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工業革命(上)

關燈
事制鐵業的達比全家、制造瓷器的庫克沃西、經營棉紡織廠和參與政治活動的布賴特父子以及投身于科學的道耳頓和一愛一丁頓等人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中得到說明。

    擺脫常規和對個人責任的強調使在非國教徒中間産生很大一部分實驗者和發明者,而他們的節儉使他們把利潤再投資于實業而不是為奢侈的生活揮霍掉。

    非國教徒在英國的影響由于來自大一陸的同教派的人的流入而增大。

    例如,随着1685年南特敕令的撤銷,法國失去了相當多的經管企業的人才,尤其是在紡織工業中;他們都流入了英國。

     英國還在勞動力供一應方面占優勢;由于行會較早瓦解,由于對傳統的條塊農田的圈占,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

    行會及其多方面的限制的消失,使采用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和建立擁有動力機械的工廠更為容易。

    圈地于16世紀開始,繼續了三個世紀,在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葉達到最高一潮。

    自耕農時常不得不出賣勞動力,因為對公地和荒地的圈占使他們沒有土地放牧,也得不到燃料。

    較早時期的圈地是由羊一毛一價格的上漲促成的,因此,土地多半用于放牧。

    在較後的時期中,為迅速發展的城市生産糧食的需要變得更為重要,因此,被圈占的土地由人們用最新的、有效的方法加以耕種。

    這些方法包括用輪作制代替讓田地休閑這種一浪一費土地的舊方法、選育優良種無用科學培育法改良牛的品種以及研制某些農業機械如馬拉的耕耘機和自動的播種機。

     如果處于從中世紀繼承下來的條塊農田的耕種制之下,這些改革本不可能實現。

    然而,由于圈地,人們有可能完成這些改革,而且,這樣做是很有利的。

    當時,農産品市場正在擴大,種種新技術使産量的顯著增長成為可能。

    湯森子爵曾園緻力于用蕪菁進行輪作而被稱為"蕪菁湯森",他在自己的土地上使小麥每英畝的産量從10蒲式耳增至24蒲式耳。

    1710至1795年間,羅伯特·貝克韋爾的科學培育法有可能使小牛的平均重量從50磅增至148磅,使菜牛的平均重量從370磅增至800磅,使綿羊的平均重量從28磅增至80磅,使羔羊的平均重量從18磅增至50磅。

    因而,從經濟觀點看,因地顯然使人們能向前邁進一大步。

     但是,從社會觀點看,情況究全不同。

    1714至1820年間,英國有600萬英畝以上的土地被圈占。

    這意味着嚴重的混亂和苦難。

    貧窮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當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則,就不得不去城裡尋找工作。

    英國自耕農被大批地逐出家園這一現象把關心社會的個别人吓壞了,他們直言不諱地起來反對。

    雖然圈占土地的過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業革命而言,它履行了兩個必不可少的職責——它為工廠提一供了勞動力,為城市提一供了糧食。

    因此,因地可以看作是英因工業在19世紀居首位的一種先決條件。

    圈地确也在歐洲一些别的國家發生過,但在程度上要小得多。

    例如,在法國,法國革命為農民提一供了更多的土地,從而增加了他們對故鄉的依戀,使他們不願意收拾行李上别處。

     三、工業革命:第一階段,1770-1870年 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于一小群一發明者的天才。

    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

    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

    作為種種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但是,由于缺乏刺激,它們未被應用于工業。

    例如,蒸汽動力的情況就是如此。

    蒸汽動力在希臘化時代的埃及已為人們所知道,甚至得到應用,但是,僅僅用于開關廟宇大門。

    不過,在英國,為了從礦井裡一抽一水和轉動新機械的機輪,急需有一種新的動力之源。

    結果引起了一系列發明和改進,直到最後研制出适宜大量生産的蒸汽機。

     這種由需要導緻發明的模一式從棉紡織工業的發展中可清楚地覺察出來。

    棉紡織工業最先實現機械化,因為英國公衆已愈來愈喜一愛一最初是從印度進口的棉織品。

    事實上,對棉織品的使用已非常廣泛,因此,強大的舊一毛一紡行業在1700年設法通過了禁上進口棉布或棉織品的法律。

    不過,這條法律并未禁止棉布的制造。

    這就為當地工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機會,有魄力的中間人很快就完全利用了這一機會。

