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上)
關燈
小
中
大
英國革命經曆過五個階段就夠了。
從1642至1645年的第一階段為内戰階段,在這階段中,保是一黨一人被奧利弗·克倫威爾組織的著名的新模範軍擊潰。
在1645至1649年的第二階段間,一種後來在1792年的法國革命和1917年的俄國革命中也得到重複——不過,帶有某些變化——的形勢發展起來。
在得勝的情教徒當中,出現了溫和派和激進派之間的分裂。
溫和派由克倫威爾領導,戰勝了約翰·利爾伯恩領導的激進派。
當查理于1649年被處死時,克倫威爾當上了稱為共和政體的英格蘭共和國的首腦。
從1649至1660年的第三階段間,克倫威爾和他的清教徒追随者極其有效、虔誠地統治着英國。
這是各種宗教權利受到抑制、宗教問題得到解決的時期。
克倫威爾死于1658年,繼他之後擔任共和政體的護國公的是他的兒子理查。
後者是個庸碌無能的人,而且,國民已對在清教徒治下的受限制的、簡樸的生活感到厭倦。
因此,斯圖亞特王朝得到複辟;結果,從1660至1688年的第四階段稱為王政複辟時期。
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查理二世(1660-1685年在位)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年在位)沒有取消、也不能夠取消共和國的種種改革。
但是,他們确試圖恢複個人統治。
這一點,加之他們追随法國王室、鼓勵天主教,使他們愈來愈不得人心。
最後,詹姆斯二世随着1688年的光榮革命的到來而被推翻;光榮革命标志着英國革命的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
新的統治者是詹姆斯一世的女婿、奧蘭治的威廉。
1689年,威廉接受了闡明國會至高無上的基本原則的權利法案。
這一法案規定:國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經國會同意,不得提高稅收或保持軍隊;若沒有法律手續,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
這些規定并不意味着英國已成為一個民一主國。
直到19世紀後期确立起普選制時,才實現這一目标。
但是,1689年的這一法案确一勞永逸地确立了國會的最高權力,并在這情況下,結束了幾乎早半個世紀就已開始的美國革命。
從世界曆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于确定并貫徹了自一由主義的原則。
這是可預料到的,因為英國革命實質上是中産階級的事。
支持國會的商人和小斌族考慮着兩個主要目标——宗教信仰自一由和個人及财産的安全。
但是,在清教徒方面,關于這些事并沒有取得一緻意見。
許多相沖突的觀點得到闡述和熱烈的辯論。
例如,就宗教來說,一股名符其實的非正統見解的急流噴一湧而出,許多新教派相繼出現,其中包括公理會教派、浸禮會教派和貴格會教派。
當時,長老會教徒正在力求将他們的教派建立為一個全國一性一的組織,對所有公民實行其教規。
這些宗教分歧顯然必須得到調解,否則國會的勝利就會受到破壞、國家本身也許會垮掉。
正是在這些情況下,宗教信仰自一由這一基本的自一由主義教義被制訂和确立。
不僅基于權宜之計,也基于原則,人們開始普遍同意,試圖強迫人們接受某種信仰是不道德的、也是無效的。
誠然,英國聖公會仍然是官方的、受國家支持的教派,其成員在擔任政一府職務和其他方面受到優待。
但是,總的講,當時已确立這一原則:良心的自一由應授予所有既不威脅公共秩序也不幹涉其他人的崇拜儀式的基督教徒。
關于人權和财産權利的問題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論,這問題甚至比宗教問題更明顯地在清教徒中間劃分出右翼和左翼兩派。
分裂是随着新模範軍的普通士兵開始感到他們的利益正受到官員和國會的忽視而逐漸發生的。
這些士兵經過四年成功的作戰之後,獲得了新思想和新觀點。
