财,因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新地主每年收集的地租在1,200萬英鎊至義000萬英鎊之間,而他們交納給國家的依舊是原先的30O萬英鎊。
後來的總督威廉·本廷克勳爵對這種奇怪的合同背後的動機作了如下解釋: 如果……要得到安全就需要反對民衆的一騷一動或革命的話,我應該說,固定賦額法雖然就其他許多方面和其最重要的實質而言是一個失敗,但至少具有這樣一個巨大的優點:創造了一大批富裕的土地擁有者,他們極其關心的是繼續英國的統治和完全控制人民群衆。
英國人的确獲得了地稅包收者的忠心,但是,他們也在村莊引起一個他們完全沒有預見到的革命。
過去的公地安排這時在個體所有制、契約法、抵押權、扣押财物和拍賣面前讓位。
從前,對田賦的征收相當靈活,而這時,稅額固定,賦稅必須在規定的一天被交納,否則就得拿出私有财産進行由公家主持的拍賣以償還欠稅。
此外,這些奇怪的新法律由說外國語的外國官員實施,通常,這些外國官員幾乎不了解當地的問題和習俗。
在這些情況下,許多印度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或者絕望地陷于負債的境地。
印度村莊傳統的、非商業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漸漸地然而不可抗拒地結束了。
為了履行新的與财政有關的職責,農民們必須放棄他們的自然經濟,緻力于生産能在世界市場上出一售的商品。
這些商品通過新建的鐵路網被運送到海港;鐵路網到1870年時全長4,000哩,到1880年時全長7,000哩,到1939年時全長41,00O哩。
蘇伊士運河的通航使貨船在倫敦和卡拉奇之間行駛的距離從10,800哩減少到6,100哩,從而便利了印度原料的出口。
因而,印度成為世界重要的原料産地。
小麥、棉花和黃麻分别從旁遮普、孟買和孟加拉源源地流一出。
此外,運走商業一性一作物的同樣的鐵路又把廉價的、機械制造的工業産品帶回給村莊。
這些情況逐漸破壞了自遠古以來努力從事其手藝的鄉村工匠的地位。
能夠靠為同村人服務所得的東西過活的鄉村工匠愈來愈少。
正是這同樣的情形早先随着工業化的到來曾發生于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
但是,在這些情況下,工匠們能在城市中出現的新工廠裡找到工作。
不過,在印度,沒有發生過這種能吸收大批被迫離鄉背井的人的工業化。
英國并不試圖促進印度的制造業,而且在關鍵時刻還積極地加以阻止。
甚至在19世紀初葉,進入印度的英國棉織品和絲織品交納3.5%的稅,一毛一織品交納2%的稅,而輸入英國的印度棉織品、絲織品和一毛一織品分别交納10%、20%和30%的稅。
在1814至1844年的30年間;輸入英國的印度棉織品的件數從125萬件下降到63000件,而出口印度的英國棉布從100萬碼不足上升到5100萬碼以上。
不僅印度的紡紗工和織布工,而且還有制革工、熔鑄工、鍛工、造船水工和其他許多人,都屈服于來自英國工廠的一浪一潮。
這無數受排擠的人能走向何處呢?他們隻能轉而依靠農業,從而對土地産生了可怕的超壓力!土地至今仍是印度經濟的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同時,這一人口壓力因人口的穩步增長而加強。
由于西方的醫療科學、衛生措施和饑荒救濟安排,印度的人口從1872年的25500萬上升到1921年的30500萬。
社會的影響這些經濟的發展自然對印度人民産生深遠的影響,但是,這一影響有益還是有害是一個需要辯論的問題。
事實不全支持一種觀點或另一種觀點。
無疑,英國的統治促進了印度的經濟發展;這反映在灌溉工程的擴大、鐵路網的敷設、孟加拉煤田和緬甸油田的開辟、拉尼甘傑近代鋼鐵廠的建立、茶葉種植園和咖啡種植園的發展以及金融機構和合股組織的增多等方面。
所有這一切意味着更大的生産率,這一生産率使印度在1914年時供養的人口比在18世紀時所可能供養的人口大得多。
但是,問題仍在于這一較大的人口是否比在英國統治前時期較小的人口更富裕。
由于證據不完全,無法給予明确的回答。
可以肯定的是,土地占有制方面的變化和鄉村手工業的衰落帶來了普遍的苦難。
這不僅在農村産生人口壓力和失業,而且還引起社會混亂和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農民不再對村莊的一份土地擁有世襲的權利。
