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朝覆亡後的全國形勢
關燈
小
中
大
早已失去軍事職能的衛所制度也着手改革,把衛所軍士改為屯丁,遇有缺額“永不勾補”⑤。
這些措施反映了清廷統治者鑒于明朝不顧人民死活橫征暴斂終于導緻自身覆亡,有意于減輕百姓負擔的願望。
盡避清初社會生産大面積破壞,加以頻繁用兵,軍需孔急,朝廷頒布的“恩诏”很大程度上口惠而實不至。
如時人談遷記載:“都人謠曰:恩诏紛紛下,差官滾滾來。
朝廷無一事,黃紙騙人财。
”⑥說明順治年間和康熙初期的宣布減免賦稅并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甚至由于奉差官員的敲詐勒索反而加重了人民的困苦。
但是,這些政策具有長期一性一質,對于穩定人心,使流離失所的人口同抛荒的土地逐步重新結合起來,無疑有積極作用,為爾後社會生産的恢複和發展創造了比較有利的條件。
多爾衮剛進關時曾經嚴令沿途軍民一律剃發結辮,遵從滿俗。
入京後又命令京師官民為崇祯帝吊孝三日後即剃發改制。
這一舉措立即引起漢族各階層居民的強烈反感。
當時在北京的朝鮮使臣回國後評論道:“入關之初,嚴禁殺掠,故中原人士無不悅服。
及有剃頭之舉,民皆憤怒。
或見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獨為此剃頭乎’;如此等事,雖似決斷,非收拾人心之道也。
”①由于清廷立腳未穩,朝廷内新歸附的漢官非議甚多,在野的更驚畏不至,多爾衮不得不暫時收斂,五月二十四日谕兵部道:“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别,故令其剃發以别順逆。
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
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
”②同年七月,又規定“近簡用各官,姑依明式速制本品冠服,以便莅事”③。
清廷占領北京初期采取的措施,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漢族居民記憶猶新的清軍三次深入内地屠一殺擄掠的殘暴形象,特别是對漢族文武官紳招徕有方,不僅使自己迅速在畿輔以及附近地區站穩了腳根,也為此後征服全國奠定了基礎。
①楊士聰《甲申核真略》記此事雲,“恐東兵攻城,故亟去之”。
他本人也被抓去城外拆羊馬牆。
②李天根《爝火錄》卷三引當時塘報。
③徐應芬(聾道人)《遇變紀略》。
①邊大绶《虎口餘生記》。
②《甲申核真略》附《答孫興公書》,所謂“一留再留”是出仕大順和清朝的一種隐晦說法。
③順治元年七月吏部左侍郎沈惟炳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一本,第六十九頁。
①《清世祖實錄》卷五。
②徐應芬《遇變紀略》。
③《清世祖實錄》卷五。
④同上,卷八。
⑤《清史列傳》卷七十九,《馮铨傳》。
①《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
按,原文把周伯達的官職寫作甘肅巡撫,劉達為兩河巡按禦史,是以明清官制來稱呼大順同級官員的。
②陳之龍降清之初被英親王阿濟格委任為陝西三邊總督,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四頁;不久改任鳳一陽一巡撫。
