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弘光朝廷的偏安江淮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基本國策——“借虜平寇”
對于清初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史學界有不同意見。
有的人認為從清兵入關占領北京起,民族矛盾就成了主要矛盾;也有人認為由明至清階級矛盾一直處于主要地位。
這些看法很值得商榷。
因為如果認為階級矛盾始終是主要矛盾,那就不能正确解釋二十年左右仁人志士的抗清運動,更不能公正評價大順、大西農民軍聯明抗清的正義一性一。
而認為清軍入關就标志着民族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顯然不符合事實。
甲申五月,無論是滿洲貴族建立的清廷,還是在南京繼統的弘光朝廷,都把大順農民軍視為死敵。
直到清兵南下,弘光朝廷覆亡,清廷推行一系列民族征服、民族壓迫政策,民族矛盾才上升為主要矛盾。
① 在弘光立國的一年時間裡,特别是在其前期,朝廷上下幾乎全都沉浸在借用滿洲貴族兵力掃滅“流寇”的美夢中。
可以說“聯虜平寇”(或稱“借虜平寇”)是弘光朝廷的基本國策。
奉行這一國策的背景已見上述。
但是,還有必要指出它的基本思想有其曆史淵源。
崇祯年間,楊嗣昌任兵部尚書和大學士,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兩線作戰,曾經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議①,具體内容是同清方達成和議,每年輸送白銀、緞帛等物,清方以少量人參、貂皮之類回報,實行互市;然後集中兵力掃除“流寇”。
這在當時是迫不得已的辦法,但并沒有借助清方兵力對付義軍的意思。
随着整個局勢的惡化,一些幕僚人士開始從總結曆史經驗出發,考慮借用北方少數民族兵力共同鎮壓漢族内部的農民起義。
茅元儀寫的《平巢事迹考》②和姚康撰《太白劍》③都是以唐朝末年平定黃巢起義作為借鑒,替執政大臣出謀劃策。
這兩本小冊子毫無學術價值,編纂的目的是借古喻今。
茅元儀曾在大學士孫承宗幕中任職,姚康則曾充任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的幕僚。
他們以唐朝平定黃巢起義為題目著書立論,用意是借曆史經驗說明唐朝平定像黃巢起義這樣大規模的農民反抗,光靠有郭子儀、李光弼這樣的大将不夠,還需要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溫這類義軍叛徒,才有中興之望。
弘光朝廷建立的時候,正值吳三桂降清,聯兵擊敗大順軍,占領北京。
弘光君臣由于情報不明,對吳三桂同清朝的關系并不清楚,以為是吳三桂借清兵擊敗了“闖賊”,收複神京,一個個興高采烈,稱之為“功在社稷”的“義舉”①。
五月二十七日,大學士馬士英疏“陳恢複大計”說:“吳三桂宜速行接濟,在海有粟可挽,有金聲桓可使;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虜。
原任知縣馬紹愉、陳新甲曾使款奴。
昔下策,今上策也。
當咨送督輔以備驅使。
”②次日,弘光朝廷即決定“封關門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為薊國公,給诰券、祿米,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差官赍送”③。
大學士王铎起草的加封賞赍吳三桂、黎玉田的敕谕頗能說明問題。
在《敕谕破賊總兵官》一文中寫道:“聞爾星統關兵大挫賊銳,……是用晉爾侯世爵,加坐蟒一襲,纻絲八表裡,銀二百兩,示一寵一異也。
又爾部下士卒蓐食未飽,已令海上運漕十萬石、銀五萬兩接濟犒勞……。
”④在《敕谕遼東巡撫黎玉田》文中寫道:“茲特晉爾秩為兵部尚書,加賞纻絲十八端,銀一百兩,示旌也。
