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帝本紀
關燈
小
中
大
陛下繼承,而不能和洽衆人的心意,應辭讓給有名望的人。
許王李從益是先朝的血親,在皇宮中養大,如果讓位給合法繼承人,也免得受人議論說兄弟相争。
”末帝看了表章後不高興,把表章摔到地上,召馬裔孫草拟诏書回答:“父有社稷、傳給兒子;君有禍難,依靠親人。
你和鄂王之間,固然不算疏遠,往年衛州之事,天下都知道。
現在所說許王的話,誰肯相信呢!英雄賢俊做事,怎麼能這樣!” 二十日,張敬達報告,西北面先鋒都指揮使安審信率雄義軍左第二指揮二百二十七個騎兵,以及部下共五百個騎兵,掠搶百井後叛逃入太原。
又報告,朝廷大軍已到太原城下。
末帝下诏把安審信及雄義軍兵士的妻子兒子一并殺死,家産沒收歸官府。
這之前,雄義軍在代州駐紮,其指揮使安元信謀殺代州刺史張朗,事情洩密,守兵自行潰散,逃奔到安審信軍隊裡,安審信和他們一起進入太原。
太常上奏,在河南府東暫建宣憲太後寝宮,末帝同意了。
二十一日,振武軍節度使安叔千報告,西北界巡檢使安重榮驅趕戍守的騎兵五百人,叛入太原。
末帝任新授河東節度使宋審虔為宣州節度使,兼侍衛馬軍都指揮使。
二十四日,邺都屯駐捧聖都虞候張令昭驅逐節度使劉延皓,占據都城叛亂。
第二天,張令昭召副使邊仁嗣以下官員一逼一迫他們上奏請授官符。
六月四日,天雄軍節度使劉延皓被削奪官爵,勒令回歸家中。
六日,任天雄軍守禦、右捧聖第二軍都虞候張令昭為檢校司空,暫任右千牛将軍,臨時主管天雄軍府事務。
九日,末帝到敷政殿,派工部尚書崔居儉奉送宣憲皇太後寶冊到寝宮。
當時陵園在河東,适逢戰事興起,所以暫且在京城修建寝宮奉上谥号。
十二日,任西上閣門副使、少府監兼通事舍人劉颀為鴻胪卿,職務如舊。
十三日,下诏說“:時雨稍微過份了,對莊稼有損害,命令朝臣分别做祈禱。
”十四日,退休的工部尚書許寂去世。
任臨時魏府事務主管、右千牛将軍張令昭為齊州防禦使,任捧聖軍右第三指揮使邢立為德州刺史,任捧聖軍第五指揮使康福進為..州刺史。
十七日,任汴州節度使範延光為天雄軍四面招讨使,主管行府事務。
十九日,任西京留守李周為天雄軍四面副招讨使兼兵馬都監。
下诏将河東将佐節度判官趙瑩以下十四人的家産一并沒收。
七月二日,範延光報告,率領軍隊到邺都攻城。
三日,殺死右衛上将軍石重英、皇城副使石重裔,都是石敬瑭的兒子。
當時石重英等人藏在民家井中,抓獲後被殺掉,并把隐藏石重英的那家人全族都殺了。
奚族首領達剌幹派通事介老報告,奚王李素姑策劃叛入契丹,已經被處決了,達剌幹暫且管理本部落。
九日,沂州報告,殺死沂州都指揮使石敬德,并殺掉他全家人,他是石敬瑭的弟弟。
十三日,任前彰武軍節度使高行周為潞州節度使,兼太原四面招撫排陣使;任潞州節度使皇甫立為華州節度使。
十五日,雲州節度使沙彥王旬報告,這個月二日夜晚,步軍指揮使桑遷叛亂,領兵包圍子城,沙彥王旬突圍出城,到西山占據雷公口。
三日,召集士兵進城誅滅亂軍,軍城如故。
十九日,任将作監丞、介國公宇文颉為汝州襄城令。
二十三日,任衛尉卿聶延祚為太子賓客。
二十六日,範延光報告,這個月二十一日收複邺都,群臣向末帝祝賀。
二十七日,任禮部侍郎張昭遠為禦史中丞;任禦史中丞呂琦為禮部侍郎,充端明殿學士。
二十八日,中書上奏“:劉延皓身邊賓客佐僚等人,主帥既然已經被削奪官爵,其行軍司馬李延筠、副使邊仁嗣以下官員,希望下令放歸鄉裡。
