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李定國迎永曆帝入雲南和孫可望的降清
關燈
小
中
大
八人姓名各書所記常有出入,如蔡?作“蔡宿”、楊鐘作“林鐘”、徐極作“徐吉”之類。
乾隆二十九年《南籠府志》卷之末附《外志》記,十八人遇難後,“時人哀之,收遺骸葬于城外之西山麓,題其墓曰:明十八先生成仁處”,然所列姓名楊鐘作“楊忠”、徐極作“徐桂”。
楊鐘名見瞿式耜永曆三年十二月初五日《言官直氣宜伸疏》,可證他書之誤。
今貴州安龍縣仍保存“明十八先生墓”,碑上大字镌“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
見《貴州發展中的城鎮建設》畫冊照片,照片上兩旁小字難以辨認。
①《行在一陽一秋》,本書原署名為劉湘客所著,前輩學者已指明非劉湘客作,但定為戴笠亦無确證。
文中李定國寫作“李颀”,李颀為十八受難者之一,不知何故誤将李定國寫作李颀,徐鼒《小腆紀年》卷十八收錄此疏已訂正為“李定國臣弟也”,但其他文字已稍作删改。
①《爝火錄》卷二十二。
第三節李定國奉迎永曆帝入昆明 李定國,陝西綏德人①,生年不詳②,崇祯年間投身農民起義,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是大西軍主要将領之一。
大西軍聯明抗清後,李定國對複明事業忠貞不二,戰功卓越。
1653—1654年他兩次進攻廣東的時候,永曆帝在孫可望的一逼一脅下,處境非常困難,一再派使者攜帶密诏讓李定國領兵迎駕。
李定國深知永曆朝廷的存亡直接關系到抗清事業的成敗,他的意圖是同鄭成功會師收複廣東,這樣既可以擴大南明控制區,又可以借助鄭成功、張名振等閩、浙沿海擁明實力派扼制孫可望。
李定國給鄭成功的信中說到:“聖跸艱危,不可言喻。
敕中怆怛之語,不谷讀之痛心。
”③永曆朝廷當時僻處安龍,所謂“艱危”顯然不是來自清方,定國信中作如是語,正是指望聯合鄭成功等共扶永曆。
1654年冬,新會之戰定國大敗,撤至廣西南甯休整士馬。
聯合“東勳”共扶明室的希望落空了,他隻有憑借本部兵力親赴安龍從孫可望的控制下救出永曆帝朱由榔。
孫可望得到情報,派部将劉鎮國、關有才領兵駐紮于田州(今廣西田一陽一)阻截李定國軍北上①,甚至下令“凡定國必過之地盡焚刍糧,以絕其歸路”②。
李定國為了突破可望的攔擊,一抽一調一精一銳,“軍中盡易皂旗”③,晝夜兼程,三天就進至田州。
劉鎮國、關有才摸不清來軍的底細,猝不及防,“乘空馬馳去”④。
定國以大局為重,下令不要追逐二将,隻派前騎傳呼:“西府駕來!”劉、關部下士卒都在道路兩旁跪下迎接。
定國傳谕安一撫道:“若等無恐,吾于秦王兄弟也,以細人之言相間,今已無他。
若等歸營,吾将勞汝。
”“于是兩兵相遇歡欣如父子兄弟。
明日,定國發二萬銀犒之,且令休息。
諸軍皆呼千歲。
”⑤ 孫可望得到李定國突破田州防線向安龍進發的消息,急忙派大将白文選于1655年(永曆九年,順治十二年)十月前往安龍,負責把永曆君臣搬入貴一陽一,置于自己直接控制之下。
白文選雖然是孫可望的舊部,但他内心裡卻并不贊成孫可望對永曆帝肆無忌憚的傲慢态度。
因此,在後來永曆帝每次有可能遭到孫可望的謀害時,他總是或明或暗地加以維護。
某些史籍說,文選“及至安龍入谒,見其豐儀,股栗汗下,不敢一逼一行”①。
朱由榔長得相貌堂堂,見之許多史冊,應屬可信;但白文選不敢一逼一駕未必是因為永曆帝一表人材,主要還是他心目中以永曆朝廷為正統,不願作孫可望犯上作亂的打一手。
十二月,孫可望見白文選還沒有把永曆君臣押來貴一陽一,又派親信百戶葉應祯去安龍催促②。
自從密敕事件發生後,孫可望鋒芒畢露,這時一再派兵馬來安龍督促他移住斌一陽一,朱由榔知道此行兇多吉少,“宮中”大小哭泣不止;白文選即以安龍地方僻小,召募民伕不易為理由,拖延時日,等待李定國到來。
1656年(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正月,李定國軍距安龍已不遠,先派傳宣參将楊祥身藏密疏前往安龍,在離城五十裡的闆屯江(一作坂屯河)被劉鎮國部兵擒獲,解送到白文選處。