且令漕米接濟,……。
”⑤王铎入閣在六月間,弘光君臣還不知道吳三桂四月下旬已經投降清朝被封為平西王;而黎玉田投降了李自成,這時正任大順政權四川節度使,根本沒有同吳三桂一道勾一引清兵。
弘光朝廷的消息不靈,于此可見。
人們常常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給史可法和馬士英描繪成截然不同的臉譜。
事實卻表明,史可法與馬士英之間的差異比後來的許多史學家想象的要小得多。
他們兩人的品質高下主要是在個人一操一守方面,而在基本政策上并沒有多大分歧,都是“聯虜平寇”方針的贊決者。
正是這一方針導緻了弘光政權的土崩瓦解。
史可法在甲申六月間上疏道: 先帝以聖明之主,遘變非常,即枭逆闖之頭,不足纾宗社臣民之恨。
是目前最急者,莫逾于辦寇矣。
然以我之全力用之寇,而從旁有牽我者,則我之力分;以寇之全力用之我,而從旁有助我者,則寇之勢弱。
近遼鎮吳三桂殺賊十餘萬,追至晉界而還。
或雲假虜以破賊,或雲借虜以成功,音信杳然,未審孰是?然以理籌度,此時畿輔之間必為虜有。
但虜既能殺賊,即是為我複仇。
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仇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強,而盡殲醜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數也。
前見臣同官馬士英已籌及此。
事期速舉,講戒需遲。
今胡馬闖(聞)已南來,而兇寇又将東突,未見廟堂之下,議定遣何官,用何敕,辦何銀币,派何從人?議論徒多,光一陰一易過。
萬一虜至河上,然後遣行,是虜有助我之心,而我反拒之;虜有圖我之志,而我反迎之。
所重者皇上之封疆,所輕者先帝之仇恥,既示我弱,益長虜驕,不益歎中國之無人,而北伐之無望邪!伏乞敕下兵部,會集廷臣,既定應遣文武之人,或徑達虜主(指順治帝),或先通九酋(指清攝政王多爾衮)。
應用敕書,速行撰拟,應用銀币,速行置辦。
并随行官役若幹名數,應給若幹廪費,一并料理完備。
定于月内起行,庶款虜不為無名,滅寇在此一舉矣。
① 左都禦史劉宗周六月間也上疏建議“亟馳一介,間道北進,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義,雖逆賊未始無良心”②。
總之,吳三桂的引狼入室,在弘光朝廷決策大臣中無不認為是一大快事,都主張應該盡早同吳三桂取得聯系,借清軍之力共滅“流寇”。
當朝廷大老沉浸于“借虜平寇”的幻想中時,個别中下級官員反而比較有遠見,主張應以自強為主。
吏科都給事中章正宸上疏道:“今日江左形勢視之晉、宋更為艱難,肩背腹心,三面受敵。
”他要求朝廷既需“念先帝、先後殉社稷之烈”,又應“念三百年生養黔黎盡為被發左衽”,“斷宜以進取為第一義。
進取不銳,則守禦必不堅”。
他對形勢的分析是:“近傳闖渠授首,未可輕信。
賊計甚狡,必亡走入秦,度暑必盡銳而出,與獻賊合,睥睨長江。
……又聞虜踞宮阙,動搖山東。
而當國大臣倉惶罔措,但紹述陋說,損威屈體,隳天下忠臣義士之氣,臣竊羞之,臣切痛之。
”“失今不治,轉弭秋高,虜必控弦南指,飲馬長、淮;而賊又馳突荊襄,順流東下。
瓦解已成,噬臍何及?”①章正宸指責當國大臣紹述的“陋說”是指崇祯年間兵部尚書陳新甲主持的同滿洲貴族和談;他不贊成把清軍看成義師,相反指出有披發左衽的危險。
六月,給事中馬嘉植上言:“今日可憂者,乞師突厥,召兵契丹,自昔為患。
及今不備,萬一飲馬長、淮,侈功邀賞,将來亦何辭于虜?”② 七月上旬,弘光朝廷召集群臣讨論派遣使臣同清方聯絡事宜。
兵科給事中陳子龍參與了集議,又經過弘光帝召對後,感到當國大臣“求好太急”,乃以“通敵實出權宜,自強乃為本計,懇乞嚴谕使臣無傷國體,更祈大誡疆臣急修武備事”上疏言事。
疏中說:“自東敵逆節,兵帑不解幾三十年,中國虛耗,實為禍本。
但以運逢百六,寓宅東南,國家事力難支兩敵,而東敵會師殺賊,為我報仇,雖蓄謀難測,而執詞甚正。
因之通好,少纾目前,以便并力于西,此亦謀國之苦心也。
