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紀

關燈
(一)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姓石,諱名敬瑭,太原人。

    本是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石昔、西漢丞相石奮的後裔,漢朝衰亡,關中京城動亂,其子孫後代流一浪一漂泊西部邊遠地區,所以有定居在甘州的。

    高祖的第四代祖父石瞡,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和沙陀軍都督朱耶氏從靈武入關歸附唐朝,唐憲宗李純嘉獎他,把他派到河東一陰一山府任副校,因守邊有功曆官至朔州刺史。

    後晉天福二年(937),追封為孝安皇帝,廟号靖祖,陵墓稱作義陵;高祖的第四代祖母秦氏,追封谥号為孝安元皇後。

    第三代祖父石郴,早逝,追封左散騎常侍,尊奉為孝簡皇帝,廟号為肅祖,陵墓稱作惠陵;三代祖母安氏,追封谥号為孝簡恭皇後。

    祖父諱名翌,曾任振武軍防禦史,追封尚書右仆射,尊奉為孝平皇帝,廟号睿祖,墓寝稱作康陵;祖母米氏,追封谥号為孝平獻皇後。

    父親諱名紹雍,按蕃族讀音寫作臬捩雞,善于騎馬射箭,胸懷長遠大志,服侍後唐武皇和莊宗二代,多次創立戰功,僅次于周德威,曆任平、氵名兩州刺史,死在任上,追封為太傅,尊奉為孝元皇帝,廟号憲祖,墓寝稱作昌陵;高祖母親何氏,追封谥号為孝元懿皇後。

     高祖是孝元皇帝的第二個兒子,唐昭宗景福元年(892)二月二十八日出生在太原汾一陽一裡,當時有白氣充溢廳堂,人們對此都很驚異。

    等到長大成一人,一性一情沉穩恬淡,很少言語笑談,研讀兵法,看重李牧、周亞夫的品行業績。

    後唐明宗做代州刺史時,常從内心器重他,因此把一愛一女嫁給了他。

    後唐莊宗聽說他善于騎射,把他提拔到自己身邊,明宗請求将他調往軍中,莊宗答應了。

    後來,明宗跟随莊宗出征遠行,命令高祖統率親衛騎兵,号稱“三讨軍”,把他當作心腹。

     唐天..十二年(915),後唐莊宗兼并了黃河以北地區;在邺州設置了府衙,後梁派遣上将劉尋阝率領五萬兵力在莘地紮營。

    十三年(916)二月,劉尋阝率兵突擊清平,迫近城下,莊宗從甘陵趕來,軍隊還沒擺開陣勢,大多就被劉尋阝軍掩殺。

    高祖帶領十幾個騎兵,橫戈深入敵陣,東西沖馳突擊,無人敢擋,終于保全部下回歸,莊宗稱贊他勇一猛威武,撫一摩着他的背脊說:“大将門下出強将,這話不錯啊。

    ”于是頒賜給他财物,又親自送給他酥食。

    當時,人們認為這是異常的恩典,因而聞名于時。

    第二年,劉尋阝部隊在莘城的西北列陣,明宗跟随莊宗激戰。

    久後,灰塵四起,高祖與明宗都陷在陣中,高祖挺身揮劍,來回輾轉苦鬥,奔跑數十裡,一直把劉尋阝追趕到故元城的東邊。

    這一天,劉尋阝的軍隊被殺傷過半。

     天..十五年(918),後唐軍隊攻占了楊劉鎮,後梁将領賀瑰埋伏一在天石山,明宗被賀瑰追殺,高祖為明宗殿後,殺敗五百多梁軍騎兵,才勒緊馬缰,慢步而回。

    十二月,莊宗與後梁軍隊在胡柳陂大戰,軍隊号稱十萬,總管周德威率領的左軍,雜有燕人,因前鋒失利,周德威陣亡。

    莊宗率領五千步兵,堅守在高丘上,以避免敵軍一精一銳的攻擊。

    明宗隻保全了右軍,隐伏一在土山下面,回頭對高祖說:“梁軍首先獲利,旗幟擺一布嚴整,用什麼計策可以挫敗他們?”高祖說“:臘月到後這樣寒冷,伸出手就凍掉手指,他們步兵衆多,易進難退,不如吃幹糧喝清水,慢慢把他們拖疲困。