文選詢問其來意,回答道:“我傳宣參将楊祥也。
國主令我來督催道府州縣預備糧草,以候國主之至耳。
”當即從衣甲内取出龍牌一紙,“為仰安龍道府備糗糧之具。
無他也。
白文選明知楊祥不是“國主”孫可望的使者,假裝糊塗,命以酒食款待後即任其自一由行動。
楊祥得以入城谒見永曆帝,呈上衣甲後心所藏密疏,署雲“藩臣李定國謹奏”:“臣今統兵迎扈,不日至行畿,先遣奏萬安,勿輕聽一奸一逆辄行移跸”①,奏本上蓋有永曆密敕所賜“屏翰親臣”印為信②。
永曆帝知道定國大軍即将到達,才比較放心。
楊祥完成任務後改換衣裝由山路回報定國③。
十六日,葉應祯聽說李定國大軍将至安龍,急忙帶領士卒戎服貫甲入宮,一逼一迫永曆帝、後立即騎馬前赴貴一陽一。
一時“宮中哭聲徹内外”,白文選跋來,見葉應祯蠻橫無狀,把他叫過來說:“國主恐安西歸清,所以迎駕者,恐陷不測也。
事須緩寬,若迫促至此,朝廷玉葉金枝,不同爾我一性一命。
萬一變生意外,若能任其責乎?今我往探,若安西果通清兵前來,移跸未晚。
倘止是安西還兵,彼乃一家人,我等何得過為一逼一迫,自取罪戾!”④在白文選的幹預下,葉應祯被迫退讓。
二十二日淩晨,大霧彌漫,忽然有幾十名騎兵直抵城下,繞城喊道:“西府大兵至矣!”城中歡聲雷動,葉應祯所領劫駕兵倉猝逃回貴一陽一①。
接着炮聲由遠及近,定國親統大軍到達安龍。
入城朝見時,永曆帝說:“久知卿忠義,恨相見之晚。
”李定國激動得淚流滿面,說:“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欲取兩粵以迎銮輿,乃不惟不副臣願,且重贻陛下憂,至萬死無能自贖。
”② 由于李定國在新會戰役中損失兵員較多,貴州地區又是孫可望的勢力範圍,因此他在朝見回營後就同白文選商議移跸事宜,兩人一緻意見以遷往雲南昆明為上策。
定議後,李定國“自選帳下五百人衛宮眷先行”③,二十六日,永曆君臣離開安龍,向雲南進發。
二月十一日,到達雲南曲靖④。
定國請永曆帝暫時停留在這裡,自己帶領一精一兵前往昆明料理。
當時,在昆明的大将有撫南王劉文秀、固原侯王尚禮,另有将軍王自奇部騎兵駐于楚雄、賀九義部兵五千人紮于武定,總兵力約有二萬。
王尚禮、王自奇、賀九義是聽命于“國主”孫可望的;劉文秀和李定國一樣擁護永曆朝廷,同孫可望有矛盾,他地位雖高,兵權卻不大。
李定國保駕已至曲靖的消息傳到昆明,劉文秀和王尚禮、沐天波等人會商應付辦法,拿不定主意。
因為若是開門迎接永曆帝近于背叛“國主”,可是出兵相拒又顯然不恰當。
盡避永曆帝在王尚禮等人心目中不過是個傀儡,但又不能不奉他的“正朔”,承認他的皇帝地位,何況護駕而來的李定國是原大西軍四大台柱之一,其影響也不可忽視。
正在左右為難之際,忽然得到報告李定國已親統兵馬來到昆明城外。
王尚禮慌了手腳,在劉文秀的勸說下勉強随衆出城迎接①。
定國同文秀定議迎接永曆帝入昆明,王尚禮既不便違抗二王,又不清楚定國部實力,不敢輕舉妄動。
三月二十六日左右,永曆帝在李定國的護衛靳統武、總兵張建帶領的軍隊保護下進入昆明②。
有明一代,雲南被視為偏遠之地,真所謂天高皇帝遠,這時“真龍天子”駕到,昆明百姓激動不已,“遮道相迎,至有望之泣下者”①。
朱由榔非常感動,讓随從傳旨:“朕到,勿分軍民老幼,聽其仰首觀觇,巡視官兵不許亂打。
”②除了王尚禮等人心中忐忑不安以外,整個昆明城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裡。
定國和文秀決定暫時把雲南貢院(大西軍入滇後這裡曾經是定北将軍艾能奇的住所)作為永曆帝的行宮,視朝聽政。
李定國把永曆帝從孫可望控制下的安龍迎接到雲南昆明,從維護抗清事業的大旗而言,自然應當肯定。
然而,不能不看到李定國的原意是會合鄭成功收複廣東全省後再考慮移跸事宜(永曆朝廷建立于廣東肇慶,長期駐于廣西,定國的意圖很可能是會合鄭成功、張名振以至魯監國連名表請奉迎永曆帝還駐兩廣的适當地方,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孫可望比較難于阻擋,參見處理“十八先生案”時孫可望的奏疏)。
