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清軍大舉進攻西南及永曆朝廷的播遷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清軍三路進攻貴州、雲南
孫可望的發動叛亂和兵敗降清,在清廷看來無異是天賜良機,可以利用南明的内讧,一舉蕩平黔、滇,實現統一大業了。
1657年(順治十四年,永曆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廷正式下達三路進軍西南的诏谕:一,任命平西王吳三桂為平西大将軍與固山額真墨勒根侍衛李國翰率領所部由陝西漢中南下四川,進攻貴州;二,任命原定駐防江甯的固山額真趙布泰為征南将軍,統兵南下湖南,由經略洪承疇撥給部分漢兵,取道廣西會同定藩下提督線國安部,北攻貴州;三,任命固山額真宗室羅托為甯南靖寇大将軍同固山額真濟席哈等統兵前往湖南,會合洪承疇節制的漢兵一道由湖南進攻貴州①。
1658年(順治十五年)正月初九日,清廷又任命信郡王多尼為安遠靖寇大将軍,同平郡王羅可铎、貝勒尚善、杜蘭、固山額真伊爾德、阿爾津、巴思漢、卓羅等帶領大批八旗兵南下,“專取雲南”,敕谕中明确規定“如貴州三路大兵有料理未盡者亦并加綏定”①,這意味着賦予多尼以節制三路清軍的指揮權。
多尼的任命雖距三路進軍的诏谕不到一個月,但實際上清廷的意圖是要看進攻貴州是否順利,再決定多尼率軍南下攻取雲南的日期。
由于李定國在平定孫可望叛亂後,舉措不當,不僅沒有及時部署針對清方必然乘釁發起的攻勢,反而為了“整頓”内部把久經戰陣的領兵大員調回昆明,從而嚴重削弱了同清方接境地區的防禦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清軍的三路進攻貴州進展得極為順利。
現分述如下: 羅托率軍于二月間到達湖南常德後,即會同經略洪承疇部左标提督李本深、右标提督張勇等部官兵一萬六千名進占辰州,另由偏沅巡撫袁廓宇領總兵李茹春、王平、南一魁、陳德等部官兵一萬一千名由寶慶進占武岡、新甯、城步、綏甯。
這月下旬到三月間,羅托、洪承疇指揮的清軍已經占領湖南沅州(今芷江)、靖州②,長期在湘西同清方相持的明軍全線潰敗。
清軍趁勝追擊,占領貴州鎮遠、黃平、平越州(今福泉);四月,占領省會貴一陽一①,南明安順巡撫冷孟饪兵敗而死②。
同年二月,平西王吳三桂、固山額真李國翰由陝西漢中統兵南下四川。
三月初四日到達保甯(今阆中市),初七日起經南部縣、西充縣向南推進,十四日到達合州,一路上人煙斷絕,“枳棘叢生,箐林密布,雖鄉導莫知所從。
惟描蹤伐木,伐一程木,進一程兵”。
吳三桂的記室(文案幕客)馬玉賦詩雲:“空山惟有啼鵑淚,剩屋曾無一乳一燕巢”,還自認“未足狀荒涼萬一”③。
南明鎮守重慶總兵杜子香棄城而逃,吳三桂部于四月初三日占領重慶。
當時川東、川西還駐有不少南明軍隊,吳三桂和李國翰為了遵守清廷谕旨會攻貴州,于十三日率領主力渡過長江向南推進,為防止後路被切斷,留下永甯總兵嚴自明和新設的重夔總兵程廷俊(原廣元副将)鎮守該城④。