……以臣愚計,是行也,所授詞于使臣者,第雲彼以好來,我故以金帛報謝其酋長,犒勞其士卒,以見中朝之有禮;許之互市,以中其所須,使其馬首不亟南可已。
若夫地界、歲币等事或因遘機會有利國家是在大夫出疆之義耳,似不宜求好之太急也。
……祖宗之地誠尺寸不可與人,然從來開疆辟土,必當以兵力取之,未聞求而可得者也。
……若夫約敵滅賊以報不共戴天之仇,如唐一人用回纥之師,事誠有之,然必中國自有信臣一精一卒如李、郭之将,朔方、隴右之兵而後可。
若專恃他人之力,如宋人借金以滅遼,借元以滅金,則益其疾耳。
”接着,他建議朝廷:“密敕諸将奮同仇之氣,大整師徒。
俟冬春之間,敵騎牽制于三晉,我則移淮泗之師以向俟谷,出全楚之甲以入武關,令川漢之将聯絡莊一浪一甘甯之義旅,或攻其脅,或拊其背,使敵當其一面,而我當其三面,不特逆賊可以一舉蕩滅,而大功不全出于敵,則中國之威靈震而和好可久矣。
”① 章正宸、陳子龍等主張的自強之道,在弘光朝廷上全然行不通。
原因是朱由崧登上帝位靠的是聯絡四鎮,四鎮既以“定策”封爵,已無進取之心,朝廷内部的紛争又造成文武大臣顧不上妥善經營北方事務。
弘光朝廷初建之時,大順軍在西面占領着湖北襄一陽一、荊州、德安、承天四府,東面進迫淮河流域,史可法、馬士英等人針對當時的情況作出的軍事部署是扼守武昌至南直隸(今江蘇、安徽兩省)一帶。
随着清兵占領畿輔,大順軍西撤,全國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山東和河南東部一度出現歸屬莫定的局面。
在三方對峙的态勢下,由于大順政權已無力東顧,這一廣袤地區就成了南明和清方争奪的焦點。
上文已經說過,畿南、山東、河南官紳發動叛亂,颠覆當地的大順政權,是以恢複明室為号召的。
弘光朝廷本應乘此有利時機出兵北上,盡量擴大自己的統治區。
這樣,既可以防止清軍南下,也不失為一種自強之道。
然而,史可法、馬士英等弘光朝廷重臣卻裹足不前,一味株守江南。
他們的内心怯弱是非常明顯的,且不說萬曆末年以來明廷在同滿洲貴族的征戰中屢遭重大失敗,一年之内的事實也表明弘光朝廷的主要軍事支柱如左良玉、高傑、劉澤清都是避戰先逃的敗軍之将,大順軍既被清軍擊敗,可知強中更有強中手。
于是,他們自以為最高明的策略是不越雷池一步,免得“挑激”清軍,授以南下的口實。
然後,卑詞遜禮結好于清廷,維持偏安局面。
史可法、馬士英等人未必看不到南明軍隊即使不北上同清方争奪山東、河南,清廷遲早也會南下收取魯、豫,同弘光朝廷接壤争地。
但直到覆亡前夕,他們始終抱着和談(款虜)的幻想,擺出一副謹慎可憐的樣子,企圖博得清廷的歡心。
弘光朝廷這種先天的軟弱一性一,使清廷不費吹灰之力輕易接管了黃河中下遊大批州縣。
這些地區的許多官紳既得不到弘光朝廷的兵力保護,被迫歸附清朝。
時人張怡是在清軍進入北京以後南下的,他途中看到的情景是:“過德州界,一路鄉勇一團一結,以滅賊扶明為幟,所在皆然。
至濟南,回兵數千自相糾合,隊伍整肅,器械一精一好。
浚河置榷,凡舟必盤诘乃得過。
即以所浚之土堆集兩岸,僅容步,不可騎。
而沿河民家塞向墐戶,留一窦以通出入,防守頗嚴。
引領南師,如望時雨。
既聞弘光登極,史公督師,無不踴躍思郊。
每遇南來客旅,辄訊督師閣部所至。
使斯時乘其銳而用之,數十萬義士因糧于衆,人自為戰,大功可立也。
日複一日,坐失事機,灰忠義之心,隳朝食之氣,謀之不臧,土崩瓦解,伊誰咎哉!”①參與濟甯、兖州、濟南反叛大順、恢複明政權的鄭與僑在《倡義記》中寫道:“是役也,當四海無主之日,前無所依,後無所憑,隻以紳衿忠憤、鄉勇血誠,遂使大憝立剪,名義以新。
無奈江南諸執政鼠鬥一穴一中,虎逸柙外,置李賊不共戴天之仇于不問,可勝歎哉!”①張怡、鄭與僑痛斥了史可法、馬士英不顧民族大義,頓兵不進,坐看國土淪喪的卑怯行徑。
實際上這正是弘光朝廷自以為得計的坐山觀虎鬥,避免引火燒身的退讓政策必然導緻的結果。
上自朱由崧、史可法、馬士英,下至南明地方官僚當時都是以大順政權為賊,視清方為友,存在着一種強烈的感激清方、畏懼清方的混合心理。