③《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二五六頁。
①《明清檔案》第二冊,A2—119号,參見《清世祖實錄》卷十三。
②《清世祖實錄》卷十五。
③《明清史料》甲編,第一本,第七十五頁引順治元年谕旨。
④《清世祖實錄》卷十六。
⑤參見《清世祖實錄》卷十五,順治二年三月戶、兵二部議複順天巡撫宋權疏條。
⑥談遷《北遊錄》紀聞下。
①《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五十八。
②《清世祖實錄》卷五。
③《清世祖實錄》卷六。
第五節畿南、山東、晉北地方官紳反對大順政權的叛亂 大順軍在山海關戰役中失敗的消息傳開以後,原大順政權管轄區内的明朝官紳認為時機已到,迅速糾集兵力發動叛亂,推翻當地的大順政權。
這些發動和參與叛亂的官紳絕大部分是以明朝為正統的,他們對山海關戰役和清軍入京的情況并不大了解,有的隻知道大順軍被吳三桂部殺敗;有的雖然知道清軍入關,也以為隻是吳三桂借用清方兵力。
因此,他們打的旗幟大抵是“擒賊複明”。
四月二十七日,山東德州鄉紳明朝禦史盧世■、趙繼鼎、主事程先貞、大學士謝升之弟生員謝陛發動叛亂,推舉逃難到該地的明宗室慶藩奉國中尉、香河知縣朱帥■為盟主,假稱濟王①,号召遠近。
山東和北直隸的許多地方官紳群起響應,不到一個月就占領了山東省德州、省會濟南府、東昌府、青州府、臨清州、武定州、高唐州、濱州、海豐、蒲台、沾化、萊蕪、陵縣、樂陵、利津、濟一陽一、商河、齊東、樂安、朝城、恩縣、平原、德平、臨邑、禹城、一陽一信、武城、甯津;北直隸的河間府(包括河間、任丘、肅甯、興濟、阜城等八州縣)、大名府、景州、冀州、滄州、吳橋、故城、武邑、交河、獻縣、武強、東光、饒一陽一、衡水、清河、曲周等,共四十三個州縣②。
朱帥■在明朝宗室内的地位很低,隻是由于原封在山東境内的魯王、德王、衡王不是南逃就是被大順軍俘獲,找不到合适人選,竟被推為“濟王”作為複明的号召。
朱帥■發布的檄文中說:“不佞派居天裔,義切君親,适稅駕于德城,快兇流之正罪,謬當推戴,統衆專征。
……聞吾君猶存六尺之孤,況寰宇不止一成之藉。
史司馬(指明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整旅江南,旌斾夾舳舻并進;吳總戎(指吳三桂)揚■塞北,清兵挾漢将齊驅,屢有捷音,多方響應。
知匡複之不遠,識中興之有期。
……於戲,新市、平林究掃除于漢祖,思明、慶緒疇搖奪夫唐基,繇來滔天之惡必亡,伊我列祖之靈未墜。
共成義舉,早睹昌時。
”①可見山東和河北南部的漢族官紳反叛大順,是以“中興”明朝為宗旨的。
盡避朱帥■為代表的山東、畿南官紳對大順政權極為仇視,他們的意圖是要恢複明朝,在明室“天位未定”之際權宜設官置吏,以待“匡複”。
清朝官員後來說他“假濟王聚衆,欲稱尊号”,“徧授鄉紳以侍郎、卿、寺之名”②;指責朱帥■想自稱尊号是他入清以後的政敵誣罔之辭,但他确實曾經以“濟王”的名義任命了一批不倫不類的官員,現存第一檔案館就有“山東濟王府兵部主事臣張呂韬”于七月十三日給清廷的奏本③。
朱帥■檄文裡明說“聞吾君猶存六尺之孤”,又特别提到“史司馬整旅江南”,他自己隻是“統衆專征”,并沒有用監國以上的名義,這些都說明朱帥■和他的擁戴者僅限于為即将繼統的明朝新君從大順政權手中“收複失地”而已。
大順軍撤入山西以後,清軍停止了追擊,返回北京休息整頓,大約有一個月時間沒有采取軍事行動,所占地方不過是京師附近一帶。
李自成又一次犯了戰略一性一的重大錯誤。
他不是坐鎮太原,火速從陝西等地調集軍隊入晉,加強山西防務;相反,卻同劉宗敏等高級文官武将率領主力繼續西撤,于六月初渡過黃河,返回西安。