定國兵敗新會,原來的計劃破滅,隻有憑借本部兵力冒險突入安龍,把永曆君臣護送入滇。
這一重大措施雖僥幸成功,但是李定國部主力經貴州轉入雲南,他長期經營的廣西必然落入清方之手。
順治十三年二月清兩廣總督李率泰奏報,清方利用定國主力轉移,廣西明軍勢單力薄的機會,由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統領廣東兵馬會合湖南(經略洪承疇部)、廣西(原定藩線國安部)官兵迅速向廣西推進。
這年(順治十三年,1656)正月初二日抵平南縣,守浔州府的明仁安将軍李承爵、管領水師一陽一春伯李先芳自知兵力不敵,初七日主動撤退,初十日清軍占領浔州府。
十五日,廣東清軍進至貴縣,與廣西提督線國安、經略洪承疇下總兵南一魁、張國柱部會合繼續西進,十八日抵橫州,明将高文貴、李承爵、施尚義、李先芳不戰而退。
二月初四日,清軍占領南甯府;初九日廣西左翼總兵馬雄部追至濑湍,明一陽一春伯李先芳被俘。
廣西大部分州縣都被清軍占領①。
後來,在平定了孫可望的叛變後,李定國雖曾命保康侯賀九義率軍收複南甯,賀九義在1658年(順治十五年)二月初七日派部将閻維龍、曹延生等一度東收橫州,終因兵力不足,再度放棄該州。
不久,因大局逆轉,賀九義奉命領兵回滇②,南明被迫放棄廣西大部州縣。
因為孫可望有不臣之心,李定國陷入顧此失彼的境地。
就後果而言,首先是永曆朝廷同廣東義師的聯絡被切斷,閩浙沿海抗清武裝經海路入粵的通道也極難利用,形成東西呼應不靈、各自為戰的被動格局。
其次,廣西大部分州縣的易手,為清方後來三路進攻貴州、雲南制造了更有利的态勢。
由此可見,孫可望的專橫跋扈,使南明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1656年(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四月,永曆帝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白文選為鞏國公、原固原侯王尚禮加封保國公、将軍王自奇為夔國公、賀九義為保康侯、秦王護衛張虎為淳化伯、水軍都督李本高為崇信伯①。
黔國公沐天波是明初以來世襲鎮守雲南勳臣,自然得到永曆帝的信任,除了遇有緊急事件可以随時入奏外,還讓他執掌禁衛軍②。
朝廷的文臣有大學士扶綱、雷躍龍、吏部尚書張佐宸、吏部文選司郎中汪蛟、工部尚書王應龍、戶部左侍郎龔彜、兵部左侍郎孫順、刑部左侍郎冷孟銋、通政使尹三聘、詹事府正詹事楊在、大理寺寺丞張重任等。
龔彜受命後奏稱自己“在雲南受可望十年厚恩”,不願接受朝廷任命的官職,引起“舉朝大嘩”,紛紛斥責他死心塌地追随孫可望。
原先賣身投靠孫可望的司禮監太監龐天壽、錦衣衛馬吉翔已為朝廷所不容,龐天壽服毒自一殺,馬吉翔一度被李定國親信将領靳統武拘禁,他搖身一變,乞憐獻媚于靳統武、金維新、龔銘,為晉王歌功頌德,終于得到李定國的信任,重新入閣辦事③。
永曆朝廷移跸昆明後,李定國、劉文秀率領各公、侯、伯、将軍上疏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秦王臣可望所待失人臣禮。
臣等集議:奉孫可望出楚,臣定國出粵,臣文秀出蜀,各将所部兵馬,從事封疆。
凡馭天下之大一柄一悉還之其主,謹冒死以聞。
”朱由榔知道孫可望不會輕易放棄權力,俯就臣節,把這件奏疏留中不發①。
對于孫可望來說,永曆帝被李定國迎入昆明,不啻是當頭一棒。
因為李定國、劉文秀同自己一樣曾是張獻忠的養子,是大西軍四大将領之一,地位原來就差不多,在将士中有很高的威信。
永曆帝被軟禁于安龍時,朝廷軍國大事實際上由他這位“監國”秦王一手握定。
這時情況大為改觀,永曆帝在李定國、劉文秀支持下封爵拜官,權不由己。
今後是改弦易轍聽命于永曆呢,還是維護自己的“國主”威權公開決裂呢?孫可望處于進退維谷之中。
朱由榔、李定國、劉文秀在朝廷遷入昆明的初期,着眼于大局給孫可望留有相當多的餘地。
