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回 從容定難釋俘囚 慷慨陳辭争和議
關燈
小
中
大
交結豪俠,服恤貧窮,為收拾人心計。
該洋人蜂食海外小窺,皆用此法,有明征也。
謀國者曰:通商傳教,此時姑先許之,候各省軍務完竣,然後舉行。
夫民困于鋒镝久矣,賊焰雖熾,人心未渙,猶冀重享升平。
若去一寇,複招一寇,天下将複何望?士民孰不解體?或曰屆時,徐議所以拒之,臣恐積弱之餘,萬難發憤。
現值兵臨城下,大臣猶曰釁不自我開,相率觍顔忍恥,況許于前而拒于後,則直在彼而曲在我,誰肯為國家出力耶?或番有要約,不待賊平,遞入内地,布置周密,與長發賊隐為犄角。
否則擊賊自效,别有要求;否則奪賊之城邑,而有之以為非取諸我也。
種種棘手。
謀國者曰:不和則戰。
戰果有把握耶?臣請诘之曰:然則和果有把握耶?夫和果有把握,從前反複,姑勿迫論。
第自今歲北竄以來,我之委曲順從,不為不至,何以猖獗日甚?可見諱戰求和,和愈難成,成則禍且不測。
謂戰必無把握,何以前年李開芳、林鳳翔等北犯,兇焰數倍于洋人,卒至片甲不返?此無它,當時一意于戰,故有進無退。
今則一意于和,故反勇為怯也。
現在僧格林沁兵威已壯,講求戰守,振作一精一神,洋人頗知畏懼。
近日天津人民争鬥之事,該洋人亦避其鋒。
鹽枭、海盜,有欲焚搶洋船者;有跪求欽差、總督,願糾衆打仗者。
欽差總督不許,故未敢擅動耳。
不得以偶經小挫,遂謂津民不足用也。
試饬桂良、花沙納等,忽專議和,會同譚廷襄,鼓勵兵民,于文武屬吏紳士之中,得如謝子澄其人者,統率之,懸購重賞,随宜設施,并令附近州邑,廣募壯勇,聽候調遣。
一面明降谕旨,大張撻伐。
順天、直隸京官有願回籍一團一練者,命設法辦理。
如此多方準備,一旦狡焉思逞,僧格林沁大兵扼之于前,各路鄉勇蹑之于後,加以洩水塞土諸法,洋船欲進不能,欲退不得,而謂不足制其命者,吾不信也。
聞英人謀主哩國呔,系廣東嘉應州人,兇悍異常。
每至桂良、花沙納公館,淩一辱咆哮。
臣不識桂良、花沙納,坐擁兵衛,亦已不少,何至懼一哩國呔而不敢動?曾被津民擒住,欽差、總督,反為之解圍,拟請饬令設法捕獲,立即枭示,不必稽留訊解,以免疏虞。
又聞廣東九十六鄉,民風骁勇,前年平紅頭賊,皆賴其力。
洋人往搜軍器,受傷而回。
又糾南海、番禺兩縣,令鄉民聲言洋人入我界者,不論何人,登時殺死,遂不敢入。
三月,羅悖衍、龍元僖、蘇廷魁到彼一團一練,已有數萬人,至今曾否打仗,有無捷報,意者朝廷未與主張耳。
抑羅惇衍等恐如黃琮、窦絃之獲咎耶?拟請優旨,出其銳氣,克日大舉。
惟黃宗漢禀承執政主和之議,繞道遷延,請饬速往會剿,勿再徘徊觀望,轉掣紳民之肘,務使同心協力。
天津洋船聞之,必有折回自救者,而我截其海口歸路,雖未必聚而殲旃,要非孟一浪一以僥幸也。
謀國者曰:一戰不勝,奈何?曰請添兵再戰,戰有勝有敗,若和則有敗無勝矣。
曰勝之于此,而報複于他處,奈何?勝之于今,而報複于後日,奈何?曰始終不忘戰而已矣。
犬羊之一性一,但經懲創,往往不敢報複。
觀于道光年間台灣失利,惟有籍手耆英以報達洪阿等,而至今不敢垂涎台灣,其無能亦可見矣。
自古兵兇戰危,原非得已,盡人事以待天,成敗利鈍,雖諸葛亮不能逆睹。
謀國者動以事無把握,搖惑聖斷,間執人口,沮喪士氣,坐失事機,其意直以望風乞降為快。
抑又何也?比年各省用兵,勝負無常,得失互見,諸臣何不以事無把握為慮,而亟欲橐弓截矢耶?伏願皇上通籌大局,深顧後患,知番欲之難期餍足,念事勢之尚可挽回。
左右親貴之言,未必盡是,大小臣工之策,非盡無稽。
執政諸臣,請放洋船内駛者,何人?請允西首要脅者,何人?清夜思維,或亦自知狂謬,隻緣畏罪怙非,一陽一作執迷不悟。
皇上不忍遽誅,應請面加訓示。
俾各改心易慮,收效桑榆,否則難逃常憲。
嚴谕桂良、花沙納、譚廷襄等,非分要求,不得妄奏,事至則戰,無所依違。
他如突山之以黑龍江外五千餘裡,借稱閑曠,不候谕旨,拱手授人,此尤寸磔不容蔽辜。
臣知皇上之必有以處之也。
讦謀既定,渙汗斯頒,薄海憬然,鹹知上意所在。
庶臣民之志固,而蠻夷之風懾。
天讨聿新,一操一縱在我。
或戰或撫,再行臨機應變。
臣非不知今所言者,皇上巳厭聞之,特以勢屬憂危,情深迫切,濡淚渎陳。
伏乞聖明洞鑒。