吳三桂、李國翰軍取道四川綦江縣于二十五日進至貴州桐梓縣境的三坡、紅(虹)關、石台關①,這一帶山高路窄,“上則摩于九天,下則墜于重淵,人皆覆澀,馬皆釘掌,節節陡險,一夫可守”。
明将劉鎮國帶領兵員和大象扼險以守,被吳三桂軍擊敗②。
三十日,清軍占領遵義,明将郭李一愛一等率部卒五千餘名投降①。
五月初三日,吳軍繼續南下,經息烽、紮佐到達貴一陽一同甯南靖寇大将軍羅托會師。
十一日回師息烽,在開州(今貴州開一陽一)倒流水擊敗明總兵楊武部②。
不久,吳三桂返駐遵義,一面休養兵馬,一面招降南明官員,先後來歸的有水西宣慰司安坤、西一陽一宣慰司冉奇镳、蔺州宣慰司奢保受、興甯伯王興及部下七千餘人③。
趙布泰軍于二月初一日自武昌出發④,二十日到達湖南衡州。
洪承疇撥給經略标下左路總兵張國柱部兵三千名,于三月初五日赴廣西⑤,會合定藩下提督線國安部兵八千餘名,取道南丹州、那地州(在今廣西南丹縣西南),北上進入貴州境,經豐甯司(今貴州獨山縣地名上司),于五月間攻占獨山、都勻①。
到1658年(順治十五年)五月,清方三路大軍已經實現了會師貴州的戰略目标,占領了包括貴一陽一在内的全省大部分地方。
永曆朝廷雖然發動了局部的反攻,如給土司羅大順加官都督,讓他領兵于五月間收複清平(在今凱裡、福泉之間)、新添衛(今貴定縣)②;命張先璧部于八月間兩次反攻貴一陽一③,都因兵力單薄,很快被清軍擊退。
這年九月,多尼帶領的增援大軍由湖南進入貴州。
十月初五日,在平越州(今福泉縣)東南的楊老堡召開會議,洪承疇由貴一陽一,吳三桂由遵義,趙布泰由都勻趕來參加。
會議決定分兵三路大舉進攻黔西、雲南。
除了留下羅托和洪承疇帶領部分軍隊暫住斌一陽一,鎮守新定地方,料理糧饷外,中路由多尼統率由貴一陽一進攻安順、安莊衛(今鎮甯縣)、關嶺、普安入滇;北路由吳三桂率領(李國翰已于七月間病死④)攻畢節、七星關入滇;南路由趙布泰統率本部及線國安、張國柱軍,并增派固山額真濟席哈部一道由都勻西攻安龍、黃草壩入滇①。
“十一月,信郡王至貴一陽一,後數日遂發;吳三桂、卓布泰亦于是日率甲士各五萬行”②,從十四日起開始了針對雲南的大舉進攻③。
清軍由湖廣、四川、廣西三路進攻,南明軍隊節節敗退。
長期同清方相持的湘西、四川、廣西防線迅速瓦解,連孫可望掌權時期已經成為後方基地的貴州省也大部分被清軍占領。
南明西南戰局出現這樣全面的惡化,李定國的舉措失當是主要原因。
清軍的進軍順利并不是在兵力上占了絕對優勢,隻要把1658年(順治十五年)同1652年(順治九年)清廷向西南戰場投入的兵力作一個對比,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一,清方動用的兵員并沒有很大的增加,1652年清方參戰的軍隊有由敬謹親王尼堪統率的滿洲八旗一精一銳進至湖南;吳三桂、李國翰部由陝西漢中推進到四川南部;廣西則有定南王孔有德藩下的軍隊。
到1658年清廷一抽一調的軍隊和用兵方向基本沒有多大變化。
至于統兵将領,奉命由湖南攻貴州的羅托不過是位三等鎮國将軍、固山額真;被任命為全軍統帥的多尼(信郡王)是豫親王多铎的兒子(襲封時十四歲,這時出任安遠靖寇大将軍也隻有二十三歲),幾乎從來沒有經過戰陣,這同1652年領兵大帥尼堪,多羅貝勒屯齊相比,無論在品級上還是在作戰經驗上都不可同日而語。