具體表現在:一,永曆皇帝并沒有住進孫可望為自己建造的豪華宮殿;二,朝廷雖已晉封李定國、劉文秀為一字王,對孫可望“不臣之心”卻未加任何指責(上引留中的奏疏雖說可望“失人臣禮”,仍用了“奉孫可望出楚”的尊稱字樣),這顯然是表示孫可望隻要幡然悔悟,地位仍在二王之上;三,對于在雲南的孫可望親信部将加官進爵,毫無歧視之意。
為了争取孫可望,穩定西南政局,永曆帝派白文選和張虎為使者攜帶玺書前往貴一陽一,勸說孫可望消除隔閡,重歸于好。
臨行前,朱由榔各賜金篦一枚,叮囑道:“卿等往道朕意,務使兩藩複敦相好,事事為祖宗社稷起見。
卿等功名垂竹帛矣。
”②白文選、張虎到達貴一陽一入見可望,可望不僅毫無悛改之意,反而責怪文選、張虎不該擅自接受永曆帝的封爵。
張虎是可望的親信,立即呈上永曆所封淳化伯印,說:“在彼處不受,恐生疑忌,故僞受之。
臣受國主厚恩,豈敢背哉!白文選受國公之職,已為彼所用矣。
”又密告可望道:“上雖在滇,端拱而已。
文武兩班,唯唯諾諾,内外大權,盡遍李定國。
定國所信文則中書金維新、龔銘,武則靳統武、高文貴,終日升官加賞。
兵馬不滿三萬,人無固志,可唾手取也。
”①可望聽了很高興,誇獎張虎有忠心。
白文選見狀,知道難以從中調和,試探一性一地說:“國主倘以舊好為念,不必苛求。
若必欲擒之,假臣一精一兵二萬,當立緻定國于麾下。
”②孫可望明知李定國迎駕入昆明得到白文選的幫助,認為他對自己不忠,盛怒之下準備将文選處死,經帳下諸将營救,才打了一頓闆子,予以釋放。
永曆帝又派“學士楊在、侍郎鄧士廉等宣谕,俾同心釋忿,濟國難”③。
孫可望深恨李定國不僅打破了自己的皇帝夢,而且連獨斷專行的“國主”地位也保不住,根本不願捐棄前嫌,他派張虎回昆明複命,說“須安西親謝乃可”④。
這實際上是要把定國騙到貴一陽一殺害,憑借自己在黔滇兩省的親信和兵力繼續挾制永曆。
定國等人又遣王自奇同張虎再往貴一陽一,盡力打破僵局。
不料,王自奇和張虎一樣頑冥不化,向孫可望講述“定國孤軍易擒”,内外夾攻,可以一戰而勝。
可望見親信将領所談雲南情況與白文選所說相符,才恢複了對文選的信任。
他命王自奇回雲南充當内應。
自奇回到昆明後,“力言可望必不可和”,随即辭歸楚雄整頓本部兵馬,待機行一事。
① 這樣,孫可望盤踞的貴州同李定國、劉文秀輔佐下的永曆朝廷雖然在名義上都屬南明,卻已隐成敵國。
八月間,李定國奏準将孫可望在雲南的妻妾、兒子送往貴一陽一,命秦王藩下總兵王麟護送。
臨行前,定國親自在昆明城郊設宴送行。
同月十二日,永曆帝由貢院移居秦王宮殿。
清初馮蘇說過:“予以辛醜(順治十八年)至滇。
滇中人言:‘可望善治國,定國能用兵。
’使其同心協力,西南之功或未有艾,而乃彼此相攻,卒至摧敗。
”②這話雖有一定道理,但是要實現秦晉聯好,同心協力,關鍵在于孫可望必須交出實際大權,俯就臣節,這無異是與虎謀皮。
最高權力之争,終緻于演出了一場南明内戰。
①李定國的籍貫在各種史籍中記載互歧,乾隆五十年《綏德直隸州志》卷八《雜記》載李定國為該州“義讓裡人”,當以此為準。
中華書局1986年版《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三卷,第三六○頁。
林毓輝撰《李定國傳》依據王夫之《永曆實錄》不可靠的記載說他是“陝西榆林人”,顯然失考。
②李定國的生年尚未考出。
郭影秋《李定國紀年》假定崇祯三年(1630)定國十歲參加張獻忠部,林毓輝僅據郭氏“假定”斷言李定國“生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不妥。
③楊英《先王實錄》。
①劉健《庭聞錄》卷三說,可望“遣關有才等以一精一甲四萬拒之田州。
定國襲破有才,收其兵”。
劉鎮國、關有才部兵力肯定有所誇大。
②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
這裡所說的“歸路”是指定國率軍返回雲貴。
③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
④羅謙《殘明紀事》。
①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