在弘光朝廷的影響下,黃河流域明朝官員颠覆大順地方政權以後,表現出來的彷徨失所,兵部職方司監軍贊理主事淩?的态度具有典型意義。
他參與朱帥■等人擒殺山東等地大順官員時,以明臣自居;朱帥■投降清朝以後他也暈頭轉向地跟着清廷委派的官員瞎忙,自告奮勇招撫兩河(指今河南省)。
八月初二日,清招撫山東、河南等處右侍郎王鳌永向清廷奏報:“原任監軍兵部職方司主事淩?才猷博大,動合機宜,招撫兩河事本官一力肩承,祈量改兵垣職銜,以便行一事。
”同月十三日多爾衮令旨批準“淩?改授兵科給事中”②。
八月二十九日淩?給清廷上疏,年号稱順治元年,用的卻是明朝授予的原銜和漢字官印③;到九月十二日,他改用清廷授予的“招撫河南等處地方兵科給事中”官銜,上鈴滿漢合璧關防④。
與此同時他又給南明弘光朝廷不斷報告軍情①。
後來清軍南下,淩?才恍然大悟,堅決反清,在河南歸德府被殺②。
他在那段時間裡忽清忽明、亦清亦明的異常表現并不是他本人想左右逢源,而是深受弘光君臣奉行的“聯虜平寇”政策的影響。
甲申九月十一日,弘光朝廷“命巡按禦史淩?便宜聯絡北直、河南鄉紳義士”,淩?上言道:“方今賊勢猶張,東師漸進。
然使彼獨任其勞,而我安享其逸,恐亦無以服彼心而伸我論。
為今日計,或暫假便宜,權通北好,合兵讨賊。
名為西伐,實作東防。
俟逆賊已平,國勢已立,然後徐圖處置。
若一與之抗,不惟兵力不支,萬一棄好引仇,并力南向,其禍必中江淮矣。
……夫有山東,然後有畿南,有畿南,然後有河北。
臨清者,畿南、河北之樞紐也。
與其以天下之饷守淮,不若以兩淮之饷守東。
伏望皇上擇一不辱命之使臣,聯絡北方,以弭後患,宣慰山東州縣,以固人心。
”③這說明淩?内心裡是向着弘光朝廷的。
問題是包括史可法在内的南明君臣一味苟且偷安,以坐山觀虎鬥為上策,不願派兵北上。
弘光朝廷在大順軍西撤後,對山東等地隻做了一些表面文章。
如五月十一日山東濟甯官紳叛殺大順政權官員,“傳檄各路,号召忠義,一路由沂州達登萊,一路由濟南達天津,一路由臨清達河朔,一路由宿、徐達淮一陽一,一路由曹、單達颍、壽,以颍州守任民育濟(甯)人也。
民育見檄遣諸生李道生赍至南都。
督輔史公手劄褒獎”①。
弘光朝廷于六月間任命王燮為山東巡撫②,丘磊為山東總兵;八月“命原任薊督王永吉戴罪總督山東軍務,仍同陳洪範等料理酬北事宜”③,十月十三日“馬士英奏賜永吉鬥牛服,以隆接待北使之體”④;九月十六日又任命王溁為登萊東江等處巡撫⑤。
似乎弘光君臣并沒有忘記山東,問題是沒有武力作後盾,委任的方面大員根本不敢赴任,朝廷雖一再催促也無濟于事⑥。
李清記:“王齊撫燮、王東撫溁辭朝後,皆溁怯不行,觀望淮上。
雖疏糾旨催,充耳而已。
予言于馬輔士英,謂國法宜振。
士英但曰:人言我愦愦,後人當思我愦愦。
”⑦檔案材料表明,弘光任命的巡撫、總兵僅派了幾個使者進入山東清軍未到的地方頒诏、遣牌,虛應故事就萬事大吉。
七月,清招撫山東、河南侍郎王鳌永給内院的啟本中說:“南都情形昨有小疏入告,不知當作何方略?昨丘磊有遣牌系山東總兵,遣牌至濟南繳。
又聞有李中書赍捧哀诏沿河而來。
”①同月二十四日清山東巡撫方大猷啟本中說:“目下大兵已西,而江南傳喜诏之官已封識濟甯之庫藏而去。
”這種類似兒戲的舉動适足以示弱,清廷随即命令方大猷将“濟甯庫藏……速行察解”②。
八月初三日,原起兵反叛大順政權的濟甯知州朱光和當地鄉紳潘士良、任孔當等人因為得不到南明弘光朝廷一兵一卒的支援,終于在清委山東巡撫方大猷的招緻下,歸順了清朝。
③ 到八月間,奉使清廷的兵部左侍郎左懋第等奏:“山東人心亟可收拾。
命下廷議。
時吏民人自為守,撫、鎮不至,無所禀承。
清人傳檄責郡縣獻籍,漸奉遵依。
識者惜之。
”④九月二十六日史可法奏言:“各鎮兵久駐江北,皆待饷不進。
聽胡騎南來索錢糧戶口冊報,後遂為胡土。
我争之非易,虛延歲月,贻誤封疆,罪在于臣。
适得北信,九陵仍設提督内臣,起罪輔馮铨,選用北人殆盡;或不忘本朝,意圖南下,逃匿無從,是河北土地、人才俱失矣。
乞速诏求賢,偏谕北畿、河北、山東在籍各官及科甲貢監,但懷忠報國,及早南來,破格用之。
從之。
”①史可法的奏疏不是主張南明軍隊向北推進就地因糧用人,而是借口鎮兵缺饷,請求皇帝發诏求賢,讓河北、山東的官紳南下,言外之意就是放棄山東、河北等地的百姓和土地。
