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回 劉巡撫遺書責三帥 怡制台辦案渡台灣
關燈
小
中
大
九月,英兵再犯雞籠。
姚道台、達鎮台兩個兒智攻力戰,把雞籠口子守得銅牆鐵壁相似。
二十二年正月,英兵三犯大安港,見清軍防守嚴密,知難而退。
次日,洋船隻在口外遊弋,望見旗幟,再也不肯駛進港來。
姚道台與達鎮台商議着,用奇計誘它進口。
于是密饬所募漁船廣東水夫,與洋船上廣東漢一奸一,一操一土音講話。
自顧充常向導,請他從土地公港進口。
英人不知是計,觸着了暗礁,一隻三桅大船,就此擱淺不行。
官兵鄉勇,乘危邀擊,遂得生俘白人十八名、紅一毛一人一名、黑人十三名、廣東漢一奸一五名。
捷報到京,宣宗大喜,親提朱筆,降一道恩旨道: 覽奏欣悅,大快人心。
該洋人上年窺伺台灣,業被懲創,複敢前來滋擾。
達洪阿、姚瑩,以計誘令洋船擱淺,破舟斬馘,大揚國威,實屬智勇兼施,不負委任。
允宜特沛殊恩,以嘉懋績,達洪阿着加太子太保銜,姚瑩着加二品頂戴,欽此。
不多幾時,又頒到一道廷寄,是專命查問敵情的事。
鎮、道不敢怠慢,密偵嚴究,果然探出根由,據實複奏上去,稱說:“詢得漢一奸一供稱濮鼎查在定海遣酋目颠林、漢一奸一黃舟等以重資來台窺一探,欲行勾結,尋即被獲”等語。
此時閩督怡良,一恨鎮、道飛章入告,大功不從己出;二怕台灣防守嚴密,洋兵定然一逼一入廈門。
妒恨交攻,遂叫泉州知府沈某,寫信去知照,隻說洋人一性一好報複,使他一唬,暗地縱掉,就能功敗垂成。
誰料姚道台不上他的當,倒堂皇正大,複一封信給制台,其辭道:差回奉到二月二十四日書,系念台疆,示以持守之大猷,不在争鋒于海上,乃金石之論。
惟洋人犯順,于今三載,挾制要求,無所不至。
某未娴軍旅,勉力從戎,幸蒙聖訓,指示機宜,未緻贻誤。
乃荷天恩,疊被回畏尋常,曷勝惶悚!所有辦理情形,具詳公牍,詭邀垂鑒。
昨又奉旨複訊洋供,已連日都同府廳再加研訊,具得其情。
謹會同達鎮軍,據實複奏,并繪圖說進呈。
竊意洋人雖強,本亦烏合各島黑人而來,與我争利者,紅白人也。
其人少,每船僅數十人,餘皆黑人,愚蠢無知,惟仰食于紅白人,工資口糧,所費甚巨。
今閉市久,洋人之錢糧無所出,其所喪失,亦複不少。
洋人以貨财為命,兩年以來,貨皆賤價私售,折耗資本,不可勝計。
情勢亦必中绌,則求通市之心,自必益亟,特狡詐一性一成,乃更大為揚言雲雲。
複以大兵前來,水陸并進,協令閩人在番貿易者,為之緻書廈門郊行以绐我;複擇富饒之區,沿途一騷一擾以脅我。
凡此無非急求所欲耳。
且聞洋人孟加喇地方,屢為東印度旁國所敗,虜其将士婦女千餘,洋人必回兵往援。
若我更堅持三月,洋人将内潰,惟諸将疊經挫衄之後,沐于洋人威,未知能計及此否。
台灣前獲外人,已遵旨分别一一辦理。
泉州沈守,兩次來函,深以外人一性一好報複為言。
嘗熟思之:彼一性一畏強欺弱,我擒其人,久而不殺,彼以我為懼彼,是明示之弱也。