    當時的問題在于如何充分地加速紡紗和織布,以滿足巨大的、受保護的國内市場的需要。

    那時所采用的工具基本上和羅馬人所使用的工具相同。

    唯一的例外是約翰·凱發明的、于1733年取得其專利權的"飛梭"——一種能使緯紗來回穿越經紗的速度得到加快的簡單的彈跳裝置。

    但是,僅有"飛梭"是不夠的,于是,人們為鼓勵那些促進了生産的發明,謹慎地開展了一場協調一緻的運動。

    1754年,"技藝、制造業及商業獎勵會"成立,該會為已被确定的成就提一供金錢、獎章和其他報酬。

    例如,176O年,它為一台紡紗機提一供了一筆獎金,并解釋道,"一毛一織品、亞麻織物和棉布的制造商發現,要在夏季即紡紗工人忙于收割莊稼時獲得足夠數量的人手,是極其困難的。

    " 這些有利條件導緻一系列發明,使棉紡織工業有可能到1830年時完全實現機械化。

    新發明中,理查德·阿克賴特的水力紡紗機(176一9年)、詹姆斯·哈格裡夫斯的多軸紡紗機(177O年)和塞缪爾·克朗普頓的走錠紡紗機(1779年)是十分出色的。

    水力紡紗機能在皮輥之間紡出又細又結實的紗;用多軸紡紗機,一個人能同時紡8根紗線,後來是16根紗線,最後為100多根紗線;走錠紡紗機也稱為"缪爾"(騾子)紡紗機,因為它結合了水力紡紗機和多軸紡紗機的優點。

    所有這些新紡紗機很快就在生産出比織布工所能處理的多得多的紗線。

    有位名叫埃德蒙·卡特賴特的牧師試圖矯正這種不平衡狀态,他在1785年取得了一種最初由馬驅動、1789年以後由蒸汽驅動的動力織機的專利權。

    這種新發明物制作粗陋,在商業上無利可圖。

    但是,經過ZO年的改進之後,其最嚴重的缺點得到了糾正。

    到19世紀2O年代,這種動力織機在棉紡織工業中基本上已取代了手織織布工。

     正如紡紗方面的發明導緻織布方面相應的發明一樣,某一工業中的發明促進了其他工業中相應的發明。

    新的棉紡機引趄對動力的需要,這種動力較傳統的水車和馬所能提一供的動力更充裕、更可靠。

    約1702年前後,一台原始的蒸汽機已由托馬斯·紐科門制成,并被廣泛地用于從煤礦裡一抽一水。

    但是,比起它所提一供的動力來,它消耗燃料太多,所以經濟上僅适用于煤田本身。

    1763年,格拉斯哥大學的技一師詹姆斯·瓦特開始改進紐科門的蒸汽機。

    他同制造商馬修·博爾頓結成事業上的夥伴關系,博爾頓為相當昂貴的實驗和初始的模型籌措資金。

    這一事業證明是極其成功的;到1800年即瓦特的基本專利權期滿終止時,已有500台左右的博爾頓-瓦特蒸汽機在使用中。

    其中38%的蒸汽機用于一抽一水,剩下的用于為紡織廠、煉鐵爐、面粉廠和其他工業提一供旋轉式動力。

     蒸汽機的曆史意義,無論怎樣誇大也不為過。

    它提一供了治理和利用熱能、為機械供給推動力的手段。

    因而,它結束了人類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的由來已久的依賴。

    這時,一個巨大的新能源已為人類所獲得,而且不久,人類還能開發倘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礦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氣。

    如此,開始了一種趨向,它導緻目前的局面:西歐和北美洲每人可得到的能量分别為亞洲每人的11.5倍和29倍。

    這些數字的意義在一個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直接依賴于所能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