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關燈
小
中
大
非易”,完全是明末官一場中慣用的敷衍之詞,倒是“贻誤封疆,罪在于臣”,可稱實供。
明翰林院官楊士聰是山東濟甯人,他不勝感慨地寫道:“其下東省,止一人一馬,責取遵依,無不應者,積威之所劫也。
及濟甯不應,亦遂慘淡而去;繼至者乃有十三人。
使南中有千人之旅渡河先至,呼吸可通,二東(指明代山東、登萊二撫轄地,即今山東省)豈遂為虜有乎?”⑤ “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
”①弘光朝廷立國之初,在許多史籍中被描寫成“正人盈朝”的局面,似乎事情全壞在後來馬士英、阮大铖結一黨一亂政,正人君子聯袂而去,以至于亡國。
這是東林—複社人士的門戶之見。
事實上,當政的文武大臣(包括史可法在内)都是一批鼠目寸光的政治侏儒。
大量材料證明,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以起義農民為敵,而對多次犯中原,這時已經攘取畿輔等地的清方則一味退讓,在“借虜平寇”的如意算盤下,圍繞“定策”、“逆案”、“順案”争權奪利。
對他們來說,隻要能保住江南這塊最肥沃的土地就足以榮家安身,黃河流域的大片疆土,數以千萬計的百姓全被忘在腦後。
倒是不肯入閣的崇祯朝大學士蔣德璟旁觀者清,在疏中說:“昔唐、宋在江南時,河淮以北皆虜,故不得不偏安。
今奴雛(指順治帝)方幼,諸虜争權,河淮之北,奴騎不到。
而闖寇聞亦久奔,間有一二逃将士兵假名行劫而已。
中原士民,椎牛灑酒,以待王師之至。
但使中外合力,文武同心,分道北征,指日清廓,大非晉、宋可拟也。
”②然而,他的話沒人聽。
當政大臣史可法、馬士英等人惟恐出兵北上有同清廷争地之嫌,一味以“通好”為上策。
①參見1980年8月出版《清史論叢》第二輯載拙文《論清初社會矛盾》。
①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卷九,《敬陳安内第一要務疏》。
②收入曹溶《學海類編》第十六冊。
③桐城姚康休那父著《太白劍》,所見為光緒乙未冬姚五桂堂重刊本。
①李清《南渡錄》卷一。
②李清《南渡錄》卷一;《國榷》卷一百一載于二十九日,文字略有不同,如“因三桂款建,使為兩虎之鬥”。
③《南渡錄》卷一;《國榷》卷一百一。
④王铎《拟山園選集》(北京圖書館善本部藏順治十年刊八十一卷本)第二卷。
按,諸書均記弘光朝廷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大學士王铎起草的敕谕中卻明言“晉爾侯世爵”,很可能弘光朝廷對吳三桂封爵有個升格過程,幾個月前吳三桂被崇祯帝封為平西伯,弘光朝廷初拟晉封侯爵,不久又決定加封公爵。
⑤同上書卷二。
①史可法《為款虜滅寇廟算已周,乞敕速行,以雪國恥事》奏疏,見馮夢龍《甲申紀事》,《玄覽堂叢書》第一一五冊。
按,史可法這篇奏疏在清代刊印《史忠正公集》時因避諱改題為《請遣北使疏》,文字亦有删改。
馮氏著作刊于弘光年間,史可法尚任督師大學士,自應以此本為準。
②李清《南渡錄》卷一。
①馮夢龍《甲申紀事》。
②李清《南渡錄》卷二。
①陳子龍《兵垣奏議》。
①張怡《?聞續筆》卷一。
①乾隆五十年《濟甯直隸州志》卷三十一,藝文。
②《順治元年八月吏曹奏章》,見羅振玉《清初史料叢編》。
③見《明清檔案》第一冊,A1—120号。
④同上書,第一冊,A1—142号。
①楊士聰《申核真略》記淩?“為虜用,出示稱順治元年。
然?于南都亦發疏不絕”。
②參見溫睿臨《南疆逸史》卷十一《淩?傳》。
③李清《南渡錄》卷三。
①乾隆五十年《濟甯直隸州志》卷三十一,藝文,鄭與僑《倡義記》。
②《南渡錄》記六月二十五日任命王燮為山東巡撫,黃宗羲《弘光實錄鈔》記于二十八日。
③李清《南渡錄》卷二。
④談遷《國榷》卷一百三。
⑤王溁任命為登撫日期,《南渡錄》記于九月十五日,《國榷》記于同月十六日。
⑥《國榷》記八月戊寅(二十三日)、辛巳(二十六日)連催王燮、丘磊赴任。
⑦李清《三垣筆記》卷下,《弘光》。
①《明清檔案》第一冊,A—125号,啟本首頁有“順治元年八月初一日到”字樣,可知作于七月。
這位“李中書”很可能就是上引鄭與僑《倡義記》中說的諸生李道生,他奉任民育之遣至南京,弘光朝廷大約給了個“中書舍人”的空銜。
②順治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山東巡撫方大猷啟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
③順治元年九月初五日河南(道)總督楊方興“為欽奉遵依事”啟本,見《順治錄疏》。
