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傳
關燈
小
中
大
李琪,字台秀。
五代祖李忄登,天寶末年任禮部尚書、東都留守。
安祿山攻陷東都時遇害,贈太尉,谥号稱忠懿。
李忄登的孫子李肕,在元和朝官至給事中。
李肕的兒子李敬方在文宗朝任谏議大夫,李敬方的兒子李鄃在廣明年間任晉公王铎的都統判官,以收複之功任谏議大夫。
李琪是李鄃的兒子,十三歲時,所做的詞賦詩頌,大為王铎贊賞,但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寫的。
一天,王铎召李鄃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漢祖得三傑賦》的題目到李家測試他,李琪執筆立刻寫成。
賦的結尾說:“得士則昌盛,不賢則無人共事。
龍頭之友很尊貴,鼎足之臣須倚重,項氏的敗亡是很自然的,連一個範增都不能使用。
”王铎看後很驚異,說:“這孩子是會成大器的,将來一定在文壇稱雄。
” 昭宗時,李溪父子因文學而知名。
李琪十八歲時,帶着一篇賦去拜訪李溪。
李溪讀完後很驚奇,忙不疊地倒穿着鞋子出門迎接,拿出《調啞鐘》、《捧日》等賦,對李琪說:“我曾經憂慮近來文人的辭賦,都是在幾句之後還不見主題。
您入句就見主題,對偶典雅華麗,啊,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知名,考上了進士。
天複初年,應考博學宏詞科,在第四等,授任武功縣尉,又任轉任巡官,升任左拾遺、殿中侍禦史。
自從李琪當了谏官,凡是時政有不當之處,必定會寫奏章評論,文章秀麗,看的人都會忘卻疲倦。
李琪的哥哥李王廷,也是進士,才華橫溢,兄弟齊名,特别被梁太祖賞識,任李王廷為崇政學士。
李琪自左補阙入宮為翰林學士,曆任戶部侍郎、翰林承旨。
梁太祖往西抗擊..州、岐下,往北攻打澤州、潞州,又出兵到燕、趙等地,四面出擊,沒有安甯的時間,然而李琪以學士身份随軍住在軍營中,專門掌管文書,下筆起草旨意,受到的優待不比一般。
這時,李琪的名聲傳播于海内。
李琪看重承諾,憐惜人才獎賞好人,家中門下都很和諧。
貞明、龍德年間,曆任兵部、禮部、吏部侍郎,受命與馮錫嘉、張充、郄殷象共同撰寫《梁太祖實錄》三十卷,調任禦史中丞,升任尚書左丞、中書門下平章事。
這時李琪和蕭頃同為宰相,蕭頃一性一格謹慎細緻,李琪倜傥自負,不拘小節,中書的上奏答複,多按他的意志行一事,蕭頃便專門尋找他的一毛一病。
遇上李琪授官吏職位,本應是試攝的官職名稱,李琪改“攝”為“守”,被蕭頃上奏告狀,梁帝大怒,準備把他流放到荒遠之地,得到趙岩等人的救援,免去宰相職務,任太子少保。
唐莊宗進入汴京,早就聽說李琪的名聲,多次想委以重任。
同光初年,曆任太常卿、吏部尚書。
三年秋,發大水,國庫空虛,莊宗下诏要官員們上書陳述治國的策略。
李琪因而上書說: “我聽說王者統治萬民,深居九重宮殿之中,所憂慮的是百姓窮苦卻不知道,天下困難卻救不了,下情不能上達,群臣不敢說話。
現在陛下因為水澇災害,軍糧缺乏,焦慮而責備自己,十分内疚,避開正殿來承擔責任,訪求有識之士的指點,這樣還有什麼要求得不到,有什麼建議不是好的呢,隻要改正施行,足以選擇其中的優良的。
“我聽古人說:谷子是人賴以生存的東西;土地是谷子所生長的地方;人是君王所治理的。
有了谷子,國力就增強,穩定了土地,人民就能吃飯,查清了人口就能使徭役平均,知道這三樣,是治國的急務。
軒轅黃帝以前的事不能詳細記述。
自從堯堵洪水,禹做司空,那時辨别九等土地,收十分之一的稅,當時一千三百多萬民戶,墾地約九百二十萬頃,是最太平的盛世。
到商湯革命時,重新制定田制,每私田十畝,種公田一畝,水田旱地相同,也是什一稅的意思。
