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西軍的經營雲南
關燈
小
中
大
士馬飽騰,迅速擊敗沙定洲軍,攻克阿迷、蒙自,把沙定洲圍困在其老寨佴革龍。
佴革龍地勢險要,卻缺乏水源,沙軍每乘夜間下山取水。
定國等下令于水源處立砦,分兵把守。
沙定洲軍饑一渴難耐,被迫投降。
定國、文秀除了把沙定洲、萬氏和少數為首者解往昆明外,“招撫附近地方,凡附逆者悉不究,各安農事。
如是出降絡繹不絕。
李定國撫一慰賞勞之,出令不許擄掠,違者立斬。
自是迤東半壁安堵矣”①。
十月,沙定洲、萬氏、湯嘉賓等在昆明被處死,标志着混戰局面暫告結束②。
在孫可望的部署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東征西讨,平定了雲南全省,使當地百姓自明末兵燹以來過上了安甯的生活,連清初人士也記載“孫可望等倡義之名至今人猶稱道焉”③ ①歐一陽一直《蜀亂》。
②邵廷寀《西南紀事》卷十二《孫可望傳》。
③九峰居士編輯《粵滇紀略》卷二《孫可望陷重慶》;歐一陽一直《蜀亂》亦雲:“遵人得免于殺戮。
”按:遵義當時屬四川省。
④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十七。
⑤康熙《定番州志》卷二十一,藝文,王睿《殉難記》。
①《粵滇紀略》卷二。
②參見沈佳《存信編》卷一等書。
張獻忠的“皇後”究竟是誰,各書記載不一緻。
有的說是明末大學士陳演的女兒;有的說陳氏在獻忠生前即已處死。
③方孔炤《撫楚公牍》,引自《桐城方氏七世遺書》。
康熙十二年《石屏州志》卷十三《志補》記:龍在田原為該州阿吉黑裡長,天啟年間随征安效良,有功,署都司銜。
崇祯時“奉調入楚援剿流賊,多所劫掠。
還滇,自署都督”。
①方孔炤崇祯十二年七月《查參疏》中說:“惟是滇帥龍在田與逆賊交一歡時結拜父子,……至今逆賊營中之滇兒名馬、交趾一精一铳無不有之。
”見《撫楚疏稿》,收入《桐城方氏七世遺書》。
方孔炤又說:“陳洪範、龍在田兩将主和,收張獻忠為幹子。
……在田以其複铳、複馬餌獻忠者,兩将受其金也。
”見同書《西庫随筆》。
②方孔炤《撫楚公牍》。
③方孔炤《撫楚公牍》。
④方孔炤《撫楚公牍》。
⑤嘉慶四年《臨安府志》卷十四,人物三《龍在田傳》。
⑥馮甦《滇考》《普、吾、沙亂滇》。
謝聖綸輯《滇黔志略》抄本,卷十三《轶事》記龍在田招孫可望等領兵入滇事與《滇考》所載幾乎完全相同。
①康熙十二年《石屏州志》卷十三《志補》。
②《明末滇南紀略》(又名《滇寇紀略》)卷二。
鹹豐二年《南甯縣志》卷六《人物·忠烈》記:“蔣懋勳、蔣世勳、張英、陳允濟俱衛世職。
流寇至,詭言黔國公複仇之師,四人率衆迎之。
及至,始知其詐。
寇迫使降,不屈,同聲罵賊,遂遇害。
”按,南甯縣即雲南曲靖府附郭縣,不是現在的廣西省南甯市。
③康熙四十四年《平彜縣志》卷二《沿革》記:“四年三月,流寇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自黔入滇,詭稱援師,二十五日屠平彜,二十八日屠交水,二十九日屠曲靖。
” ④李恩揆《丁亥紀略》,見《滇系》卷八,又見《滇粹》。
①康熙十二年《阿迷州志》《人物志·叛亂土司》記蛇花口作蛇誇口。
其文雲:“丁亥,孫可望至滇,假言為沐國公報仇,定洲兵至曲靖迎敵,敗走,歸駐蛇誇口。
李定國襲之,沙兵複潰,不敢據阿迷州,遁入佴革龍。
李定國等兵破臨安,探知定洲潛逃,直抵阿迷,屠戮士民,拆毀城垣而去。