李清《南渡錄》卷二記,八月間弘光朝廷收到“山東濟甯知州朱光、生員孫胤泰、鄉民魏立芳等各疏請兵。
既而不行,命補道官而已,不能救也”。
④談遷《國榷》卷一百二。
①《國榷》卷一百三。
②《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第四三六頁。
③順治元年九月初六日河道總督楊方興“為塘報事”啟本原件。
④順治元年九月山東巡撫方大猷“為塘報事”揭帖中說阮應兆為副将,見《明清檔案》第一冊,A1—158号;上引楊方興啟本中則說阮應兆是劉澤清标下參将。
①《金史》卷七十五《左企弓傳》。
②李清《南渡錄》卷二。
第二節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态度的變化 山海關戰役後,清廷輕易地占領了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開初在總體戰略上并沒有定見。
個别滿洲貴族甚至主張“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諸王以鎮燕都,而大兵則或還守沈一陽一,或退保山海,可無後患”。
攝政王多爾衮卻因為皇太極曾經說過:“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不同意就此止步①。
不過,多爾衮設想的移都北京以圖進取,究竟進取到多大範圍,也心中無底。
當時正在北京的張怡記載道:多爾衮剛入北京,為崇祯帝舉哀三日,随即令漢族官民剃發改制。
“剃發令下,有言其不便者曰:‘南人剃發,不得歸。
遠近聞風驚畏,非一統之策也。
’九王(即多爾衮)曰:‘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
’”② 六月間,多爾衮發布文告說:“深痛爾明朝嫡胤無遺,勢孤難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土。
厲兵秣馬,必殲醜類,以靖萬邦。
非有富天下之心,實為救中國之計。
咨爾河北、河南、江淮諸勳舊大臣、節钺将吏及布衣豪傑之懷忠慕義者,或世受國恩,或新膺主眷,或自矢從王,皆懷故國之悲,孰無雪恥之願?予皆不吝封爵,特予旌揚。
其有不忘明室,輔立賢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
但當通和講好,不負本朝,彼懷繼絕之恩,此惇睦鄰之義。
”下文又說:“若國無成主,人懷二心,或假立愚弱,實肆跋扈之邪謀;或一陽一附本朝,一陰一行草竊之一奸一宄。
斯皆民之蟊賊,國之寇仇。
俟予克定三秦,即移師南讨,殪彼鲸鲵,必無遺種。
於戲,順逆易判,勉忠臣義士之心;南北何殊,同皇天後土之養。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①這件由清廷實際最高統治者頒發的诏書,在措詞上是頗有講究的。
它反映了多爾衮等人對于自己的實力究竟能夠控制到多大的地盤還沒有把握。
因此,一方面把清方準備接管的地方暫限于河北、河南、江淮,即長江以北,示意“不忘明室”的南方漢族官紳可以“輔立賢藩”,“共保江左”;另一方面,又預先留下伏筆,以便一旦有機可乘時,可以随即宣布江左政權并非明朝“賢藩”,而是“假立愚弱”,那時移師南讨“民之蟊賊,國之寇仇”,就是名正言順了。
清軍入關初期,兵力有限,特别是滿族人口稀少,補充兵員頗非易事。
原來的明帝國雖分裂為山西以西的大順政權和以南京為中心的南明政權,但地域遼闊,實力也相當可觀。
多爾衮摸不清底細,不敢貿然行一事。
在吳三桂的接引下,占領了北京和畿輔地區已屬意外,他初期的意圖很可能是勾結南明,共平“流寇”,實現南北分治。
這一方針對于南明弘光政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們鑒于自身的腐敗無能,苟且偷安,因而對清方代平“流寇”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以為此策既行,自己坐享江南财賦充盈之地,依然可以過着紙醉金迷的太平日子,“聯虜平寇”就成了弘光朝廷一廂情願的上策。
然而,清廷的政策很快發生了變化。
根本原因在于随着中國社會的發展,南方的經濟地位不斷上升,宋代以前出現過的南北分治的經濟相對平衡的基礎已經不複存在。
從元代以來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上自朝廷、達官貴人,下至部分軍民都仰賴于南方漕運的糧食和其他物資。
這種經濟上的依賴一性一不是僅靠南方“朝廷”以“歲币”形式提一供議定的金銀、綢緞之類就能夠解決的。
降清的漢族官僚對此深有了解,例如甲申五月兵部右侍郎金之俊上言:“西北粒食全給于東南,自闖亂後,南粟不達京師,以緻北地之米價日騰。
