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回 琦中堂因循誤國 清宣宗慷慨誓師
關燈
小
中
大
難保了。
”巡捕官入禀:“外面有個王哨官,自稱從沙角炮台逃下來的,求見大帥,票報軍情。
” 琦善道:“着他進來。
”一時巡捕官帶進王哨官,叩過頭,哭訴道:“陳協台一屍一身被洋兵搶了去,聽說已經斫為肉漿。
”琦善道:“洋兵為什麼把他恨到這個樣子?”王哨官道:“洋兵二三千來攻炮台,陳協台手下通隻六百人,卻人人拼命,個個争先,連用地雷扛炮擊斃洋兵三四百人。
協台父子,最為奮勇,殺敵最多,所以洋人把他這麼的恨。
”琦善道:“陳連升竟有這麼能耐,可貴的很。
” 說着,轅門上送進兩角文書,一角是威遠炮台總兵李廷钰的,一角是靖遠炮台提督關天培的。
拆開一瞧,不約而同,都是求請救兵。
琦善跺腳道:“這不難死了我麼?”王臬台道: “光景是虎門告急的文報麼?”琦善道:“可不是呢,關天培、李廷钰都是不曉事的東西,催我添兵。
添兵不要緊,洋人知道了,不要生氣嗎!洋人一生了氣,這和局哪裡再會成功?你想他們這種人,混帳不混帳?他們還當我是林少穆呢。
少穆果然辦的好,上頭也不會派兄弟到這裡來了。
”王臬台道:“大帥欲為生靈造福,不恤屈國體以順洋情,立意果然甚好。
但英人既與咱們翻了臉,和局的事情,看來一二日裡頭,也未見談的定。
虎門是省城要口,兵單力弱,勞難扼守。
提鎮的話,也是真情。
據司裡愚見,現在且添幾千兵去。
果然英人恭順,和局成功了,撤守也未為晚。
”琦善道:“這事咱們再商量罷。
” 随喝退了王哨官,命幕友拟稿,把大角、沙角失守的事情,奏報北京。
衆官退出,談起琦善,無不扼腕歎息。
次日,司道各官上轅探聽消息,在官廳裡候了許久不見傳見。
王臬台詢問巡捕官,巡捕官道:“大帥在簽押房與鮑通事商議什麼呢?”藩台就問誰是鮑通事?巡捕官道:“這鮑通事是本地人,姓鮑名鵬,洋人的話他都知道,從前在本地充當西館買辦,跟義律原是認識的。
為私販煙土的案子,林制台要辦他,才逃了山東濰縣去。
此番琦帥出京,訪求熟習西語的人,濰縣知縣招子庸才把他薦給了琦帥,琦帥很是一寵一任他呢。
”王臬台道:“堂堂上相,一寵一任一個私枭,真是奇怪不過的事。
” 随問:“虎門救兵可曾發去?”巡捕官道:“關提台連派了三回差官來,末一次說提台與鎮台都在炮台上哭呢。
大帥沒法,才偷兒派了二百名兵去。
”藩台道:“大帥與鮑通事商量點子什麼,大概你總知道?”巡捕官道:“卑職也不很仔細,怕就為照會的事吧。
關提台才來一角公文,說洋人擄去的官兵何一魁今兒釋放回來,帶上照會一件,限咱們三日裡照複。
怕就為這件事吧!”王臬台道:“照會裡頭,講點子什麼話?”巡捕官道:“這個,卑職可沒有仔細。
” 一時,制台傳話“請見”,衆人跟随巡捕進見。
琦善道:“虎門救兵,兄弟已經發了去了。
”藩台道:“大帥派了幾多兵去?”琦善道:“兵呢,不多,隻派得二百名。
好在這幾日裡洋人決不會生事。
”王臬台道:“大帥怎麼會知道?”琦善道:“已被我用緩兵之計緩住了。
”衆人都問:“怎樣緩住的? ”琦善道:“義律來一個照會,索償煙價與香港碼頭,限我三日内照複。
我現在複了他一個照會,并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隻叫他耐心等候。
這不是緩兵之計麼?”衆人聽了,盡都暗笑。
過了三日,果然平安無事。
這一年是小年,轉瞬臘盡一春一初,居然被他挨了過去。
省城官民,因兵臨城下,連年也不曾好生過。
爆竹除舊,桃符更新,比了往年,要蕭索許多呢。
無如義律的照會,接二連三,雪片也似的來。
琦善左推右诿,诿到這會子,再也诿不下去,隻得訂了個日子,與義律在蓮花城地方會談。
這琦中堂也真可憐,他見義律所開條款,兇狠不過,要奏呢,事關割地,委實不敢具奏,要拒絕呢,又怕虎門有失。