盡避他在固關留下了大将馬重禧;在大同、一陽一和留下了制将軍張天琳;在晉東南長治地區留下了大将劉忠;路過省會太原時留下明朝降将陳永福守禦,“且授以堅壁清野之計”①;在晉西北保德地區留下了降将唐通;晉南臨汾地區又有綿侯袁宗第統兵萬人屯于挂甲莊②。
兵力似乎頗為可觀,但這些留守山西的軍隊各守汛地,缺乏一員威信卓著的将領統一指揮。
由于大順政權覆敗後檔案材料毀滅殆盡,我們無法得知李自成為什麼要那麼匆促地返回西安,為什麼連長期擔任前線總指揮的劉宗敏也沒有留鎮山西。
清軍占領畿輔地區後,山西就成了大順政權同清方對峙的前線,李自成部署之不當又一次證明了他缺乏戰略眼光。
五月初十日,一度投降大順政權的明大同總兵姜瓖發動叛亂,“一陽一和軍民約與鎮城軍民内應,于是殺(張)天琳及僞中軍張黑臉,恢複大同”①。
姜瓖占據大同地區後,初期也是以複明為号召,他擁戴“境内棗強王朱鼎■續先帝之祀”,“委以國政”②。
按時間推算,這時李自成正在太原地區,卻沒有對這一雁北重鎮發生的重大變故采取任何措施,而是繼續西撤。
姜瓖随即在清方拉攏下,很快歸附了清廷。
六月十六日,他接到清兵部信牌傳達多爾衮的令旨:“大同總兵官姜瓖忠誠為國,擒殺僞将,平定大同、一陽一和等功,予甚嘉悅。
但立棗強攝理國事,以延先祀等語,甚覺不宜,其棗強王可炤舊守其本等爵級。
……”姜瓖立即遵令用順治年号“大張榜示,通行布告軍民人等”③。
這樣,大同的複明變成了歸清。
明恭順侯吳惟英之弟吳惟華在多爾衮進京時拜迎馬首,自告奮勇前往山西替清朝招安地方。
多爾衮欣然同意。
六月,吳惟華離京赴晉,在兩三個月裡聯絡一些明朝文官武将先後招降了代州、繁峙、崞縣、五台④,攻克靜樂、定襄等州縣⑤,從而使清朝控制區擴大到太原以北。
姜瓖在大同叛變投清以後,又發生了唐通在晉、陝交界地區的叛亂。
順治元年八月初六日,清廷以攝政王多爾衮名義寫信招降唐通。
①唐通和姜瓖、吳三桂等人一樣都擅長于見風轉舵。
大順軍兵敗撤出畿輔後,他奉李自成之命鎮守同陝西相鄰的軍事要地保德州、偏關地區。
由于姜瓖的叛變,大同地區落入清方之手,唐通估計大順政權難以同清廷抗衡,就在八月下旬以保德州為據點發動叛亂,文告改用明崇祯年号,西渡黃河襲擊陝西府谷縣,同大順政權鎮守陝北的亳侯李過激戰達半月之久。
由于變生意外,李過部損失較大。
唐通占領了山西保德州、岢岚州、永甯州(今離石縣)、河曲縣、興縣、岚縣、臨縣和陝西府谷縣、葭州(今佳縣)一帶。
清朝委任的山西總兵高勳和唐通有一面之交,于九月初三日派人往保德招降唐通,初七日唐通回信表示願意歸附清朝。
②十月十一日,他正式拜表投降清廷,改用順治年号。
③清廷于十一月将唐通由定西伯加封為定西侯。
④唐通的叛變,不僅使山西北部全部淪入清方之手,而且由于唐軍占領了府谷、黃甫川、清水營和佳縣一帶,在黃河西岸的陝西境内也建立了據點,對大順政權的陝北防務構成了威脅。
李自成深為憤慨,下令把唐通的母親和兒子處死。
① 曆史證明,大順政權在駕馭明朝降将上犯了一系列錯誤。
從1644年到1645年,歸附大順的明朝舊将幾乎毫無例外地叛變投敵,對于整個局勢的逆轉影響極為巨大。
李自成的嫡系部隊既不如清朝滿洲八旗兵強勁,對于來附的明朝将領本應授予高官顯爵,改編其軍隊;即便要任人器使,也應以嫡系大将統一精一兵為主,降将為輔。
李自成寬厚有餘,警惕不足,往往任用剛剛投降過來的明朝将領率領原部兵馬獨擋一面。
結果風向一轉,叛亂四起,終至土崩瓦解,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①康熙十二年《德州志》卷十,《紀事》。