定洲、萬氏複收敗卒于佴革龍,豎一立木城為自守計。
”嘉慶四年《臨安府志》卷四《疆域》記:“蛇花口在阿迷州北,為州境之險。
有佴革龍山勢險惡,逆酋沙定洲恃以為固。
” ②昆明無名氏輯錄《滇南外史》;康熙五十三年《鶴慶府志》卷四《沿革》。
③南沙三餘氏撰《南明野史》卷中。
馮甦《滇考》記大西軍由陸涼、宜良入省,“宜良知縣方興佐率衆持羊酒迎可望,賊喜,不入城。
至省,巡撫吳兆元等迎于郊”。
④康熙五十四年《新興州志》卷二《沿革》。
《明末滇南紀略》也記載大西軍入昆明之初,“四寇共議推孫可望為盟主,一切諸務皆聽令焉”。
①雍正九年《建水州志》卷十一,藝文記下,楊德沛《佴氏先茔表義碑記》。
②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記:“昆一陽一知州冷一陽一春與晉甯舉人段伯美率兵守城拒賊。
時定國攻沙定洲一黨一湯嘉賓于臨安,聞一陽一春等起義,星夜回兵,屠二州,盡焚民居房。
”道光二十年《晉甯州志》卷十一《補遺志·事略》記:“順治四年四月,流寇孫可望等入滇,李定國追沙定洲至晉甯,秋毫無犯,百姓具牛酒犒軍,定國大喜,信宿乃去。
去後驿使往來有婪索者,邑舉人段伯美率衆殺之,又割其從者耳鼻縱之去。
定國方攻臨安,聞之大怒,撤兵回,遂屠州城。
拘男婦于營門,令各出其手以待截,按男左女右;有誤出者,并兩手截之,慘不可言。
既而定國亦以太甚,命開東、西二門,自東門出者生,自西城出者殺之。
署知州冷一陽一春及伯美俱遇害。
” ③康熙二十六年《武定府志》卷一《附勘事實》。
④康熙五十三年《鶴慶府志》卷四《沿革》;康熙五十二年《劍川州志》卷二《沿革》。
⑤康熙五十一年《祿豐縣志》《紀事略》;該書首繪祿豐縣輿地圖城東有獅子口,距城不遠。
按,《明末滇南紀略》《沐公順賊》篇記楊畏知在祿豐兵敗後與沐天波逃往永昌,不久在永昌同沐天波一道投順大西軍,與當地志書記載有分歧。
①邵廷寀《西南紀事》卷八。
②康熙三十三年《大理府志》卷三《沿革》記孫可望于順治三年八月至大理,系時有誤,當作順治四年(1647),參見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
③康熙四十一年《永昌府志》卷二十五,藝文,馮甦《三忠臣傳》。
①《明末滇南紀略》卷三。
按,明朝習慣以雲南省會昆明為界,其東曰迤東,其西曰迤西,合言之曰兩迤。
迤西包括大理、永昌、鶴慶、蒙化、楚雄、武定、永甯、姚安、鎮沅、順甯、麗江、景東十二府;迤東指雲南、臨安、澂江、尋甸、廣西、廣南、曲靖、元江八府。
見康熙十二年《石屏州志》卷十三《志補》。
②乾隆二十六年《東川府志》卷三《建置·沿革》。
按,貴州《定番州志》等書記艾能奇于1647年二月進攻該州時被射死,純屬誤傳。
又,《明末滇南紀略》中寫作“祿萬鐘”,此處以《東川府志》為準。
③《明末滇南紀略》卷四《倡義讨逆》。
康熙三十年《通海縣志》卷一《沿革事考》記,“戊子年七月,李定國複提兵過通海,入攻沙定洲,派通海軍民運糧至佴革龍,死亡幾半。
”“八月,定國攻破佴革龍擒沙定洲、萬氏、湯嘉賓等,由通海械赴雲南。
十月,磔于市,殺其一黨一數百人。
” ①《明末滇南紀略》卷四《倡義讨逆》。
康熙十二年《阿迷州志》《人物志·叛逆土司》記,丁酉(1647),李定國率兵擊敗沙定洲,直抵阿迷,“拆毀城垣而去。
定洲、萬氏複收敗卒于佴革龍豎一立木城為自守計。
又二年,己醜(1649),李定國自滇統兵直搗其巢,圍困數月,定洲(當為定國)誘出定洲、萬氏并叛一黨一,擒送雲南,磔殺之,滇人稱快。
”擒殺定洲在戊子(1648),記年有誤。