②屈大均《安龍逸史》卷下寫作“僞百戶葉應祯”,昆明無名氏輯錄《滇南外史》、羅謙《殘明紀事》亦同;金鐘《皇明末造錄》作“葉應桢”;錢秉镫《汪辰初文集序》據當時扈跸安龍的汪蛟《日記》說是可望“親将葉粲”。
《清世祖實錄》卷一二一,順治十五年十月清廷授予随孫可望投降官員名單中有葉應祯等授一
乾隆二十九年《南籠府志》卷之末附《外志》記,十八人遇難後,“時人哀之,收遺骸葬于城外之西山麓,題其墓曰:明十八先生成仁處”,然所列姓名楊鐘作“楊忠”、徐極作“徐桂”。
楊鐘名見瞿式耜永曆三年十二月初五日《言官直氣宜伸疏》,可證他書之誤。
今貴州安龍縣仍保存“明十八先生墓”,碑上大字镌“明十八先生成仁之處”。
見《貴州發展中的城鎮建設》畫冊照片,照片上兩旁小字難以辨認。
①《行在一陽一秋》,本書原署名為劉湘客所著,前輩學者已指明非劉湘客作,但定為戴笠亦無确證。
文中李定國寫作“李颀”,李颀為十八受難者之一,不知何故誤将李定國寫作李颀,徐鼒《小腆紀年》卷十八收錄此疏已訂正為“李定國臣弟也”,但其他文字已稍作删改。
①《爝火錄》卷二十二。
第三節李定國奉迎永曆帝入昆明 李定國,陝西綏德人①,生年不詳②,崇祯年間投身農民起義,被張獻忠收為養子,是大西軍主要将領之一。
大西軍聯明抗清後,李定國對複明事業忠貞不二,戰功卓越。
1653—1654年他兩次進攻廣東的時候,永曆帝在孫可望的一逼一脅下,處境非常困難,一再派使者攜帶密诏讓李定國領兵迎駕。
李定國深知永曆朝廷的存亡直接關系到抗清事業的成敗,他的意圖是同鄭成功會師收複廣東,這樣既可以擴大南明控制區,又可以借助鄭成功、張名振等閩、浙沿海擁明實力派扼制孫可望。
李定國給鄭成功的信中說到:“聖跸艱危,不可言喻。
敕中怆怛之語,不谷讀之痛心。
”③永曆朝廷當時僻處安龍,所謂“艱危”顯然不是來自清方,定國信中作如是語,正是指望聯合鄭成功等共扶永曆。
1654年冬,新會之戰定國大敗,撤至廣西南甯休整士馬。
聯合“東勳”共扶明室的希望落空了,他隻有憑借本部兵力親赴安龍從孫可望的控制下救出永曆帝朱由榔。
孫可望得到情報,派部将劉鎮國、關有才領兵駐紮于田州(今廣西田一陽一)阻截李定國軍北上①,甚至下令“凡定國必過之地盡焚刍糧,以絕其歸路”②。
李定國為了突破可望的攔擊,一抽一調一精一銳,“軍中盡易皂旗”③,晝夜兼程,三天就進至田州。
劉鎮國、關有才摸不清來軍的底細,猝不及防,“乘空馬馳去”④。
定國以大局為重,下令不要追逐二将,隻派前騎傳呼:“西府駕來!”劉、關部下士卒都在道路兩旁跪下迎接。
定國傳谕安一撫道:“若等無恐,吾于秦王兄弟也,以細人之言相間,今已無他。
若等歸營,吾将勞汝。
”“于是兩兵相遇歡欣如父子兄弟。
明日,定國發二萬銀犒之,且令休息。
諸軍皆呼千歲。
”⑤ 孫可望得到李定國突破田州防線向安龍進發的消息,急忙派大将白文選于1655年(永曆九年,順治十二年)十月前往安龍,負責把永曆君臣搬入貴一陽一,置于自己直接控制之下。
白文選雖然是孫可望的舊部,但他内心裡卻并不贊成孫可望對永曆帝肆無忌憚的傲慢态度。
因此,在後來永曆帝每次有可能遭到孫可望的謀害時,他總是或明或暗地加以維護。
某些史籍說,文選“及至安龍入谒,見其豐儀,股栗汗下,不敢一逼一行”①。
朱由榔長得相貌堂堂,見之許多史冊,應屬可信;但白文選不敢一逼一駕未必是因為永曆帝一表人材,主要還是他心目中以永曆朝廷為正統,不願作孫可望犯上作亂的打一手。
十二月,孫可望見白文選還沒有把永曆君臣押來貴一陽一,又派親信百戶葉應祯去安龍催促②。
自從密敕事件發生後,孫可望鋒芒畢露,這時一再派兵馬來安龍督促他移住斌一陽一,朱由榔知道此行兇多吉少,“宮中”大小哭泣不止;白文選即以安龍地方僻小,召募民伕不易為理由,拖延時日,等待李定國到來。
1656年(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正月,李定國軍距安龍已不遠,先派傳宣參将楊祥身藏密疏前往安龍,在離城五十裡的闆屯江(一作坂屯河)被劉鎮國部兵擒獲,解送到白文選處。
文選詢問其來意,回答道:“我傳宣參将楊祥也。
