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回 對月舉杯将軍起舞 登城痛哭提督多情
關燈
小
中
大
繞西而東,不免就要吃着緊,西南路沖要所在,地名叫竹山門,該處離頭道街有五裡之遙。
三位鎮台新築的土城,就在這地方。
當下英兵兩次攻撲竹山門,見口内防守嚴密,不能得着便宜,于是改變方略,竟向觀山進發。
誰料強人更有強人手,葛鎮台已經先行料到,派了個參将張玉衡守在那裡。
英将瞧見有備,不敢攻擊,隻把對港的五奎山占踞了。
張玉衡報知葛鎮台,葛鎮台笑向左右道:“宋太祖講的,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英人也太不自量了。
”随命:“備馬,待我親到那裡,瞧看一會兒。
”行到觀山,見五奎山的英兵,正忙亂着紮營呢。
攫鎮台笑道:“我有計可以破敵了。
”随叫請鄭、王兩鎮台來,霎時都到。
葛鎮台道:“洋人占據五奎,無非要攻擊觀山,海上風起,今晚定有重霧,先發制人,不如渡過港去,大殺他一陣。
請鄭哥哥輔助我,随着王哥,趁霧起時,悄悄渡到彼岸,縱火燒營,定能獲一大勝呢。
二位瞧此計,可行不可行?”二人齊聲稱妙。
這夜,果然天起濃霧,葛、王兩鎮台,率領健卒三千,偷渡過港,英人一點子沒有覺着。
葛鎮台令軍士擲火藥包一皮兒縱火,頓時烈焰飛騰,四面八方都着了火,三千兵士,齊聲喊殺,夾一着風聲火聲,那個聲勢,真不啻天崩地陷,海倒江翻。
英人都從睡夢中驚醒,搶了兵器,沖殺出來。
濃霧中,敵我不住,不知枉死了幾多一性一命。
中國兵因葛鎮台吩咐過,隻是喊呐,并不動手,等到天明霧散,才齊夥兒沖殺入去,所以受傷的很是不多。
這一仗,葛、王二将,獲着全勝,擒斬英将兩員,陣殲英兵千人,聲威頓時大振。
于是特派專員,到鎮海大營報捷。
無如英國人的本領,強毅堅卓,百折不撓,瞧到一屍一裹馬革,骨暴沙場,都是毫沒要緊事情。
将軍雖勇,強敵難摧,光景也是氣運使然呢。
英人自那日受着大創而後,方略又變,隻派少量海軍,不分晝夜,東沖西蕩,輪翻疊擊,弄得葛、鄭、王三位鎮台,東防西禦,應接不暇,到戰了七晝夜,簡直是心力交瘁。
到十七這一日,再也不能支持了,三位鎮台會在一處,正商議堅壁防禦的法子。
忽接驚報,說英人分兵三路,拼死進攻,曉峰嶺、竹山門都十分吃緊呢。
三位鎮台大驚。
葛鎮台道:“咱們心力都盡了,救兵未到,強敵又來,今兒這個關,怕不易過呢。
”王鎮台道:“葛哥,你忘了嗎?咱們出防時候,裕節帥給我們每人一個錦囊,說裡頭藏有退敵妙計,不到萬不得已時候,不能開視。
今兒這麼的緊急,可以開視了嗎?”鄭鎮台道:“阿呀,你不提起,我幾乎忘掉了呢。
”當下三人取出秘函,折開封套,都聚一精一會神的瞧看。
隻道是怎麼的秘計奇謀,可以救困經危,隻見上面寥寥數字,卻是裕節帥親筆,其辭道:有臨陣逃避者立斬軍前! 三位鎮台,瞧過錦囊,盡都失色。
于是各率本部,分頭迎敵。
王鎮台馳赴曉峰嶺,鄭鎮台馳赴竹山門,葛鎮台督衆扼守半塘,分付并衆,整理扛炮扛統。
這日英兵來勢,比了前幾日,格外的洶湧,不過頓飯時光,惡耗傳來,說英人已用舢闆小船渡兵登山,曉峰嶺失陷,王鎮台中槍陣亡,王鎮台部下的壽一春一兵,還在那裡死鬥呢。
葛鎮台聞報,十分悲奮,随向衆兵弁道:“咱們弟兄是定海鎮,咱們不能死戰,别說對不起國家,也很對不起王鎮台呢。