②康熙《雲南通志》卷三《沿革大事記》。
③上引《明末滇南紀略》。
第三節孫可望等的經營雲南 平定全滇在大西軍史冊上是非常重要的篇章,對于南明永曆政權的延續尤有關鍵意義。
就大西軍而言,張獻忠在世時固然有建軍立國的開創之功,但在1644年入川以前流動一性一過大,所建地方政權旋設旋失,入川後雖有意以四川為基業,在政策上卻屢犯過激錯誤,叛亂蜂起,獻忠犧牲前數十萬兵馬僅擁聚于西充一帶彈丸之地。
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于主帥身亡之後,一團一結内部,不失時機地揮軍入滇,取得了一塊穩定的基地,休養補充士馬,整頓經營地方,為原大西軍在南明抗清鬥争中重展雄風蓄積了力量。
為了充分認識孫可望等取雲南為基業的重大意義,不妨同大順軍作個比較。
到1645年李自成犧牲之時,大順政權已全盤瓦解,大順軍餘部既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以緻隊伍四分五裂;又沒有自己的地方政權,長期寄人籬下,直到後期才在夔東人煙稀少的高山大川之處建立了據點。
盡避大順軍後期的主要領一導一人李過、高一功、李來亨具有甯死不屈的堅貞品質和卓越的指揮才能,但“長沙地小,不足回旋”,給他們活動的舞台太小了。
人力、物力的嚴重不足大大限制了大順軍的積聚力量和開拓局面。
在後期抗清鬥争中,大順軍餘部的戰績遠不如大西軍,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一塊比較大又比較富庶的後方基地。
大西軍自1650年(順治七年,永曆四年)起北出貴州、四川,東進廣西、廣東、湖南,幾次挫敗不可一世的清軍,成為全國抗清的主力,是同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收取和經營雲南分不開的。
大西軍在平定全
佴革龍地勢險要,卻缺乏水源,沙軍每乘夜間下山取水。
定國等下令于水源處立砦,分兵把守。
沙定洲軍饑一渴難耐,被迫投降。
定國、文秀除了把沙定洲、萬氏和少數為首者解往昆明外,“招撫附近地方,凡附逆者悉不究,各安農事。
如是出降絡繹不絕。
李定國撫一慰賞勞之,出令不許擄掠,違者立斬。
自是迤東半壁安堵矣”①。
十月,沙定洲、萬氏、湯嘉賓等在昆明被處死,标志着混戰局面暫告結束②。
在孫可望的部署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東征西讨,平定了雲南全省,使當地百姓自明末兵燹以來過上了安甯的生活,連清初人士也記載“孫可望等倡義之名至今人猶稱道焉”③ ①歐一陽一直《蜀亂》。
②邵廷寀《西南紀事》卷十二《孫可望傳》。
③九峰居士編輯《粵滇紀略》卷二《孫可望陷重慶》;歐一陽一直《蜀亂》亦雲:“遵人得免于殺戮。
”按:遵義當時屬四川省。
④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十七。
⑤康熙《定番州志》卷二十一,藝文,王睿《殉難記》。
①《粵滇紀略》卷二。
②參見沈佳《存信編》卷一等書。
張獻忠的“皇後”究竟是誰,各書記載不一緻。
有的說是明末大學士陳演的女兒;有的說陳氏在獻忠生前即已處死。
③方孔炤《撫楚公牍》,引自《桐城方氏七世遺書》。
康熙十二年《石屏州志》卷十三《志補》記:龍在田原為該州阿吉黑裡長,天啟年間随征安效良,有功,署都司銜。
崇祯時“奉調入楚援剿流賊,多所劫掠。
還滇,自署都督”。