”奏本送上,末帝大怒,下诏給大理寺說“:主帥失守,已經削奪官職,其部下僚佐又該當什麼罪?”過了一會兒還是依從了中書所奏。
三十日,诏令範延光誅殺張令昭部下五位指揮以及忠銳、忠肅軍兩位指揮。
接着範延光報告,派追兵襲擊張令昭部下敗兵到邢州沙河,斬首三百級,并獻上張令昭、邢立、李貴等人的首級。
又報告,抓獲張令昭同一黨一捧聖指揮使米全以下各指揮使都頭共十三人,都在府門殺掉。
氵名州上奏:“擒獲魏府作亂捧聖指揮使馬彥柔以下五十八人,邢州、磁州相繼擒獲亂兵,一并送到京師。
彰聖指揮使張萬迪帶部下五百騎兵叛入太原。
”下诏在懷州本營誅殺叛軍家屬。
八月二日,契丹派使者梅裡來朝廷。
三日,任汴州節度使範延光為天雄軍節度使、守太傅、兼中書令,任西京留守李周為汴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七日,應州報告,契丹三千騎兵迫近州城。
诏令端明殿學士呂琦到河東忻州、代州各屯戍地犒勞軍隊。
任左龍武大将軍袁山義為右監門上将軍,任振武軍節度使安叔千兼代北兵馬都部署。
十二日,雲州沙彥王旬報告,供奉官李讓勳送夏衣到本州時,喝醉了酒淩一辱軍士,劫殺兵馬總監張思..、都指揮使一黨一行進,李讓勳已經處決。
張敬達報告,造五龍橋攻打太原城。
二十一日,任鎮州節度使董溫琪兼東北面副招讨使。
二十二日,氵名州獻上二十斤野蠶繭。
二十四日,張敬達報告,敵城内出來騎兵三十隊、步兵三千人連接成長陣,高行周進入城壕襲擊,淹死者一大半,擒獲敵将安小喜以下一百多人,甲馬一百八十匹。
九月十八日,張敬達報告,這個月十五日,與契丹在太原城下交戰,我方失敗了。
此時契丹主親自率領部族來援救太原石敬瑭,高行周、符彥卿率領左右廂騎兵出戰,契丹軍後退。
上午十時後,契丹軍又排成陣列,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等在敵城西北列陣,倚靠山勢,各位将軍奮勇出擊,契丹軍多次被擊退。
到傍晚,我軍騎兵将要轉移陣地,契丹軍像山一樣進擊,我軍大敗,丢棄兵器、互相擠一壓而死的人堆積如山。
這一晚,收集餘下衆兵,在晉祠南邊晉安寨固守,契丹軍挖掘塹壕圍住,從此音訊隔絕。
朝廷大為恐慌。
這一天,派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符彥饒率兵駐守河一陽一,诏令範延光率兵從青山路奔赴榆次,诏令幽州趙德鈞從飛狐路到敵軍後方,令耀州防禦使潘環會合防戍軍出慈州、隰州以救援張敬達。
任前绛州刺史韓彥恽為太子賓客。
契丹主轉移到柳林。
十九日,下诏說,準備在二十二日末帝親臨北面軍前。
二十二日,末帝從京師出發,經過徽陵,末帝親自拜谒祭奠。
晚上到達河一陽一,召見群臣議論進軍一事,盧文紀勸末帝駐在河橋。
二十四日,樞密使趙延壽先去潞州。
二十五日,到懷州。
召見吏部侍郎龍敏詢問機要大事,龍敏勸末帝立東丹王贊華為契丹主,用兵護送入契丹,則契丹主有後顧之憂,不能在漢地長久住下去。
末帝很贊同他的看法,卻又不用他的計謀。
末帝從此飲酒悲歌,形神沮喪。
臣下勸他親征,則說:“你們不要提到石郎,使我心膽落地。
”他害怕疲憊到這種地步。
十月二日夜,彗星出現在虛危,一尺多長。
七日,下诏在天下搜集馬匹,又下诏要百姓每十戶出一人當兵,自己備好武器盔甲。