謹奏。
欲知廷臣憤激上書,能否挽回大局,且聽下回分解。
該洋人蜂食海外小窺,皆用此法,有明征也。
謀國者曰:通商傳教,此時姑先許之,候各省軍務完竣,然後舉行。
夫民困于鋒镝久矣,賊焰雖熾,人心未渙,猶冀重享升平。
若去一寇,複招一寇,天下将複何望?士民孰不解體?或曰屆時,徐議所以拒之,臣恐積弱之餘,萬難發憤。
現值兵臨城下,大臣猶曰釁不自我開,相率觍顔忍恥,況許于前而拒于後,則直在彼而曲在我,誰肯為國家出力耶?或番有要約,不待賊平,遞入内地,布置周密,與長發賊隐為犄角。
否則擊賊自效,别有要求;否則奪賊之城邑,而有之以為非取諸我也。
種種棘手。
謀國者曰:不和則戰。
戰果有把握耶?臣請诘之曰:然則和果有把握耶?夫和果有把握,從前反複,姑勿迫論。
第自今歲北竄以來,我之委曲順從,不為不至,何以猖獗日甚?可見諱戰求和,和愈難成,成則禍且不測。
謂戰必無把握,何以前年李開芳、林鳳翔等北犯,兇焰數倍于洋人,卒至片甲不返?此無它,當時一意于戰,故有進無退。
今則一意于和,故反勇為怯也。
現在僧格林沁兵威已壯,講求戰守,振作一精一神,洋人頗知畏懼。
近日天津人民争鬥之事,該洋人亦避其鋒。
鹽枭、海盜,有欲焚搶洋船者;有跪求欽差、總督,願糾衆打仗者。
欽差總督不許,故未敢擅動耳。
不得以偶經小挫,遂謂津民不足用也。
試饬桂良、花沙納等,忽專議和,會同譚廷襄,鼓勵兵民,于文武屬吏紳士之中,得如謝子澄其人者,統率之,懸購重賞,随宜設施,并令附近州邑,廣募壯勇,聽候調遣。
一面明降谕旨,大張撻伐。
順天、直隸京官有願回籍一團一練者,命設法辦理。
如此多方準備,一旦狡焉思逞,僧格林沁大兵扼之于前,各路鄉勇蹑之于後,加以洩水塞土諸法,洋船欲進不能,欲退不得,而謂不足制其命者,吾不信也。
聞英人謀主哩國呔,系廣東嘉應州人,兇悍異常。
每至桂良、花沙納公館,淩一辱咆哮。
臣不識桂良、花沙納,坐擁兵衛,亦已不少,何至懼一哩國呔而不敢動?曾被津民擒住,欽差、總督,反為之解圍,拟請饬令設法捕獲,立即枭示,不必稽留訊解,以免疏虞。
又聞廣東九十六鄉,民風骁勇,前年平紅頭賊,皆賴其力。
洋人往搜軍器,受傷而回。
又糾南海、番禺兩縣,令鄉民聲言洋人入我界者,不論何人,登時殺死,遂不敢入。
三月,羅悖衍、龍元僖、蘇廷魁到彼一團一練,已有數萬人,至今曾否打仗,有無捷報,意者朝廷未與主張耳。
抑羅惇衍等恐如黃琮、窦絃之獲咎耶?拟請優旨,出其銳氣,克日大舉。
惟黃宗漢禀承執政主和之議,繞道遷延,請饬速往會剿,勿再徘徊觀望,轉掣紳民之肘,務使同心協力。
天津洋船聞之,必有折回自救者,而我截其海口歸路,雖未必聚而殲旃,要非孟一浪一以僥幸也。
謀國者曰:一戰不勝,奈何?曰請添兵再戰,戰有勝有敗,若和則有敗無勝矣。
曰勝之于此,而報複于他處,奈何?勝之于今,而報複于後日,奈何?曰始終不忘戰而已矣。
犬羊之一性一,但經懲創,往往不敢報複。
觀于道光年間台灣失利,惟有籍手耆英以報達洪阿等,而至今不敢垂涎台灣,其無能亦可見矣。
自古兵兇戰危,原非得已,盡人事以待天,成敗利鈍,雖諸葛亮不能逆睹。
謀國者動以事無把握,搖惑聖斷,間執人口,沮喪士氣,坐失事機,其意直以望風乞降為快。
抑又何也?比年各省用兵,勝負無常,得失互見,諸臣何不以事無把握為慮,而亟欲橐弓截矢耶?伏願皇上通籌大局,深顧後患,知番欲之難期餍足,念事勢之尚可挽回。
左右親貴之言,未必盡是,大小臣工之策,非盡無稽。
執政諸臣,請放洋船内駛者,何人?請允西首要脅者,何人?清夜思維,或亦自知狂謬,隻緣畏罪怙非,一陽一作執迷不悟。
皇上不忍遽誅,應請面加訓示。
俾各改心易慮,收效桑榆,否則難逃常憲。
嚴谕桂良、花沙納、譚廷襄等,非分要求,不得妄奏,事至則戰,無所依違。
他如突山之以黑龍江外五千餘裡,借稱閑曠,不候谕旨,拱手授人,此尤寸磔不容蔽辜。
臣知皇上之必有以處之也。
讦謀既定,渙汗斯頒,薄海憬然,鹹知上意所在。
庶臣民之志固,而蠻夷之風懾。
天讨聿新,一操一縱在我。
或戰或撫,再行臨機應變。
臣非不知今所言者,皇上巳厭聞之,特以勢屬憂危,情深迫切,濡淚渎陳。
伏乞聖明洞鑒。
謹奏。
欲知廷臣憤激上書,能否挽回大局,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