國主令我來督催道府州縣預備糧草,以候國主之至耳。
”當即從衣甲内取出龍牌一紙,“為仰安龍道府備糗糧之具。
無他也。
白文選明知楊祥不是“國主”孫可望的使者,假裝糊塗,命以酒食款待後即任其自一由行動。
楊祥得以入城谒見永曆帝,呈上衣甲後心所藏密疏,署雲“藩臣李定國謹奏”:“臣今統兵迎扈,不日至行畿,先遣奏萬安,勿輕聽一奸一逆辄行移跸”①,奏本上蓋有永曆密敕所賜“屏翰親臣”印為信②。
永曆帝知道定國大軍即将到達,才比較放心。
楊祥完成任務後改換衣裝由山路回報定國③。
十六日,葉應祯聽說李定國大軍将至安龍,急忙帶領士卒戎服貫甲入宮,一逼一迫永曆帝、後立即騎馬前赴貴一陽一。
一時“宮中哭聲徹内外”,白文選跋來,見葉應祯蠻橫無狀,把他叫過來說:“國主恐安西歸清,所以迎駕者,恐陷不測也。
事須緩寬,若迫促至此,朝廷玉葉金枝,不同爾我一性一命。
萬一變生意外,若能任其責乎?今我往探,若安西果通清兵前來,移跸未晚。
倘止是安西還兵,彼乃一家人,我等何得過為一逼一迫,自取罪戾!”④在白文選的幹預下,葉應祯被迫退讓。
二十二日淩晨,大霧彌漫,忽然有幾十名騎兵直抵城下,繞城喊道:“西府大兵至矣!”城中歡聲雷動,葉應祯所領劫駕兵倉猝逃回貴一陽一①。
接着炮聲由遠及近,定國親統大軍到達安龍。
入城朝見時,永曆帝說:“久知卿忠義,恨相見之晚。
”李定國激動得淚流滿面,說:“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欲取兩粵以迎銮輿,乃不惟不副臣願,且重贻陛下憂,至萬死無能自贖。
”② 由于李定國在新會戰役中損失兵員較多,貴州地區又是孫可望的勢力範圍,因此他在朝見回營後就同白文選商議移跸事宜,兩人一緻意見以遷往雲南昆明為上策。
定議後,李定國“自選帳下五百人衛宮眷先行”③,二十六日,永曆君臣離開安龍,向雲南進發。
二月十一日,到達雲南曲靖④。
定國請永曆帝暫時停留在這裡,自己帶領一精一兵前往昆明料理。
當時,在昆明的大将有撫南王劉文秀、固原侯王尚禮,另有将軍王自奇部騎兵駐于楚雄、賀九義部兵五千人紮于武定,總兵力約有二萬。
王尚禮、王自奇、賀九義是聽命于“國主”孫可望的;劉文秀和李定國一樣擁護永曆朝廷,同孫可望有矛盾,他地位雖高,兵權卻不大。
李定國保駕已至曲靖的消息傳到昆明,劉文秀和王尚禮、沐天波等人會商應付辦法,拿不定主意。
因為若是開門迎接永曆帝近于背叛“國主”,可是出兵相拒又顯然不恰當。
盡避永曆帝在王尚禮等人心目中不過是個傀儡,但又不能不奉他的“正朔”,承認他的皇帝地位,何況護駕而來的李定國是原大西軍四大台柱之一,其影響也不可忽視。
正在左右為難之際,忽然得到報告李定國已親統兵馬來到昆明城外。
王尚禮慌了手腳,在劉文秀的勸說下勉強随衆出城迎接①。
定國同文秀定議迎接永曆帝入昆明,王尚禮既不便違抗二王,又不清楚定國部實力,不敢輕舉妄動。
三月二十六日左右,永曆帝在李定國的護衛靳統武、總兵張建帶領的軍隊保護下進入昆明②。
有明一代,雲南被視為偏遠之地,真所謂天高皇帝遠,這時“真龍天子”駕到,昆明百姓激動不已,“遮道相迎,至有望之泣下者”①。
朱由榔非常感動,讓随從傳旨:“朕到,勿分軍民老幼,聽其仰首觀觇,巡視官兵不許亂打。
”②除了王尚禮等人心中忐忑不安以外,整個昆明城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裡。
定國和文秀決定暫時把雲南貢院(大西軍入滇後這裡曾經是定北将軍艾能奇的住所)作為永曆帝的行宮,視朝聽政。
李定國把永曆帝從孫可望控制下的安龍迎接到雲南昆明,從維護抗清事業的大旗而言,自然應當肯定。
然而,不能不看到李定國的原意是會合鄭成功收複廣東全省後再考慮移跸事宜(永曆朝廷建立于廣東肇慶,長期駐于廣西,定國的意圖很可能是會合鄭成功、張名振以至魯監國連名表請奉迎永曆帝還駐兩廣的适當地方,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孫可望比較難于阻擋,參見處理“十八先生案”時孫可望的奏疏)。
定國兵敗新會,原來的計劃破滅,隻有憑借本部兵力冒險突入安龍,把永曆君臣護送入滇。