史可法節制的四鎮之一東平侯劉澤清原是山東總兵,家在山東曹縣,盡避當時清方駐山東兵力極少,清廷任命的山東巡撫方大猷在啟本中自稱“手無一兵”②,劉澤清并沒有趁勢收取桑梓之地。
八月底,他派部将劉可成、阮應兆等率領一千多兵馬前往臨清祭祖③,在曹縣“殺死鄉官一十七家、百姓無算”,又在濟甯同恢複明朝的回兵打仗,以洩私憤。
九月初三日搬取家眷,招兵數百名撤回淮安。
④劉澤清的這次“出兵”山東如入無敵之境,史可法不可能不知道,他的所謂“待饷不進”、山東等地“我争之
有的人認為從清兵入關占領北京起,民族矛盾就成了主要矛盾;也有人認為由明至清階級矛盾一直處于主要地位。
這些看法很值得商榷。
因為如果認為階級矛盾始終是主要矛盾,那就不能正确解釋二十年左右仁人志士的抗清運動,更不能公正評價大順、大西農民軍聯明抗清的正義一性一。
而認為清軍入關就标志着民族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顯然不符合事實。
甲申五月,無論是滿洲貴族建立的清廷,還是在南京繼統的弘光朝廷,都把大順農民軍視為死敵。
直到清兵南下,弘光朝廷覆亡,清廷推行一系列民族征服、民族壓迫政策,民族矛盾才上升為主要矛盾。
① 在弘光立國的一年時間裡,特别是在其前期,朝廷上下幾乎全都沉浸在借用滿洲貴族兵力掃滅“流寇”的美夢中。
可以說“聯虜平寇”(或稱“借虜平寇”)是弘光朝廷的基本國策。
奉行這一國策的背景已見上述。
但是,還有必要指出它的基本思想有其曆史淵源。
崇祯年間,楊嗣昌任兵部
這在當時是迫不得已的辦法,但并沒有借助清方兵力對付義軍的意思。
随着整個局勢的惡化,一些幕僚人士開始從總結曆史經驗出發,考慮借用北方少數民族兵力共同鎮壓漢族内部的農民起義。
茅元儀寫的《平巢事迹考》②和姚康撰《太白劍》③都是以唐朝末年平定黃巢起義作為借鑒,替執政大臣出謀劃策。
這兩本小冊子毫無學術價值,編纂的目的是借古喻今。
茅元儀曾在大學士孫承宗幕中任職,姚康則曾充任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的幕僚。
他們以唐朝平定黃巢起義為題目著書立論,用意是借曆史經驗說明唐朝平定像黃巢起義這樣大規模的農民反抗,光靠有郭子儀、李光弼這樣的大将不夠,還需要借用李克用的沙陀兵,招降像朱溫這類義軍叛徒,才有中興之望。
弘光朝廷建立的時候,正值吳三桂降清,聯兵擊敗大順軍,占領北京。
弘光君臣由于情報不明,對吳三桂同清朝的關系并不清楚,以為是吳三桂借清兵擊敗了“闖賊”,收複神京,一個個興高采烈,稱之為“功在社稷”的“義舉”①。
五月二十七日,大學士馬士英疏“陳恢複大計”說:“吳三桂宜速行接濟,在海有粟可挽,有金聲桓可使;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虜。
原任知縣馬紹愉、陳新甲曾使款奴。
昔下策,今上策也。
當咨送督輔以備驅使。
”②次日,弘光朝廷即決定“封關門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為薊國公,給诰券、祿米,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差官赍送”③。
大學士王铎起草的加封賞赍吳三桂、黎玉田的敕谕頗能說明問題。
在《敕谕破賊總兵官》一文中寫道:“聞爾星統關兵大挫賊銳,……是用晉爾侯世爵,加坐蟒一襲,纻絲八表裡,銀二百兩,示一寵一異也。
又爾部下士卒蓐食未飽,已令海上運漕十萬石、銀五萬兩接濟犒勞……。
”④在《敕谕遼東巡撫黎玉田》文中寫道:“茲特晉爾秩為兵部尚書,加賞纻絲十八端,銀一百兩,示旌也。
且令漕米接濟,……。
”⑤王铎入閣在六月間,弘光君臣還不知道吳三桂四月下旬已經投降清朝被封為平西王;而黎玉田投降了李自成,這時正任大順政權四川節度使,根本沒有同吳三桂一道勾一引清兵。
弘光朝廷的消息不靈,于此可見。
人們常常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給史可法和馬士英描繪成截然不同的臉譜。