沈守又以舟山、廈門失守,為外人報複之證。
試思洋人初至舟山,非有所仇也。
近至上海,又豈有仇乎?外人垂涎台港已久,即不如是辦,彼亦可以破舟喪資索償于我。
前所處置之洋人,無不可為報複之詞也。
不辦徒自示弱,辦之猶可壯我士卒之氣。
惟當安一撫人心,益修守備,嚴拿一奸一民,盡心力而無懈耳。
兩軍對仗,勢必交鋒,非我殺敵,即敵殺我。
乃先存畏彼報複之見,何以鼓勵士卒乎?愚昧之見,伏祈訓示。
原來此時台灣獲得洋囚,共有一百六十餘名。
會經奏準,倘遇大幫猝至,惟有先行處死,以除内患。
所以姚道台倌裡這麼說法。
怡制台大驚,行文鎮道,立一逼一着叫把洋囚解進省來。
姚道台笑向達鎮台道:“制軍的意思,不過要退掉鼓一浪一嶼洋兵,其實是沒中用的。
現在察看該洋人勢甚銳,而志甚驕,瞧廈門如囊中物,哪裡肯為了這一百多名不甚一愛一惜的累囚,丢掉這必争之地呢?”達鎮台道:“可不是呢。
送還了他,大未見收回,先例示之以弱,不如辦掉了,快快人心。
”姚道台鼓掌稱善。
于是提取訊供,除颠林等九洋人、張、黃二漢一奸一,系奉旨禁锢外,其餘黑、白洋人,不問老少,都将他一一辦了。
怡制台恨得無可言說。
白下訂盟之後,姚道台遵聞釋放洋人,恰恰遇着海風,守候了二十多天,才到廈門。
于是英人橫加誣謗,說台中兩次俘獲,都是遭風難人,鎮道乘危邀功,心實不甘,就在江、浙、閩、粵四省大吏前,投詞訴冤。
諸大吏怕兵端再起,立即上聞。
宣宗下旨,着浙、閩總督怡良,渡台查辦。
欲知此案如何結局,且聽下回分解。
姚道台、達鎮台兩個兒智攻力戰,把雞籠口子守得銅牆鐵壁相似。
二十二年正月,英兵三犯大安港,見清軍防守嚴密,知難而退。
次日,洋船隻在口外遊弋,望見旗幟,再也不肯駛進港來。
姚道台與達鎮台商議着,用奇計誘它進口。
于是密饬所募漁船廣東水夫,與洋船上廣東漢一奸一,一操一土音講話。
自顧充常向導,請他從土地公港進口。
英人不知是計,觸着了暗礁,一隻三桅大船,就此擱淺不行。
官兵鄉勇,乘危邀擊,遂得生俘白人十八名、紅一毛一人一名、黑人十三名、廣東漢一奸一五名。
捷報到京,宣宗大喜,親提朱筆,降一道恩旨道: 覽奏欣悅,大快人心。
該洋人上年窺伺台灣,業被懲創,複敢前來滋擾。
達洪阿、姚瑩,以計誘令洋船擱淺,破舟斬馘,大揚國威,實屬智勇兼施,不負委任。
允宜特沛殊恩,以嘉懋績,達洪阿着加太子太保銜,姚瑩着加二品頂戴,欽此。
不多幾時,又頒到一道廷寄,是專命查問敵情的事。
鎮、道不敢怠慢,密偵嚴究,果然探出根由,據實複奏上去,稱說:“詢得漢一奸一供稱濮鼎查在定海遣酋目颠林、漢一奸一黃舟等以重資來台窺一探,欲行勾結,尋即被獲”等語。
此時閩督怡良,一恨鎮、道飛章入告,大功不從己出;二怕台灣防守嚴密,洋兵定然一逼一入廈門。
妒恨交攻,遂叫泉州知府沈某,寫信去知照,隻說洋人一性一好報複,使他一唬,暗地縱掉,就能功敗垂成。