到了周朝,立井田法,大約方圓百裡的國家,四封之内一萬井田,出
五代祖李忄登,天寶末年任禮部
安祿山攻陷東都時遇害,贈太尉,谥号稱忠懿。
李忄登的孫子李肕,在元和朝官至給事中。
李肕的兒子李敬方在文宗朝任谏議大夫,李敬方的兒子李鄃在廣明年間任晉公王铎的都統判官,以收複之功任谏議大夫。
李琪是李鄃的兒子,十三歲時,所做的詞賦詩頌,大為王铎贊賞,但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寫的。
一天,王铎召李鄃到公署喝酒,暗地派人以《漢祖得三傑賦》的題目到李家測試他,李琪執筆立刻寫成。
賦的結尾說:“得士則昌盛,不賢則無人共事。
龍頭之友很尊貴,鼎足之臣須倚重,項氏的敗亡是很自然的,連一個範增都不能使用。
”王铎看後很驚異,說:“這孩子是會成大器的,将來一定在文壇稱雄。
” 昭宗時,李溪父子因文學而知名。
李琪十八歲時,帶着一篇賦去拜訪李溪。
李溪讀完後很驚奇,忙不疊地倒穿着鞋子出門迎接,拿出《調啞鐘》、《捧日》等賦,對李琪說:“我曾經憂慮近來文人的辭賦,都是在幾句之後還不見主題。
您入句就見主題,對偶典雅華麗,啊,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知名,考上了進士。
天複初年,應考博學宏詞科,在第四等,授任武功縣尉,又任轉任巡官,升任左拾遺、殿中侍禦史。
自從李琪當了谏官,凡是時政有不當之處,必定會寫奏章評論,文章秀麗,看的人都會忘卻疲倦。
李琪的哥哥李王廷,也是進士,才華橫溢,兄弟齊名,特别被梁太祖賞識,任李王廷為崇政學士。
李琪自左補阙入宮為翰林學士,曆任戶部侍郎、翰林承旨。
梁太祖往西抗擊..州、岐下,往北攻打澤州、潞州,又出兵到燕、趙等地,四面出擊,沒有安甯的時間,然而李琪以學士身份随軍住在軍營中,專門掌管文書,下筆起草旨意,受到的優待不比一般。
這時,李琪的名聲傳播于海内。
李琪看重承諾,憐惜人才獎賞好人,家中門下都很和諧。
貞明、龍德年間,曆任兵部、禮部、吏部侍郎,受命與馮錫嘉、張充、郄殷象共同撰寫《梁太祖實錄》三十卷,調任禦史中丞,升任尚書左丞、中書門下平章事。
這時李琪和蕭頃同為宰相,蕭頃一性一格謹慎細緻,李琪倜傥自負,不拘小節,中書的上奏答複,多按他的意志行一事,蕭頃便專門尋找他的一毛一病。
遇上李琪授官吏職位,本應是試攝的官職名稱,李琪改“攝”為“守”,被蕭頃上奏告狀,梁帝大怒,準備把他流放到荒遠之地,得到趙岩等人的救援,免去宰相職務,任太子少保。
唐莊宗進入汴京,早就聽說李琪的名聲,多次想委以重任。
同光初年,曆任太常卿、吏部尚書。
三年秋,發大水,國庫空虛,莊宗下诏要官員們上書陳述治國的策略。
李琪因而上書說: “我聽說王者統治萬民,深居九重宮殿之中,所憂慮的是百姓窮苦卻不知道,天下困難卻救不了,下情不能上達,群臣不敢說話。
現在陛下因為水澇災害,軍糧缺乏,焦慮而責備自己,十分内疚,避開正殿來承擔責任,訪求有識之士的指點,這樣還有什麼要求得不到,有什麼建議不是好的呢,隻要改正施行,足以選擇其中的優良的。
“我聽古人說:谷子是人賴以生存的東西;土地是谷子所生長的地方;人是君王所治理的。
有了谷子,國力就增強,穩定了土地,人民就能吃飯,查清了人口就能使徭役平均,知道這三樣,是治國的急務。
軒轅黃帝以前的事不能詳細記述。
自從堯堵洪水,禹做司空,那時辨别九等土地,收十分之一的稅,當時一千三百多萬民戶,墾地約九百二十萬頃,是最太平的盛世。
到商湯革命時,重新制定田制,每私田十畝,種公田一畝,水田旱地相同,也是什一稅的意思。
到了周朝,立井田法,大約方圓百裡的國家,四封之内一萬井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