”①同年九月,清河道總督楊方興說得更明确:“不得江南,則漕運阻矣,将何以成天下?”②其次,降清的官僚中相當一部分是南方人士,他們惟恐出現南北朝的局面,自己将同故鄉親屬分隸兩個對立政權,關河阻隔,骨肉仳離,因而竭力慫恿滿洲貴族決策南征,并且大談其江南民風脆弱,不難平定。
第三,事态的發展也為多爾衮等人決策提一供了依據。
自從五月間清軍占領畿輔以來,除了在七月間發生過大順軍由山西反攻,占領井陉縣城以外,南京的弘光政權龜縮于江淮以南,數十萬大軍割據自雄,魚肉當地百姓,連大順軍西撤後歸屬未定的畿輔南部(約相當今河北省南部)、山東、河南都沒有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收複”。
這幾個因素湊在一起,使多爾衮等清廷決策人認定沒有必要承認南明弘光朝廷,幹脆以清代明,走統一全國之路。
七月二十八日,清攝政王多爾衮命弘光朝廷派來的副将何拱薇、參将陳萬春帶了一封信給史可法,全文如下: 清攝政王緻書于史老先生文幾:予向在沈一陽一,即知燕京物望鹹推司馬。
及入關破賊,與都人士相接,識介弟(指史可法堂弟史可程)于清班,曾托其手勒平安,權緻衷緒,未審何時得達。
比聞道路紛紛,多謂金陵有自立者。
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
《春秋》之義,有賊不讨,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
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阙,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
平西王吳三桂介在東陲,獨效包胥之哭。
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宿好,棄近日之小嫌,一愛一整貔貅,驅除狗鼠。
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後谥号,蔔葬山陵,悉如典禮。
親、郡王、将軍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勳戚文武諸臣,鹹在朝列,恩禮有加。
耕市不驚,秋毫無犯。
方拟秋高氣爽,遣将西征,傳檄江南,聯兵河朔,陳師鞠旅,戮力同心,報乃君國之仇,彰我朝廷之德。
豈意南州諸君子,苟安旦夕,弗審事機,聊慕虛名,頓忘實害,予甚惑之!一柄一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于闖賊,非取之于明朝也。
賊毀明朝之廟主,辱及先人。
我國家不憚征繕之勞,悉索敝賦,代為雪恥。
孝子仁人,當如何感恩圖報?茲乃乘逆寇稽誅,王師暫息,遂欲雄據江南,坐享漁人之利。
揆諸情理,豈可謂平?将以為天塹不能飛渡,投鞭不足斷流耶?夫闖賊但為明朝祟耳,未嘗得罪于我國家也。
徒以薄海同仇,特伸大義。
今若擁号稱尊,便是天有二日,俨為勁敵。
予将簡西行之銳,轉旆東征;且拟釋彼重誅,命為前導。
夫以中華全力受制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國,勝負之數,無待蓍龜矣。
予聞君子一愛一人以德,細人則以姑息。
諸君子果識時知命,笃念故主,厚一愛一賢王,宜勸令削号歸藩,永绶福祿。
朝廷當待以虞賓,統承禮物,帶砺山河,位在諸王侯上,庶不負朝廷伸義讨賊、興滅繼絕之初心。
至南州諸彥,翩然來儀,則爾公爾侯,列爵分土,有平西之典例在。
惟執事實圖利之。
挽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辄同築舍。
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
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維終始,甯忍随俗浮沉?取舍從違,應早審定。
兵行在即,可西可東。
南國安危,在此一舉。
願諸君子同以讨賊為心,毋貪一身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竊笑,予實有厚望焉。
記有之:為善人能受盡言。
敬布腹心,伫聞明教。
江天在望,延跂為勞。
書不盡意。
① 多爾衮的書信反映了清廷對南明政權态度的全方位轉變,即自封正統,否認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要求它無條件投降。
