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順政權的覆亡

關燈
令英親王等追剿。

     谕靖遠大将軍和碩英親王阿濟格曰:爾等自京起行在先,定國大将軍和碩豫親王等起行在後。

    今豫親王等已至潼關,攻破流寇,克取西安,爾等之兵未知尚在何處。

    此皆由爾等枉道越境,過土默特、鄂爾多斯地方妄行需索,轉而入邊,以緻逗遛故也。

    今已命豫親王恪遵前旨,往定南京。

    爾等可仍遵前旨,将流寇餘孽務期剿除,以贖從前逗遛之咎。

    勿以流寇已遁,西安既平,不行殄滅,遽爾班師。

    其随英親王、豫親王之漢軍,自固山額真、梅勒章京以下兵丁、綿甲、紅衣炮均分為二,著英親王、豫親王各行督領。

    若相去已遠,可仍如舊。

    ① 二月十四日,多铎在西安休整兵馬近一個月,即率軍出關,招降了駐守河南府(即現在的洛一陽一)的大順軍平南伯劉忠,三月初五日取道歸德向南推進,緻力于摧毀弘光政權。

    ② ①潼關戰役在《清世祖實錄》和《潼關志》中有相當準确的記載。

    吳偉業《綏寇紀略》卷九《通城擊》中依據不可靠的傳聞寫道:“(乙酉)二月,本朝大兵至潼關,攻之,僞巫山伯馬世耀以六十萬衆大敗,潼關破,世耀死。

    ”欽定《明史》的作者竟然連本朝實錄和檔案也未能寓目,在卷三百九《李自成傳》中采用吳氏舊文雲:“順治二年二月,我兵攻潼關,僞伯馬世耀以六十萬衆迎戰,敗死,潼關破。

    ……”戰役時間和情節全部錯誤。

    由此可見,《明史》在清代推為信史,實則謬誤甚多。

     ①《清世祖實錄》卷十二。

     ②《清世祖實錄》卷十四。

     ①康熙二十四年《潼關志》卷下《兵略第八》。

    《清世祖實錄》卷十四記:“守潼關僞吳山伯馬世堯率所部七千餘衆迎降,計獲馬千餘匹,辎重甲仗無算。

    十三日大軍入潼關,察獲馬世堯遣往自成處一奸一細,遂擒斬世堯。

    ”按,吳山伯馬世堯當即巫山伯馬世耀之訛。

     ①《清世祖實錄》卷十四。

     ②《平南王元功垂範》卷上。

     ①《清世祖實錄》卷十四。

     ②《清世祖實錄》卷十五。

     第二節陝北戰役和大順軍放棄西北 當李自成親自率領駐守西安地區的大順軍主力移往潼關與多铎部清軍決戰時,清阿濟格統領的軍隊也已經進入陝北。

    其部下有固山額真譚泰等滿軍,平西王吳三桂、智順王尚可喜以及從宣府、大同、山西一抽一調的漢族降附軍,兵力相當雄厚。

    大順軍方面的部署是毫侯李過(改名李錦)守延安,高一功守榆林。

    阿濟格軍入邊牆後,命姜瓖統領明朝投降兵将圍攻榆林,自己帶領滿、漢主力經米脂攻延安。

    李過部為保衛延安同清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雙方曾七次交鋒,其中大順軍兩次乘夜間出城反擊,都因兵力不夠未能奏效。

    ①據尚可喜的叙述:“賊李錦據延安與膚施縣城相犄角,王分兵圍之二十餘日,未下。

    王敕諸将佯攻膚施,而一陰一勒一精一兵薄延安城,猝用大炮擊之,賊不支,遂宵遁。

    王與固山(指譚泰)分追,馘斬甚衆,鹵獲其甲馬器械不可勝計。

    ”“冬十二月,克延安。

    ”②延安失守後,李過部向西轉移;阿濟格即率清軍主力南下西安。

    榆林戰役的經過據清方将領報告:“惟榆林守将高一功乃闖賊舊一黨一,堅拒相抗。

    英王因西安事大,統兵南征。

    所遺各鎮官兵攻圍榆林,恐兵馬衆多,無人總統,看得大同鎮臣姜瓖威望素著,于十二月三十日委以總督重權統攝諸軍,職(清委榆林總兵王大業自稱)同甯武總兵高勳、宣府領兵副将今加總兵職銜康鎮邦俱聽指揮,料區區一城自難久守,可計日而下也。

    ”③又唐通報告:“本年正月初五月,臣自綏德赴雙山與賊寫戰書一紙,将一切利害與賊高一功說明,要戰即約定日期即來交戰,如不戰領兵困城。

    正月十二日差炭窯上百姓投書;十四日未時賊走,榆林有存倉米八百石、豆八十石,民間一精一壯百姓搶去;止有老弱千餘。

    ”同日夜間,唐通與阿濟格委任的榆林巡撫趙兆麟(原為大順政權官員)、姜瓖等派遣的“撥兒馬”二百名進入榆林;十六日姜瓖、康鎮邦、王大業也進駐榆林。

    ①這說明高一功據守榆林半月之後,主動放棄該地,實力沒有多大損失。

    ②《懷遠縣志》記載,1645年正月中旬,“高一功拒戰于常樂,敗奔響水,十六日清兵入城(指懷遠縣城)安一撫。

    姜瓖追至波羅,又大破之,高賊遁去”③。

     李過、高一功率部撤離陝北,是在李自成放棄西安以後,從延安到西安之間有阿濟格、多铎兩路清軍主力,已經不可能按李自成南撤路線行進,因此,他們采取向西轉移,先到甯夏的惠安堡④,然後會合了鎮守西北甘肅、青海(當時為西甯衛)等地的大順軍一黨一守素、蔺養成、賀蘭等部一道向南撤退。

    至于其他一些奉大順政權的命令駐于西北地區的原明朝歸附将領如馬科、左瓖、牛成虎等都先後在清朝招誘下拜表投降。

    李過、高一功等大順軍舊部為了同李自成統率的主力會師,采取的路線是由陝西漢中入蜀,順長江東下湖北。

    不料,鎮守漢中地區的大順軍舊部賀珍、羅岱、一黨一孟安、郭登先四将卻已變節降清①,公然動武阻擊李過、高一功等部大順軍過境。

    經過一翻激烈的戰鬥,李過、高一功等部終于沖破了賀珍等的防區②,由漢中南下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