事實卻表明,史可法與馬士英之間的差異比後來的許多史學家想象的要小得多。
他們兩人的品質高下主要是在個人一操一守方面,而在基本政策上并沒有多大分歧,都是“聯虜平寇”方針的贊決者。
正是這一方針導緻了弘光政權的土崩瓦解。
史可法在甲申六月間上疏道: 先帝以聖明之主,遘變非常,即枭逆闖之頭,不足纾宗社臣民之恨。
是目前最急者,莫逾于辦寇矣。
然以我之全力用之寇,而從旁有牽我者,則我之力分;以寇之全力用之我,而從旁有助我者,則寇之勢弱。
近遼鎮吳三桂殺賊十餘萬,追至晉界而還。
或雲假虜以破賊,或雲借虜以成功,音信杳然,未審孰是?然以理籌度,此時畿輔之間必為虜有。
但虜既能殺賊,即是為我複仇。
予以義名,因其順勢,先國仇之大,而特宥前辜;借兵力之強,而盡殲醜類,亦今日不得不然之着數也。
前見臣同官馬士英已籌及此。
事期速舉,講戒需遲。
今胡馬闖(聞)已南來,而兇寇又将東突,未見廟堂之下,議定遣何官,用何敕,辦何銀币,派何從人?議論徒多,光一陰一易過。
萬一虜至河上,然後遣行,是虜有助我之心,而我反拒之;虜有圖我之志,而我反迎之。
所重者皇上之封疆,所輕者先帝之仇恥,既示我弱,益長虜驕,不益歎中國之無人,而北伐之無望邪!伏乞敕下兵部,會集廷臣,既定應遣文武之人,或徑達虜主(指順治帝),或先通九酋(指清攝政王多爾衮)。
應用敕書,速行撰拟,應用銀币,速行置辦。
并随行官役若幹名數,應給若幹廪費,一并料理完備。
定于月内起行,庶款虜不為無名,滅寇在此一舉矣。
① 左都禦史劉宗周六月間也上疏建議“亟馳一介,間道北進,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義,雖逆賊未始無良心”②。
總之,吳三桂的引狼入室,在弘光朝廷決策大臣中無不認為是一大快事,都主張應該盡早同吳三桂取得聯系,借清軍之力共滅“流寇”。
當朝廷大老沉浸于“借虜平寇”的幻想中時,個别中下級官員反而比較有遠見,主張應以自強為主。
吏科都給事中章正宸上疏道:“今日江左形勢視之晉、宋更為艱難,肩背腹心,三面受敵。
”他要求朝廷既需“念先帝、先後殉社稷之烈”,又應“念三百年生養黔黎盡為被發左衽”,“斷宜以進取為第一義。
進取不銳,則守禦必不堅”。
他對形勢的分析是:“近傳闖渠授首,未可輕信。
賊計甚狡,必亡走入秦,度暑必盡銳而出,與獻賊合,睥睨長江。
……又聞虜踞宮阙,動搖山東。
而當國大臣倉惶罔措,但紹述陋說,損威屈體,隳天下忠臣義士之氣,臣竊羞之,臣切痛之。
”“失今不治,轉弭秋高,虜必控弦南指,飲馬長、淮;而賊又馳突荊襄,順流東下。
瓦解已成,噬臍何及?”①章正宸指責當國大臣紹述的“陋說”是指崇祯年間兵部尚書陳新甲主持的同滿洲貴族和談;他不贊成把清軍看成義師,相反指出有披發左衽的危險。
六月,給事中馬嘉植上言:“今日可憂者,乞師突厥,召兵契丹,自昔為患。
及今不備,萬一飲馬長、淮,侈功邀賞,将來亦何辭于虜?”② 七月上旬,弘光朝廷召集群臣讨論派遣使臣同清方聯絡事宜。
兵科給事中陳子龍參與了集議,又經過弘光帝召對後,感到當國大臣“求好太急”,乃以“通敵實出權宜,自強乃為本計,懇乞嚴谕使臣無傷國體,更祈大誡疆臣急修武備事”上疏言事。
疏中說:“自東敵逆節,兵帑不解幾三十年,中國虛耗,實為禍本。
但以運逢百六,寓宅東南,國家事力難支兩敵,而東敵會師殺賊,為我報仇,雖蓄謀難測,而執詞甚正。
因之通好,少纾目前,以便并力于西,此亦謀國之苦心也。
……以臣愚計,是行也,所授詞于使臣者,第雲彼以好來,我故以金帛報謝其酋長,犒勞其士卒,以見中朝之有禮;許之互市,以中其所須,使其馬首不亟南可已。
若夫地界、歲币等事或因遘機會有利國家是在大夫出疆之義耳,似不宜求好之太急也。
……祖宗之地誠尺寸不可與人,然從來開疆辟土,必當以兵力取之,未聞求而可得者也。
……若夫約敵滅賊以報不共戴天之仇,如唐一人用回纥之師,事誠有之,然必中國自有信臣一精一卒如李、郭之将,朔方、隴右之兵而後可。
若專恃他人之力,如宋人借金以滅遼,借元以滅金,則益其疾耳。
”接着,他建議朝廷:“密敕諸将奮同仇之氣,大整師徒。