信中充滿了恫吓之辭,甚至說什麼“且拟釋彼重誅,命為前導”,連抗清勁旅大順軍也被“借用”來作為迫脅手段,從另一方面看也反映了多爾衮自知兵力有限,以虛無飄渺的“聯闖平南”壯大聲勢。
按情理說,史可法閱讀了多爾衮的來信,應當對清廷咄咄一逼一人的野心洞然于心,急講自強之道。
然而,他卻依舊幻想通過和平談判達到“聯虜平寇”偏安江左的目的。
他命進士黃日芳起草回信,黃日芳的答書原稿“詞頗峻”。
史可法審閱時惟恐觸怒清廷,說:“不必口角也”,親手“删潤”定稿①。
其全文如下: 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問訊吳大将軍,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誼于草莽也,誠以大夫無私交,《春秋》之義。
今倥偬之際,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從天而降也。
諷讀再三,殷殷緻意。
若以逆成尚稽天讨,為貴國憂,法且感且愧。
懼左右不察,謂南中臣民偷安江左,頓亡君父之仇,故為殿下一詳陳之。
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一愛一民,真堯舜之主也。
以庸臣誤國,緻有三月十九日之事。
法待罪南樞,救援無及,師次淮上,兇聞遂來,地坼天崩,川枯海竭。
嗟乎,人孰無君,雖肆法于市朝,以為洩洩者之戒,亦奚足謝先帝于地下哉!爾時南中臣民哀痛,如喪考妣,無不撫膺切齒,欲悉東南之甲,立剪兇仇。
而二三老臣,謂國破君亡,宗社為重,相與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
今上非他,即神宗之孫、光宗猶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
名正言順,天與人歸。
五月朔日,駕臨南都,萬姓夾道歡呼,聲聞數裡。
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
迨臣民伏阙屢請,始于十五日正位南都。
從前鳳集河清,瑞應非一。
即告廟之日,紫雲如蓋,祝文升霄,萬目共瞻,欣傳盛事。
大江湧一出柟梓數萬,助修宮殿,是豈非天意哉!越數日,即令法視師江北,刻日西征。
忽傳我大将軍吳三桂假兵貴國,破走逆成。
殿下入都,為我先帝、後發喪成禮,掃清宮阙,撫戢群黎,且免剃發之令,示不忘本朝。
此等舉動,振古爍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跽北向,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谕所雲感恩圖報已乎!謹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讨。
是以王師既發,複次江淮。
乃辱明誨,引《春秋》大義來相诘責。
善哉言乎,然此文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未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說耳。
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猶拘牽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統之義,中原鼎沸,倉卒出師,将何以維系人心,号召忠義,紫一陽一《綱目》踵事《春秋》,其間特書如莽移漢鼎,光武中興;丕廢山一陽一,昭烈踐祚;懷、愍亡國,晉元嗣基;徽、欽蒙塵,宋高缵統,是皆于國仇未剪之日,亟正位号,《綱目》未嘗斥為自立,卒以正統予之。
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靈武,議者疵之,亦未嘗不許以行權,幸其光複舊物也。
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仁恩遐被。
貴國昔在先朝,夙膺封号,載在盟府。
後以小人構釁,緻啟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誅僇,此殿下所知也。
今痛心本朝之難,驅除亂逆,可謂大義複著于《春秋》矣。
若乘我國運中微,一旦視同割據,轉欲移師東下,而以前導命元兇,義利兼收,恩仇倏忽,獎亂賊而長寇仇,此不惟孤本朝借力複仇之心,亦甚違殿下仗義扶危之初志矣。
昔契丹和宋,止歲輸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
況貴國笃念世好,兵以義動,萬代瞻仰,在此一舉。