醜媳婦見翁姑,真是萬分的為難。
這日,義律又申前請,索取香港碼頭,
”巡捕官入禀:“外面有個王哨官,自稱從沙角炮台逃下來的,求見大帥,票報軍情。
” 琦善道:“着他進來。
”一時巡捕官帶進王哨官,叩過頭,哭訴道:“陳協台一屍一身被洋兵搶了去,聽說已經斫為肉漿。
”琦善道:“洋兵為什麼把他恨到這個樣子?”王哨官道:“洋兵二三千來攻炮台,陳協台手下通隻六百人,卻人人拼命,個個争先,連用地雷扛炮擊斃洋兵三四百人。
協台父子,最為奮勇,殺敵最多,所以洋人把他這麼的恨。
”琦善道:“陳連升竟有這麼能耐,可貴的很。
” 說着,轅門上送進兩角文書,一角是威遠炮台總兵李廷钰的,一角是靖遠炮台提督關天培的。
拆開一瞧,不約而同,都是求請救兵。
琦善跺腳道:“這不難死了我麼?”王臬台道: “光景是虎門告急的文報麼?”琦善道:“可不是呢,關天培、李廷钰都是不曉事的東西,催我添兵。
添兵不要緊,洋人知道了,不要生氣嗎!洋人一生了氣,這和局哪裡再會成功?你想他們這種人,混帳不混帳?他們還當我是林少穆呢。
少穆果然辦的好,上頭也不會派兄弟到這裡來了。
”王臬台道:“大帥欲為生靈造福,不恤屈國體以順洋情,立意果然甚好。
但英人既與咱們翻了臉,和局的事情,看來一二日裡頭,也未見談的定。
虎門是省城要口,兵單力弱,勞難扼守。
提鎮的話,也是真情。
據司裡愚見,現在且添幾千兵去。
果然英人恭順,和局成功了,撤守也未為晚。
”琦善道:“這事咱們再商量罷。
” 随喝退了王哨官,命幕友拟稿,把大角、沙角失守的事情,奏報北京。
衆官退出,談起琦善,無不扼腕歎息。
次日,司道各官上轅探聽消息,在官廳裡候了許久不見傳見。
王臬台詢問巡捕官,巡捕官道:“大帥在簽押房與鮑通事商議什麼呢?”藩台就問誰是鮑通事?巡捕官道:“這鮑通事是本地人,姓鮑名鵬,洋人的話他都知道,從前在本地充當西館買辦,跟義律原是認識的。
為私販煙土的案子,林制台要辦他,才逃了山東濰縣去。
此番琦帥出京,訪求熟習西語的人,濰縣知縣招子庸才把他薦給了琦帥,琦帥很是一寵一任他呢。
”王臬台道:“堂堂上相,一寵一任一個私枭,真是奇怪不過的事。
” 随問:“虎門救兵可曾發去?”巡捕官道:“關提台連派了三回差官來,末一次說提台與鎮台都在炮台上哭呢。
大帥沒法,才偷兒派了二百名兵去。
”藩台道:“大帥與鮑通事商量點子什麼,大概你總知道?”巡捕官道:“卑職也不很仔細,怕就為照會的事吧。
關提台才來一角公文,說洋人擄去的官兵何一魁今兒釋放回來,帶上照會一件,限咱們三日裡照複。
怕就為這件事吧!”王臬台道:“照會裡頭,講點子什麼話?”巡捕官道:“這個,卑職可沒有仔細。
” 一時,制台傳話“請見”,衆人跟随巡捕進見。
琦善道:“虎門救兵,兄弟已經發了去了。
”藩台道:“大帥派了幾多兵去?”琦善道:“兵呢,不多,隻派得二百名。
好在這幾日裡洋人決不會生事。
”王臬台道:“大帥怎麼會知道?”琦善道:“已被我用緩兵之計緩住了。
”衆人都問:“怎樣緩住的? ”琦善道:“義律來一個照會,索償煙價與香港碼頭,限我三日内照複。
我現在複了他一個照會,并沒有答應,也沒有拒絕,隻叫他耐心等候。
這不是緩兵之計麼?”衆人聽了,盡都暗笑。
過了三日,果然平安無事。
這一年是小年,轉瞬臘盡一春一初,居然被他挨了過去。
省城官民,因兵臨城下,連年也不曾好生過。
爆竹除舊,桃符更新,比了往年,要蕭索許多呢。
無如義律的照會,接二連三,雪片也似的來。
琦善左推右诿,诿到這會子,再也诿不下去,隻得訂了個日子,與義律在蓮花城地方會談。
這琦中堂也真可憐,他見義律所開條款,兇狠不過,要奏呢,事關割地,委實不敢具奏,要拒絕呢,又怕虎門有失。
醜媳婦見翁姑,真是萬分的為難。
這日,義律又申前請,索取香港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