俟冬春之間,敵騎牽制于三晉,我則移淮泗之師以向俟谷,出全楚之甲以入武關,令川漢之将聯絡莊一浪一甘甯之義旅,或攻其脅,或拊其背,使敵當其一面,而我當其三面,不特逆賊可以一舉蕩滅,而大功不全出于敵,則中國之威靈震而和好可久矣。
”① 章正宸、陳子龍等主張的自強之道,在弘光朝廷上全然行不通。
原因是朱由崧登上帝位靠的是聯絡四鎮,四鎮既以“定策”封爵,已無進取之心,朝廷内部的紛争又造成文武大臣顧不上妥善經營北方事務。
弘光朝廷初建之時,大順軍在西面占領着湖北襄一陽一、荊州、德安、承天四府,東面進迫淮河流域,史可法、馬士英等人針對當時的情況作出的軍事部署是扼守武昌至南直隸(今江蘇、安徽兩省)一帶。
随着清兵占領畿輔,大順軍西撤,全國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山東和河南東部一度出現歸屬莫定的局面。
在三方對峙的态勢下,由于大順政權已無力東顧,這一廣袤地區就成了南明和清方争奪的焦點。
上文已經說過,畿南、山東、河南官紳發動叛亂,颠覆當地的大順政權,是以恢複明室為号召的。
弘光朝廷本應乘此有利時機出兵北上,盡量擴大自己的統治區。
這樣,既可以防止清軍南下,也不失為一種自強之道。
然而,史可法、馬士英等弘光朝廷重臣卻裹足不前,一味株守江南。
他們的内心怯弱是非常明顯的,且不說萬曆末年以來明廷在同滿洲貴族的征戰中屢遭重大失敗,一年之内的事實也表明弘光朝廷的主要軍事支柱如左良玉、高傑、劉澤清都是避戰先逃的敗軍之将,大順軍既被清軍擊敗,可知強中更有強中手。
于是,他們自以為最高明的策略是不越雷池一步,免得“挑激”清軍,授以南下的口實。
然後,卑詞遜禮結好于清廷,維持偏安局面。
史可法、馬士英等人未必看不到南明軍隊即使不北上同清方争奪山東、河南,清廷遲早也會南下收取魯、豫,同弘光朝廷接壤争地。
但直到覆亡前夕,他們始終抱着和談(款虜)的幻想,擺出一副謹慎可憐的樣子,企圖博得清廷的歡心。
弘光朝廷這種先天的軟弱一性一,使清廷不費吹灰之力輕易接管了黃河中下遊大批州縣。
這些地區的許多官紳既得不到弘光朝廷的兵力保護,被迫歸附清朝。
時人張怡是在清軍進入北京以後南下的,他途中看到的情景是:“過德州界,一路鄉勇一團一結,以滅賊扶明為幟,所在皆然。
至濟南,回兵數千自相糾合,隊伍整肅,器械一精一好。
浚河置榷,凡舟必盤诘乃得過。
即以所浚之土堆集兩岸,僅容步,不可騎。
而沿河民家塞向墐戶,留一窦以通出入,防守頗嚴。
引領南師,如望時雨。
既聞弘光登極,史公督師,無不踴躍思郊。
每遇南來客旅,辄訊督師閣部所至。
使斯時乘其銳而用之,數十萬義士因糧于衆,人自為戰,大功可立也。
日複一日,坐失事機,灰忠義之心,隳朝食之氣,謀之不臧,土崩瓦解,伊誰咎哉!”①參與濟甯、兖州、濟南反叛大順、恢複明政權的鄭與僑在《倡義記》中寫道:“是役也,當四海無主之日,前無所依,後無所憑,隻以紳衿忠憤、鄉勇血誠,遂使大憝立剪,名義以新。
無奈江南諸執政鼠鬥一穴一中,虎逸柙外,置李賊不共戴天之仇于不問,可勝歎哉!”①張怡、鄭與僑痛斥了史可法、馬士英不顧民族大義,頓兵不進,坐看國土淪喪的卑怯行徑。
實際上這正是弘光朝廷自以為得計的坐山觀虎鬥,避免引火燒身的退讓政策必然導緻的結果。
上自朱由崧、史可法、馬士英,下至南明地方官僚當時都是以大順政權為賊,視清方為友,存在着一種強烈的感激清方、畏懼清方的混合心理。
在弘光朝廷的影響下,黃河流域明朝官員颠覆大順地方政權以後,表現出來的彷徨失所,兵部職方司監軍贊理主事淩?的态度具有典型意義。
他參與朱帥■等人擒殺山東等地大順官員時,以明臣自居;朱帥■投降清朝以後他也暈頭轉向地跟着清廷委派的官員瞎忙,自告奮勇招撫兩河(指今河南省)。
八月初二日,清招撫山東、河南等處右侍郎王鳌永向清廷奏報:“原任監軍兵部職方司主事淩?才猷博大,動合機宜,招撫兩河事本官一力肩承,祈量改兵垣職銜,以便行一事。
”同月十三日多爾衮令旨批準“淩?改授兵科給事中”②。
八月二十九日淩?給清廷上疏,年号稱順治元年,用的卻是明朝授予的原銜和漢字官印③;到九月十二日,他改用清廷授予的“招撫河南等處地方兵科給事中”官銜,上鈴滿漢合璧關防④。