十三日,代州刺史張朗破格授檢校太保,因他多次擊殺敵衆兵,所以有此任命獎勵他。
十八日,幽州趙德鈞帶本軍二千騎兵和鎮州董溫琪從吳兒谷前往潞州。
十一月三日,任趙德鈞為各道行營都統,任趙延壽為河東道南面行營招讨使,任劉延朗為副使。
五日,任範延光為河東道東南面行營招讨使,任李周為副使。
末帝因呂琦曾在幽州幕中做過僚佐,便命令他帶都統官文書賜給趙德鈞,附帶慰勞軍士。
呂琦到軍營,從容宣布末帝委任大意,趙德鈞說:“既然将兵權托付給我,怎麼敢貪生怕死!”趙德鈞想吞并範延光的軍隊,上奏請讓他與範延光會合。
末帝下诏告訴範延光,範延光不聽從。
十二日,延州上奏節度使楊漢章被部下衆兵所殺,以前坊州刺史劉景岩為延州留後。
十五日,趙德鈞報告,大軍到一團一柏谷,前鋒殺契丹軍五百騎兵。
範延光報告,軍隊到榆次,契丹軍退入河東川界。
潘環報告,隰州逐退契丹軍。
十七日,趙德鈞報告,軍隊出谷口,契丹軍漸漸退走,契丹主現在駐紮在柳林寨。
這時趙德鈞多次上奏請求授予趙延壽鎮州節制,末帝怒道:“趙德鈞父子堅持要鎮州,如能逐退敵兵,就是要代替一我的位置,也心甘情願。
若以敵人為要挾,玩一弄我,隻怕獵狗和野兔都會同歸于盡。
”趙德鈞聽了不高興。
閏十一月一日,冬至,群臣到行宮稱賀,末帝說:“晉安寨内的将士,一定在思念家國吧。
”因而久久哭泣流淚,六日,任右龍武統軍李從昶為左龍武統軍,任前分阝州節度使楊思權為右龍武統軍。
七日,丹州刺史康承詢停職,流放鄧州。
當時康承詢奉诏率義軍開往延州,義軍作亂,康承詢奔到鹿阝州,所以有這次處分。
九日,太原行營副招讨使楊光遠殺死招讨使張敬達于晉安寨,率兵投降契丹。
當時契丹人包圍晉安寨,從十一月以後糧草斷絕,士兵毀掉住房茅草、淘馬糞、削松柿來供一應飼料,馬尾巴以及頸脖上的一毛一也吃光了。
楊光遠對張敬達說“:過不多久人馬都完了,不如拼命血戰,十個裡面活下三四個,也比坐在這裡等死要強。
”張敬達說:“再等一會兒。
”一天,楊光遠趁張敬達沒有防備,便殺了他,和諸位将軍一同投降契丹。
這時戰馬還有五千匹,契丹主把投降漢軍合并到石敬瑭軍中,把馬和甲仗都帶往塞外。
十二日,契丹主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約定為父子之國,改元為天福。
契丹主與晉高祖石敬瑭一同南行,趙德鈞父子和各位将軍從一團一柏谷南逃,唐軍被契丹騎兵所圍困,投戈棄甲,自相踐踏,擁擠掉到岩谷以下的人不可計數。
十四日,末帝聽說晉安寨被敵人攻陷,下诏轉移到河一陽一,當時議論認為魏府軍隊還完備,契丹主必然害怕山東,不敢南下,皇上可以到邺城。
末帝因李崧和範延光關系好,召李崧前來相謀。
薛文遇不知道而跟着來到,末帝臉色大變,李崧暗地踩薛文遇的腳,薛文遇才出去。
末帝說:“我看見這個東西就發一抖,正想拔刀殺了他。
”李崧說“:薛文遇是個小人,以緻誤了大事,殺他更加不好。
”李崧因而請末帝回京城。
十七日,末帝車駕到河一陽一。
十九日,晉高祖和契丹主到潞州,契丹主派契丹将軍大相溫率五千騎兵護送晉高祖南行。
二十二日,車駕從河一陽一來到。
當時左右近臣勸末帝固守河一陽一。
過了幾天,符彥饒、張彥琪來到,對末帝說不可據城固守。
這一天晚上,到東上門,小宦官在路上甩動鞭梢,竟索然無聲。
二十四日,末帝派馬軍都指揮使宋審虔率一千多騎兵到白馬坡,勘察陣地,此時各位将軍對宋審虔說“:哪裡不可以交戰,何必要在這裡?”宋審虔便請末帝回宮。
二十五日,晉高祖到河一陽一。