二,1652年明軍主帥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都親臨前線,作戰勝算多于敗算;清軍在四川保甯戰役和湖南周家鋪戰役(又名岔路口戰役)雖僥幸得勝,由于損兵折将不敢輕舉妄動,戰局長期呈現對峙狀态。
三,1658年清軍三路迅速推進時,南明軍隊不僅沒有捕捉戰機,主動迎擊,而且處處呈現消極避戰,清方的奏疏表明,直到三路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直趨貴州,占領省會貴一陽一時,都沒有遇到稍具規模的抵抗。
這就說明,南明戰局的全面惡化同李定國的失誤有密切關系:如上文指出,他不應出于猜忌把前線大将調回昆明;清軍三路進軍貴州的實際行動開始于二月二十五日,李定國到七月才從昆明統軍入黔迎戰,耽誤戰機長達半年;與此相關的是,在總體上南明兵力已處于劣勢的時候,要打破清軍合剿,隻有趁三路清軍相距尚遠之機,集中兵力擊潰其中一路,方可赢得戰略上的主動地位。
馬玉說:“夫前此數月,三桂駐遵義,征南将軍趙布太駐獨山州,信郡王在武陵(湖南常德),惟甯南靖寇大将軍駐貴州。
當大衆未合之際,定國觀望逡巡。
及楊老堡訂期進兵,刻日飲馬昆明,定國始秉钺而出,事機已失矣。
”①他作為當事人看到了明軍失敗的原因,但他說的“事機”已是順治十五年五月以後,這時多尼的增援八旗兵雖未入黔,但吳三桂駐遵義,羅托駐貴一陽一,趙布泰駐獨山、都勻,已經實現會師,扭轉戰局為時已晚。
清軍大舉入黔,敗訊不斷傳到昆明。
永曆朝廷經過緊張的策劃後,才在七月間決定由晉王李定國秉黃钺出師①。
從清方檔案來看,九月到十月間,李定國的部署是首先收複省會貴一陽一。
他自己駐于關嶺,馮雙禮、白文選的軍隊集中于安順一帶,前鋒祁三升、李如碧帶領兵馬三十餘營進抵平壩,距離貴一陽一已經不遠了。
此外,他還以永曆朝廷的名義加封羅大順為龍平伯,派他領兵再攻新添;另派使者聯絡原駐四川酉一陽一宣慰司的甯國侯王友進、荊川侯王光興領兵由思南府攻湄潭,借以多方牽制清軍②。
然而,這時貴一陽一及其附近地區集結的滿、漢清軍已經相當強盛,除羅托部八旗兵坐鎮貴一陽一外,原歸經略洪承疇節制的經略标下漢軍基本上都屯紮在黔東地區。
李定國數路包抄貴一陽一的計劃無從實現。
接着,多尼指揮三路進兵的消息傳來,李定國就完全陷入了被動防禦的境地。
他命馮雙禮領兵扼守關嶺,祁三升部駐于雞公背,互相呼應,憑險阻擊清多尼部主力③;命李成爵部駐于涼水井(在今貞豐縣境)①,張先璧部駐于黃草壩(今貴州興義縣),阻擊趙布泰部清軍;命白文選領兵駐守畢節的戰略要地七星關②,阻擊吳三桂部清軍。
另派窦名望率部增援劉鎮國,加強安莊衛的防禦力量③;給羅大順提一供糧饷,讓他由水西一騷一擾清軍後方。
李定國親自統率部分軍隊駐于北盤江西面的雙河口,統籌全局。
十一月,清信郡王多尼指揮的主力進攻安莊衛(今鎮甯縣),明軍迎戰失利,劉鎮國在城北響水橋陣亡,安莊衛失守④。
多尼部清軍乘勝進攻關嶺。
馮雙禮為了集中兵力,率部由關嶺移駐雞公背,與祁三升合營。
