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回 長春館仙人遭劫 鎮海樓蘇武狂吟

關燈
船直汩向白鵝潭地方去。

    這裡紳士連袂上山,央懇洋人放回将軍、巡撫,經理善後一切。

    洋人答稱此事總可以商量,不過這會子,還議不到此。

    這日,将軍、巡撫、都統會銜奏劾葉名琛,參折才一拜發,撫院巡捕官就下山傳谕司道府縣,叫多備轎馬儀從,到山迎接。

    軍憲、撫憲定于明日陪同洋官,下山回署,地方官隻得照辦。

    到了這日,洋将率隊下山,鼓樂前導,洋将的肩輿在前,軍撫、都統的在後。

    一到撫轅,洋将先行人内,撫院轎到,洋将反倒降階迎接,延請上坐,弄成反客為主的樣子。

    撫院住在署中,洋人派兵防守,屬員入谒,都遭盤诘,消息阻絕,舉動很不自一由。

    這時候,城坊内外,遍貼告示,上面列銜,是大清國某宮、大英國某官、大法國某官或是府縣并銜。

    巡撫谕令蓋印張挂,示中大旨,不外“中外一家,業經和好,百姓不得再滋事端,及嗣後不得再呼鬼子。

    如遇洋人下鄉,官民皆當以禮款待”等語,百怪千奇,也難盡述。

     候補道蔡振武,于洋務一道,很有真知灼見,撫院委他專辦議和事務,洋人很是歡喜。

    一日,洋人要在城裡頭擇要駐兵,振武忙道此事容易,當饬南、番兩縣,為貴軍前導,城廂各處,巡視一周,哪一處是要隘,就在哪一處紮營是了。

    洋人喜道:“貴道盛情,敝軍異常感念。

    貴國人都似貴道這麼圓通,中外永不會有失和的事了。

    ”振武得了洋人這幾句獎語,真似猢狲頭上裝了金,隻覺着地軟如棉,身輕似燕,百節四肢,說不出的快活。

    立傳南海縣華廷傑、番禺縣李福泰到公館,告訴他洋人意思,要他們做前導。

    二人默然不應,振武嬲之不已。

    李福泰道:“大人原諒,巴結外國人,福泰可沒有這個能耐,請委了别位罷。

    ”振武道:“叫我委誰?你們二位是地方官呀。

    ” 荊泰道:“大人原也知道福泰是地方官,幾曾見過地方官引導洋人兵駐營的?地方官幹了這種事,還有臉兒見百姓嗎?”振武笑道:“現在是什麼時勢,還這麼頭巾氣,敢是怕姓名書入清史嗎?”廷傑此時,再也不能忍耐,忿然道:“名人情史,公且不能,何況吾輩?”振武頓時變色,端茶送客,引導巡城的事,究竟委了别一個州縣才罷。

     一日,廷寄到粵,洋人一逼一着柏撫台開讀講解。

    柏撫台沒法隻得讀給洋人聽道: 葉名琛以欽差大臣辦理洋務,如該洋人等非禮妄求,不能允準,自當設法開導。

    一面會同将軍、巡撫等,妥籌撫馭之方。

    乃該洋人兩次投遞将軍、巡撫、副都統等照會,并不會商辦理,即照會中情節,亦秘不宣示,遷延日久。

    以緻洋人忿激,突入省城,實屬剛愎自用,辦理乖謬,大負委任。

    葉名琛着即革職。

    欽此。

     柏撫台讀畢,向洋人道:“你們瞧本國天子,聖明不聖明?”洋人答道:“天子聖明,治當其罪。

    隻可惜中國隻有天子是聖明,佐治官吏,都未能夠仰承聖意。

    即如本省的司道大員,住在城外,縱令百姓跟我們為難,貴撫院裝聾做啞,從沒有一言半語禁約他們。

    ”柏撫台連忙謝罪。

    次日,廣城内外,遍貼了撫部院會銜告示,禁止居民截路毆打洋人,中有“擅敢借詞一團一練,應照叛逆治罪”等語,辭旨很是嚴厲。

    這一年,洋兵就在廣州過年。

    英人又特出計謀,約會法、美、俄三國,各遣屬官一員,到江蘇求見兩江制台,懇他知照中朝宰相,開議疑事。

    一面下令把葉名琛押解外洋去。

    正月初四,武巡捕藍琅到廣州城裡,叩見撫院,呈上名琛手書,聲稱将行海外,令備衣服、食物,并求呂祖經一冊、廚子一個、剃發匠一個、白米一十石、紋銀一千兩。

    柏撫院饬谕官紳照辦去訖。

    初九這日,洋船開駛到香港,十五抵新加坡,十七抵孟加拉,二月初一登岸,住河邊炮台。

    三月二十五,移到大裡恩寺地方花園,住居在樓上。

    于是倔強不屈的葉相國,變成被流放荒島的拿破侖了。

    虧得名琛是讀過十年書,養過十年氣的人,雖然做了楚囚,依舊作畫吟詩,怡然自得。

    畫上署名是海上蘇武,詩作流傳的,隻有七律二首: 鎮海樓頭月色寒,将星翻怕客星單。

     縱雲一範軍中有,争奈諸軍壁上觀。

     向戌何必求免死,蘇卿無恙勸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繪,恨态愁容下筆難。

     零丁飄泊歎無家,雁劄猶傳節度衙。

     門外難尋高士米,鬥邊遠泛使臣一搓一。

     心驚躍虎笳聲急,望斷慈烏日景斜。

     惟有一春一光依舊返,隔牆紅遍木棉花。

     名琛在孟喀威住了一年有餘,得病身亡。

    英人斂以鐵棺松椁,送回廣東。

    廣東人為之語道:“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相臣度量,疆臣抱負,古之所無,今之所有。

    ”這都是後話。

     卻說英、法、美、俄四國屬官,由海道抵滬,探聞兩江制台何桂清駐節在常州地方,遂改乘小船到蘇州,求見撫台趙德轍,說明來意。

    趙撫台咨送到常,何制台據以奏聞。

    文宗立召滿相裕誠,商議對付之策。

    裕誠道:“俄羅斯一國,向來不準在粵通商,如有相商事件,可叫他照着1日例,原赴黑龍江,聽候該處辦事大臣妥議。

    英、法、美三國,現在廣東既然派了新欽差,辦理洋務,已有專員,宜叫他們回粵,靜候查辦。

    奴才下見,是否有當,伏乞聖裁。

    ”欲知文宗準奏與否,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