②順治元年七月慶藩奉國中尉朱帥■啟本,原錄本藏第一檔案館。
①康熙十二年《德州志》卷十,《紀事》;另據乾隆五十三年《德州志》卷十二《藝文》校補。
按:這件檄文為德州生員李嗣宬代作。
②順治元年六月二十九日招撫山東戶、工二部侍郎王鳌永啟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
③順治朝奏本第五号,藏第一檔案館。
①康熙二十一年《一陽一曲縣志》卷十二,《叢紀》。
②雍正七年《臨汾縣志》卷五,《兵氛》。
挂甲莊在臨汾縣城東北,見同書卷一,《圖考·疆域圖》。
①順治九年《雲中郡志》卷十二,《外志》附《逆變》。
②《清世祖實錄》卷五。
按,朱鼎■或作朱鼎珊,■字為言傍,不符合明宗室命名原則。
③順治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大同總兵姜瓖條陳,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四○一頁。
④順治元年七月二十日督撫兵民招安山西大同等處地方恭順侯吳惟華題本,見張偉仁主編,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明清檔案》第一冊,A1—29号,參見羅振玉《清初史料叢編》所收《順治元年八月吏曹章奏》。
⑤順治元年八月初一日吳惟華題本,見《明清檔案》第一冊,A1—71号。
①《清世祖實錄》卷七。
②順治元年九月初九日山西總兵高勳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一冊,A1—104号。
③順治元年十月十一日唐通“為欽奉敕旨事”奏本,見《明清檔案》第二冊,A2—17号。
④順治元年十二月唐通揭帖殘本,見《明清檔案》第二冊,A2—101号。
①順治十一年正月二十日正黃旗正欽尼哈番唐通奏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
這些措施反映了清廷統治者鑒于明朝不顧人民死活橫征暴斂終于導緻自身覆亡,有意于減輕百姓負擔的願望。
盡避清初社會生産大面積破壞,加以頻繁用兵,軍需孔急,朝廷頒布的“恩诏”很大程度上口惠而實不至。
如時人談遷記載:“都人謠曰:恩诏紛紛下,差官滾滾來。
朝廷無一事,黃紙騙人财。
”⑥說明順治年間和康熙初期的宣布減免賦稅并沒有多大實際意義,甚至由于奉差官員的敲詐勒索反而加重了人民的困苦。
但是,這些政策具有長期一性一質,對于穩定人心,使流離失所的人口同抛荒的土地逐步重新結合起來,無疑有積極作用,為爾後社會生産的恢複和發展創造了比較有利的條件。
多爾衮剛進關時曾經嚴令沿途軍民一律剃發結辮,遵從滿俗。
入京後又命令京師官民為崇祯帝吊孝三日後即剃發改制。
這一舉措立即引起漢族各階層居民的強烈反感。
當時在北京的朝鮮使臣回國後評論道:“入關之初,嚴禁殺掠,故中原人士無不悅服。
及有剃頭之舉,民皆憤怒。
或見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獨為此剃頭乎’;如此等事,雖似決斷,非收拾人心之道也。
”①由于清廷立腳未穩,朝廷内新歸附的漢官非議甚多,在野的更驚畏不至,多爾衮不得不暫時收斂,五月二十四日谕兵部道:“予前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别,故令其剃發以别順逆。
今聞甚拂民願,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