可是,數以萬計的軍隊齊集于雞公背山頂,糧草的運輸成了難題,士兵饑不得食。
當清軍發動進攻時,明軍士兵棄險不守,自行撤退。
馮雙禮、祁三升見軍心不穩,也隻好随軍撤退。
吳三桂所統清軍進抵畢節,見七星關形勢險峻,易守難攻,就在向導指引下于十二月初二日由小路繞過險要,直一插天生橋(今
1657年(順治十四年,永曆十一年)十二月十五日,清廷正式下達三路進軍西南的诏谕:一,任命平西王吳三桂為平西大将軍與固山額真墨勒根侍衛李國翰率領所部由陝西漢中南下四川,進攻貴州;二,任命原定駐防江甯的固山額真趙布泰為征南将軍,統兵南下湖南,由經略洪承疇撥給部分漢兵,取道廣西會同定藩下提督線國安部,北攻貴州;三,任命固山額真宗室羅托為甯南靖寇大将軍同固山額真濟席哈等統兵前往湖南,會合洪承疇節制的漢兵一道由湖南進攻貴州①。
1658年(順治十五年)正月初九日,清廷又任命信郡王多尼為安遠靖寇大将軍,同平郡王羅可铎、貝勒尚善、杜蘭、固山額真伊爾德、阿爾津、巴思漢、卓羅等帶領大批八旗兵南下,“專取雲南”,敕谕中明确規定“如貴州三路大兵有料理未盡者亦并加綏定”①,這意味着賦予多尼以節制三路清軍的指揮權。
多尼的任命雖距三路進軍的诏谕不到一個月,但實際上清廷的意圖是要看進攻貴州是否順利,再決定多尼率軍南下攻取雲南的日期。
由于李定國在平定孫可望叛亂後,舉措不當,不僅沒有及時部署針對清方必然乘釁發起的攻勢,反而為了“整頓”内部把久經戰陣的領兵大員調回昆明,從而嚴重削弱了同清方接境地區的防禦力量。
在這種情況下,清軍的三路進攻貴州進展得極為順利。
現分述如下: 羅托率軍于二月間到達湖南常德後,即會同經略洪承疇部左标提督李本深、右标提督張勇等部官兵一萬六千名進占辰州,另由偏沅巡撫袁廓宇領總兵李茹春、王平、南一魁、陳德等部官兵一萬一千名由寶慶進占武岡、新甯、城步、綏甯。
這月下旬到三月間,羅托、洪承疇指揮的清軍已經占領湖南沅州(今芷江)、靖州②,長期在湘西同清方相持的明軍全線潰敗。
清軍趁勝追擊,占領貴州鎮遠、黃平、平越州(今福泉);四月,占領省會貴一陽一①,南明安順巡撫冷孟饪兵敗而死②。
同年二月,平西王吳三桂、固山額真李國翰由陝西漢中統兵南下四川。
三月初四日到達保甯(今阆中市),初七日起經南部縣、西充縣向南推進,十四日到達合州,一路上人煙斷絕,“枳棘叢生,箐林密布,雖鄉導莫知所從。
惟描蹤伐木,伐一程木,進一程兵”。
吳三桂的記室(文案幕客)馬玉賦詩雲:“空山惟有啼鵑淚,剩屋曾無一乳一燕巢”,還自認“未足狀荒涼萬一”③。
南明鎮守重慶總兵杜子香棄城而逃,吳三桂部于四月初三日占領重慶。
當時川東、川西還駐有不少南明軍隊,吳三桂和李國翰為了遵守清廷谕旨會攻貴州,于十三日率領主力渡過長江向南推進,為防止後路被切斷,留下永甯總兵嚴自明和新設的重夔總兵程廷俊(原廣元副将)鎮守該城④。
吳三桂、李國翰軍取道四川綦江縣于二十五日進至貴州桐梓縣境的三坡、紅(虹)關、石台關①,這一帶山高路窄,“上則摩于九天,下則墜于重淵,人皆覆澀,馬皆釘掌,節節陡險,一夫可守”。
明将劉鎮國帶領兵員和大象扼險以守,被吳三桂軍擊敗②。
三十日,清軍占領遵義,明将郭李一愛一等率部卒五千餘名投降①。