與此同時他又給南明弘光朝廷不斷報告軍情①。
後來清軍南下,淩?才恍然大悟,堅決反清,在河南歸德府被殺②。
他在那段時間裡忽清忽明、亦清亦明的異常表現并不是他本人想左右逢源,而是深受弘光君臣奉行的“聯虜平寇”政策的影響。
甲申九月十一日,弘光朝廷“命巡按禦史淩?便宜聯絡北直、河南鄉紳義士”,淩?上言道:“方今賊勢猶張,東師漸進。
然使彼獨任其勞,而我安享其逸,恐亦無以服彼心而伸我論。
為今日計,或暫假便宜,權通北好,合兵讨賊。
名為西伐,實作東防。
俟逆賊已平,國勢已立,然後徐圖處置。
若一與之抗,不惟兵力不支,萬一棄好引仇,并力南向,其禍必中江淮矣。
……夫有山東,然後有畿南,有畿南,然後有河北。
臨清者,畿南、河北之樞紐也。
與其以天下之饷守淮,不若以兩淮之饷守東。
伏望皇上擇一不辱命之使臣,聯絡北方,以弭後患,宣慰山東州縣,以固人心。
”③這說明淩?内心裡是向着弘光朝廷的。
問題是包括史可法在内的南明君臣一味苟且偷安,以坐山觀虎鬥為上策,不願派兵北上。
弘光朝廷在大順軍西撤後,對山東等地隻做了一些表面文章。
如五月十一日山東濟甯官紳叛殺大順政權官員,“傳檄各路,号召忠義,一路由沂州達登萊,一路由濟南達天津,一路由臨清達河朔,一路由宿、徐達淮一陽一,一路由曹、單達颍、壽,以颍州守任民育濟(甯)人也。
民育見檄遣諸生李道生赍至南都。
督輔史公手劄褒獎”①。
弘光朝廷于六月間任命王燮為山東巡撫②,丘磊為山東總兵;八月“命原任薊督王永吉戴罪總督山東軍務,仍同陳洪範等料理酬北事宜”③,十月十三日“馬士英奏賜永吉鬥牛服,以隆接待北使之體”④;九月十六日又任命王溁為登萊東江等處巡撫⑤。
似乎弘光君臣并沒有忘記山東,問題是沒有武力作後盾,委任的方面大員根本不敢赴任,朝廷雖一再催促也無濟于事⑥。
李清記:“王齊撫燮、王東撫溁辭朝後,皆溁怯不行,觀望淮上。
雖疏糾旨催,充耳而已。
予言于馬輔士英,謂國法宜振。
士英但曰:人言我愦愦,後人當思我愦愦。
”⑦檔案材料表明,弘光任命的巡撫、總兵僅派了幾個使者進入山東清軍未到的地方頒诏、遣牌,虛應故事就萬事大吉。
七月,清招撫山東、河南侍郎王鳌永給内院的啟本中說:“南都情形昨有小疏入告,不知當作何方略?昨丘磊有遣牌系山東總兵,遣牌至濟南繳。
又聞有李中書赍捧哀诏沿河而來。
”①同月二十四日清山東巡撫方大猷啟本中說:“目下大兵已西,而江南傳喜诏之官已封識濟甯之庫藏而去。
”這種類似兒戲的舉動适足以示弱,清廷随即命令方大猷将“濟甯庫藏……速行察解”②。
八月初三日,原起兵反叛大順政權的濟甯知州朱光和當地鄉紳潘士良、任孔當等人因為得不到南明弘光朝廷一兵一卒的支援,終于在清委山東巡撫方大猷的招緻下,歸順了清朝。
③ 到八月間,奉使清廷的兵部左侍郎左懋第等奏:“山東人心亟可收拾。
命下廷議。
時吏民人自為守,撫、鎮不至,無所禀承。
清人傳檄責郡縣獻籍,漸奉遵依。
識者惜之。
”④九月二十六日史可法奏言:“各鎮兵久駐江北,皆待饷不進。
聽胡騎南來索錢糧戶口冊報,後遂為胡土。
我争之非易,虛延歲月,贻誤封疆,罪在于臣。
适得北信,九陵仍設提督内臣,起罪輔馮铨,選用北人殆盡;或不忘本朝,意圖南下,逃匿無從,是河北土地、人才俱失矣。
乞速诏求賢,偏谕北畿、河北、山東在籍各官及科甲貢監,但懷忠報國,及早南來,破格用之。
從之。
”①史可法的奏疏不是主張南明軍隊向北推進就地因糧用人,而是借口鎮兵缺饷,請求皇帝發诏求賢,讓河北、山東的官紳南下,言外之意就是放棄山東、河北等地的百姓和土地。
史可法節制的四鎮之一東平侯劉澤清原是山東總兵,家在山東曹縣,盡避當時清方駐山東兵力極少,清廷任命的山東巡撫方大猷在啟本中自稱“手無一兵”②,劉澤清并沒有趁勢收取桑梓之地。
八月底,他派部将劉可成、阮應兆等率領一千多兵馬前往臨清祭祖③,在曹縣“殺死鄉官一十七家、百姓無算”,又在濟甯同恢複明朝的回兵打仗,以洩私憤。
九月初三日搬取家眷,招兵數百名撤回淮安。
④劉澤清的這次“出兵”山東如入無敵之境,史可法不可能不知道,他的所謂“待饷不進”、山東等地“我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