①方孔炤崇祯十二年七月《查參疏》中說:“惟是滇帥龍在田與逆賊交一歡時結拜父子,……至今逆賊營中之滇兒名馬、交趾一精一铳無不有之。
”見《撫楚疏稿》,收入《桐城方氏七世遺書》。
方孔炤又說:“陳洪範、龍在田兩将主和,收張獻忠為幹子。
……在田以其複铳、複馬餌獻忠者,兩将受其金也。
”見同書《西庫随筆》。
②方孔炤《撫楚公牍》。
③方孔炤《撫楚公牍》。
④方孔炤《撫楚公牍》。
⑤嘉慶四年《臨安府志》卷十四,人物三《龍在田傳》。
⑥馮甦《滇考》《普、吾、沙亂滇》。
謝聖綸輯《滇黔志略》抄本,卷十三《轶事》記龍在田招孫可望等領兵入滇事與《滇考》所載幾乎完全相同。
①康熙十二年《石屏州志》卷十三《志補》。
②《明末滇南紀略》(又名《滇寇紀略》)卷二。
鹹豐二年《南甯縣志》卷六《人物·忠烈》記:“蔣懋勳、蔣世勳、張英、陳允濟俱衛世職。
流寇至,詭言黔國公複仇之師,四人率衆迎之。
及至,始知其詐。
寇迫使降,不屈,同聲罵賊,遂遇害。
”按,南甯縣即雲南曲靖府附郭縣,不是現在的廣西省南甯市。
③康熙四十四年《平彜縣志》卷二《沿革》記:“四年三月,流寇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自黔入滇,詭稱援師,二十五日屠平彜,二十八日屠交水,二十九日屠曲靖。
” ④李恩揆《丁亥紀略》,見《滇系》卷八,又見《滇粹》。
①康熙十二年《阿迷州志》《人物志·叛亂土司》記蛇花口作蛇誇口。
其文雲:“丁亥,孫可望至滇,假言為沐國公報仇,定洲兵至曲靖迎敵,敗走,歸駐蛇誇口。
李定國襲之,沙兵複潰,不敢據阿迷州,遁入佴革龍。
李定國等兵破臨安,探知定洲潛逃,直抵阿迷,屠戮士民,拆毀城垣而去。
定洲、萬氏複收敗卒于佴革龍,豎一立木城為自守計。
”嘉慶四年《臨安府志》卷四《疆域》記:“蛇花口在阿迷州北,為州境之險。
有佴革龍山勢險惡,逆酋沙定洲恃以為固。
” ②昆明無名氏輯錄《滇南外史》;康熙五十三年《鶴慶府志》卷四《沿革》。
③南沙三餘氏撰《南明野史》卷中。
馮甦《滇考》記大西軍由陸涼、宜良入省,“宜良知縣方興佐率衆持羊酒迎可望,賊喜,不入城。
至省,巡撫吳兆元等迎于郊”。
④康熙五十四年《新興州志》卷二《沿革》。
《明末滇南紀略》也記載大西軍入昆明之初,“四寇共議推孫可望為盟主,一切諸務皆聽令焉”。
①雍正九年《建水州志》卷十一,藝文記下,楊德沛《佴氏先茔表義碑記》。
②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記:“昆一陽一知州冷一陽一春與晉甯舉人段伯美率兵守城拒賊。
時定國攻沙定洲一黨一湯嘉賓于臨安,聞一陽一春等起義,星夜回兵,屠二州,盡焚民居房。
”道光二十年《晉甯州志》卷十一《補遺志·事略》記:“順治四年四月,流寇孫可望等入滇,李定國追沙定洲至晉甯,秋毫無犯,百姓具牛酒犒軍,定國大喜,信宿乃去。
去後驿使往來有婪索者,邑舉人段伯美率衆殺之,又割其從者耳鼻縱之去。
定國方攻臨安,聞之大怒,撤兵回,遂屠州城。
拘男婦于營門,令各出其手以待截,按男左女右;有誤出者,并兩手截之,慘不可言。
既而定國亦以太甚,命開東、西二門,自東門出者生,自西城出者殺之。
署知州冷一陽一春及伯美俱遇害。
” ③康熙二十六年《武定府志》卷一《附勘事實》。
④康熙五十三年《鶴慶府志》卷四《沿革》;康熙五十二年《劍川州志》卷二《沿革》。
⑤康熙五十一年《祿豐縣志》《紀事略》;該書首繪祿豐縣輿地圖城東有獅子口,距城不遠。
按,《明末滇南紀略》《沐公順賊》篇記楊畏知在祿豐兵敗後與沐天波逃往永昌,不久在永昌同沐天波一道投順大西軍,與當地志書記載有分歧。