若乃乘我蒙難,棄好崇仇,規此幅員,為德不卒,是以義始而以利終,贻賊人竊笑也,貴國豈其然欤?往者先帝轸念潢池,不忍盡戮,剿撫并用,贻誤至今。
今上天縱英明,刻刻以複仇為念。
廟堂之上,和衷體國;介胄之士,飲泣枕戈;人懷忠義,願為國死。
竊以為天亡逆闖,當不越于斯時矣。
語雲:“樹德務滋,除惡務盡。
”今逆成未伏天誅,諜知卷土西秦,方圖報複。
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
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讨,問罪秦中,共枭逆成之頭,以洩敷天之憤。
則貴國義聞,照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
從此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則本朝使臣久已在道,
明翰林院官楊士聰是山東濟甯人,他不勝感慨地寫道:“其下東省,止一人一馬,責取遵依,無不應者,積威之所劫也。
及濟甯不應,亦遂慘淡而去;繼至者乃有十三人。
使南中有千人之旅渡河先至,呼吸可通,二東(指明代山東、登萊二撫轄地,即今山東省)豈遂為虜有乎?”⑤ “君王莫聽捐燕議,一寸山河一寸金。
”①弘光朝廷立國之初,在許多史籍中被描寫成“正人盈朝”的局面,似乎事情全壞在後來馬士英、阮大铖結一黨一亂政,正人君子聯袂而去,以至于亡國。
這是東林—複社人士的門戶之見。
事實上,當政的文武大臣(包括史可法在内)都是一批鼠目寸光的政治侏儒。
大量材料證明,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以起義農民為敵,而對多次犯中原,這時已經攘取畿輔等地的清方則一味退讓,在“借虜平寇”的如意算盤下,圍繞“定策”、“逆案”、“順案”争權奪利。
對他們來說,隻要能保住江南這塊最肥沃的土地就足以榮家安身,黃河流域的大片疆土,數以千萬計的百姓全被忘在腦後。
倒是不肯入閣的崇祯朝大學士蔣德璟旁觀者清,在疏中說:“昔唐、宋在江南時,河淮以北皆虜,故不得不偏安。
今奴雛(指順治帝)方幼,諸虜争權,河淮之北,奴騎不到。
而闖寇聞亦久奔,間有一二逃将士兵假名行劫而已。
中原士民,椎牛灑酒,以待王師之至。
但使中外合力,文武同心,分道北征,指日清廓,大非晉、宋可拟也。
”②然而,他的話沒人聽。
當政大臣史可法、馬士英等人惟恐出兵北上有同清廷争地之嫌,一味以“通好”為上策。
①參見1980年8月出版《清史論叢》第二輯載拙文《論清初社會矛盾》。
①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卷九,《敬陳安内第一要務疏》。
②收入曹溶《學海類編》第十六冊。
③桐城姚康休那父著《太白劍》,所見為光緒乙未冬姚五桂堂重刊本。
①李清《南渡錄》卷一。
②李清《南渡錄》卷一;《國榷》卷一百一載于二十九日,文字略有不同,如“因三桂款建,使為兩虎之鬥”。
③《南渡錄》卷一;《國榷》卷一百一。
④王铎《拟山園選集》(北京圖書館善本部藏順治十年刊八十一卷本)第二卷。
按,諸書均記弘光朝廷封吳三桂為薊國公,大學士王铎起草的敕谕中卻明言“晉爾侯世爵”,很可能弘光朝廷對吳三桂封爵有個升格過程,幾個月前吳三桂被崇祯帝封為平西伯,弘光朝廷初拟晉封侯爵,不久又決定加封公爵。
⑤同上書卷二。
①史可法《為款虜滅寇廟算已周,乞敕速行,以雪國恥事》奏疏,見馮夢龍《甲申紀事》,《玄覽堂叢書》第一一五冊。
按,史可法這篇奏疏在清代刊印《史忠正公集》時因避諱改題為《請遣北使疏》,文字亦有删改。
馮氏著作刊于弘光年間,史可法尚任督師大學士,自應以此本為準。
②李清《南渡錄》卷一。
①馮夢龍《甲申紀事》。
②李清《南渡錄》卷二。
①陳子龍《兵垣奏議》。
①張怡《?聞續筆》卷一。
①乾隆五十年《濟甯直隸州志》卷三十一,藝文。
②《順治元年八月吏曹奏章》,見羅振玉《清初史料叢編》。
③見《明清檔案》第一冊,A1—120号。
④同上書,第一冊,A1—142号。
①楊士聰《申核真略》記淩?“為虜用,出示稱順治元年。
然?于南都亦發疏不絕”。
②參見溫睿臨《南疆逸史》卷十一《淩?傳》。
③李清《南渡錄》卷三。
①乾隆五十年《濟甯直隸州志》卷三十一,藝文,鄭與僑《倡義記》。
②《南渡錄》記六月二十五日任命王燮為山東巡撫,黃宗羲《弘光實錄鈔》記于二十八日。
③李清《南渡錄》卷二。
④談遷《國榷》卷一百三。
⑤王溁任命為登撫日期,《南渡錄》記于九月十五日,《國榷》記于同月十六日。
⑥《國榷》記八月戊寅(二十三日)、辛巳(二十六日)連催王燮、丘磊赴任。
⑦李清《三垣筆記》卷下,《弘光》。
①《明清檔案》第一冊,A—125号,啟本首頁有“順治元年八月初一日到”字樣,可知作于七月。
這位“李中書”很可能就是上引鄭與僑《倡義記》中說的諸生李道生,他奉任民育之遣至南京,弘光朝廷大約給了個“中書舍人”的空銜。