    再說他們步兵超過騎兵,不能整齊合一,一舉就可擊破,勝必在望。

    ”明宗說:“這也是我的意思。

    ”這時,太一陽一落山,梁軍在平野列陣。

    五六萬人組成一個方陣,指揮機動騎兵一逼一近唐軍,高祖說“:敵人将要逃跑了。

    ”于是請求明宗讓士兵帶好頭盔拉開陣勢包圍敵軍。

    命令左射軍三百人奔跑發箭射擊,逐漸收束包圍圈,再用幾千騎兵配合行動。

    到了夜晚,敵軍旗幟倒下,一個角落首先潰敗,其他三面也随之潰敗,兵仗撞擊,像火炮的聲音連綿不斷,一屍一橫遍野,甲胄滿地,不可勝數。

    由此後梁勢力削弱,莊宗進兵在德勝渡紮營。

     天..十八年(921)十月,高祖又跟随明宗在德勝渡與梁軍作戰,打敗梁軍将領戴思遠,殺死兩萬多人。

    十九年(922)在胡盧套作戰,後唐軍隊逐漸敗退,高祖迎着敵軍一精一銳,拔一出長劍,殺開血道,用身一體保護明宗撤退,敵人幹望着他,無人敢上前阻擊。

     天..二十年(923)十月,跟随明宗觀察梁軍陣地楊村寨,部下都沒有披甲,突然敵軍出其不意,用武器掩襲明宗,兵刃将要刺到明宗背部,高祖手持戰戟沖上前,用力一擊,幾個兇悍的敵人從馬上滾落下來,明宗才免于一死。

    這一年,莊宗在邺城繼承皇位,改年号叫同光。

    派明宗越過黃河,孤軍深入以襲取郓州。

    郓人開始沒有發覺他們,高祖率領五十個騎兵跟随明宗渡過濟水,突襲東門進到了城内,郓兵前來阻擊,高祖被刀刺中,仍像羽翼那樣保護明宗,把士兵部署在大道上,堅守不移,等到後續騎兵接連不斷地到來,才攻取了郓城的中心地帶,而占據了郓城。

    接着平定汴水,滅掉了後梁宗室,成就了莊宗一統天下的局面,促成明宗建立不朽的功績,其中高祖與後唐末帝功勞最大,莊宗時高祖官位不顯赫是因為高祖不喜歡自我誇贊的原因,這隻有明宗心裡明白。

     同光四年(926)二月,趙在禮憑借邺州作亂,朝廷派遣元行欽去招降而未成功,大家議論紛紛,認為非明宗不能招降趙在禮,莊宗于是任明宗為統帥。

    當時,高祖跟随前去,到了魏地,各軍發生變故,拉住馬缰請求明宗在河北稱帝。

    明宗接受了霍彥威的勸谏,準備親自向莊宗陳述,于是假裝答應下來,各軍也擔心事情不成而散逃的非常多,明宗所保全完整的,隻有常山一路軍隊罷了。

    向西進發駐紮在魏縣,高祖私下秘密對明宗說“:遲疑不決是用兵的一大忌諱,如果一定要去,應果敢地行動。

    我願率領三百騎兵先赴汴水,去虎口探聽,如能實現願望,請你率大軍迅速前進。

    夷門這地方,是全國的要害位置,憑借它可以洗刷自己的恥辱。

    哪能讓大将和三軍變亂,其後誰來平定呢!危險将在片刻發生,不能無動于衷。

    ”明宗到了相州,就分給高祖三百名骁勇善戰的騎兵,派遣高祖在黎一陽一渡過黃河,從汴城西門進城,接着占據了它。

    等到明宗進入汴城,莊宗也親自率領軍隊到達離汴城五裡路的西北部,莊宗登上高城歎息說:“我不能成就大事了!”因此跟随莊宗的士兵大量潰散,前來歸順明宗。

    明宗馬上派遣高祖率領士兵擔任前鋒,奔赴汜水關,不多久,莊宗遇内亂而亡。

     同月,明宗進入了洛一陽一,嘉獎高祖的功勞,從總管府都校暫任陝州府兵馬留後。

    明宗繼承皇位,改年号為天成,五月,加封高祖為光祿大夫、檢校司徒,擔任陝州保義軍節度使,不到一年,那裡的軍事民政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天成二年二月,加封檢校太傅兼六軍諸衛副使,進爵位封為開國伯,增食邑四百戶。

    同月,高祖進京,是因為兼任了六軍諸衛副使的緣故。

    八月,又增食邑八百戶,實封一百戶,以表彰他治理政務的成效。

    十月,明宗駕臨汴州,以高祖擔任禦營使。

    禦駕到京水,有飛騎報告汴州節度使朱守殷叛亂,明宗命高祖率親軍兼程夜行,兩天兩夜就到了浚城,一次進攻就奪取了浚城。

    接着任命高祖為宣武軍節度使、侍衛親軍馬步軍總指揮使兼六軍諸衛副使,加封爵位為開國公,增食邑五百戶,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名号。