這一重大措施雖僥幸成功,但是李定國部主力經貴州轉入雲南,他長期經營的廣西必然落入清方之手。
順治十三年二月清兩廣總督李率泰奏報,清方利用定國主力轉移,廣西明軍勢單力薄的機會,由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統領廣東兵馬會合湖南(經略洪承疇部)、廣西(原定藩線國安部)官兵迅速向廣西推進。
這年(順治十三年,1656)正月初二日抵平南縣,守浔州府的明仁安将軍李承爵、管領水師一陽一春伯李先芳自知兵力不敵,初七日主動撤退,初十日清軍占領浔州府。
十五日,廣東清軍進至貴縣,與廣西提督線國安、經略洪承疇下總兵南一魁、張國柱部會合繼續西進,十八日抵橫州,明将高文貴、李承爵、施尚義、李先芳不戰而退。
二月初四日,清軍占領南甯府;初九日廣西左翼總兵馬雄部追至濑湍,明一陽一春伯李先芳被俘。
廣西大部分州縣都被清軍占領①。
後來,在平定了孫可望的叛變後,李定國雖曾命保康侯賀九義率軍收複南甯,賀九義在1658年(順治十五年)二月初七日派部将閻維龍、曹延生等一度東收橫州,終因兵力不足,再度放棄該州。
不久,因大局逆轉,賀九義奉命領兵回滇②,南明被迫放棄廣西大部州縣。
因為孫可望有不臣之心,李定國陷入顧此失彼的境地。
就後果而言,首先是永曆朝廷同廣東義師的聯絡被切斷,閩浙沿海抗清武裝經海路入粵的通道也極難利用,形成東西呼應不靈、各自為戰的被動格局。
其次,廣西大部分州縣的易手,為清方後來三路進攻貴州、雲南制造了更有利的态勢。
由此可見,孫可望的專橫跋扈,使南明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1656年(永曆十年,順治十三年)四月,永曆帝封李定國為晉王、劉文秀為蜀王、白文選為鞏國公、原固原侯王尚禮加封保國公、将軍王自奇為夔國公、賀九義為保康侯、秦王護衛張虎為淳化伯、水軍都督李本高為崇信伯①。
黔國公沐天波是明初以來世襲鎮守雲南勳臣,自然得到永曆帝的信任,除了遇有緊急事件可以随時入奏外,還讓他執掌禁衛軍②。
朝廷的文臣有大學士扶綱、雷躍龍、吏部尚書張佐宸、吏部文選司郎中汪蛟、工部尚書王應龍、戶部左侍郎龔彜、兵部左侍郎孫順、刑部左侍郎冷孟銋、通政使尹三聘、詹事府正詹事楊在、大理寺寺丞張重任等。
龔彜受命後奏稱自己“在雲南受可望十年厚恩”,不願接受朝廷任命的官職,引起“舉朝大嘩”,紛紛斥責他死心塌地追随孫可望。
原先賣身投靠孫可望的司禮監太監龐天壽、錦衣衛馬吉翔已為朝廷所不容,龐天壽服毒自一殺,馬吉翔一度被李定國親信将領靳統武拘禁,他搖身一變,乞憐獻媚于靳統武、金維新、龔銘,為晉王歌功頌德,終于得到李定國的信任,重新入閣辦事③。
永曆朝廷移跸昆明後,李定國、劉文秀率領各公、侯、伯、将軍上疏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秦王臣可望所待失人臣禮。
臣等集議:奉孫可望出楚,臣定國出粵,臣文秀出蜀,各将所部兵馬,從事封疆。
凡馭天下之大一柄一悉還之其主,謹冒死以聞。
”朱由榔知道孫可望不會輕易放棄權力,俯就臣節,把這件奏疏留中不發①。
對于孫可望來說,永曆帝被李定國迎入昆明,不啻是當頭一棒。
因為李定國、劉文秀同自己一樣曾是張獻忠的養子,是大西軍四大将領之一,地位原來就差不多,在将士中有很高的威信。
永曆帝被軟禁于安龍時,朝廷軍國大事實際上由他這位“監國”秦王一手握定。
這時情況大為改觀,永曆帝在李定國、劉文秀支持下封爵拜官,權不由己。
今後是改弦易轍聽命于永曆呢,還是維護自己的“國主”威權公開決裂呢?孫可望處于進退維谷之中。
朱由榔、李定國、劉文秀在朝廷遷入昆明的初期,着眼于大局給孫可望留有相當多的餘地。
具體表現在:一,永曆皇帝并沒有住進孫可望為自己建造的豪華宮殿;二,朝廷雖已晉封李定國、劉文秀為一字王,對孫可望“不臣之心”卻未加任何指責(上引留中的奏疏雖說可望“失人臣禮”,仍用了“奉孫可望出楚”的尊稱字樣),這顯然是表示孫可望隻要幡然悔悟,地位仍在二王之上;三,對于在雲南的孫可望親信部将加官進爵,毫無歧視之意。