相反,農民成為無助的佃農,為貪婪的地主即占有土地的農民幹活,而後者則受他們既無法理解又不能控制的一個變動的世界市場的支配。
随着時間的推移,愈來愈大的一部分農田落人放債者和大富豪的手中。
此外,鄉村經濟的轉變逐漸破壞了鄉村制度。
聯合家庭由于其成員在村在外面找到工作機會、由于傳統的公共一精一神讓位于個人主義而受到削弱。
種姓等級制度仍然是一種宗教的、禮儀的制度,但工,其重要一性一和有效一性一由于外部世界對鄉村日常生活的沖擊而減弱。
同樣,鄉村自治委員會由于各種政一府部門接管愈來愈多的鄉村自治委員會的職責而衰退。
無疑,所有這一切變化對印度普通村民來說,是使人非常不安、令人非常不快的。
農村的經濟、社會混亂應該由新的城市中心所提一供的機會來加以平衡。
商業和工業的增長導緻大城市如孟買、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與工業城市如艾哈邁達巴德和賈姆謝德布爾的發展。
在這些中心出現了一個中産階級,它由地産和城市财産的所有人、政一府官員、商人以及各種專門職業者如律師、醫生和記者組成。
到1914年,城市人口大約相當于印度總人口的10%。
印度人民并沒有由于西方的影響而境況更好,很可能境況更壞。
為什麼呢?其基本原因就在于上述發展不足以吸收農村大批被迫離鄉背井的人。
不過,應該提到,城市中的新興中産階級代表了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政治改革,這一改革最後将改變印度的面貌和印度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
中産階級取代了已為英國征服者所驅逐的舊的統治集一團一,并提一供了促進正在迅速發展的。
民族主義運動和新的思潮的推動力;民族主義運動和新思潮正在使印度恢複生氣。
文化的影響在英國人征服印度之後的大約半個世紀裡,英國人沒有試圖把自己的文化強加于印度。
他們忙于作出行政、财政和司法方面的安排。
因此,他們使原有的教育制度沒受到幹擾,但也未得到支持。
初等教育繼續由印度教或穆斯林的鄉村學校提一供。
但是,高等學問衰落了,因為它不再受到土著王公和貴族的通常的贊助。
到1811年,總督明托勳爵警告說,印度的科學和文學正在非常迅速地退化,如果政一府不幹預,文藝複興也許會因為書籍和教師的缺乏而變得沒有希望。
兩年後,政一府确作出了反應:為"複興、改善文學和鼓勵有學問的當地人"而提一供了每年10000英鎊的補助金。
1823年以前,政一府沒有為履行這一立法做過什麼事;1823年時,政一府任命了一個公共教育委員會來花費已積累起來的補助金。
這個委員會決定它應該贊助的不是英國式的教育,而是基于梵語。
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東方式的教育。
這并不出人意外,因為英國學者已發現了印度的文化遺産,并對印度的文化遺産、尤其是對印度和歐洲的雅利安人的共同起源印象極深。
例如,威廉·瓊斯爵士贊美梵語,說它"具有奇妙的結構,比希臘語更完美,比拉丁語更詞彙豐富,比這兩者更優美得多"。
但是,有些印度人反對這一決定,因為他們希望學習英語以便在新政一府中找到工作。
這些反對者中更有遠見的人為了使他們的同胞可得到整個西方學問的主體,贊成西方式的教育。
最傑出的是著名的孟加拉學者拉姆·莫漢·羅伊,我們不久将考察他的生涯。
羅伊曾于1823年給總督會信,斷言傳統式的教育僅僅是"用語法上的細微之處和形而上學的區别來裝滿青年人的頭腦,而這些東西對
"另一位總督利頓勳爵在ZO年後宣布:"從今以後,我們應使英國君主支持強大的土著貴族的希望、抱負、意見和利益。
" 顯然,無論在印度的英國官員怎樣真誠,他們與印度人的看法沒有什麼直接的接觸。
他們大多誠心誠意地試圖了解和糾正一個巨大的、沒有代表一性一的官僚政體所固有的種種弊病。
但是,他們的先入之見自然是英國人的,這就阻止他們看出他們所作出的決定的全部含意和影響。
例如,作為英國人,他們通常把采用英國法律看作是一種很大的恩惠,而實際上,這常常起了社會分裂的媒介物的作用。
我們現在将考察英國對其印度帝國的故意的或無意的影響。
四、英國的影響 經濟的影響英國對印度的影響首先表現在經濟領域,從英國人到達印度尋找市場和商品起,情況自然會這樣。