     天成三年(928)四月,明宗回到洛一陽一,又诏令加封高祖為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興唐尹、邺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

    五月三日加封驸馬都尉。

    長興元年(930)二月,明宗到南郊圓丘祭天行禮完畢,加封高祖為檢校太尉,增食邑五百戶,随即令高祖回去就任。

    當時邺都是全國最繁榮富庶的地方,而當地的風俗粗犷剽悍,老百姓多有糾紛訴訟,高祖令他們到官府衙門投訴,逐件閱覽,一年後,案宗堆滿了幾案,收審在獄中的人非常多,當時的輿論因此不滿。

    九月,東川董璋叛亂,朝廷令高祖為東川行營都招讨使,兼理東川行府事務。

    十月,高祖從魏博到任,率軍西征。

    第二年春天,因蜀道險要艱難,糧食運輸不能供上,明宗下令班師回朝。

    四月,又兼任六軍諸衛副使。

    六月,改任河一陽一節度使,仍兼握兵權。

     當時,秦王從榮上奏:“我見北方頻頻報告,契丹族移帳邊塞,吐渾、突厥已侵犯我邊陲,戍守的士兵雖多,但沒有統帥,應盡早任命一員大将,以安定雲州、朔州。

    ”明宗說“:你們商讨決定。

    ”從榮又同各位大臣上奏:“将帥校官裡面,隻有石敬瑭、康義誠二人可以擔負這一重任。

    ”高祖本來就不願做禁軍副帥,就便上奏“:我願北上擔任此職。

    ”明宗說“:你為我出征,沒有辦不成的事。

    ”到接受诏令,仍不免去他六軍副使職務,高祖拖延托辭回避。

    十一月二日,明宗又對侍臣說“:雲州報告,契丹從幽州移帳南下,說是就草放牧,冬天完了也不退回,其禍患嚴重了。

    ”樞密使範延光上奏說“:已經商議由石敬瑭與康義誠北征,然而這件事要決定下來,還得等皇上下旨。

    ”高祖上奏說“:我雖然不才,但怎敢回避事情,進退唯命是聽。

    ”明宗說:“您替一我前去,很切合大家的商議。

    ”因此就定下來了。

    十一月四日,加封兼任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另兼職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地軍隊蕃漢馬步軍總管,改賜竭忠匡運甯國功臣名号。