五月初三日,吳軍繼續南下,經息烽、紮佐到達貴一陽一同甯南靖寇大将軍羅托會師。
十一日回師息烽,在開州(今貴州開一陽一)倒流水擊敗明總兵楊武部②。
不久,吳三桂返駐遵義,一面休養兵馬,一面招降南明官員,先後來歸的有水西宣慰司安坤、西一陽一宣慰司冉奇镳、蔺州宣慰司奢保受、興甯伯王興及部下七千餘人③。
趙布泰軍于二月初一日自武昌出發④,二十日到達湖南衡州。
洪承疇撥給經略标下左路總兵張國柱部兵三千名,于三月初五日赴廣西⑤,會合定藩下提督線國安部兵八千餘名,取道南丹州、那地州(在今廣西南丹縣西南),北上進入貴州境,經豐甯司(今貴州獨山縣地名上司),于五月間攻占獨山、都勻①。
到1658年(順治十五年)五月,清方三路大軍已經實現了會師貴州的戰略目标,占領了包括貴一陽一在内的全省大部分地方。
永曆朝廷雖然發動了局部的反攻,如給土司羅大順加官都督,讓他領兵于五月間收複清平(在今凱裡、福泉之間)、新添衛(今貴定縣)②;命張先璧部于八月間兩次反攻貴一陽一③,都因兵力單薄,很快被清軍擊退。
這年九月,多尼帶領的增援大軍由湖南進入貴州。
十月初五日,在平越州(今福泉縣)東南的楊老堡召開會議,洪承疇由貴一陽一,吳三桂由遵義,趙布泰由都勻趕來參加。
會議決定分兵三路大舉進攻黔西、雲南。
除了留下羅托和洪承疇帶領部分軍隊暫住斌一陽一,鎮守新定地方,料理糧饷外,中路由多尼統率由貴一陽一進攻安順、安莊衛(今鎮甯縣)、關嶺、普安入滇;北路由吳三桂率領(李國翰已于七月間病死④)攻畢節、七星關入滇;南路由趙布泰統率本部及線國安、張國柱軍,并增派固山額真濟席哈部一道由都勻西攻安龍、黃草壩入滇①。
“十一月,信郡王至貴一陽一,後數日遂發;吳三桂、卓布泰亦于是日率甲士各五萬行”②,從十四日起開始了針對雲南的大舉進攻③。
清軍由湖廣、四川、廣西三路進攻,南明軍隊節節敗退。
長期同清方相持的湘西、四川、廣西防線迅速瓦解,連孫可望掌權時期已經成為後方基地的貴州省也大部分被清軍占領。
南明西南戰局出現這樣全面的惡化,李定國的舉措失當是主要原因。
清軍的進軍順利并不是在兵力上占了絕對優勢,隻要把1658年(順治十五年)同1652年(順治九年)清廷向西南戰場投入的兵力作一個對比,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幾點:一,清方動用的兵員并沒有很大的增加,1652年清方參戰的軍隊有由敬謹親王尼堪統率的滿洲八旗一精一銳進至湖南;吳三桂、李國翰部由陝西漢中推進到四川南部;廣西則有定南王孔有德藩下的軍隊。
到1658年清廷一抽一調的軍隊和用兵方向基本沒有多大變化。
至于統兵将領,奉命由湖南攻貴州的羅托不過是位三等鎮國将軍、固山額真;被任命為全軍統帥的多尼(信郡王)是豫親王多铎的兒子(襲封時十四歲,這時出任安遠靖寇大将軍也隻有二十三歲),幾乎從來沒有經過戰陣,這同1652年領兵大帥尼堪,多羅貝勒屯齊相比,無論在品級上還是在作戰經驗上都不可同日而語。
二,1652年明軍主帥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都親臨前線,作戰勝算多于敗算;清軍在四川保甯戰役和湖南周家鋪戰役(又名岔路口戰役)雖僥幸得勝,由于損兵折将不敢輕舉妄動,戰局長期呈現對峙狀态。
