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回 規甯郡智士獻奇謀 支危局将軍拼血戰

關燈
東西,早趕到鎮海去了。

    ”說着時,色舞眉飛,好像真是燒了洋船似的。

     這時光,慈溪一縣,長溪嶺、清道觀、駱駝橋,結寨連營,星羅棋布,無處無兵,無地不守。

    論到忠勇果敢,卻是朱營第一。

    這一日,是二月初四,天還黑早,朱協台正要傳點開一操一,軍探報來,說洋兵數千,從大西壩蜂湧上岸來也。

    朱協台立刻傳令排隊,向衆兵并道:“洋人專仗火器,火器這東西,近了是不中用的,咱們現在隻用火器做先鋒,沖鋒陷陣,依舊恃着短家夥。

    ”衆兵弁齊聲答應。

    朱協台向三軍司令旗指道:“今兒開仗,這一面大旗,我親自執掌,三軍進退,都瞧我的旗号。

    誰違令,我就斬誰。

    ”衆兵弁又齊聲答應。

    說畢,執旗在手,馳馬直前,昭南、共南,各執大刀,護着老子,風一般奔将去。

    九百名陝甘兵,宛似一群猛虎,風馳雨驟,卷下山來。

    刀矛并舉,統炮交轟,喊聲震天,煙塵蔽日,兩軍的槍彈炮子,雹雨似的互相激射。

    英人一大駭,相顧道:“不料中國人,也會這麼血戰的。

    ”從辰初直戰到申未,朱營兵弁,橫沖直蕩,無不一以當百。

    英兵死的,不計其數,卻仍舊力戰不屈。

    朱協台怒得眼中出火,口内噴煙,揮旗大呼,拼命的格鬥。

    圍,到大營求救。

    ”朱協台怒道:“不必多言!今兒不是我殺洋人,就是洋人殺我。

    ”忽報救兵到了,朱協台傳令開陣迎人,不意救兵才一進來,就大聲呼噪,反戈相向,隊伍頓時大亂。

    原來這一支救兵,就是洋人買通的鄉勇。

    朱協台怒極,下令搜殺。

    接着又報,火輪船已進丈亭江,洋兵都到了太平橋,山上營帳,都被飛炮火筒燒掉了。

    朱協台怒得嘴裡噴一出一血來,回望山頂,煙焰障天,切齒道:“好洋人,我朱貴就戰死沙場,死了也不放你安逸呢。

    ”說畢,把那三軍司令大旗向土壘上一插,搶一一柄一大斫刀,拍馬舞刀,直沖向英人陣裡來。

    昭南、共南,谏阻不及,也把馬一拍,緊緊跟了來。

    一人拼命,萬夫莫當。

    三員虎将,殺進英陣,手揮刀落,切萊斫瓜相似,一霎間,早斬了數十顆首級。

    忽一顆流彈,射中左腿,把朱協台從馬上直颠下來。

    忽見他大喊一聲,重又躍起,奪取英兵長矛,左右蕩決,英人盡都失色。

    究竟雙拳不敵四手,被英人一團一團一圍佐。

    朱協台與兒子朱昭南,直鬥到軍無完膚,才陣亡了。

    小揩子朱共南,身受三槍,死去重複蘇醒,部下九百人,竟至全軍覆沒。

    大寶山自朱協台陣亡後,山頂常有雲氣郁勃,隐隐聞鼓角之一聲,夜裡燈火燭天,似有旌旗來往。

    洋人驚恐,逡巡退去。

    慈邑士民,感其忠烈,糾資特建一所朱将軍廟。

    浙江學政吳鐘駿,撰有《朱将軍廟碑》,其辭道: 甬上元戎,吊斯髽發。

    揚州都督,殉早銜須。

    留台多烽燧之虞,列埃少藩籬之固。

    公首收潰卒,次練鄉屯。

    洴澼千金,智明越組。

    背鬼一隊,勇習韓瓶。

    鐵浮屠林立于重關,銅面具風生于百戰。

    夫以公之奇赅在握,披一靡一無前。

    佐路伏波而駛駕樓船,随窦車騎而遠臨鞮海。

    仆蜻蛉碑以直進,掃蠮螉塞以窮追。

    溺水一毛一沉,舊是磨刀之地;盧山弓挂,曾開鳴镝之場。

    何難炰罔象,噎雄虺,刃剚飛廉,铤剸猛氏。

    然而炬燒雉尾,赤舌無靈。

    一浪一跋鳄牙,黃頭解散。

    當盾墨磨成之日,是韡刀誓死之秋。

    無何,大帥納李祐之降,信張元之諜。

    池鵝夜擊,思間道以成功;營鴿朝盤,猝銜枚而輕發。

    二十二年正月,議收複三城,檄公領陝甘兵九百人,攻取鎮海。

    主客之地勢既異,聲援之特角無聞。

    九節度出師,狐疑莫決;十一團一營結隊,烏合為多。

    方其飛火焚旗,壞雲壓壘。

    猶策單騎而乞賀蘭之旅,叩旌門而籌細柳之防。

    俄燕高重捷之孤軍,勢無後繼;種師中之神一弩一,力盡重圍。

    镞中三升,馬經十槊。

    田橫烈士,島中皆效死之人;楊業将家,麾下少生還之卒。

    以二月初四日辰加于申,公陣亡于慈溪西門之外,一春一秋六十有四。

    次子昭南,以身蔽父,冒刃捐驅。

    卞氏壺旰,阖門喋血。

    葛家贍尚,同日騎箕。

    嗚呼哀哉!結蒲之肖狀如生,刻木而歸元未得。

    幼子共南,執于衛社,甫及成童,袒背受戈,躬陪行陣。

    幸免王熊之家,卒求鮑信之一屍一。

    歸櫘河州,厝兆新域。

    事聞,宸衷轸悼,襚赗加優。

     少府之儲榮,頒于左藏,司勳之載世,及于雲礽。

    诏加總兵,賜恤賜蔭。

    補谕詞臣,撰文遣祭。

    昭南有予綱,命于及歲,後帶領引見。

    棠贻段笏,九重搖張掖之碑。

    蓖守顔書,一制轸平原之裔。

    公亦可以栖真八表,瞑目重泉矣。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