二十六日上午八時,末帝率全族人和太後曹氏在玄武樓自一焚。
晉高祖進入洛一陽一,在火中得到末帝骨灰,第二年三月,下诏葬在徽陵的墓中。
末帝在位共二年,五十三歲。
許王李從益是先朝的血親,在皇宮中養大,如果讓位給合法繼承人,也免得受人議論說兄弟相争。
”末帝看了表章後不高興,把表章摔到地上,召馬裔孫草拟诏書回答:“父有社稷、傳給兒子;君有禍難,依靠親人。
你和鄂王之間,固然不算疏遠,往年衛州之事,天下都知道。
現在所說許王的話,誰肯相信呢!英雄賢俊做事,怎麼能這樣!” 二十日,張敬達報告,西北面先鋒都指揮使安審信率雄義軍左第二指揮二百二十七個騎兵,以及部下共五百個騎兵,掠搶百井後叛逃入太原。
又報告,朝廷大軍已到太原城下。
末帝下诏把安審信及雄義軍兵士的妻子兒子一并殺死,家産沒收歸官府。
這之前,雄義軍在代州駐紮,其指揮使安元信謀殺代州刺史張朗,事情洩密,守兵自行潰散,逃奔到安審信軍隊裡,安審信和他們一起進入太原。
太常上奏,在河南府東暫建宣憲太後寝宮,末帝同意了。
二十一日,振武軍節度使安叔千報告,西北界巡檢使安重榮驅趕戍守的騎兵五百人,叛入太原。
末帝任新授河東節度使宋審虔為宣州節度使,兼侍衛馬軍都指揮使。
二十四日,邺都屯駐捧聖都虞候張令昭驅逐節度使劉延皓,占據都城叛亂。
第二天,張令昭召副使邊仁嗣以下官員一逼一迫他們上奏請授官符。
六月四日,天雄軍節度使劉延皓被削奪官爵,勒令回歸家中。
六日,任天雄軍守禦、右捧聖第二軍都虞候張令昭為檢校司空,暫任右千牛将軍,臨時主管天雄軍府事務。
九日,末帝到敷政殿,派工部尚書崔居儉奉送宣憲皇太後寶冊到寝宮。
當時陵園在河東,适逢戰事興起,所以暫且在京城修建寝宮奉上谥号。
十二日,任西上閣門副使、少府監兼通事舍人劉颀為鴻胪卿,職務如舊。
十三日,下诏說“:時雨稍微過份了,對莊稼有損害,命令朝臣分别做祈禱。
”十四日,退休的工部尚書許寂去世。
任臨時魏府事務主管、右千牛将軍張令昭為齊州防禦使,任捧聖軍右第三指揮使邢立為德州刺史,任捧聖軍第五指揮使康福進為..州刺史。
十七日,任汴州節度使範延光為天雄軍四面招讨使,主管行府事務。
十九日,任西京留守李周為天雄軍四面副招讨使兼兵馬都監。
下诏将河東将佐節度判官趙瑩以下十四人的家産一并沒收。
七月二日,範延光報告,率領軍隊到邺都攻城。
三日,殺死右衛上将軍石重英、皇城副使石重裔,都是石敬瑭的兒子。
當時石重英等人藏在民家井中,抓獲後被殺掉,并把隐藏石重英的那家人全族都殺了。
奚族首領達剌幹派通事介老報告,奚王李素姑策劃叛入契丹,已經被處決了,達剌幹暫且管理本部落。
九日,沂州報告,殺死沂州都指揮使石敬德,并殺掉他全家人,他是石敬瑭的弟弟。
十三日,任前彰武軍節度使高行周為潞州節度使,兼太原四面招撫排陣使;任潞州節度使皇甫立為華州節度使。
十五日,雲州節度使沙彥王旬報告,這個月二日夜晚,步軍指揮使桑遷叛亂,領兵包圍子城,沙彥王旬突圍出城,到西山占據雷公口。
三日,召集士兵進城誅滅亂軍,軍城如故。
十九日,任将作監丞、介國公宇文颉為汝州襄城令。
二十三日,任衛尉卿聶延祚為太子賓客。
二十六日,範延光報告,這個月二十一日收複邺都,群臣向末帝祝賀。
二十七日,任禮部侍郎張昭遠為禦史中丞;任禦史中丞呂琦為禮部侍郎,充端明殿學士。
二十八日,中書上奏“:劉延皓身邊賓客佐僚等人,主帥既然已經被削奪官爵,其行軍司馬李延筠、副使邊仁嗣以下官員,希望下令放歸鄉裡。