”衆兵弁都稱:“甘願戰死!”葛鎮台道: “戰死最好,不死也沒臉見人呢。
”說着時驚報又到,報稱竹山門已被英兵攻破,鄭鎮台中炮陣亡,處州協台托夫泰也戰死了。
鎮葛台愈益悲奮,按劍四顧,大有項王慷慨悲歌的意思。
隻聽衆兵弁喊道:“洋兵來了!”舉目瞧時,見一大隊英兵,錢塘江潮似的湧洶而來,葛鎮台疾令開槍抵敵,一時哪裡抵敵得住!這時候,兩軍的槍彈火箭,雨點似的互相激射,直殺得一屍一橫遍野,血流成渠,葛鎮台身中四十餘槍,兀在那裡拼命督戰。
英将恨極,趁他沒有防備,飛步過來,高舉槍刺,盡力一揮,削掉半個腦袋兒,才絕了氣,那忠軀卻還握拳透爪,直立在崖石間呢。
參将張玉衡見鎮台被敵人殺死,忠憤填胸,提起撲刀,奮命沖去,也被英兵一陣亂刀,剁為肉泥。
于是定海全島,扯起英國旗号,那些殘兵剩卒,降的降,走的走,一霎間霧解煙消,驅除了個盡淨。
英人既得定海,休兵數日,即統得勝之師,從蛟門島出發,進攻鎮海。
卻說欽差大臣裕謙,接着定海失守的驚報,就向衆幕友道: “現在鎮海靠得住的兵,隻有徐州兵一千,續調策應之兵還沒有到。
想起我曾祖義烈公,殉難之期,是乾隆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這會子,恰值着道光二十一年八月,遇着這勁敵,怕不是佳兆呢。
”衆幕友都用好言勸慰,裕欽差道:“我倒并不是怕死,隻憂洋人這一下子治不下,國家從此要多事呢。
”随把朱批上谕及奏稿、文書等件,檢點一過,封固定當,派一員武弁,送到嘉興行館去。
部署完畢,又向衆幕友道:“君等書生,有寇至則去之義,如果洋兵到來,我須督兵臨陣,君等可速避出城去,探聽消息。
打了勝仗呢,替一我代草露布;打了敗仗,費神就替一我代一辦後事。
”衆幕友聽了,盡都慘然。
裕欽差道:“我沒有兒子,可以承祧我的。
隻有
三位鎮台新築的土城,就在這地方。
當下英兵兩次攻撲竹山門,見口内防守嚴密,不能得着便宜,于是改變方略,竟向觀山進發。
誰料強人更有強人手,葛鎮台已經先行料到,派了個參将張玉衡守在那裡。
英将瞧見有備,不敢攻擊,隻把對港的五奎山占踞了。
張玉衡報知葛鎮台,葛鎮台笑向左右道:“宋太祖講的,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英人也太不自量了。
”随命:“備馬,待我親到那裡,瞧看一會兒。
”行到觀山,見五奎山的英兵,正忙亂着紮營呢。
攫鎮台笑道:“我有計可以破敵了。
”随叫請鄭、王兩鎮台來,霎時都到。
葛鎮台道:“洋人占據五奎,無非要攻擊觀山,海上風起,今晚定有重霧,先發制人,不如渡過港去,大殺他一陣。
請鄭哥哥輔助我,随着王哥,趁霧起時,悄悄渡到彼岸,縱火燒營,定能獲一大勝呢。
二位瞧此計,可行不可行?”二人齊聲稱妙。
這夜,果然天起濃霧,葛、王兩鎮台,率領健卒三千,偷渡過港,英人一點子沒有覺着。
葛鎮台令軍士擲火藥包一皮兒縱火,頓時烈焰飛騰,四面八方都着了火,三千兵士,齊聲喊殺,夾一着風聲火聲,那個聲勢,真不啻天崩地陷,海倒江翻。
英人都從睡夢中驚醒,搶了兵器,沖殺出來。
濃霧中,敵我不住,不知枉死了幾多一性一命。
中國兵因葛鎮台吩咐過,隻是喊呐,并不動手,等到天明霧散,才齊夥兒沖殺入去,所以受傷的很是不多。
這一仗,葛、王二将,獲着全勝,擒斬英将兩員,陣殲英兵千人,聲威頓時大振。
于是特派專員,到鎮海大營報捷。
無如英國人的本領,強毅堅卓,百折不撓,瞧到一屍一裹馬革,骨暴沙場,都是毫沒要緊事情。