誰料姚道台不上他的當,倒堂皇正大,複一封信給制台,其辭道:差回奉到二月二十四日書,系念台疆,示以持守之大猷,不在争鋒于海上,乃金石之論。
惟洋人犯順,于今三載,挾制要求,無所不至。
某未娴軍旅,勉力從戎,幸蒙聖訓,指示機宜,未緻贻誤。
乃荷天恩,疊被回畏尋常,曷勝惶悚!所有辦理情形,具詳公牍,詭邀垂鑒。
昨又奉旨複訊洋供,已連日都同府廳再加研訊,具得其情。
謹會同達鎮軍,據實複奏,并繪圖說進呈。
竊意洋人雖強,本亦烏合各島黑人而來,與我争利者,紅白人也。
其人少,每船僅數十人,餘皆黑人,愚蠢無知,惟仰食于紅白人,工資口糧,所費甚巨。
今閉市久,洋人之錢糧無所出,其所喪失,亦複不少。
洋人以貨财為命,兩年以來,貨皆賤價私售,折耗資本,不可勝計。
情勢亦必中绌,則求通市之心,自必益亟,特狡詐一性一成,乃更大為揚言雲雲。
複以大兵前來,水陸并進,協令閩人在番貿易者,為之緻書廈門郊行以绐我;複擇富饒之區,沿途一騷一擾以脅我。
凡此無非急求所欲耳。
且聞洋人孟加喇地方,屢為東印度旁國所敗,虜其将士婦女千餘,洋人必回兵往援。
若我更堅持三月,洋人将内潰,惟諸将疊經挫衄之後,沐于洋人威,未知能計及此否。
台灣前獲外人,已遵旨分别一一辦理。
泉州沈守,兩次來函,深以外人一性一好報複為言。
嘗熟思之:彼一性一畏強欺弱,我擒其人,久而不殺,彼以我為懼彼,是明示之弱也。
沈守又以舟山、廈門失守,為外人報複之證。
試思洋人初至舟山,非有所仇也。
近至上海,又豈有仇乎?外人垂涎台港已久,即不如是辦,彼亦可以破舟喪資索償于我。
前所處置之洋人,無不可為報複之詞也。
不辦徒自示弱,辦之猶可壯我士卒之氣。
惟當安一撫人心,益修守備,嚴拿一奸一民,盡心力而無懈耳。
兩軍對仗,勢必交鋒,非我殺敵,即敵殺我。
乃先存畏彼報複之見,何以鼓勵士卒乎?愚昧之見,伏祈訓示。
原來此時台灣獲得洋囚,共有一百六十餘名。
會經奏準,倘遇大幫猝至,惟有先行處死,以除内患。
所以姚道台倌裡這麼說法。
怡制台大驚,行文鎮道,立一逼一着叫把洋囚解進省來。
姚道台笑向達鎮台道:“制軍的意思,不過要退掉鼓一浪一嶼洋兵,其實是沒中用的。
現在察看該洋人勢甚銳,而志甚驕,瞧廈門如囊中物,哪裡肯為了這一百多名不甚一愛一惜的累囚,丢掉這必争之地呢?”達鎮台道:“可不是呢。
送還了他,大未見收回,先例示之以弱,不如辦掉了,快快人心。
”姚道台鼓掌稱善。
于是提取訊供,除颠林等九洋人、張、黃二漢一奸一,系奉旨禁锢外,其餘黑、白洋人,不問老少,都将他一一辦了。
怡制台恨得無可言說。
白下訂盟之後,姚道台遵聞釋放洋人,恰恰遇着海風,守候了二十多天,才到廈門。
于是英人橫加誣謗,說台中兩次俘獲,都是遭風難人,鎮道乘危邀功,心實不甘,就在江、浙、閩、粵四省大吏前,投詞訴冤。
諸大吏怕兵端再起,立即上聞。
宣宗下旨,着浙、閩總督怡良,渡台查辦。
欲知此案如何結局,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