他們已在戰鬥中擊敗了較優者,作為勝利者,跨進了英國某些最堂皇的大廈。
這導緻他們對大人物們的權威表示懷疑,并相信他們自己的能力。
正如一位權威所說的,"簡單地說,繪普通人一個機會,讓他們嘗嘗權力的可能一性一并說出自己的見解,是英國内戰的偉大成就之一,隻是這些成就是偶然的。
" 普通人确實說出了自己的見解!在提出大量的意見時,普通人除了要求良心的完全自一由以外,還要求有一個民一主共和國和消除經濟上的苦難。
這方面表達得較清楚有力的是平均派;平均派是給予一個主要由城市下中層階級和農村佃戶發起的群衆運動的一個輕蔑名宇。
平均派的首領是約翰·李爾本即"生而自一由的約翰",他的艱苦的一生反映了其追随者所受到的磨煉和他們的抱負。
17世紀30年代,内戰爆發前,他因散發未經許可的印刷品而被國王的星法院關押;由長期國會釋放後,他應征入伍,在布倫特福被俘,因重大叛國罪而受審,險些地在國王手下被絞死;後來,他被交換遣返;他作戰勇敢;他在戰鬥中受傷;他因不接受與蘇格蘭人聯合後被強加的[長老會的]嚴肅盟約,退出國會軍隊;接着,他因未經許可的印刷業而坐牢(内戰期間,他與整整一系列秘密的印刷機有關);因為诽謗下議院議長、诽謗曼徹斯特伯爵和其他人,他經常進出倫敦塔監獄;他試圖改革倫敦商業中心區的政一府,試圖打破冒險商公司對羊一毛一貿易的壟斷;他在新模範軍中組織反對國會的活動;然後,他成為平均派運動的代言人;他經常起來反對克倫威爾,他相信克倫威爾背叛了他們曾為之浴血奮戰的自一由的事業;他曾兩次在民衆響亮的歡呼聲中被宣判無罪;他也遭到過流放,回來後,又受到被激怒了的政一府的監禁,1655年,離去世僅一、二年時,他成為一名貴格派教徒。
平均派為根本的政治上的不滿提一供了領導,制訂了成文的綱領;在綱領中,系統地提出了模範軍普通士兵們的種種要求。
如此,一份宣言《人民公約》給制訂出來;這份公約于1649年呈遞國會,現被說成是"歐洲曆史上第一部成文憲法"。
它明白地宣布了自一由主義的某些基本原則:首先,個人從自然界得到某些不可分割的權利即國家和教會所不能剝奪的天賦權利;其次,是人民一主權的原則,即一切政治權力僅僅是由人民授予的。
在這些原則的基礎上,軍隊的代言人要求實行許多具體的改革,這些改革如今被大家公認為是一個民一主立憲國家的基礎。
它們包括宗教信仰自一由、一部成文憲法、男公民普選制、兩年一屆的國會、财産和公民權利的更大範圍的傳播以及死刑、債務監禁、長子繼承權和一切封建占有權的終止。
國會從未被迫按《人民公約》行一事。
克倫威爾有足夠的力量監禁李爾本和鎮壓軍隊中的不滿集一團一。
這并不意味着平均派對他們同時代的人沒有影響。
下議院為建立共和政體而通過的法規中也包括了平均派的基本原則:"就人間而言,人民是所有公正的權力的起源,"下議院議員"是由人民選舉出來的,代表人民,擁有這國家中最高的權力"。
如果國會如此樂于接受人民一主權的原則,那麼,使國會與平均派對立的争端又是什麼呢?回答可以在"人民"一詞的定義中找到。
克倫威爾及其追随者認為,應該參加對下議院議員的選舉的"人民"是那些在王國中有着"真正的或永久的利益"的人——即财産所有人,而平均派則堅持認為,"任何出生在英國的男子都應當……對議員“國會成員〕的選舉有發言權。
"因而,争端在立憲議會政體和民一主政體之間。
贊成民一主政體的人們中的許多人之所以贊成,是因為他們打算利用自己的選票引起社會改革,而克倫威爾及其追随者因害怕這類改革,則堅決反對平均派。
事實上,17世紀在英國進行着兩種革命。
第一種是小斌族和資産階級的政治革命;小斌族和資産階級感興趣的是赢得在社會上有地位所必需的公民自一由和宗教自一由。
第二種是下中層階級和佃農的社會革命;下中層階級和佃農要求完全的宗教平等和政治平等、要求給窮人以豐富的食品,具有小财産所有人階層的眼光。
17世紀英國的社會革命失敗了,就象後來18世紀法國的社會革命失敗一樣。
在前後兩種情形下,領導者都缺乏獲取勝利所必需的人數優勢、組織和成熟度。
他們的時機到19世紀後期才來臨;那時,工業革命已培養出極其大量的、有階級覺悟的城市無産階級。
城市無産階級又發展起與資産階級的自一由主義截然不同且反對資産階級的自一由主義的自己的思想意識——社會主義。