①邵廷寀《西南紀事》卷八。
②康熙三十三年《大理府志》卷三《沿革》記孫可望于順治三年八月至大理,系時有誤,當作順治四年(1647),參見康熙三十五年《雲南府志》卷五《沿革》。
③康熙四十一年《永昌府志》卷二十五,藝文,馮甦《三忠臣傳》。
①《明末滇南紀略》卷三。
按,明朝習慣以雲南省會昆明為界,其東曰迤東,其西曰迤西,合言之曰兩迤。
迤西包括大理、永昌、鶴慶、蒙化、楚雄、武定、永甯、姚安、鎮沅、順甯、麗江、景東十二府;迤東指雲南、臨安、澂江、尋甸、廣西、廣南、曲靖、元江八府。
見康熙十二年《石屏州志》卷十三《志補》。
②乾隆二十六年《東川府志》卷三《建置·沿革》。
按,貴州《定番州志》等書記艾能奇于1647年二月進攻該州時被射死,純屬誤傳。
又,《明末滇南紀略》中寫作“祿萬鐘”,此處以《東川府志》為準。
③《明末滇南紀略》卷四《倡義讨逆》。
康熙三十年《通海縣志》卷一《沿革事考》記,“戊子年七月,李定國複提兵過通海,入攻沙定洲,派通海軍民運糧至佴革龍,死亡幾半。
”“八月,定國攻破佴革龍擒沙定洲、萬氏、湯嘉賓等,由通海械赴雲南。
十月,磔于市,殺其一黨一數百人。
” ①《明末滇南紀略》卷四《倡義讨逆》。
康熙十二年《阿迷州志》《人物志·叛逆土司》記,丁酉(1647),李定國率兵擊敗沙定洲,直抵阿迷,“拆毀城垣而去。
定洲、萬氏複收敗卒于佴革龍豎一立木城為自守計。
又二年,己醜(1649),李定國自滇統兵直搗其巢,圍困數月,定洲(當為定國)誘出定洲、萬氏并叛一黨一,擒送雲南,磔殺之,滇人稱快。
”擒殺定洲在戊子(1648),記年有誤。
②康熙《雲南通志》卷三《沿革大事記》。
③上引《明末滇南紀略》。
第三節孫可望等的經營雲南 平定全滇在大西軍史冊上是非常重要的篇章,對于南明永曆政權的延續尤有關鍵意義。
就大西軍而言,張獻忠在世時固然有建軍立國的開創之功,但在1644年入川以前流動一性一過大,所建地方政權旋設旋失,入川後雖有意以四川為基業,在政策上卻屢犯過激錯誤,叛亂蜂起,獻忠犧牲前數十萬兵馬僅擁聚于西充一帶彈丸之地。
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于主帥身亡之後,一團一結内部,不失時機地揮軍入滇,取得了一塊穩定的基地,休養補充士馬,整頓經營地方,為原大西軍在南明抗清鬥争中重展雄風蓄積了力量。
為了充分認識孫可望等取雲南為基業的重大意義,不妨同大順軍作個比較。
到1645年李自成犧牲之時,大順政權已全盤瓦解,大順軍餘部既沒有建立一個統一的領導核心,以緻隊伍四分五裂;又沒有自己的地方政權,長期寄人籬下,直到後期才在夔東人煙稀少的高山大川之處建立了據點。
盡避大順軍後期的主要領一導一人李過、高一功、李來亨具有甯死不屈的堅貞品質和卓越的指揮才能,但“長沙地小,不足回旋”,給他們活動的舞台太小了。
人力、物力的嚴重不足大大限制了大順軍的積聚力量和開拓局面。
在後期抗清鬥争中,大順軍餘部的戰績遠不如大西軍,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一塊比較大又比較富庶的後方基地。
大西軍自1650年(順治七年,永曆四年)起北出貴州、四川,東進廣西、廣東、湖南,幾次挫敗不可一世的清軍,成為全國抗清的主力,是同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收取和經營雲南分不開的。
大西軍在平定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