自茲以後,天下臣民照舊束發,悉從其便。
”②同年七月,又規定“近簡用各官,姑依明式速制本品冠服,以便莅事”③。
清廷占領北京初期采取的措施,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漢族居民記憶猶新的清軍三次深入内地屠一殺擄掠的殘暴形象,特别是對漢族文武官紳招徕有方,不僅使自己迅速在畿輔以及附近地區站穩了腳根,也為此後征服全國奠定了基礎。
①楊士聰《甲申核真略》記此事雲,“恐東兵攻城,故亟去之”。
他本人也被抓去城外拆羊馬牆。
②李天根《爝火錄》卷三引當時塘報。
③徐應芬(聾道人)《遇變紀略》。
①邊大绶《虎口餘生記》。
②《甲申核真略》附《答孫興公書》,所謂“一留再留”是出仕大順和清朝的一種隐晦說法。
③順治元年七月吏部左侍郎沈惟炳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一本,第六十九頁。
①《清世祖實錄》卷五。
②徐應芬《遇變紀略》。
③《清世祖實錄》卷五。
④同上,卷八。
⑤《清史列傳》卷七十九,《馮铨傳》。
①《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
按,原文把周伯達的官職寫作甘肅巡撫,劉達為兩河巡按禦史,是以明清官制來稱呼大順同級官員的。
②陳之龍降清之初被英親王阿濟格委任為陝西三邊總督,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四頁;不久改任鳳一陽一巡撫。
③《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二五六頁。
①《明清檔案》第二冊,A2—119号,參見《清世祖實錄》卷十三。
②《清世祖實錄》卷十五。
③《明清史料》甲編,第一本,第七十五頁引順治元年谕旨。
④《清世祖實錄》卷十六。
⑤參見《清世祖實錄》卷十五,順治二年三月戶、兵二部議複順天巡撫宋權疏條。
⑥談遷《北遊錄》紀聞下。
①《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五十八。
②《清世祖實錄》卷五。
③《清世祖實錄》卷六。
第五節畿南、山東、晉北地方官紳反對大順政權的叛亂 大順軍在山海關戰役中失敗的消息傳開以後,原大順政權管轄區内的明朝官紳認為時機已到,迅速糾集兵力發動叛亂,推翻當地的大順政權。
這些發動和參與叛亂的官紳絕大部分是以明朝為正統的,他們對山海關戰役和清軍入京的情況并不大了解,有的隻知道大順軍被吳三桂部殺敗;有的雖然知道清軍入關,也以為隻是吳三桂借用清方兵力。
因此,他們打的旗幟大抵是“擒賊複明”。
四月二十七日,山東德州鄉紳明朝禦史盧世■、趙繼鼎、主事程先貞、大學士謝升之弟生員謝陛發動叛亂,推舉逃難到該地的明宗室慶藩奉國中尉、香河知縣朱帥■為盟主,假稱濟王①,号召遠近。
山東和北直隸的許多地方官紳群起響應,不到一個月就占領了山東省德州、省會濟南府、東昌府、青州府、臨清州、武定州、高唐州、濱州、海豐、蒲台、沾化、萊蕪、陵縣、樂陵、利津、濟一陽一、商河、齊東、樂安、朝城、恩縣、平原、德平、臨邑、禹城、一陽一信、武城、甯津;北直隸的河間府(包括河間、任丘、肅甯、興濟、阜城等八州縣)、大名府、景州、冀州、滄州、吳橋、故城、武邑、交河、獻縣、武強、東光、饒一陽一、衡水、清河、曲周等,共四十三個州縣②。
朱帥■在明朝宗室内的地位很低,隻是由于原封在山東境内的魯王、德王、衡王不是南逃就是被大順軍俘獲,找不到合适人選,竟被推為“濟王”作為複明的号召。