②順治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山東巡撫方大猷啟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
③順治元年九月初五日河南(道)總督楊方興“為欽奉遵依事”啟本,見《順治錄疏》。
李清《南渡錄》卷二記,八月間弘光朝廷收到“山東濟甯知州朱光、生員孫胤泰、鄉民魏立芳等各疏請兵。
既而不行,命補道官而已,不能救也”。
④談遷《國榷》卷一百二。
①《國榷》卷一百三。
②《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第四三六頁。
③順治元年九月初六日河道總督楊方興“為塘報事”啟本原件。
④順治元年九月山東巡撫方大猷“為塘報事”揭帖中說阮應兆為副将,見《明清檔案》第一冊,A1—158号;上引楊方興啟本中則說阮應兆是劉澤清标下參将。
①《金史》卷七十五《左企弓傳》。
②李清《南渡錄》卷二。
第二節清廷對南明弘光政權态度的變化 山海關戰役後,清廷輕易地占領了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開初在總體戰略上并沒有定見。
個别滿洲貴族甚至主張“宜乘此兵威,大肆屠戮,留置諸王以鎮燕都,而大兵則或還守沈一陽一,或退保山海,可無後患”。
攝政王多爾衮卻因為皇太極曾經說過:“若得北京,當即徙都,以圖進取”,不同意就此止步①。
不過,多爾衮設想的移都北京以圖進取,究竟進取到多大範圍,也心中無底。
當時正在北京的張怡記載道:多爾衮剛入北京,為崇祯帝舉哀三日,随即令漢族官民剃發改制。
“剃發令下,有言其不便者曰:‘南人剃發,不得歸。
遠近聞風驚畏,非一統之策也。
’九王(即多爾衮)曰:‘何言一統?但得寸則寸,得尺則尺耳。
’”② 六月間,多爾衮發布文告說:“深痛爾明朝嫡胤無遺,勢孤難立,用移我大清宅此北土。
厲兵秣馬,必殲醜類,以靖萬邦。
非有富天下之心,實為救中國之計。
咨爾河北、河南、江淮諸勳舊大臣、節钺将吏及布衣豪傑之懷忠慕義者,或世受國恩,或新膺主眷,或自矢從王,皆懷故國之悲,孰無雪恥之願?予皆不吝封爵,特予旌揚。
其有不忘明室,輔立賢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者,理亦宜然,予不汝禁。
但當通和講好,不負本朝,彼懷繼絕之恩,此惇睦鄰之義。
”下文又說:“若國無成主,人懷二心,或假立愚弱,實肆跋扈之邪謀;或一陽一附本朝,一陰一行草竊之一奸一宄。
斯皆民之蟊賊,國之寇仇。
俟予克定三秦,即移師南讨,殪彼鲸鲵,必無遺種。
於戲,順逆易判,勉忠臣義士之心;南北何殊,同皇天後土之養。
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①這件由清廷實際最高統治者頒發的诏書,在措詞上是頗有講究的。
它反映了多爾衮等人對于自己的實力究竟能夠控制到多大的地盤還沒有把握。
因此,一方面把清方準備接管的地方暫限于河北、河南、江淮,即長江以北,示意“不忘明室”的南方漢族官紳可以“輔立賢藩”,“共保江左”;另一方面,又預先留下伏筆,以便一旦有機可乘時,可以随即宣布江左政權并非明朝“賢藩”,而是“假立愚弱”,那時移師南讨“民之蟊賊,國之寇仇”,就是名正言順了。
清軍入關初期,兵力有限,特别是滿族人口稀少,補充兵員頗非易事。
原來的明帝國雖分裂為山西以西的大順政權和以南京為中心的南明政權,但地域遼闊,實力也相當可觀。
多爾衮摸不清底細,不敢貿然行一事。
在吳三桂的接引下,占領了北京和畿輔地區已屬意外,他初期的意圖很可能是勾結南明,共平“流寇”,實現南北分治。
這一方針對于南明弘光政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們鑒于自身的腐敗無能,苟且偷安,因而對清方代平“流寇”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以為此策既行,自己坐享江南财賦充盈之地,依然可以過着紙醉金迷的太平日子,“聯虜平寇”就成了弘光朝廷一廂情願的上策。
然而,清廷的政策很快發生了變化。
根本原因在于随着中國社會的發展,南方的經濟地位不斷上升,宋代以前出現過的南北分治的經濟相對平衡的基礎已經不複存在。
從元代以來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上自朝廷、達官貴人,下至部分軍民都仰賴于南方漕運的糧食和其他物資。
這種經濟上的依賴一性一不是僅靠南方“朝廷”以“歲币”形式提一供議定的金銀、綢緞之類就能夠解決的。
