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襲吉傳
關燈
小
中
大
圖取的,影響了您英明的視聽。
“況且我遇到戰事指揮士兵,也略有策謀決斷,屈伸進退,心中早有計劃。
勝了就安一撫三晉之民,敗了就征召五部之衆,能長驅席卷,回首提戈。
隻是擔心在中原奔突踐踏,成為您的後患,四海群謗,盡遍于您,終究不能見我一人,得我一馬。
倘若一精一銳軍隊有個差錯,則難以保證整齊,請為預防事後的艱險,願保留從前的友好。
再說一陰一山部落是我的至親;回鹘軍隊,多是我的後盾。
以前文靖求始畢之衆,元海征集五部之師,隻是說些寬泛虛空的話,還能做得到、實現心願。
現在我散發積财募集壯勇之士,運去寶物招來節義之兵,征召親戚,給他利益,帶弓騎馬的士兵,還會數得清嗎?但因為在天朝任職有恻隐之心,不忍心起兵。
也希望您理解我的心懷,洞察事理英明識斷,論交情忘怨仇,考慮利害關系改變心意,不聽浮議邪談,以免損害霸業。
《周易》說要防止太滿,大道看重持盈,如果恃勇而喪失軍隊,就像高舉盤子而失水,為蛇刻鶴,幸賜回心轉意。
“我少時心地狹窄,一性一格耿直,離間詭計一類的事,發誓不幹。
隻想說些勸人改過的話,願維持兄弟情誼。
如果我的衷心不露,别人的心仍然迷惑,即使用盡三朝的威信,說完九流的辯言,要使别人回心轉意,就像等黃河水清一樣難以實現。
現在寫信表明誠意,願您鑒察。
“我自從與您私交斷絕後,往來書信,有時會說些難聽的話,傷害了您,也曾接到您的高論,每次賜給罵言。
叙述歡樂能放棄打仗,消除诽謗能使文筆清潔,争言鬥口就走不通,和心悅意就能快樂,願意去掉舊嫌,修複兄弟之好。
今天看在以前情份,不想托人,專門派遣使者,直到閣下跟前。
古時兩地交兵,使者在于其間,送信接信,幸存前志。
昔賢看重意氣相合,義士難于委屈事仇,若不是留戀恩情私誼,怎麼會輕易說心裡話。
凄凄丹心,炳炳血情,臨紙向往之情,千萬中難述其一。
” 梁太祖看信,到“毒手尊拳”一句時,高興地對敬翔說“:李公占據着一小角地方,怎麼會得到這種文士,如果用我的智謀,再得到李襲吉的文才,就像老虎添了翅膀。
”又讀到“馬邑兒童”、“一陰一山部落”等句,梁太祖生氣地對敬翔說:“李克用隻剩下一口氣,仍然氣吞宇宙,可以臭罵他。
”敬翔寫回信時,詞句理氣均超不過原信,因此李襲吉的名氣更大。
自從廣明大亂後,諸侯割據各地,競相延攬名士,掌管文書軍檄,此時梁朝有敬翔,燕地有馬郁,華州有李巨川,荊南有鄭準,錢塘有羅隐,魏博有李山甫,都以文章出名,與李襲吉一起著稱于當時。
李襲吉在武皇幕府有十五年,辦公事之餘,隻是讀書作文,手不釋卷。
一性一格淡泊于名利,提拔後進,不以自己的才能求财物。
參預決策公事,務必公平,不互相送禮,綽綽有士大夫的風度氣概。
天..三年(906)因患風病死于太原。
同光二年(925),追贈禮部尚書。
“況且我遇到戰事指揮士兵,也略有策謀決斷,屈伸進退,心中早有計劃。
勝了就安一撫三晉之民,敗了就征召五部之衆,能長驅席卷,回首提戈。
隻是擔心在中原奔突踐踏,成為您的後患,四海群謗,盡遍于您,終究不能見我一人,得我一馬。
倘若一精一銳軍隊有個差錯,則難以保證整齊,請為預防事後的艱險,願保留從前的友好。
再說一陰一山部落是我的至親;回鹘軍隊,多是我的後盾。
以前文靖求始畢之衆,元海征集五部之師,隻是說些寬泛虛空的話,還能做得到、實現心願。
現在我散發積财募集壯勇之士,運去寶物招來節義之兵,征召親戚,給他利益,帶弓騎馬的士兵,還會數得清嗎?但因為在天朝任職有恻隐之心,不忍心起兵。
也希望您理解我的心懷,洞察事理英明識斷,論交情忘怨仇,考慮利害關系改變心意,不聽浮議邪談,以免損害霸業。
《周易》說要防止太滿,大道看重持盈,如果恃勇而喪失軍隊,就像高舉盤子而失水,為蛇刻鶴,幸賜回心轉意。
“我少時心地狹窄,一性一格耿直,離間詭計一類的事,發誓不幹。
隻想說些勸人改過的話,願維持兄弟情誼。
如果我的衷心不露,别人的心仍然迷惑,即使用盡三朝的威信,說完九流的辯言,要使别人回心轉意,就像等黃河水清一樣難以實現。
現在寫信表明誠意,願您鑒察。
“我自從與您私交斷絕後,往來書信,有時會說些難聽的話,傷害了您,也曾接到您的高論,每次賜給罵言。
叙述歡樂能放棄打仗,消除诽謗能使文筆清潔,争言鬥口就走不通,和心悅意就能快樂,願意去掉舊嫌,修複兄弟之好。
今天看在以前情份,不想托人,專門派遣使者,直到閣下跟前。
古時兩地交兵,使者在于其間,送信接信,幸存前志。
昔賢看重意氣相合,義士難于委屈事仇,若不是留戀恩情私誼,怎麼會輕易說心裡話。
凄凄丹心,炳炳血情,臨紙向往之情,千萬中難述其一。
” 梁太祖看信,到“毒手尊拳”一句時,高興地對敬翔說“:李公占據着一小角地方,怎麼會得到這種文士,如果用我的智謀,再得到李襲吉的文才,就像老虎添了翅膀。
”又讀到“馬邑兒童”、“一陰一山部落”等句,梁太祖生氣地對敬翔說:“李克用隻剩下一口氣,仍然氣吞宇宙,可以臭罵他。
”敬翔寫回信時,詞句理氣均超不過原信,因此李襲吉的名氣更大。
自從廣明大亂後,諸侯割據各地,競相延攬名士,掌管文書軍檄,此時梁朝有敬翔,燕地有馬郁,華州有李巨川,荊南有鄭準,錢塘有羅隐,魏博有李山甫,都以文章出名,與李襲吉一起著稱于當時。
李襲吉在武皇幕府有十五年,辦公事之餘,隻是讀書作文,手不釋卷。
一性一格淡泊于名利,提拔後進,不以自己的才能求财物。
參預決策公事,務必公平,不互相送禮,綽綽有士大夫的風度氣概。
天..三年(906)因患風病死于太原。
同光二年(925),追贈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