三,1658年清軍三路迅速推進時,南明軍隊不僅沒有捕捉戰機,主動迎擊,而且處處呈現消極避戰,清方的奏疏表明,直到三路主力從湖南、四川、廣西直趨貴州,占領省會貴一陽一時,都沒有遇到稍具規模的抵抗。
這就說明,南明戰局的全面惡化同李定國的失誤有密切關系:如上文指出,他不應出于猜忌把前線大将調回昆明;清軍三路進軍貴州的實際行動開始于二月二十五日,李定國到七月才從昆明統軍入黔迎戰,耽誤戰機長達半年;與此相關的是,在總體上南明兵力已處于劣勢的時候,要打破清軍合剿,隻有趁三路清軍相距尚遠之機,集中兵力擊潰其中一路,方可赢得戰略上的主動地位。
馬玉說:“夫前此數月,三桂駐遵義,征南将軍趙布太駐獨山州,信郡王在武陵(湖南常德),惟甯南靖寇大将軍駐貴州。
當大衆未合之際,定國觀望逡巡。
及楊老堡訂期進兵,刻日飲馬昆明,定國始秉钺而出,事機已失矣。
”①他作為當事人看到了明軍失敗的原因,但他說的“事機”已是順治十五年五月以後,這時多尼的增援八旗兵雖未入黔,但吳三桂駐遵義,羅托駐貴一陽一,趙布泰駐獨山、都勻,已經實現會師,扭轉戰局為時已晚。
清軍大舉入黔,敗訊不斷傳到昆明。
永曆朝廷經過緊張的策劃後,才在七月間決定由晉王李定國秉黃钺出師①。
從清方檔案來看,九月到十月間,李定國的部署是首先收複省會貴一陽一。
他自己駐于關嶺,馮雙禮、白文選的軍隊集中于安順一帶,前鋒祁三升、李如碧帶領兵馬三十餘營進抵平壩,距離貴一陽一已經不遠了。
此外,他還以永曆朝廷的名義加封羅大順為龍平伯,派他領兵再攻新添;另派使者聯絡原駐四川酉一陽一宣慰司的甯國侯王友進、荊川侯王光興領兵由思南府攻湄潭,借以多方牽制清軍②。
然而,這時貴一陽一及其附近地區集結的滿、漢清軍已經相當強盛,除羅托部八旗兵坐鎮貴一陽一外,原歸經略洪承疇節制的經略标下漢軍基本上都屯紮在黔東地區。
李定國數路包抄貴一陽一的計劃無從實現。
接着,多尼指揮三路進兵的消息傳來,李定國就完全陷入了被動防禦的境地。
他命馮雙禮領兵扼守關嶺,祁三升部駐于雞公背,互相呼應,憑險阻擊清多尼部主力③;命李成爵部駐于涼水井(在今貞豐縣境)①,張先璧部駐于黃草壩(今貴州興義縣),阻擊趙布泰部清軍;命白文選領兵駐守畢節的戰略要地七星關②,阻擊吳三桂部清軍。
另派窦名望率部增援劉鎮國,加強安莊衛的防禦力量③;給羅大順提一供糧饷,讓他由水西一騷一擾清軍後方。
李定國親自統率部分軍隊駐于北盤江西面的雙河口,統籌全局。
十一月,清信郡王多尼指揮的主力進攻安莊衛(今鎮甯縣),明軍迎戰失利,劉鎮國在城北響水橋陣亡,安莊衛失守④。
多尼部清軍乘勝進攻關嶺。
馮雙禮為了集中兵力,率部由關嶺移駐雞公背,與祁三升合營。
可是,數以萬計的軍隊齊集于雞公背山頂,糧草的運輸成了難題,士兵饑不得食。
當清軍發動進攻時,明軍士兵棄險不守,自行撤退。
馮雙禮、祁三升見軍心不穩,也隻好随軍撤退。
吳三桂所統清軍進抵畢節,見七星關形勢險峻,易守難攻,就在向導指引下于十二月初二日由小路繞過險要,直一插天生橋(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