降清的漢族官僚對此深有了解,例如甲申五月兵部右侍郎金之俊上言:“西北粒食全給于東南,自闖亂後,南粟不達京師,以緻北地之米價日騰。
”①同年九月,清河道總督楊方興說得更明确:“不得江南,則漕運阻矣,将何以成天下?”②其次,降清的官僚中相當一部分是南方人士,他們惟恐出現南北朝的局面,自己将同故鄉親屬分隸兩個對立政權,關河阻隔,骨肉仳離,因而竭力慫恿滿洲貴族決策南征,并且大談其江南民風脆弱,不難平定。
第三,事态的發展也為多爾衮等人決策提一供了依據。
自從五月間清軍占領畿輔以來,除了在七月間發生過大順軍由山西反攻,占領井陉縣城以外,南京的弘光政權龜縮于江淮以南,數十萬大軍割據自雄,魚肉當地百姓,連大順軍西撤後歸屬未定的畿輔南部(約相當今河北省南部)、山東、河南都沒有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收複”。
這幾個因素湊在一起,使多爾衮等清廷決策人認定沒有必要承認南明弘光朝廷,幹脆以清代明,走統一全國之路。
七月二十八日,清攝政王多爾衮命弘光朝廷派來的副将何拱薇、參将陳萬春帶了一封信給史可法,全文如下: 清攝政王緻書于史老先生文幾:予向在沈一陽一,即知燕京物望鹹推司馬。
及入關破賊,與都人士相接,識介弟(指史可法堂弟史可程)于清班,曾托其手勒平安,權緻衷緒,未審何時得達。
比聞道路紛紛,多謂金陵有自立者。
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
《春秋》之義,有賊不讨,則故君不得書葬,新君不得書即位,所以防亂臣賊子,法至嚴也。
闖賊李自成,稱兵犯阙,手毒君親;中國臣民,不聞加遺一矢。
平西王吳三桂介在東陲,獨效包胥之哭。
朝廷感其忠義,念累世之宿好,棄近日之小嫌,一愛一整貔貅,驅除狗鼠。
入京之日,首崇懷宗帝、後谥号,蔔葬山陵,悉如典禮。
親、郡王、将軍以下,一仍故封,不加改削;勳戚文武諸臣,鹹在朝列,恩禮有加。
耕市不驚,秋毫無犯。
方拟秋高氣爽,遣将西征,傳檄江南,聯兵河朔,陳師鞠旅,戮力同心,報乃君國之仇,彰我朝廷之德。
豈意南州諸君子,苟安旦夕,弗審事機,聊慕虛名,頓忘實害,予甚惑之!一柄一家之撫定燕都,乃得之于闖賊,非取之于明朝也。
賊毀明朝之廟主,辱及先人。
我國家不憚征繕之勞,悉索敝賦,代為雪恥。
孝子仁人,當如何感恩圖報?茲乃乘逆寇稽誅,王師暫息,遂欲雄據江南,坐享漁人之利。
揆諸情理,豈可謂平?将以為天塹不能飛渡,投鞭不足斷流耶?夫闖賊但為明朝祟耳,未嘗得罪于我國家也。
徒以薄海同仇,特伸大義。
今若擁号稱尊,便是天有二日,俨為勁敵。
予将簡西行之銳,轉旆東征;且拟釋彼重誅,命為前導。
夫以中華全力受制潢池,而欲以江左一隅兼支大國,勝負之數,無待蓍龜矣。
予聞君子一愛一人以德,細人則以姑息。
諸君子果識時知命,笃念故主,厚一愛一賢王,宜勸令削号歸藩,永绶福祿。
朝廷當待以虞賓,統承禮物,帶砺山河,位在諸王侯上,庶不負朝廷伸義讨賊、興滅繼絕之初心。
至南州諸彥,翩然來儀,則爾公爾侯,列爵分土,有平西之典例在。
惟執事實圖利之。
挽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辄同築舍。
昔宋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
先生領袖名流,主持至計,必能深維終始,甯忍随俗浮沉?取舍從違,應早審定。
兵行在即,可西可東。
南國安危,在此一舉。
願諸君子同以讨賊為心,毋貪一身瞬息之榮,而重故國無窮之禍,為亂臣賊子所竊笑,予實有厚望焉。
記有之:為善人能受盡言。
敬布腹心,伫聞明教。
江天在望,延跂為勞。
書不盡意。
① 多爾衮的書信反映了清廷對南明政權态度的全方位轉變,即自封正統,否認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要求它無條件投降。
信中充滿了恫吓之辭,甚至說什麼“且拟釋彼重誅,命為前導”,連抗清勁旅大順軍也被“借用”來作為迫脅手段,從另一方面看也反映了多爾衮自知兵力有限,以虛無飄渺的“聯闖平南”壯大聲勢。
按情理說,史可法閱讀了多爾衮的來信,應當對清廷咄咄一逼一人的野心洞然于心,急講自強之道。
然而,他卻依舊幻想通過和平談判達到“聯虜平寇”偏安江左的目的。
他命進士黃日芳起草回信,黃日芳的答書原稿“詞頗峻”。
史可法審閱時惟恐觸怒清廷,說:“不必口角也”,親手“删潤”定稿①。
其全文如下: 大明國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頓首謹啟大清國攝政王殿下: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問訊吳大将軍,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誼于草莽也,誠以大夫無私交,《春秋》之義。