朱帥■發布的檄文中說:“不佞派居天裔,義切君親,适稅駕于德城,快兇流之正罪,謬當推戴,統衆專征。
……聞吾君猶存六尺之孤,況寰宇不止一成之藉。
史司馬(指明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整旅江南,旌斾夾舳舻并進;吳總戎(指吳三桂)揚■塞北,清兵挾漢将齊驅,屢有捷音,多方響應。
知匡複之不遠,識中興之有期。
……於戲,新市、平林究掃除于漢祖,思明、慶緒疇搖奪夫唐基,繇來滔天之惡必亡,伊我列祖之靈未墜。
共成義舉,早睹昌時。
”①可見山東和河北南部的漢族官紳反叛大順,是以“中興”明朝為宗旨的。
盡避朱帥■為代表的山東、畿南官紳對大順政權極為仇視,他們的意圖是要恢複明朝,在明室“天位未定”之際權宜設官置吏,以待“匡複”。
清朝官員後來說他“假濟王聚衆,欲稱尊号”,“徧授鄉紳以侍郎、卿、寺之名”②;指責朱帥■想自稱尊号是他入清以後的政敵誣罔之辭,但他确實曾經以“濟王”的名義任命了一批不倫不類的官員,現存第一檔案館就有“山東濟王府兵部主事臣張呂韬”于七月十三日給清廷的奏本③。
朱帥■檄文裡明說“聞吾君猶存六尺之孤”,又特别提到“史司馬整旅江南”,他自己隻是“統衆專征”,并沒有用監國以上的名義,這些都說明朱帥■和他的擁戴者僅限于為即将繼統的明朝新君從大順政權手中“收複失地”而已。
大順軍撤入山西以後,清軍停止了追擊,返回北京休息整頓,大約有一個月時間沒有采取軍事行動,所占地方不過是京師附近一帶。
李自成又一次犯了戰略一性一的重大錯誤。
他不是坐鎮太原,火速從陝西等地調集軍隊入晉,加強山西防務;相反,卻同劉宗敏等高級文官武将率領主力繼續西撤,于六月初渡過黃河,返回西安。
盡避他在固關留下了大将馬重禧;在大同、一陽一和留下了制将軍張天琳;在晉東南長治地區留下了大将劉忠;路過省會太原時留下明朝降将陳永福守禦,“且授以堅壁清野之計”①;在晉西北保德地區留下了降将唐通;晉南臨汾地區又有綿侯袁宗第統兵萬人屯于挂甲莊②。
兵力似乎頗為可觀,但這些留守山西的軍隊各守汛地,缺乏一員威信卓著的将領統一指揮。
由于大順政權覆敗後檔案材料毀滅殆盡,我們無法得知李自成為什麼要那麼匆促地返回西安,為什麼連長期擔任前線總指揮的劉宗敏也沒有留鎮山西。
清軍占領畿輔地區後,山西就成了大順政權同清方對峙的前線,李自成部署之不當又一次證明了他缺乏戰略眼光。
五月初十日,一度投降大順政權的明大同總兵姜瓖發動叛亂,“一陽一和軍民約與鎮城軍民内應,于是殺(張)天琳及僞中軍張黑臉,恢複大同”①。
姜瓖占據大同地區後,初期也是以複明為号召,他擁戴“境内棗強王朱鼎■續先帝之祀”,“委以國政”②。
按時間推算,這時李自成正在太原地區,卻沒有對這一雁北重鎮發生的重大變故采取任何措施,而是繼續西撤。
姜瓖随即在清方拉攏下,很快歸附了清廷。
六月十六日,他接到清兵部信牌傳達多爾衮的令旨:“大同總兵官姜瓖忠誠為國,擒殺僞将,平定大同、一陽一和等功,予甚嘉悅。
但立棗強攝理國事,以延先祀等語,甚覺不宜,其棗強王可炤舊守其本等爵級。
……”姜瓖立即遵令用順治年号“大張榜示,通行布告軍民人等”③。
這樣,大同的複明變成了歸清。
明恭順侯吳惟英之弟吳惟華在多爾衮進京時拜迎馬首,自告奮勇前往山西替清朝招安地方。
多爾衮欣然同意。
六月,吳惟華離京赴晉,在兩三個月裡聯絡一些明朝文官武将先後招降了代州、繁峙、崞縣、五台④,攻克靜樂、定襄等州縣⑤,從而使清朝控制區擴大到太原以北。
姜瓖在大同叛變投清以後,又發生了唐通在晉、陝交界地區的叛亂。
順治元年八月初六日,清廷以攝政王多爾衮名義寫信招降唐通。
①唐通和姜瓖、吳三桂等人一樣都擅長于見風轉舵。