三、啟蒙運動 17世紀英國發生大變動以後,歐洲政治革命的第二階段是在1789年法國革命之前的一個世紀中出現的所謂的啟蒙運
從1642至1645年的第一階段為内戰階段,在這階段中,保是一黨一人被奧利弗·克倫威爾組織的著名的新模範軍擊潰。
在1645至1649年的第二階段間,一種後來在1792年的法國革命和1917年的俄國革命中也得到重複——不過,帶有某些變化——的形勢發展起來。
在得勝的情教徒當中,出現了溫和派和激進派之間的分裂。
溫和派由克倫威爾領導,戰勝了約翰·利爾伯恩領導的激進派。
當查理于1649年被處死時,克倫威爾當上了稱為共和政體的英格蘭共和國的首腦。
從1649至1660年的第三階段間,克倫威爾和他的清教徒追随者極其有效、虔誠地統治着英國。
這是各種宗教權利受到抑制、宗教問題得到解決的時期。
克倫威爾死于1658年,繼他之後擔任共和政體的護國公的是他的兒子理查。
後者是個庸碌無能的人,而且,國民已對在清教徒治下的受限制的、簡樸的生活感到厭倦。
因此,斯圖亞特王朝得到複辟;結果,從1660至1688年的第四階段稱為王政複辟時期。
斯圖亞特王朝的國王查理二世(1660-1685年在位)和詹姆斯二世(1685-1688年在位)沒有取消、也不能夠取消共和國的種種改革。
但是,他們确試圖恢複個人統治。
這一點,加之他們追随法國王室、鼓勵天主教,使他們愈來愈不得人心。
最後,詹姆斯二世随着1688年的光榮革命的到來而被推翻;光榮革命标志着英國革命的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階段。
新的統治者是詹姆斯一世的女婿、奧蘭治的威廉。
1689年,威廉接受了闡明國會至高無上的基本原則的權利法案。
這一法案規定:國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經國會同意,不得提高稅收或保持軍隊;若沒有法律手續,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
這些規定并不意味着英國已成為一個民一主國。
直到19世紀後期确立起普選制時,才實現這一目标。
但是,1689年的這一法案确一勞永逸地确立了國會的最高權力,并在這情況下,結束了幾乎早半個世紀就已開始的美國革命。
從世界曆史的觀點看,英國革命的主要意義在于确定并貫徹了自一由主義的原則。
這是可預料到的,因為英國革命實質上是中産階級的事。
支持國會的商人和小斌族考慮着兩個主要目标——宗教信仰自一由和個人及财産的安全。
但是,在清教徒方面,關于這些事并沒有取得一緻意見。
許多相沖突的觀點得到闡述和熱烈的辯論。
例如,就宗教來說,一股名符其實的非正統見解的急流噴一湧而出,許多新教派相繼出現,其中包括公理會教派、浸禮會教派和貴格會教派。
當時,長老會教徒正在力求将他們的教派建立為一個全國一性一的組織,對所有公民實行其教規。
這些宗教分歧顯然必須得到調解,否則國會的勝利就會受到破壞、國家本身也許會垮掉。
正是在這些情況下,宗教信仰自一由這一基本的自一由主義教義被制訂和确立。
不僅基于權宜之計,也基于原則,人們開始普遍同意,試圖強迫人們接受某種信仰是不道德的、也是無效的。
誠然,英國聖公會仍然是官方的、受國家支持的教派,其成員在擔任政一府職務和其他方面受到優待。
但是,總的講,當時已确立這一原則:良心的自一由應授予所有既不威脅公共秩序也不幹涉其他人的崇拜儀式的基督教徒。
關于人權和财産權利的問題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論,這問題甚至比宗教問題更明顯地在清教徒中間劃分出右翼和左翼兩派。
分裂是随着新模範軍的普通士兵開始感到他們的利益正受到官員和國會的忽視而逐漸發生的。
這些士兵經過四年成功的作戰之後,獲得了新思想和新觀點。
他們已在戰鬥中擊敗了較優者,作為勝利者,跨進了英國某些最堂皇的大廈。
這導緻他們對大人物們的權威表示懷疑,并相信他們自己的能力。
正如一位權威所說的,"簡單地說,繪普通人一個機會,讓他們嘗嘗權力的可能一性一并說出自己的見解,是英國内戰的偉大成就之一,隻是這些成就是偶然的。