特别是在美國人成為印度的主人後,他們決定一性一地影響了印度的經濟,雖然常常是無意的。
康華裡勳爵以其1793年重大的固定賦額法在恒河下遊區引進一種土地私有财産的形式時,情況就是如此。
以往,收稅人一向是國家官員,負責從指定給他們的許多村莊那裡獲得國家的一份收成。
但這時,造些收稅人轉變成英國式的地主即地稅包收者,而大部分村民雖然從前享有使用土地的世襲權利,可這時卻處于地主可随時令其退稅的租傭人的地位。
據估計,新地主每年從農民那裡收到3O0萬英鎊多一點的地租,但是,他們必須将其中的十一分之十轉交給英國當局,留下十一分之一歸自己。
這種安排的"永久"一性一在于要求地稅包收者每年轉交的地租總數在以後所有時間裡依然如故。
事實證明,這對新地主來說是一筆橫财,因為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新地主每年收集的地租在1,200萬英鎊至義000萬英鎊之間,而他們交納給國家的依舊是原先的30O萬英鎊。
後來的總督威廉·本廷克勳爵對這種奇怪的合同背後的動機作了如下解釋: 如果……要得到安全就需要反對民衆的一騷一動或革命的話,我應該說,固定賦額法雖然就其他許多方面和其最重要的實質而言是一個失敗,但至少具有這樣一個巨大的優點:創造了一大批富裕的土地擁有者,他們極其關心的是繼續英國的統治和完全控制人民群衆。
英國人的确獲得了地稅包收者的忠心,但是,他們也在村莊引起一個他們完全沒有預見到的革命。
過去的公地安排這時在個體所有制、契約法、抵押權、扣押财物和拍賣面前讓位。
從前,對田賦的征收相當靈活,而這時,稅額固定,賦稅必須在規定的一天被交納,否則就得拿出私有财産進行由公家主持的拍賣以償還欠稅。
此外,這些奇怪的新法律由說外國語的外國官員實施,通常,這些外國官員幾乎不了解當地的問題和習俗。
在這些情況下,許多印度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或者絕望地陷于負債的境地。
印度村莊傳統的、非商業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漸漸地然而不可抗拒地結束了。
為了履行新的與财政有關的職責,農民們必須放棄他們的自然經濟,緻力于生産能在世界市場上出一售的商品。
這些商品通過新建的鐵路網被運送到海港;鐵路網到1870年時全長4,000哩,到1880年時全長7,000哩,到1939年時全長41,00O哩。
蘇伊士運河的通航使貨船在倫敦和卡拉奇之間行駛的距離從10,800哩減少到6,100哩,從而便利了印度原料的出口。
因而,印度成為世界重要的原料産地。
小麥、棉花和黃麻分别從旁遮普、孟買和孟加拉源源地流一出。
此外,運走商業一性一作物的同樣的鐵路又把廉價的、機械制造的工業産品帶回給村莊。
這些情況逐漸破壞了自遠古以來努力從事其手藝的鄉村工匠的地位。
能夠靠為同村人服務所得的東西過活的鄉村工匠愈來愈少。
正是這同樣的情形早先随着工業化的到來曾發生于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
但是,在這些情況下,工匠們能在城市中出現的新工廠裡找到工作。
不過,在印度,沒有發生過這種能吸收大批被迫離鄉背井的人的工業化。
英國并不試圖促進印度的制造業,而且在關鍵時刻還積極地加以阻止。
甚至在19世紀初葉,進入印度的英國棉織品和絲織品交納3.5%的稅,一毛一織品交納2%的稅,而輸入英國的印度棉織品、絲織品和一毛一織品分别交納10%、20%和30%的稅。
在1814至1844年的30年間;輸入英國的印度棉織品的件數從125萬件下降到63000件,而出口印度的英國棉布從100萬碼不足上升到5100萬碼以上。
不僅印度的紡紗工和織布工,而且還有制革工、熔鑄工、鍛工、造船水工和其他許多人,都屈服于來自英國工廠的一浪一潮。
這無數受排擠的人能走向何處呢?他們隻能轉而依靠農業,從而對土地産生了可怕的超壓力!土地至今仍是印度經濟的最緊迫的問題之一。
同時,這一人口壓力因人口的穩步增長而加強。
由于西方的醫療科學、衛生措施和饑荒救濟安排,印度的人口從1872年的25500萬上升到1921年的30500萬。
社會的影響這些經濟的發展自然對印度人民産生深遠的影響,但是,這一影響有益還是有害是一個需要辯論的問題。
事實不全支持一種觀點或另一種觀點。