今倥偬之際,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從天而降也。
諷讀再三,殷殷緻意。
若以逆成尚稽天讨,為貴國憂,法且感且愧。
懼左右不察,謂南中臣民偷安江左,頓亡君父之仇,故為殿下一詳陳之。
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一愛一民,真堯舜之主也。
以庸臣誤國,緻有三月十九日之事。
法待罪南樞,救援無及,師次淮上,兇聞遂來,地坼天崩,川枯海竭。
嗟乎,人孰無君,雖肆法于市朝,以為洩洩者之戒,亦奚足謝先帝于地下哉!爾時南中臣民哀痛,如喪考妣,無不撫膺切齒,欲悉東南之甲,立剪兇仇。
而二三老臣,謂國破君亡,宗社為重,相與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
今上非他,即神宗之孫、光宗猶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
名正言順,天與人歸。
五月朔日,駕臨南都,萬姓夾道歡呼,聲聞數裡。
群臣勸進,今上悲不自勝,讓再讓三,僅允監國。
迨臣民伏阙屢請,始于十五日正位南都。
從前鳳集河清,瑞應非一。
即告廟之日,紫雲如蓋,祝文升霄,萬目共瞻,欣傳盛事。
大江湧一出柟梓數萬,助修宮殿,是豈非天意哉!越數日,即令法視師江北,刻日西征。
忽傳我大将軍吳三桂假兵貴國,破走逆成。
殿下入都,為我先帝、後發喪成禮,掃清宮阙,撫戢群黎,且免剃發之令,示不忘本朝。
此等舉動,振古爍今,凡為大明臣子,無不長跽北向,頂禮加額,豈但如明谕所雲感恩圖報已乎!謹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師,兼欲請命鴻裁,連兵西讨。
是以王師既發,複次江淮。
乃辱明誨,引《春秋》大義來相诘責。
善哉言乎,然此文為列國君薨,世子應立,有賊未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說耳。
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宮皇子,慘變非常,而猶拘牽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統之義,中原鼎沸,倉卒出師,将何以維系人心,号召忠義,紫一陽一《綱目》踵事《春秋》,其間特書如莽移漢鼎,光武中興;丕廢山一陽一,昭烈踐祚;懷、愍亡國,晉元嗣基;徽、欽蒙塵,宋高缵統,是皆于國仇未剪之日,亟正位号,《綱目》未嘗斥為自立,卒以正統予之。
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靈武,議者疵之,亦未嘗不許以行權,幸其光複舊物也。
本朝傳世十六,正統相承,自治冠帶之族,繼絕存亡,仁恩遐被。
貴國昔在先朝,夙膺封号,載在盟府。
後以小人構釁,緻啟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誅僇,此殿下所知也。
今痛心本朝之難,驅除亂逆,可謂大義複著于《春秋》矣。
若乘我國運中微,一旦視同割據,轉欲移師東下,而以前導命元兇,義利兼收,恩仇倏忽,獎亂賊而長寇仇,此不惟孤本朝借力複仇之心,亦甚違殿下仗義扶危之初志矣。
昔契丹和宋,止歲輸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
況貴國笃念世好,兵以義動,萬代瞻仰,在此一舉。
若乃乘我蒙難,棄好崇仇,規此幅員,為德不卒,是以義始而以利終,贻賊人竊笑也,貴國豈其然欤?往者先帝轸念潢池,不忍盡戮,剿撫并用,贻誤至今。
今上天縱英明,刻刻以複仇為念。
廟堂之上,和衷體國;介胄之士,飲泣枕戈;人懷忠義,願為國死。
竊以為天亡逆闖,當不越于斯時矣。
語雲:“樹德務滋,除惡務盡。
”今逆成未伏天誅,諜知卷土西秦,方圖報複。
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
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讨,問罪秦中,共枭逆成之頭,以洩敷天之憤。
則貴國義聞,照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
從此兩國世通盟好,傳之無窮,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則本朝使臣久已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