大順軍兵敗撤出畿輔後,他奉李自成之命鎮守同陝西相鄰的軍事要地保德州、偏關地區。
由于姜瓖的叛變,大同地區落入清方之手,唐通估計大順政權難以同清廷抗衡,就在八月下旬以保德州為據點發動叛亂,文告改用明崇祯年号,西渡黃河襲擊陝西府谷縣,同大順政權鎮守陝北的亳侯李過激戰達半月之久。
由于變生意外,李過部損失較大。
唐通占領了山西保德州、岢岚州、永甯州(今離石縣)、河曲縣、興縣、岚縣、臨縣和陝西府谷縣、葭州(今佳縣)一帶。
清朝委任的山西總兵高勳和唐通有一面之交,于九月初三日派人往保德招降唐通,初七日唐通回信表示願意歸附清朝。
②十月十一日,他正式拜表投降清廷,改用順治年号。
③清廷于十一月将唐通由定西伯加封為定西侯。
④唐通的叛變,不僅使山西北部全部淪入清方之手,而且由于唐軍占領了府谷、黃甫川、清水營和佳縣一帶,在黃河西岸的陝西境内也建立了據點,對大順政權的陝北防務構成了威脅。
李自成深為憤慨,下令把唐通的母親和兒子處死。
① 曆史證明,大順政權在駕馭明朝降将上犯了一系列錯誤。
從1644年到1645年,歸附大順的明朝舊将幾乎毫無例外地叛變投敵,對于整個局勢的逆轉影響極為巨大。
李自成的嫡系部隊既不如清朝滿洲八旗兵強勁,對于來附的明朝将領本應授予高官顯爵,改編其軍隊;即便要任人器使,也應以嫡系大将統一精一兵為主,降将為輔。
李自成寬厚有餘,警惕不足,往往任用剛剛投降過來的明朝将領率領原部兵馬獨擋一面。
結果風向一轉,叛亂四起,終至土崩瓦解,教訓是非常深刻的。
①康熙十二年《德州志》卷十,《紀事》。
②順治元年七月慶藩奉國中尉朱帥■啟本,原錄本藏第一檔案館。
①康熙十二年《德州志》卷十,《紀事》;另據乾隆五十三年《德州志》卷十二《藝文》校補。
按:這件檄文為德州生員李嗣宬代作。
②順治元年六月二十九日招撫山東戶、工二部侍郎王鳌永啟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
③順治朝奏本第五号,藏第一檔案館。
①康熙二十一年《一陽一曲縣志》卷十二,《叢紀》。
②雍正七年《臨汾縣志》卷五,《兵氛》。
挂甲莊在臨汾縣城東北,見同書卷一,《圖考·疆域圖》。
①順治九年《雲中郡志》卷十二,《外志》附《逆變》。
②《清世祖實錄》卷五。
按,朱鼎■或作朱鼎珊,■字為言傍,不符合明宗室命名原則。
③順治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大同總兵姜瓖條陳,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四○一頁。
④順治元年七月二十日督撫兵民招安山西大同等處地方恭順侯吳惟華題本,見張偉仁主編,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明清檔案》第一冊,A1—29号,參見羅振玉《清初史料叢編》所收《順治元年八月吏曹章奏》。
⑤順治元年八月初一日吳惟華題本,見《明清檔案》第一冊,A1—71号。
①《清世祖實錄》卷七。
②順治元年九月初九日山西總兵高勳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一冊,A1—104号。
③順治元年十月十一日唐通“為欽奉敕旨事”奏本,見《明清檔案》第二冊,A2—17号。
④順治元年十二月唐通揭帖殘本,見《明清檔案》第二冊,A2—101号。
①順治十一年正月二十日正黃旗正欽尼哈番唐通奏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