為了争取孫可望,穩定西南政局,永曆帝派白文選和張虎為使者攜帶玺書前往貴一陽一,勸說孫可望消除隔閡,重歸于好。
臨行前,朱由榔各賜金篦一枚,叮囑道:“卿等往道朕意,務使兩藩複敦相好,事事為祖宗社稷起見。
卿等功名垂竹帛矣。
”②白文選、張虎到達貴一陽一入見可望,可望不僅毫無悛改之意,反而責怪文選、張虎不該擅自接受永曆帝的封爵。
張虎是可望的親信,立即呈上永曆所封淳化伯印,說:“在彼處不受,恐生疑忌,故僞受之。
臣受國主厚恩,豈敢背哉!白文選受國公之職,已為彼所用矣。
”又密告可望道:“上雖在滇,端拱而已。
文武兩班,唯唯諾諾,内外大權,盡遍李定國。
定國所信文則中書金維新、龔銘,武則靳統武、高文貴,終日升官加賞。
兵馬不滿三萬,人無固志,可唾手取也。
”①可望聽了很高興,誇獎張虎有忠心。
白文選見狀,知道難以從中調和,試探一性一地說:“國主倘以舊好為念,不必苛求。
若必欲擒之,假臣一精一兵二萬,當立緻定國于麾下。
”②孫可望明知李定國迎駕入昆明得到白文選的幫助,認為他對自己不忠,盛怒之下準備将文選處死,經帳下諸将營救,才打了一頓闆子,予以釋放。
永曆帝又派“學士楊在、侍郎鄧士廉等宣谕,俾同心釋忿,濟國難”③。
孫可望深恨李定國不僅打破了自己的皇帝夢,而且連獨斷專行的“國主”地位也保不住,根本不願捐棄前嫌,他派張虎回昆明複命,說“須安西親謝乃可”④。
這實際上是要把定國騙到貴一陽一殺害,憑借自己在黔滇兩省的親信和兵力繼續挾制永曆。
定國等人又遣王自奇同張虎再往貴一陽一,盡力打破僵局。
不料,王自奇和張虎一樣頑冥不化,向孫可望講述“定國孤軍易擒”,内外夾攻,可以一戰而勝。
可望見親信将領所談雲南情況與白文選所說相符,才恢複了對文選的信任。
他命王自奇回雲南充當内應。
自奇回到昆明後,“力言可望必不可和”,随即辭歸楚雄整頓本部兵馬,待機行一事。
① 這樣,孫可望盤踞的貴州同李定國、劉文秀輔佐下的永曆朝廷雖然在名義上都屬南明,卻已隐成敵國。
八月間,李定國奏準将孫可望在雲南的妻妾、兒子送往貴一陽一,命秦王藩下總兵王麟護送。
臨行前,定國親自在昆明城郊設宴送行。
同月十二日,永曆帝由貢院移居秦王宮殿。
清初馮蘇說過:“予以辛醜(順治十八年)至滇。
滇中人言:‘可望善治國,定國能用兵。
’使其同心協力,西南之功或未有艾,而乃彼此相攻,卒至摧敗。
”②這話雖有一定道理,但是要實現秦晉聯好,同心協力,關鍵在于孫可望必須交出實際大權,俯就臣節,這無異是與虎謀皮。
最高權力之争,終緻于演出了一場南明内戰。
①李定國的籍貫在各種史籍中記載互歧,乾隆五十年《綏德直隸州志》卷八《雜記》載李定國為該州“義讓裡人”,當以此為準。
中華書局1986年版《清代人物傳稿》上編,第三卷,第三六○頁。
林毓輝撰《李定國傳》依據王夫之《永曆實錄》不可靠的記載說他是“陝西榆林人”,顯然失考。
②李定國的生年尚未考出。
郭影秋《李定國紀年》假定崇祯三年(1630)定國十歲參加張獻忠部,林毓輝僅據郭氏“假定”斷言李定國“生于明天啟元年(1621年)”,不妥。
③楊英《先王實錄》。
①劉健《庭聞錄》卷三說,可望“遣關有才等以一精一甲四萬拒之田州。
定國襲破有才,收其兵”。
劉鎮國、關有才部兵力肯定有所誇大。
②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
這裡所說的“歸路”是指定國率軍返回雲貴。
③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
④羅謙《殘明紀事》。
①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
②屈大均《安龍逸史》卷下寫作“僞百戶葉應祯”,昆明無名氏輯錄《滇南外史》、羅謙《殘明紀事》亦同;金鐘《皇明末造錄》作“葉應桢”;錢秉镫《汪辰初文集序》據當時扈跸安龍的汪蛟《日記》說是可望“親将葉粲”。
《清世祖實錄》卷一二一,順治十五年十月清廷授予随孫可望投降官員名單中有葉應祯等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