”奏本送上,末帝大怒,下诏給大理寺說“:主帥失守,已經削奪官職,其部下僚佐又該當什麼罪?”過了一會兒還是依從了中書所奏。
三十日,诏令範延光誅殺張令昭部下五位指揮以及忠銳、忠肅軍兩位指揮。
接着範延光報告,派追兵襲擊張令昭部下敗兵到邢州沙河,斬首三百級,并獻上張令昭、邢立、李貴等人的首級。
又報告,抓獲張令昭同一黨一捧聖指揮使米全以下各指揮使都頭共十三人,都在府門殺掉。
氵名州上奏:“擒獲魏府作亂捧聖指揮使馬彥柔以下五十八人,邢州、磁州相繼擒獲亂兵,一并送到京師。
彰聖指揮使張萬迪帶部下五百騎兵叛入太原。
”下诏在懷州本營誅殺叛軍家屬。
八月二日,契丹派使者梅裡來朝廷。
三日,任汴州節度使範延光為天雄軍節度使、守太傅、兼中書令,任西京留守李周為汴州節度使、檢校太尉、同平章事。
七日,應州報告,契丹三千騎兵迫近州城。
诏令端明殿學士呂琦到河東忻州、代州各屯戍地犒勞軍隊。
任左龍武大将軍袁山義為右監門上将軍,任振武軍節度使安叔千兼代北兵馬都部署。
十二日,雲州沙彥王旬報告,供奉官李讓勳送夏衣到本州時,喝醉了酒淩一辱軍士,劫殺兵馬總監張思..、都指揮使一黨一行進,李讓勳已經處決。
張敬達報告,造五龍橋攻打太原城。
二十一日,任鎮州節度使董溫琪兼東北面副招讨使。
二十二日,氵名州獻上二十斤野蠶繭。
二十四日,張敬達報告,敵城内出來騎兵三十隊、步兵三千人連接成長陣,高行周進入城壕襲擊,淹死者一大半,擒獲敵将安小喜以下一百多人,甲馬一百八十匹。
九月十八日,張敬達報告,這個月十五日,與契丹在太原城下交戰,我方失敗了。
此時契丹主親自率領部族來援救太原石敬瑭,高行周、符彥卿率領左右廂騎兵出戰,契丹軍後退。
上午十時後,契丹軍又排成陣列,張敬達、楊光遠、安審琦等在敵城西北列陣,倚靠山勢,各位将軍奮勇出擊,契丹軍多次被擊退。
到傍晚,我軍騎兵将要轉移陣地,契丹軍像山一樣進擊,我軍大敗,丢棄兵器、互相擠一壓而死的人堆積如山。
這一晚,收集餘下衆兵,在晉祠南邊晉安寨固守,契丹軍挖掘塹壕圍住,從此音訊隔絕。
朝廷大為恐慌。
這一天,派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符彥饒率兵駐守河一陽一,诏令範延光率兵從青山路奔赴榆次,诏令幽州趙德鈞從飛狐路到敵軍後方,令耀州防禦使潘環會合防戍軍出慈州、隰州以救援張敬達。
任前绛州刺史韓彥恽為太子賓客。
契丹主轉移到柳林。
十九日,下诏說,準備在二十二日末帝親臨北面軍前。
二十二日,末帝從京師出發,經過徽陵,末帝親自拜谒祭奠。
晚上到達河一陽一,召見群臣議論進軍一事,盧文紀勸末帝駐在河橋。
二十四日,樞密使趙延壽先去潞州。
二十五日,到懷州。
召見吏部侍郎龍敏詢問機要大事,龍敏勸末帝立東丹王贊華為契丹主,用兵護送入契丹,則契丹主有後顧之憂,不能在漢地長久住下去。
末帝很贊同他的看法,卻又不用他的計謀。
末帝從此飲酒悲歌,形神沮喪。
臣下勸他親征,則說:“你們不要提到石郎,使我心膽落地。
”他害怕疲憊到這種地步。
十月二日夜,彗星出現在虛危,一尺多長。
七日,下诏在天下搜集馬匹,又下诏要百姓每十戶出一人當兵,自己備好武器盔甲。
十三日,代州刺史張朗破格授檢校太保,因他多次擊殺敵衆兵,所以有此任命獎勵他。
十八日,幽州趙德鈞帶本軍二千騎兵和鎮州董溫琪從吳兒谷前往潞州。
十一月三日,任趙德鈞為各道行營都統,任趙延壽為河東道南面行營招讨使,任劉延朗為副使。