無疑,英國的統治促進了印度的經濟發展;這反映在灌溉工程的擴大、鐵路網的敷設、孟加拉煤田和緬甸油田的開辟、拉尼甘傑近代鋼鐵廠的建立、茶葉種植園和咖啡種植園的發展以及金融機構和合股組織的增多等方面。
所有這一切意味着更大的生産率,這一生産率使印度在1914年時供養的人口比在18世紀時所可能供養的人口大得多。
但是,問題仍在于這一較大的人口是否比在英國統治前時期較小的人口更富裕。
由于證據不完全,無法給予明确的回答。
可以肯定的是,土地占有制方面的變化和鄉村手工業的衰落帶來了普遍的苦難。
這不僅在農村産生人口壓力和失業,而且還引起社會混亂和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農民不再對村莊的一份土地擁有世襲的權利。
相反,農民成為無助的佃農,為貪婪的地主即占有土地的農民幹活,而後者則受他們既無法理解又不能控制的一個變動的世界市場的支配。
随着時間的推移,愈來愈大的一部分農田落人放債者和大富豪的手中。
此外,鄉村經濟的轉變逐漸破壞了鄉村制度。
聯合家庭由于其成員在村在外面找到工作機會、由于傳統的公共一精一神讓位于個人主義而受到削弱。
種姓等級制度仍然是一種宗教的、禮儀的制度,但工,其重要一性一和有效一性一由于外部世界對鄉村日常生活的沖擊而減弱。
同樣,鄉村自治委員會由于各種政一府部門接管愈來愈多的鄉村自治委員會的職責而衰退。
無疑,所有這一切變化對印度普通村民來說,是使人非常不安、令人非常不快的。
農村的經濟、社會混亂應該由新的城市中心所提一供的機會來加以平衡。
商業和工業的增長導緻大城市如孟買、馬德拉斯和加爾各答與工業城市如艾哈邁達巴德和賈姆謝德布爾的發展。
在這些中心出現了一個中産階級,它由地産和城市财産的所有人、政一府官員、商人以及各種專門職業者如律師、醫生和記者組成。
到1914年,城市人口大約相當于印度總人口的10%。
印度人民并沒有由于西方的影響而境況更好,很可能境況更壞。
為什麼呢?其基本原因就在于上述發展不足以吸收農村大批被迫離鄉背井的人。
不過,應該提到,城市中的新興中産階級代表了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政治改革,這一改革最後将改變印度的面貌和印度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
中産階級取代了已為英國征服者所驅逐的舊的統治集一團一,并提一供了促進正在迅速發展的。
民族主義運動和新的思潮的推動力;民族主義運動和新思潮正在使印度恢複生氣。
文化的影響在英國人征服印度之後的大約半個世紀裡,英國人沒有試圖把自己的文化強加于印度。
他們忙于作出行政、财政和司法方面的安排。
因此,他們使原有的教育制度沒受到幹擾,但也未得到支持。
初等教育繼續由印度教或穆斯林的鄉村學校提一供。
但是,高等學問衰落了,因為它不再受到土著王公和貴族的通常的贊助。
到1811年,總督明托勳爵警告說,印度的科學和文學正在非常迅速地退化,如果政一府不幹預,文藝複興也許會因為書籍和教師的缺乏而變得沒有希望。
兩年後,政一府确作出了反應:為"複興、改善文學和鼓勵有學問的當地人"而提一供了每年10000英鎊的補助金。
1823年以前,政一府沒有為履行這一立法做過什麼事;1823年時,政一府任命了一個公共教育委員會來花費已積累起來的補助金。
這個委員會決定它應該贊助的不是英國式的教育,而是基于梵語。
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東方式的教育。
這并不出人意外,因為英國學者已發現了印度的文化遺産,并對印度的文化遺産、尤其是對印度和歐洲的雅利安人的共同起源印象極深。
例如,威廉·瓊斯爵士贊美梵語,說它"具有奇妙的結構,比希臘語更完美,比拉丁語更詞彙豐富,比這兩者更優美得多"。
但是,有些印度人反對這一決定,因為他們希望學習英語以便在新政一府中找到工作。
這些反對者中更有遠見的人為了使他們的同胞可得到整個西方學問的主體,贊成西方式的教育。
最傑出的是著名的孟加拉學者拉姆·莫漢·羅伊,我們不久将考察他的生涯。
羅伊曾于1823年給總督會信,斷言傳統式的教育僅僅是"用語法上的細微之處和形而上學的區别來裝滿青年人的頭腦,而這些東西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