    第二天,在中興殿宴飲,高祖捧杯為明宗祝壽,趁便上奏說“:我雖微小怯懦,想到邊陲大事,豈能不竭力盡忠,隻是我遠離京都,長久見不到皇上,不能随時申報。

    ”高祖再拜告辭,明宗流淚打濕了衣襟,左右近臣奇怪皇上過度悲傷,後來果然從此與高祖永訣,沒能再度相見了。

    十二月,明宗去世,高祖聽到消息,像喪失父母一樣悲痛不止。

    應順元年(934)一月,闵帝繼承王位,加封高祖為中書令,又增食邑領地。

     高祖一性一情儉樸,不曾經常享受聲樂美色甘味,每次從官府回家,必召集幕僚賓客讨論民間利害和刑律政治上的得失,明了而難犯過錯,事情大多親自裁決。

    曾經有一店鋪婦人與一士兵打官司,婦人說:“我在門口曝曬的粟米,被他的馬吃掉了。

    ”然而那士兵則懇切申辯,但沒有辦法使自己清白。

    高祖對審問的官吏說“:兩人訟詞不能分辨,憑什麼裁決?可以殺掉馬剖開馬腸,看裡面有沒有粟米,如果有,則誅殺兵士,如果沒有,則處死婦人。

    ”于是殺馬剖腸,馬腸裡沒有粟米,因此殺了那婦人。

    治區内人民因此肅然,沒有誰敢欺騙詐坑人了。

    三月,調任鎮守常山,經他治理的方鎮,都以孝道為先,看到民間有父母在世而兄弟分居的人,必依法處死。

    勤于政事,官衙沒有滞留的訴訟案子。

    常山的屬邑九門,有人把土地賣給分居了的兄長,價格談不好,于是轉賣給他人。

    那人要他兄長幫助訂立契約,兄長堅持壓低土地價格,因而訴訟到縣令那裡,縣令認為弟兄都不仁義,送到了府衙。

    高祖督察此案說“:人的不仁義,是由于州裡長官我才到,教化還沒有達到,我很是慚愧啊。

    如從大道理上講,兄長要良田,弟弟求好價,順應弟弟是正确的,阻止弟弟是錯誤的。

    兄長更不仁義,應該重重地鞭笞他,用高價買田的人應得到那塊土地。

    ”官吏百姓都佩服他的明察。

     到岐一陽一發生兵變,推舉潞王為天子,闵帝急令高祖奔赴京都,打算将國家命運托付與他。

    闵帝從洛一陽一逃往衛州,與高祖在途中相遇,于是一起進入衛州。

    當時闵帝近臣将對高祖采取不利行動,高祖察覺到了,因而抓獲了随從闵帝的一百多騎兵。

    闵帝知道事情不能成功,與高祖長恸而别,高祖派刺史王弘贽安置闵帝在公家的房舍後就離去了,不久,闵帝被潞王殺害,高祖後來為此長期感到内疚。

     末帝清泰元年(934)五月,又任高祖為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

    清泰二年(935)夏天,高祖把軍隊駐紮在忻州,朝廷派遣使者送來夏季服裝,傳達了撫一慰三軍的诏谕,軍人立即多次山呼萬歲,高祖恐懼,誅殺挾馬将李晖以下三十多人示衆,才制止下來。

     三年(936)五月,改任郓州節度使,進封趙國公,又改賜扶天啟運中正功臣名号。

    接着降诏催促高祖前往郓州就任,高祖懷疑這件事,于是召集幕僚們商議說:“我第二次接受太原節度使的那天,皇上當面宣布說:‘讓你掌管北方邊塞大門,一生不再除官改任。

    ’現在忽然下達這道命令,莫不是因為去年忻州被亂軍一逼一迫,事後相猜疑嗎?又今年千壽節,公主入宮觐見皇上,當告辭時,皇上對公主說:‘你歸心如此之急,想與石郎謀反嗎?’懷疑我的迹象,确鑿而明顯了。

    如今皇上任用妻一黨一,委權邪僻之臣,沉湎于荒一婬一惑亂之中,各種政務停廢堆積,既不處罰一奸一佞,也不獎賞功臣,不滅亡還等待什麼!我從順應年間少主出奔那天起,就看出人心已去,不能扶正危難挽住傾覆,心中的煩悶已有三年了。

    如今我沒有異心,而朝廷自啟禍端,我不能安然死在路途中。

    況且太原是個險要堅固的地方,儲積的糧食又非常多,如果還能寬容我,我自當尊奉朝廷,如果一定要以兵相一逼一,我就向外告訴鄰邦,向北聯合強敵,誰勝誰敗,昭然如同天日。

    現我想上表推說有病,以此等候朝廷的意見,大家認為怎麼樣?”掌管文書的桑維翰、都押衙劉知遠贊成密計,于是拒絕了末帝的命令,朝廷以高祖不奉命行一事,傳下聖旨削除官職、爵位,立即诏令晉州刺史、北面副招讨使張敬達率軍把高祖圍困在晉一陽一。

    高祖馬上命令桑維翰到各地請求援救,契丹派人回信答應他,約定在中秋趕來救助。

     六月,北方招收指揮使安重榮率領他的部曲幾千人進入晉一陽一城。

    七月,代州屯将安元信率領一支軍隊與西北面先鋒指揮使安審信率領的五百騎兵一起到達。

    八月,懷州彰德軍派張萬迪等人分别率領一千多騎兵來投降。

    這個月裡,城外圍軍進攻得非常激烈,高祖親自抵擋飛箭流石,人心雖然堅定,但倉裡的糧食卻逐漸匮乏。

     九月十五日,契丹國主率領大軍從雁門入關向南進發,旌旗騎兵連延不斷長達五十餘裡,先派人向高祖報告說:“我想今天就攻破敵寇,可以嗎?”高祖派人急馳禀告契丹國主“:皇帝親自奔赴拯救危難,馬上就要成功,敵寇的勢力非常強大,可等到明天早晨沉着審慎地商讨戰事,還不算遲。

    ”高祖使者沒有到達,契丹已與南軍騎将高行周、符彥卿等交戰。

    當時,張敬達、楊光遠在西山下擺開陣勢,士兵沒來得及排列成行,而高行周、符彥卿就被埋伏的軍隊切斷,他們丢下軍隊往後撤退,張敬達等的步兵被打得大敗,戰死的有一萬多人。

    當夜,高祖出北門與契丹國主會見,契丹國主握住斑祖的手說“:相見恨晚。

    ”于是議定了契丹國主為義父、高祖為義子的名份。

    第二天,高祖與契丹軍隊包圍張敬達營寨,南方後唐的軍隊不能再出擊了。

    高祖與契丹國原本沒有結盟友善,自從唐末帝強加威一逼一之後,高祖才派心腹何福前往通好,以刀錯為憑證,契丹國主不說二話,親自奔赴救援,快捷有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