五日,任範延光為河東道東南面行營招讨使,任李周為副使。
末帝因呂琦曾在幽州幕中做過僚佐,便命令他帶都統官文書賜給趙德鈞,附帶慰勞軍士。
呂琦到軍營,從容宣布末帝委任大意,趙德鈞說:“既然将兵權托付給我,怎麼敢貪生怕死!”趙德鈞想吞并範延光的軍隊,上奏請讓他與範延光會合。
末帝下诏告訴範延光,範延光不聽從。
十二日,延州上奏節度使楊漢章被部下衆兵所殺,以前坊州刺史劉景岩為延州留後。
十五日,趙德鈞報告,大軍到一團一柏谷,前鋒殺契丹軍五百騎兵。
範延光報告,軍隊到榆次,契丹軍退入河東川界。
潘環報告,隰州逐退契丹軍。
十七日,趙德鈞報告,軍隊出谷口,契丹軍漸漸退走,契丹主現在駐紮在柳林寨。
這時趙德鈞多次上奏請求授予趙延壽鎮州節制,末帝怒道:“趙德鈞父子堅持要鎮州,如能逐退敵兵,就是要代替一我的位置,也心甘情願。
若以敵人為要挾,玩一弄我,隻怕獵狗和野兔都會同歸于盡。
”趙德鈞聽了不高興。
閏十一月一日,冬至,群臣到行宮稱賀,末帝說:“晉安寨内的将士,一定在思念家國吧。
”因而久久哭泣流淚,六日,任右龍武統軍李從昶為左龍武統軍,任前分阝州節度使楊思權為右龍武統軍。
七日,丹州刺史康承詢停職,流放鄧州。
當時康承詢奉诏率義軍開往延州,義軍作亂,康承詢奔到鹿阝州,所以有這次處分。
九日,太原行營副招讨使楊光遠殺死招讨使張敬達于晉安寨,率兵投降契丹。
當時契丹人包圍晉安寨,從十一月以後糧草斷絕,士兵毀掉住房茅草、淘馬糞、削松柿來供一應飼料,馬尾巴以及頸脖上的一毛一也吃光了。
楊光遠對張敬達說“:過不多久人馬都完了,不如拼命血戰,十個裡面活下三四個,也比坐在這裡等死要強。
”張敬達說:“再等一會兒。
”一天,楊光遠趁張敬達沒有防備,便殺了他,和諸位将軍一同投降契丹。
這時戰馬還有五千匹,契丹主把投降漢軍合并到石敬瑭軍中,把馬和甲仗都帶往塞外。
十二日,契丹主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約定為父子之國,改元為天福。
契丹主與晉高祖石敬瑭一同南行,趙德鈞父子和各位将軍從一團一柏谷南逃,唐軍被契丹騎兵所圍困,投戈棄甲,自相踐踏,擁擠掉到岩谷以下的人不可計數。
十四日,末帝聽說晉安寨被敵人攻陷,下诏轉移到河一陽一,當時議論認為魏府軍隊還完備,契丹主必然害怕山東,不敢南下,皇上可以到邺城。
末帝因李崧和範延光關系好,召李崧前來相謀。
薛文遇不知道而跟着來到,末帝臉色大變,李崧暗地踩薛文遇的腳,薛文遇才出去。
末帝說:“我看見這個東西就發一抖,正想拔刀殺了他。
”李崧說“:薛文遇是個小人,以緻誤了大事,殺他更加不好。
”李崧因而請末帝回京城。
十七日,末帝車駕到河一陽一。
十九日,晉高祖和契丹主到潞州,契丹主派契丹将軍大相溫率五千騎兵護送晉高祖南行。
二十二日,車駕從河一陽一來到。
當時左右近臣勸末帝固守河一陽一。
過了幾天,符彥饒、張彥琪來到,對末帝說不可據城固守。
這一天晚上,到東上門,小宦官在路上甩動鞭梢,竟索然無聲。
二十四日,末帝派馬軍都指揮使宋審虔率一千多騎兵到白馬坡,勘察陣地,此時各位将軍對宋審虔說“:哪裡不可以交戰,何必要在這裡?”宋審虔便請末帝回宮。
二十五日,晉高祖到河一陽一。
二十六日上午八時,末帝率全族人和太後曹氏在玄武樓自一焚。
晉高祖進入洛一陽一,在火中得到末帝骨灰,第二年三月,下诏葬在徽陵的墓中。
末帝在位共二年,五十三歲。