" 普通人确實說出了自己的見解!在提出大量的意見時,普通人除了要求良心的完全自一由以外,還要求有一個民一主共和國和消除經濟上的苦難。
這方面表達得較清楚有力的是平均派;平均派是給予一個主要由城市下中層階級和農村佃戶發起的群衆運動的一個輕蔑名宇。
平均派的首領是約翰·李爾本即"生而自一由的約翰",他的艱苦的一生反映了其追随者所受到的磨煉和他們的抱負。
17世紀30年代,内戰爆發前,他因散發未經許可的印刷品而被國王的星法院關押;由長期國會釋放後,他應征入伍,在布倫特福被俘,因重大叛國罪而受審,險些地在國王手下被絞死;後來,他被交換遣返;他作戰勇敢;他在戰鬥中受傷;他因不接受與蘇格蘭人聯合後被強加的[長老會的]嚴肅盟約,退出國會軍隊;接着,他因未經許可的印刷業而坐牢(内戰期間,他與整整一系列秘密的印刷機有關);因為诽謗下議院議長、诽謗曼徹斯特伯爵和其他人,他經常進出倫敦塔監獄;他試圖改革倫敦商業中心區的政一府,試圖打破冒險商公司對羊一毛一貿易的壟斷;他在新模範軍中組織反對國會的活動;然後,他成為平均派運動的代言人;他經常起來反對克倫威爾,他相信克倫威爾背叛了他們曾為之浴血奮戰的自一由的事業;他曾兩次在民衆響亮的歡呼聲中被宣判無罪;他也遭到過流放,回來後,又受到被激怒了的政一府的監禁,1655年,離去世僅一、二年時,他成為一名貴格派教徒。
平均派為根本的政治上的不滿提一供了領導,制訂了成文的綱領;在綱領中,系統地提出了模範軍普通士兵們的種種要求。
如此,一份宣言《人民公約》給制訂出來;這份公約于1649年呈遞國會,現被說成是"歐洲曆史上第一部成文憲法"。
它明白地宣布了自一由主義的某些基本原則:首先,個人從自然界得到某些不可分割的權利即國家和教會所不能剝奪的天賦權利;其次,是人民一主權的原則,即一切政治權力僅僅是由人民授予的。
在這些原則的基礎上,軍隊的代言人要求實行許多具體的改革,這些改革如今被大家公認為是一個民一主立憲國家的基礎。
它們包括宗教信仰自一由、一部成文憲法、男公民普選制、兩年一屆的國會、财産和公民權利的更大範圍的傳播以及死刑、債務監禁、長子繼承權和一切封建占有權的終止。
國會從未被迫按《人民公約》行一事。
克倫威爾有足夠的力量監禁李爾本和鎮壓軍隊中的不滿集一團一。
這并不意味着平均派對他們同時代的人沒有影響。
下議院為建立共和政體而通過的法規中也包括了平均派的基本原則:"就人間而言,人民是所有公正的權力的起源,"下議院議員"是由人民選舉出來的,代表人民,擁有這國家中最高的權力"。
如果國會如此樂于接受人民一主權的原則,那麼,使國會與平均派對立的争端又是什麼呢?回答可以在"人民"一詞的定義中找到。
克倫威爾及其追随者認為,應該參加對下議院議員的選舉的"人民"是那些在王國中有着"真正的或永久的利益"的人——即财産所有人,而平均派則堅持認為,"任何出生在英國的男子都應當……對議員“國會成員〕的選舉有發言權。
"因而,争端在立憲議會政體和民一主政體之間。
贊成民一主政體的人們中的許多人之所以贊成,是因為他們打算利用自己的選票引起社會改革,而克倫威爾及其追随者因害怕這類改革,則堅決反對平均派。
事實上,17世紀在英國進行着兩種革命。
第一種是小斌族和資産階級的政治革命;小斌族和資産階級感興趣的是赢得在社會上有地位所必需的公民自一由和宗教自一由。
第二種是下中層階級和佃農的社會革命;下中層階級和佃農要求完全的宗教平等和政治平等、要求給窮人以豐富的食品,具有小财産所有人階層的眼光。
17世紀英國的社會革命失敗了,就象後來18世紀法國的社會革命失敗一樣。
在前後兩種情形下,領導者都缺乏獲取勝利所必需的人數優勢、組織和成熟度。
他們的時機到19世紀後期才來臨;那時,工業革命已培養出極其大量的、有階級覺悟的城市無産階級。
城市無産階級又發展起與資産階級的自一由主義截然不同且反對資産階級的自一由主義的自己的思想意識——社會主義。
三、啟蒙運動 17世紀英國發生大變動以後,歐洲政治革命的第二階段是在1789年法國革命之前的一個世紀中出現的所謂的啟蒙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