将軍雖勇,強敵難摧,光景也是氣運使然呢。
英人自那日受着大創而後,方略又變,隻派少量海軍,不分晝夜,東沖西蕩,輪翻疊擊,弄得葛、鄭、王三位鎮台,東防西禦,應接不暇,到戰了七晝夜,簡直是心力交瘁。
到十七這一日,再也不能支持了,三位鎮台會在一處,正商議堅壁防禦的法子。
忽接驚報,說英人分兵三路,拼死進攻,曉峰嶺、竹山門都十分吃緊呢。
三位鎮台大驚。
葛鎮台道:“咱們心力都盡了,救兵未到,強敵又來,今兒這個關,怕不易過呢。
”王鎮台道:“葛哥,你忘了嗎?咱們出防時候,裕節帥給我們每人一個錦囊,說裡頭藏有退敵妙計,不到萬不得已時候,不能開視。
今兒這麼的緊急,可以開視了嗎?”鄭鎮台道:“阿呀,你不提起,我幾乎忘掉了呢。
”當下三人取出秘函,折開封套,都聚一精一會神的瞧看。
隻道是怎麼的秘計奇謀,可以救困經危,隻見上面寥寥數字,卻是裕節帥親筆,其辭道:有臨陣逃避者立斬軍前! 三位鎮台,瞧過錦囊,盡都失色。
于是各率本部,分頭迎敵。
王鎮台馳赴曉峰嶺,鄭鎮台馳赴竹山門,葛鎮台督衆扼守半塘,分付并衆,整理扛炮扛統。
這日英兵來勢,比了前幾日,格外的洶湧,不過頓飯時光,惡耗傳來,說英人已用舢闆小船渡兵登山,曉峰嶺失陷,王鎮台中槍陣亡,王鎮台部下的壽一春一兵,還在那裡死鬥呢。
葛鎮台聞報,十分悲奮,随向衆兵弁道:“咱們弟兄是定海鎮,咱們不能死戰,别說對不起國家,也很對不起王鎮台呢。
”衆兵弁都稱:“甘願戰死!”葛鎮台道: “戰死最好,不死也沒臉見人呢。
”說着時驚報又到,報稱竹山門已被英兵攻破,鄭鎮台中炮陣亡,處州協台托夫泰也戰死了。
鎮葛台愈益悲奮,按劍四顧,大有項王慷慨悲歌的意思。
隻聽衆兵弁喊道:“洋兵來了!”舉目瞧時,見一大隊英兵,錢塘江潮似的湧洶而來,葛鎮台疾令開槍抵敵,一時哪裡抵敵得住!這時候,兩軍的槍彈火箭,雨點似的互相激射,直殺得一屍一橫遍野,血流成渠,葛鎮台身中四十餘槍,兀在那裡拼命督戰。
英将恨極,趁他沒有防備,飛步過來,高舉槍刺,盡力一揮,削掉半個腦袋兒,才絕了氣,那忠軀卻還握拳透爪,直立在崖石間呢。
參将張玉衡見鎮台被敵人殺死,忠憤填胸,提起撲刀,奮命沖去,也被英兵一陣亂刀,剁為肉泥。
于是定海全島,扯起英國旗号,那些殘兵剩卒,降的降,走的走,一霎間霧解煙消,驅除了個盡淨。
英人既得定海,休兵數日,即統得勝之師,從蛟門島出發,進攻鎮海。
卻說欽差大臣裕謙,接着定海失守的驚報,就向衆幕友道: “現在鎮海靠得住的兵,隻有徐州兵一千,續調策應之兵還沒有到。
想起我曾祖義烈公,殉難之期,是乾隆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這會子,恰值着道光二十一年八月,遇着這勁敵,怕不是佳兆呢。
”衆幕友都用好言勸慰,裕欽差道:“我倒并不是怕死,隻憂洋人這一下子治不下,國家從此要多事呢。
”随把朱批上谕及奏稿、文書等件,檢點一過,封固定當,派一員武弁,送到嘉興行館去。
部署完畢,又向衆幕友道:“君等書生,有寇至則去之義,如果洋兵到來,我須督兵臨陣,君等可速避出城去,探聽消息。
打了勝仗呢,替一我代草露布;打了敗仗,費神就替一我代一辦後事。
”衆幕友聽了,盡都慘然。
裕欽差道:“我沒有兒子,可以承祧我的。
隻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